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我們時代的思想責任與尊嚴散文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不知道你們來自哪裏?但我知道你們是懷着各種夢想來到了這所美麗的大學,它帶給你們內心無比的榮耀和喜悅。也許幾年以後,我不知道你們將到哪裏去?但我相信你們將把這份榮耀和光榮帶到很遙遠的地方,多年後我們之間在內心中便孕育了一對很溫暖的詞彙:母校和校友。《新約全書·約翰福音》,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掉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很欣賞這個比喻。同樣,思想如果不能傳播開來,就如同種子不死。

我們時代的思想責任與尊嚴散文

一生活:自立的表達

生活是一個被嚴重誤讀的詞彙,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稱擁有生活的。我們可以把生活拆分爲兩部分,即生與活。所謂的生,僅指維持個體生命的簡單再生產(包括滿足最低要求的生存條件),而活是要講究品位的(如名牌、格調、時尚、優雅),如市面上所謂的“小資情調”等,就是活的一種標度。在研究生期間,我們只能維持在生的階段上,而不要把精力過多地投向活的部分。德國哲學家舍勒曾說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只有兩個:愛和恨。這可以看作是宏觀層面的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那麼從某個具體生命的微觀層面來講,它的動力機制就是追求由生到活的轉變。最後達到享受生活的目的。今天,我們應該在研究生期間嘗試或者體驗生的艱難與偉大。以便我們時刻在內心中對生存保持虔誠的尊重。

二學問:自信的實現

學問也是一個很模糊的詞彙,它以名詞的形式存在。如果有人問:什麼是學問?是簡單的知識積累嗎?顯然不完全是這樣的。其實,這是過程省略的結果。什麼叫做有學問?記得一首英文老歌中曾經唱到:一個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叫男人?我很喜歡這個句式,那麼我們把關鍵詞替換一下:一個人要讀多少書才能被稱做有學問?其實,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在我看來,學問是一種努力的固態化的結果。用經濟學上的術語講就是邊際收益爲零的狀態,既不需要再學習或者無力再學習時的一種狀態。它最初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動詞形式的“問學”,即邊問邊學。經過多年的修煉以後,突然有一天人們會說,這個人真有學問。至於要等多久沒有人會知道。這要看個人的努力、天賦以及機遇。今天你們有幸來讀研究生,那麼就要踏踏實實地邊問邊學,這是千百年的經驗。否則我們來學校幹什麼?還不如在家自學。在經由“問學”到“學問”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艱辛還能體味到一種愉悅,這不是一般的快樂可以比較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2500年前的孔子曾形象地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由學問帶來的愉悅是多麼地強烈,另外,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說也是這個意思。另外,學問也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南宋文天祥曾說:辛苦遭逢起一經。我是深有同感的。那麼如何通達學問呢?一個具體建議是:首先,多讀書,做成計劃每天讀20頁書,那麼每本書按300頁計算,一年下來就有24本書,那麼兩年下來就有50本書。任何一個領域只要讀到100本專業書就可以成爲專業人員。其次,讀經典,在信息氾濫的時代,讀經典的好處就是既可以節省選擇的時間,又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功力,誰讀誰知道?第三,寫感想,把每一次閱讀中靈光閃現的思路記錄下來,然後整理、分析,堅持下來就會有所收穫。爲了做到這三點,能夠給大家的建議就是:男人(女人)要對自己狠一點。

三理想:自尊的敞開

今天談到理想多少有些不合時宜,它經常被人們視做高不可攀,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實際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人怎麼可以沒有想法呢?在我看來所謂的理想就是指合理的想法。人的想法很多,如夢想、幻想、妄想等等,人們爲什麼把這其中的很多想法排除掉了呢?因爲他們不切合實際,只有那些合理的想法才被我們保留,這些想法就是所謂的理想。理想的存在關乎自尊的敞開,而自尊與自我實現有直接的關係,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可以說自己有了自我實現的體驗。理想在英文中與唯心論是同一個詞彙(idealism),可知理想都是發自內心的。理想具有烏托邦的作用,而烏托邦的存在意味着什麼呢?它意味着超越是可能的,否則,談什麼超越。

三者之間的關係:理想爲我們設定了一個前進的高度和目標,他也是自尊的敞開(我們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非常尊重有理想的人);由問學到學問的.轉變,恰恰是在理想的界限之內實現的,這個階段的完成,讓我們有機會實現由生的階段向活的階段的轉變,最後達到享受生活。在研究生期間,如果我們能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將來肯定會在社會中謀得一個不錯的位置,併成爲一個有教養的、體面的、有品位、有目標的人。那麼是否就可以到此爲止了呢?顯然是不夠的,前三條僅僅保證了個體目標的實現,而沒有彰顯出做爲人文學者對人類作出貢獻的意向,這是不圓滿的。因此,我們中有一些人會在這個基礎上主動上升到對於思想的追求。思想是稀缺的,也是昂貴的。

四我們時代的思想責任與尊嚴

很多文科研究生畢業時都有這樣一種感受,覺得研究生期間沒有學到什麼?相對其他學科的學生來說,感覺有些不自信。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我看來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學會思想。沒有思想就導致所學的東西總是浮在表面,與我們處於一種分離的狀態,無法內化爲自己的精神血脈。文科的境界就是學會思想。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不會思想。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曾說過一句讓所有中國人感到汗顏的話:所有精神的東西,都與中國人無關。雖然我不願意接受這個判詞,但它是真實的寫照。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衆多,但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不能夠思想。那麼什麼是思想呢?思想就是去蔽並發現存在的本質的過程。人作爲被拋入這個世界中的存在者,以此在的方式在時間性中生存。然而這種生存是被社會、文化等因素嚴重污染的,按照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作爲此在的人處於一種不可認識的被遮蔽狀態。思想的作用就是撥開這些遮蔽,使此在的存在變爲一種澄明狀態。也許人都意願思想,其實卻不能思想。惟當我們喜歡那個本身有待思慮的東西時,我們才能夠思想。我們學習思想,我們的做法就是去關注有待思慮的東西。

之所以強調思想的重要性,是因爲思想是使我們的精神達到的一個高度的標誌,它帶來的榮譽爲我們開啓了一種活的深度。同時,它也是一種拯救,即讓本質呈現。我們舉一個例子,假如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沒有魯迅,我們民族的思想高度還有多高?這種高度給我們每個中國人帶來了無比的榮譽,而魯迅的存在,讓我們有了衡量思想深度的座標。再舉一個例子: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那麼這句話裏暗示了什麼?在我看來至少暗示了兩種意思:其一,我們要審視生活中的什麼因素?換言之,什麼是生活中值得我們去審視的?回到前面的分析,我們應該審視的東西其實集中在活的部分,而不是生的部分,因爲在生的層面人與動物的需求沒有什麼分別,而恰恰是活的部分,蘊涵了理性、真理、審美、公平、正義等有關存在與秩序的因素,這纔是我們審視生活的深層原因所在。其二,通過審視,我們能夠發現已經被我們丟失的活的意義。

康德在十八世紀末曾說:這是一個批判的時代,之所以需要啓蒙,是因爲通過批判,我們才能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從而擺脫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那麼該如何界定我們的時代?我認爲: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無思的喧囂時代,在雜音環繞中我們丟失了生活的意義和秩序,我們被迫習慣了胸大無腦的時尚,也習慣了腦萎縮後的麻木與冷漠,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這些人文學者去重新發現與找回的。我不喜歡豬的哲學,我更喜歡那些去刺痛懶惰水牛的牛虻哲學。也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守護與捍衛的--我們時代思想責任和尊嚴。

通過接下來幾年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學會思想、並能夠有效地思想,真正擔負起思想的責任與尊嚴,把思想的利器打磨的鋒利無比。到那時母校將與你們共享這份榮耀。記住:運偉大之思者,必行偉大之迷途。在這個悖論中,我們一次次在思想中飛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