作文中心散文

讓人生快樂且有價值散文

本文已影響 2.3W人 

必然有這樣一類精靈,能爲平凡人生注入更多的愜意和精彩,並使自己留下一點實實在在的意義。

讓人生快樂且有價值散文

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顆心都是一個世界。

在柏拉圖看來,人的內心都住着精靈,就像是註定的天命,讓自己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並最後完成生命的拼圖。人生邁出的每一步,正好比在不斷地拼圖,當生命終結之前,是無法看到全貌的。但是,拼圖畢竟不靠倒計時那一刻。每一幅生命的圖案,終究由心中的精靈主宰,被心中的願景一步步牽引而成。

心,在這裏不特指體內那形似蓮蕊、搏動有律的器官,而是承載人們思想和靈魂的特定空間。毫無疑問,心靈有着不同的境界。境界之別,恰如青原惟信禪師曾說,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至後來,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從起初到最後,同樣的見山見水,卻體現了禪師兩樣的眼光。

普通人自然無需參禪,可心境的高下顯而易見。正因如此,不同的內心就有着不同的邏輯。不能說哪種邏輯一定就對,但必然有這樣一類精靈,能爲平凡人生注入更多的愜意和精彩,並使自己留下一點實實在在的意義。

人們快節奏地趕路,卻將靈魂甩在了身後。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在很大程度上,心境左右着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發展軌跡。而一顆智慧的心靈,應當讓人生快樂且有價值

如何能將快樂與價值疊加?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成功——成功給人帶來快樂,也或多或少地創造價值。事實上,現代人對於成功的渴望已經白熱化,大家只爭朝夕,惟恐在哪裏慢了半拍。但心浮氣躁往往沒有像樣的收成,可這不足以讓人反省,因爲功利主義早吞噬了無數的心靈。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生動描述了世人追逐功利的熱鬧場景。功利並非一樣壞東西,可凡事皆有度。當整個社會都拿着計算器衡量值不值錢,當信念、理想無一例外都被換算爲財富和權位,這種徹頭徹尾的“唯物”觀就病入膏肓。此時,人們快節奏地趕路,卻將靈魂甩在了身後。

純粹爲功利跳動的心靈將極其疲憊,也很難生出由衷的快樂。慾望無止境,即使你賺再多的錢,握再大的權,緊接着勢必有更多、更大的企求。於是,人們屢屢精疲力竭地趴下,那些功利或許能暫時滿足世俗的虛榮,卻遠離了內心的真實需要,更留不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價值。

總之,功利可以牽引人的一生,能夠填充肉體生命的欲求,但難以讓寄寓於肉體中的內在世界充盈,不可能實現精神自由和深層次的心靈快樂。不僅如此,由功利牽着鼻子走的人,總是荒廢了最應該做的事,也壓抑了個體秉賦本可承載的生命意義。許多人終其一生忙碌,複製的是一種平庸,收穫的是一種悲哀。

他視沉思爲最高貴、最持久的活動,“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滿幸福”。

 三

人,需要心靈的超越,這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變革。

亞里士多德認爲,人有三種生活方式:一是享樂的生活,以滿足肉體慾望爲主;二是政治的生活,崇尚榮譽,追求財富、地位等外在的東西;三是沉思的生活,專注於精神的思辨。他視沉思爲最高貴、最持久的活動,“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滿幸福”,因而最爲推崇。

對於上述生活方式,人們都尋求着各自的組合。究竟選擇怎樣的結構配比,則體現不同的價值取捨和邏輯判斷。享樂的生活需要出自人的本能,這與一般動物沒有質的區別。政治的生活帶來事業的榮耀,卻容易讓自我迷失。惟有沉思的生活不依賴外部條件,完全可以自主支配。可以說,思考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從沉思中尋求快樂,是心靈極佳的休養方式,也是人之所以爲人的高貴秉性。

沉思在當下越來越少。與之相聯的是,精神匱乏已成爲社會的一大嚴重危機。雖然物質在今天可謂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狀況也普遍好於過去,可這並未給人帶來內心的富足。相反,大家愈加遠離沉思,日益感到精神空虛,以致連許多看似有臉面、很風光的'人,都不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靈。

但人終究是一種精神性存在,不是靠一團血肉和一副骨架,而是靠主宰內在世界的心靈支撐的。清初大儒李顒說:“夫天下之根本,莫過於人心;天下之大肯肇處,莫過於提醒天下之人心。”人的本質在心靈。因爲不管身體多麼強健,它畢竟有着空間的限制,並無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只有心靈經得起歲月的磨損,能跳出外在的約束,甚至當軀體被火化後,仍能讓人感受那值得懷念的人格精神。

我們可以選擇改變:改變對自己的認知,改變對生活的態度,改變對成功的看法,以及做人、做事的基點和取向。而一切的改變,歸根到底須從心靈做起、從心靈出發。

人生進取是多維度的,可以向外改造社會,也可以向內錘鍊自身。

說心靈,道精神,聽起來不免有些虛渺。那麼,筆者究竟有怎樣的企圖?人是不能選擇出生的,往往也無法選擇生命中的許多場景,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改變對自己的認知,改變對生活的態度,改變對成功的看法,以及做人、做事的基點和取向。而一切的改變,歸根到底須從心靈做起、從心靈出發。

——這是一本給心靈鬆綁的書。

人生是一個追求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喜歡的、想要的東西,可這些目標並非都能實現。用世俗的眼光衡量,不成功似乎等於失敗。假如以此處世,大家一開始便會背上沉重的包袱,稍有不順,心理就容易失落。但是,我們的內心何必要被這樣的狹窄邏輯所綁架?

做人猶如登山,爬到頂峯固然可喜,在半坡邁步也別有一番情趣。建構起豁達的心靈,不苛求別人眼裏的成功,而投身自己應做也喜歡做的事,我們的精神空間隨之將變得自由。人到了一定階段,尤其應注重做事的意義,更專注於過程中的創造與體驗。若如此,行爲本身就有內在的價值,結果倒變得不太重要。於是,人們的心絃便不致於繃得過緊,對得失、進退將有更好的把握,前方的路也會豁然開朗。

——這是一本讓精神愉悅的書。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是一種奔向死亡的存在。”有了這樣不可逃避的終點,痛苦儼然是人生的基本特徵,幸福反倒成了奢侈。很自然地,能在萬千痛苦中感知幸福,不正是大智慧?同樣身陷囹圄,有人透過窗戶只看到漆黑的四周,有人卻欣賞了滿天的繁星。兩者的差異不在眼睛,而在心靈。

幸福,不僅是人的狀態,更是一種能力。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困境中到底有幾多煩惱,卻取決於心境。換句話說,幸福是靠自己挖掘與感悟的,快樂的人走到哪兒都快樂,悲慼的人無論怎樣都悲慼。而一顆健康的心靈,即使在糟糕的境地,也能組合出許多的幸福元素,讓人充分體味當下的快樂。

——這是一本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書。

給心靈鬆綁,讓精神愉悅,絕不是打人生的退堂鼓。生命短暫而不可逆,有志者都希望能支配自己的命運,成爲一個不斷實現自我的行動者。然而,人生畢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經常會發生難以預料的變遷,所以古來又有天命的概念。對此,我們應以怎樣的邏輯面對?

其實不管有無天命,任何人卻都有天然的使命,否則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機會永遠賦予每個人,至於能否抓住機會,取決於主觀上的能動。而人生進取是多維度的,可以向外改造社會,也可以向內錘鍊自身。若說前者需要外部機緣,後者則完全取決於內心。無論何時何地,誰都有開掘自身潛能的寬廣空間。說到底,成功不是隨機砸向人們的彩票;即使有天命,它也不過只安排了大框架,具體的生命內容仍由自己填空。正因如此,心靈就有了決定性意義。只要內心不放棄,善於因時調整和突破自我,誰都可讓腳下的路變得開闊而自由,都能實現活着的快樂與尊嚴,並不斷拓展富有特色的人生價值,讓降臨星球上的生命不虛此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