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氣清景明,好好活着散文

本文已影響 8.23K人 

《曆書》有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氣清景明,好好活着散文

又是一年春草綠,惠風和暢,景色宜人,宜踏青賞春。又是一年清明時,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似乎每一滴雨飄落在每一個逝去的靈魂上。

記得少時清明,阿嬤會蒸“樸籽粿”,是一種用樸籽樹的嫩葉,和米舂粉,發酵配糖,裝入桃形陶製粿印或小碗蒸熟後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樸籽粿”呈淺綠色,味甚甘甜,好看又美味。阿嬤總說:“清明吃“樸籽粿”最好,可以清風去淤,清脾健胃。”

少時我也會跟着家族長輩們去掃墓,記憶裏那永遠是生機勃發的春天,叔父們扛着鐵杴健步走在前面,我們小孩雀躍地跟在後面。沿途是青綠的禾苗、金黃的菜花,大地上的一切都盡力伸展着筋骨啪啪地生長着。到達祖先墓地,先將雜草拔除,填土,打掃乾淨。然後用油刷刷新墓碑字,先人名字用綠色油刷外,其餘的字都用紅色油塗寫。祭祀用品以雞、鵝、魚爲主,此外,還要擺上茶、酒、鮮花、水果,燙熟的蚶和粿品。祭祀時,要先拜土地爺,然後纔開始祭拜。祭祀將畢時,要在碑頂和墳上壓紙鏹(潮汕人稱“掛紙”)。

我一直覺得祭祀是一種非常有儀式感的行爲。生者站在墓碑前,感受着與另一個世界中靈魂的交集,在肅穆中完成了與祖先的心靈相通。對逝者的尊重就是對生命的敬畏,以生命告慰生命,冥冥中我感覺到他們注視着我們所做的一切,並給予我們庇佑。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就讓他到三個地方去感受:讓他去醫院感受生命的脆弱;讓他去牢房感悟對自由的渴望;讓他去墓地感嘆人生的短暫。”清明,既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也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長大後的清明,遠離家鄉,少有墳前祭祖的機會,但我會在每年踏春的'時候心懷誠敬,遙祭先人、感受春天,繼而思考生命。

生命漫長而悠遠,一代一代綿延而來,一次一次延續着出發與別離,而不變的是持久的生機在我們血脈中始終流淌,令人感動且肅然起敬。幾乎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每種宗教都有關於人死後歸處的描述,西方說的是美好聖潔的靈魂可以去往天堂;我國說的是要接受六道輪迴,過黃泉渡,奈何橋,喝孟婆湯忘掉前世記憶。總之,人們總相信着人死後一定也會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並與生者有着某種鏈接。

少時會幼稚問阿公:“人爲什麼會死啊?”阿公哄着我說:“人在一個地方呆太久就不好玩了,老了得去往另一個地方玩啊。”阿公一生豁達,生活認真,相信延續。長大後,我當然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也懂得只有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體會人生。如何面對別離,如何懷念逝去,又該如何開啓新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必然面臨的人生功課。

我很喜歡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就講述了一個關於懷念與新生活的故事:小男孩米格爾曾祖母的父親曾因爲追求音樂離家出走,從此音信全無。所以,家人摒棄了這個拋妻棄子的“負心人”,也一同屏蔽了音樂,連亡靈節祭祀都不肯擺上他的照片。而被禁止追求音樂夢想的米格爾得知他竟是一代歌神,發誓要發揚先輩的精神;而在陰差陽錯之間,他踏入了亡靈的世界,帶着他的先輩走上了亡靈回家的路。引領亡靈回家的路繁星萬點、奼紫嫣紅;亡靈的生活也有滋有味,充滿着歌曲的狂歡。但它們與生者的世界不同的是:如果活着的人徹底忘記他們,那麼他們就會灰飛煙滅。電影告訴我們關於生與死的哲理寓言:真正的懷念,在於不遺忘先人,也在於承傳共同記憶、承傳他們的精神。

阿公已經歸去,歸去前夕沒有經受太多病痛,意志清醒,他告訴我說他活夠本,很盡興。我緊握着他的手,內心非常難過,但覺欣慰。逝者已不可追,珍惜尤在當下。每年清明之際,我都會親近自然,感受春意,懷念逝者,理解失去,告訴自己唯有生機勃勃不負清明。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歲一歲的牽掛。這是一年中春意萌發的時候,是自然萬物純澈明朗的時候。此時窗外春風徐徐,我喝着阿公生前愛喝的龍井,面對着窗外一片新綠,感受着清新秀美的春日風光,懷念阿公。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我會慎終追遠,會懷念感嘆,會充滿溫情和敬意,但不會沉溺於無盡的悲傷。謝謝阿公來過我的生命裏,爲我此生帶來清澈明朗的風。沒有不散的相聚,我會走下去;沒有不終的旋律,但我會繼續!

氣清景明,好好活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