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我的家風家規故事徵文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家風家規故事徵文,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家風家規故事徵文

  【我的家風家規故事徵文1】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風的含義很廣泛,比如善良、堅強、勤儉、誠信等。家風是積極健康的,代表着正能量,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風影響着人的一生成長,我的家風很溫馨和睦,至今回憶起來心裏仍暖流涌動。

小的時候家裏人口多,父母養育我們六個孩子,加上爺爺、姥姥和我們一起生活,全家十餘口人的生計都靠爸爸一個人的工資,生活捉襟見肘,困難可想而知。但是就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全家三代人一起生活很少有矛盾,日子雖然清苦但和睦溫馨,鄰里關係也相處融洽,這全有賴於我勤勞善良的母親,她營造了這種和諧相處的家風。

我的母親是一位家庭婦女,小時讀過兩年私塾,後來因家庭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她主動讓給了舅舅而自己輟學務農。後來舅舅走出了大山來到了省城,最後成爲省報的總編。說起小時候的事情,舅舅很感慨母親當年的付出。母親一生與人爲善、吃苦耐勞,遇事總先想着別人很少考慮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有什麼好吃的,母親總是先拿給別人吃,剩下的自己才吃,即使到了晚年她仍保持這一習慣。記得爲了改善生活,她在離家很遠的地方開了一塊荒地,種上蔬菜糧食補貼家用。當時我還小,母親白天揹着我在地裏幹活,晚上回家忙着給一家老小做飯,飯後在燈下給我們縫補衣裳一直到深夜。當時爺爺和姥姥年歲已高,她還要照顧兩位老人,真是上有老下有小。爸爸工作在外,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母親的肩上,但是母親仍豁達樂觀,沒有怨言,矮矮個子的母親,在我們心中就是家裏的頂樑柱。在艱難的日子中,她不忘教育我們要善待他人、與人和睦相處,她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告誡我們永遠不要做壞事。雖然自身並不富裕,但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母親仍幫助比她還困難的人。我的表哥父母去世得早,母親經常把表哥叫到家裏,做點吃的讓他吃頓飽飯,臨走時再帶些地裏種的紅薯。這些東西今天看來實在不算什麼,但當時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年代,對於一個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所以幾十年後,當我的母親已經八十幾歲的高齡,表哥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心懷感激,在母親晚年的時候,表哥常去母親跟前探望、問寒問暖,對母親的當年的舉動念念不忘。我想這正是應了母親說的那句話:做人善有善報。

今天,母親已離我們遠去了,但是她的吃苦耐勞、她的與人爲善,仍影響着、教育着我們,並使我們把這種品質作爲家風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我的家風,我母親留給我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的家風家規故事徵文2】

聽媽說,那時我剛會走路。小女孩見到花花綠綠的小手帕很驚喜。有一天,我從外面撿到一條花手帕,非常開心,拿給媽媽看。媽沉下臉對我說:“從哪拿來的還送到那裏去。”我不肯,媽媽大聲訓斥,我依然不動;媽媽揚起手,打我,一下又一下,我哭了。媽媽毫不手軟,巴掌越來越密集,我哭了很久,以爲媽媽會誇我能幹,沒想到換來的是小屁股上火辣辣的痛。我哭累了,返身走到撿到手帕的地方哭哭啼啼地丟下手帕。我是爸爸媽媽的長女,他們對我百般疼愛。那一次,媽媽卻狠下心腸。後來,我和弟弟妹妹們一輩子都記住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愛讀書勤動筆是我家的家風。從我記事時起,冬閒時節,只要爸爸在家,每天晚上,吃過晚飯,爸爸就開始給我們讀小說、講故事。我記得最清楚的是《警世通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我們姐妹三個聽得很投入。媽媽也收拾一摞碗、手握一捆筷子,欲走不能,被故事吸引住了。我上學前,爸爸給我買來文具盒鉛筆等,還把乘法口訣表抄下來,貼在我的文具盒裏面。我開始寫作文,幾乎每一篇作文,爸爸都要把關,給予指導。爸爸總是對我的字不滿意,對我的作文提出意見。爸爸非常愛看書。直至今日,古稀之年的老爸每天還要讀三份報紙,遇到精彩的內容,爸爸都要抄下來,等我們回家,跟我們分享。媽媽總是說:“等你告訴孩子們這些信息,他們早就從網上看到了。”爸爸依然不改對文字的鐘愛,一天不拿筆,手就癢癢。弟弟去外地上大學四年,爸爸每天都要記下合肥和弟弟大學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我們勸他不要這麼麻煩,要想知道隨時天氣預報,打開電腦就查到了。我們小時候,村裏有很多人家全家目不識丁,爸爸每年都自備筆墨紙張義務給人家寫春聯,爸爸寫的春聯全是自創的。至於村裏人家的書信訴訟之類的文字,只要找到我家,父親從未推辭過。在我們家,過年從不玩牌,在電視機電腦出現之前,我們家人的業餘時間都耗在看書上。家裏到處能取到書籍雜誌。我們姐弟四個都受到愛讀書這個家風的薰染。現如今在電子產品的衝擊下,我們跟書籍的關係正在經受挑戰呢。

“只記恩不記仇”是我們從父母幾十年的生活中總結出的家風。在我們家最困難的時期,很多親戚都躲得遠遠的,生怕受到連累。有一年,爸爸有感而發,貼出一副對聯:“家富友常至 主貧客漸稀。”有些親戚朋友不但對我家的困難視而不見,還動輒冷嘲熱諷,譏笑爸爸不識大體,讓閨女們一個勁唸書,不考慮家庭經濟承受能力。有個別鄰居甚至做出恩將仇報的事情,一度讓媽媽傷心至極。後來,誤會消除,人家對媽媽感激不已。此時,媽媽早就忘了那些事。在我們家處於低谷時也有親戚朋友給過我們家一勺油三碗米和一兩句寬心話,媽媽至今還經常唸叨他們的好。去年,媽媽回老家掃墓,打聽到一位恩人的下落,特地去看望。那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現已雙目失明。我母親是孤兒,小時候在孤兒院呆過幾年,這位好心的老太太當年曾給我母親梳過頭洗過衣。這些年,母親一直在打聽老太太。爸爸也有一位恩人。爸爸童年時,鄰居一位孤寡老太太經常給他零食吃。老人在三年自然災害中與我的爺爺奶奶一同去世,墓地也跟我的爺爺奶奶相隔不遠。爸爸每年回去掃墓,都要去給那位無後的老太太燒紙。爸媽常告訴我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人家的恩情一定要記住,能報答就報答,不能報答也不能忘記。至於仇恨就不要往心裏記了,人家遲早一天會知道好歹的。

我的家庭很傳統。父母要求我們誠實本分。我們離開老家進城二十多年了,很少回去。我們回老家時,一定要講最地道的家鄉方言。爸爸不允許我們把普通話和外地口音帶回去,不許 “撇腔”,讓鄉鄰見笑。我們三姐妹穿着一直很保守,爸爸見不慣穿着前衛,我們也就習慣了。我沒燙染過頭髮、更不會描眉畫眼,這些都是家規。媽媽則在生活細節上對我們提出嚴格要求,媽媽的愛乾淨是來自骨子裏的,我們也就形成這樣的習慣。我們小時候,媽媽在外面幹活再累,回家也是要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哪怕少吃一碗飯,也要抽出空來把牀鋪整理好。我們雖然出身貧寒家庭,媽媽也教給我們一些生活品味。家裏來了客人吃飯喝酒,高聲談笑,客人走後,媽媽會把吃剩的菜倒掉,不讓我們吃。那時候,我們一年見不到幾次葷。媽媽說,客人吃飯喝酒唾液四濺,讓孩子們吃剩菜不衛生。現在生活好了,不吃剩菜不再是稀奇,在當時可是很另類的舉動。

那時候,冬天農村經常有叫花子上門討飯,有的人家遇到正在端碗吃飯的,就從自己碗裏倒一些粥或飯給叫花子。媽媽絕不會這麼做,一定要從鍋裏盛給叫花子,還叫我們以後遇見叫花子也不準從自己碗裏倒食物。在媽媽看來,叫花子同樣有尊嚴,從自己碗裏倒飯給叫花子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在媽媽眼裏,尊重他人,不應尊卑有別。

我們家姐弟非常團結,幾乎不分你我。我們姐弟四個時時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總認爲姐弟中其他三個比自己更孝順。這些年,我們個個都在暗暗叫着勁對父母盡孝。媽媽時常提醒我們的另一半要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幫父母多做事情。

我們家最鄙視的就是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人。我們家人也一直遠離這類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