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靈遁者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2.84W人 

一條未修完的路

靈遁者的散文

——靈遁者

前段時間的寒衣節,我姐姐和弟弟回到老家燒紙。給我拍了家鄉發生的變化。

我姐姐說:“政府給咱村修路了。” 我聽了大爲高興。村裏的路很窄,車子是開不進去的,下雨天泥濘不堪。現在政府給修路了,這是造福村民的好事。人人都應該高興。

可是我姐拍的圖片中,有一段路沒有修。我問是爲什麼。我姐說:“修路規定好像是夠3米。這塊不夠。有人家的石頭堆在哪,不給挪。所以沒有辦法修。”

我的家鄉在綏德一個叫海坬溝的村莊。村莊不大。大家都知道,陝北農村都是住窯洞的。窯洞是高低錯落修建的。

而沒有修的那一小段路,應該就200米吧。這段路開頭的地方有幾孔廢棄窯洞。窯洞的前面,圈起了小圍牆。我記得我小時候,這是沒有的。

村裏的負責人去找了,沒有用,主人家不願意挪開石頭牆。我姐說村書記的媽給她說:“我兒子去找。還碰了一鼻子灰。好像路是我們一家走似的”

我們不得不說,農村小農意識的頑固,會爲了一點地,一點位置斤斤計較。從而傷害了集體的利益。

門戶之見,在農村還是有的。可能大家會想不通,大家都想着城市化,年輕人基本都入城務工了,村裏本來就讓人不多。現在有這個修路的福利,可以方便老人和孩子,竟然能因爲一點小事而阻礙了。

這是我們這個村的不光彩一面,任何一個外來的`人,走在這條路上都會問:“怎麼這點路沒有修?”

這讓我想起了“六尺巷”。清朝重臣張英的鄰居建房,因祖傳宅基地和張家發生了爭執,張英老家人飛書到京城,希望在京爲官的張英打個招呼“擺平”鄰家。

張英看完家書信淡淡一笑,在家書上回復:“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甚感羞愧,便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宅基地,鄰家見相爺家人如此豁達謙讓,深受感動,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成爲中華民族謙遜禮讓傳統美德的見證。

說的多好啊,“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長城的壽命比人長,路的壽命也比人長。我們村人應該眼光長遠啊!畢竟是這是造福村裏每家每戶的好事。而且這條路,也是我們村家家戶戶通往後山的路。

在中國這樣的案例其實還不少。比較轟動的,我看過一個柴靜的採訪。在廣州有一個村被拆遷了。99%的人同意拆遷,並且簽了合同。只有6戶人家,不同意拆遷。說到底還是覺得補償款不合理。

被斷水斷電,路也沒有。孩子上學困難,生活困難。而且還被同村的人罵,一點也不受同情。因爲那99%的人說,就因爲他們6戶沒有搬走,大樓蓋不起來,已經3年了,還沒有回遷。他們只能在外租房住。

柴靜問其中一個沒有搬走的中年人:“幾年了,你把自己的生活,過的這麼困苦,你認爲值得嗎?”

他回答說:“我倒沒有什麼。就是苦了孩子。我母親也是在前段時候去世的。99%的村民不能代表我。我有權利維護我的合法權益。”

最讓我吃驚還有一戶人家,父母兩年沒有出門了。怕出門了,人家強拆。這是多麼恐怖的。

人有的時候堅強的像石頭,有時候脆弱的像枯草。堅強代表着有信念的堅持。而堅持拿到更多的錢,是正確的嗎?

有時候真的覺得很愚蠢,拿到了錢,是爲了過的更好。可現在呢,把生活過成這樣,像老鼠一樣,幸福嗎?

幼小的孩子,心靈上是咋樣的。這些父母們一定沒有深刻體會。就像柴靜採訪那個孩子,孩子說:“我沒有告訴同學我是釘子戶。我討厭那些來搗亂的人。”

對於社會的認識,在父母的行動言教中,他陪父母堅持的,學到的,是什麼?是對這個社會集體和個體的博弈,開發商和個體的博弈,政府和個體的博弈。從來都是博弈,而不是寬讓。他的人生,令人堪憂啊。

從法律角度講,釘子戶不犯法。但他所堅守的信念,違背道德,損害了1000多戶等待回遷的村民。他們的生活,也處於尷尬之中。

社會進步了,文明瞭,法制了,我們應該高興。我想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建國初期。因爲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一切都歸國家所有。現在也是歸國家所有,帶按章程走。

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堅持還是要傾向道德所支持的方向。我們的生活應該幸福,眼光應該長遠。爲了一點利益,讓全村人利益受損,是可恥的。畢竟全村人也包括你,包括你的子孫後代。

最後還是用清朝禮部尚書張英的詩作爲結尾:“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古人尚且能做到此,我們後來者更應該進步纔是,而不是後退。

放棄一些東西,是爲了得到更好的東西,這就是生活。生命短暫,生活應該快樂,而不是糾結!

【題尾記:我在寫完此篇文章後,打電話問我姐修路的最新情況。情況是擋路的石頭還有。但是路還是修了,硬化了。只是這一段路,還是和原來一樣窄。再次爲政府和村委的決策點個贊吧。這是沒有辦法之中的好辦法了。】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