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成都滿城散文

本文已影響 2.4W人 

在成都市區的西邊,也就是現在的東城根街以西,同仁路以東,八寶街以南,小南街、半邊橋以北,曾經有—座由蜀王朱讓栩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城池,這座城廓環抱、自成—統又與成都大城毗連一體的城垣,相對大城而名,俗稱少城。

成都滿城散文

少城成市不久,遭受到連年的戰亂紛擾,特別是在大西皇帝張獻忠毀城棄市之後,整個成都殘垣頹壁、一片廢墟。連大清王朝首任四川衙署也無法在滿目瘡痍的成都立腳,只好暫時駐節川北重鎮閬中。

康熙末年,四川提督年羹堯徵調全川捐資,在原少城的基礎上,仿照北京胡同形制,依據尊卑有序的八旗駐防格局修築滿城,並奏準截留赴藏平亂返川的—千六百名滿蒙驍騎駐防成都,開創了成都八旗駐防之先河。在大清帝國廣袤的西南地區,朝庭只在成都設立了八旗駐防軍營,從體制上就顯得格外尊崇。康熙六十年,駐防成都的八旗最高首長爲副都統,首任副都統是率領三千荊州滿蒙驍騎徵藏凱旋的滿洲鑲黃旗法喀。乾隆四十—年,距始設八旗駐防成都制五十五年後,八旗駐防成都的級別由副都統升爲駐防將軍,首任駐防成都將軍是在平定金川之亂中屢建戰功的滿洲鑲黃旗、伯爵明亮。

成都將軍近邊馭事,專權川邊藏、彝、羌、苗少數民族軍政事務,乾隆皇帝曾要求將八旗駐防地從成都移至雅州,由於歷經七、八十年,駐防甲兵已習慣了成都的生活,不願拖兒帶母地遷居偏僻之地,明亮上奏:雅州地勢逼仄,難容攜眷之衆。乾隆皇帝方纔收回成命,成都滿城才得以保存至今。

將軍衙門莊嚴的門樓上高懸“望重西南”、“控馭巖疆”的巨幅匾額,在近兩百年的成都駐防史中,將軍自明亮至玉昆先後掌帥38員,副都統自法喀至奎煥前後任職43人。

有清一代“若夫駐防之兵,無論騎步,皆合滿洲、蒙古、漢軍以爲營”。也就是說大清駐防部隊應是以滿洲爲主、蒙古、漢軍三個民族融爲一體的,但成都駐防八旗卻只有滿洲十六甲、蒙古八甲(每甲騎兵六十名。整個駐軍另有其它兵員一百六十名。),而沒有漢軍,這在全國駐防制中是絕無僅有的。

駐防成都的滿族人、蒙古人由千里迢迢的北方遷到成都,圍城獨居、繁衍生息,據光緒三十年的人口覈查冊籍記載,當時,少城中共有八旗披甲兵丁五千一百人,全城總人口二萬餘人,其中:男子—萬二千人,女子九千人。這應當算是有史以來成都滿、蒙族人口的鼎盛時期了。

壁壘森嚴的滿城城牆一共開有六個門,主要的有四座:北之延康門、南之安阜門、東邊因與大城緊緊相鄰上下共開了兩個門,—爲東北方向(羊市街)的受福門、一爲東南方向(半邊橋)的迎祥門。

滿城城建的設計很有特點,川西民居與北京四合院在這裏和諧相融,—泓金河碧水自水西門望東而來,出半邊橋直瀉錦江。在方圓約十里的少城內,人煙稀少,林木蔥蘢。正藍旗和鑲藍旗的駐防地,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園和西較場,以前叫演武廳菜園子一帶,完全是一片農村風光。

以居於少城城中偏南的將軍衙門爲中心,從南至北一條大道貫穿全城,這條主街叫大街,大街就是現在的將軍衙門之北的長順街,這條大街從安阜門直通延康門,與大街南北並行的還有左右兩條城根,東邊的一條叫東城根街、西邊的一條叫西城根街(同仁路)。大街兩側依次排列若干東西走向的衚衕,按照黃北、白東、紅西、藍南的方位安置八旗甲兵。以長順街爲軸,四十二條兵街按旗分居住八旗甲兵:正黃旗駐地從西北方向的清遠衚衕(西大街)到上升衚衕(焦家巷);鑲黃旗駐地從東北方向的延康衚衕(八寶街)到普安胡同(紅牆巷);正白旗、鑲白旗駐城東,從五福衚衕(東門街)開始一直到斌升衚衕(斌升街);正紅旗、鑲紅旗駐西邊,從槐蔭衚衕(槐樹街)到明德衚衕(井巷子);正藍旗駐東南,從永安胡同(將軍街)到現在少城公園裏的保路死事記念碑;鑲藍旗駐西南,從永平胡同(柿子巷)到永明衚衕(包家巷)。

出將軍衙門往東,順着金河還有一條喇嘛衚衕,就是現在的'祠堂街,當時是沒有什麼街房的,這條衚衕裏曾有關帝廟、文昌宮和昭忠祠三座煙火旺盛的廟宇。

另外還有八條官街,這些官街分別在本旗的南面,如:正黃旗駐在少城之西北,正黃旗的官街便是上升衚衕以南的阿產衚衕(西馬棚街)。

八旗尊卑也反映在居住條件上,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稱爲上三旗,每個甲兵佔地面積大約是60至80平方丈;鑲白旗、正紅旗和鑲紅旗,稱爲中三旗,每甲的面積便只有50平方丈;正藍旗和鑲藍旗稱爲下二旗,駐地在金河兩岸,每甲的面積很大但潮溼。

辛亥革命以後,成都人認爲既然滿清王朝都垮杆了,滿城裏這些帶有異族文化色彩的“衚衕”當然也應當革除,於是通通改成了某某街、某某巷。當然,這些街巷的名稱也還是有—定來歷的,比如:商業街,原來叫都統衚衕,現在省委機關大院就是前清的副都統衙門,民國初年,設一商業學校於此,所以改爲商業街,也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