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三年級作文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2016書信範文(精品)

本文已影響 2.84W人 

導語:朱子文化包含了對美好對和諧的追求,致今仍有極大的意義,應該大力傳承。以下是優秀範文: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歡迎大家的參考與關注。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2016書信範文(精品)

  【篇一: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

在那戰事紛擾,國家動盪不安的時代,誕生了影響整個封建社會後半期的思想家——朱熹。

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他的理學,一時獨尊受寵奉若神明,一時受批遭棄人神共憤。今天,我們以審視的態度來看,不可否認,其精華部分造就了一個道德的民族,一個禮儀的邦國,成爲一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維繫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在朱子的理學中我們看到了和諧的光芒。

宇宙裏有和諧。“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朱熹語)。清晨,初升的太陽帶給人們以溫暖,以光明,它默默的,毫無保留的向地球展示着它的溫情。然後直到黃昏,它的光熱一點點的衰退,衰退,最後消逝。這時,一輪明月已在我們未曾覺察的時候悄悄探出了腦袋,延續着太陽遺留下的一絲光亮。月的周圍,圍繞着無數的,閃爍着的星星。它們似乎手牽着手,繞着月跳着一支迴旋舞。然後在累了的時候靜靜的,相互依偎着聽月亮講故事。講它和太陽交替工作時各盡其職,雖不曾謀面,卻心有靈犀。這樣才維繫了宇宙間的平靜,和諧。

自然界裏有和諧。“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春有春景,秋有秋光,四時不同,風景各異。俯視神州,一幅和諧畫卷:有碧波盪漾,有黃沙漫漫,有鬱郁森林,有巍巍高山,有茫茫草原,蜿蜒盤旋的江河猶如把座座城市串聯起的黃金紐帶。四季更迭,風花雪月有序地循環着自己裝點大地的任務:春天,雲捲雲舒,花團錦簇,放眼望去,野芳發而幽香,每個角落都是花的海洋。花與春對語,傾吐出了春之溫暖。夏天,佳木秀而繁陰,翩躚而至的蝴蝶,成羣地飛舞在翠色慾滴的草叢中。在藍天的映襯下,生機盎然。蝶與夏互舞,舞出夏之生機。秋天,山高月小,因爲有了秋月,夜晚更加溫柔嫵媚,曾經的滄海桑田,迷離悵惘,也應和着月共奏良辰美景。月與秋相奏,奏出秋之詩意。冬天,雪聽到了她的呼喚,身披鵝羽長袍來到了這世界,這時——大地披上了他的綢緞袍,孤零零的樹兒,有了他的銀白色禮服,世界顯得如此單純潔淨。雪與冬相擁,顯出冬之素雅。

人與人之間,更該有和諧。“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朱熹語)。許多往事不堪回首,暴虐的統治者,貪婪的污吏,冷漠的人情,森嚴的等級,禁錮的思想,侵略者的鐵蹄……那時候,人們是最渴望平等最渴望和諧的吧。人與人和諧相處,曾多少次出現在人們的睡夢中?比如,開花的季節,落日的黃昏和自己的家人並肩穿越滿植香樟的小路,走向溫馨小屋;梔子香飄的校園裏,與同學,朋友暢談自己的人生觀,自己的理想;抑或是獨自走在街上,儘自己所能,幫助每個需要幫助的人,或者面帶微笑,對每個或失落或憂傷的孩子,不爲其他,只想把自己的快樂傳播給他們,或許正是對這些美好的夢想追求,讓苦難的民族永不言棄。

是的,我們從沒放棄過對美好對和諧的追求,尤其是今天,尤其是在尤溪,我們的故鄉,朱熹的誕生地,我們更有理由好好弘揚這種思想,這種精神,讓和諧之花在沈城的風中搖曳!

  【篇二: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

海峽兩岸之間最重要的、金剛不壞的紐帶,是我們共同享有的中華文化。通過不斷的交流和研討,我們可以把這根紐帶扭得更緊。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他的偉大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爲所有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遺產;保存並弘揚以儒家學說爲主幹的中華文化,是包括兩岸人民在內的所有中華子孫的天職。

中華文化的智慧體現在哪些地方?就體現和滲透在處理人和人(包括個人與社會、羣體與羣體、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人和天(亦即自然與環境)的關係、現實和

未來的關係以及個人的身與心的關係方面。貫穿在這四大關係中的是中華文化中的哲學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陰陽和合”,是“和而不同”。中華文化最早

樹立了以人爲本的道德理念,因爲我們的先民從歷史中,從大自然中,從現實生活中,正確地總結了人類社會應有的正常關係,即:無數個體是社會和國家的基礎,

個人的道德修養關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於是形成了由己以達天下的“修―齊―治―平”道德之路。在中華文化極爲豐富的內涵基礎上,在治國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

了“王道”思想。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稱中國五千年來爲“超穩定”的社會,但是他卻沒有注意到造成穩定的衆多原因中的這一條。

當今世界的形勢頗

爲類似中國的戰國時代,羣雄並爭,吞噬資源,毀壞環境,弱肉強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對人霸,國對國霸,人類對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歸根結蒂是極力高

懸一個“利”字,無限容忍一個“貪”字。這種霸道的世界絕對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而解決之道,除了對於霸道給予必要的抗爭、阻遏,還需從長遠、從根本處尋求

出路,要在整個社會對利的貪求和對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間求得相對的平衡。正是在這點上,中華民族可以做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中華文化有着獨特的智慧和

豐富的經驗來平衡身與心、物與魂、己與他的關係。這智慧和經驗,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對德的崇尚和終生的追求;對於社會、國家和天下來說,就是“王道”。

“王道”的提法,首先見於《尚書

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此時“王道”所指,還是具體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說“養生喪死

無憾,王道之始也”,這時的王道,則指的是爲王之道。至於把“王道”作爲一種理想政治的專稱,與“霸道”相對,恐怕還是漢儒的功勞。“王道”所指雖然有此

變遷,但是其共同點則都是強調對內以德(仁、義)治國,對外則“修文德以來之”,視四海爲一家。“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愛、融合,意味着以人類

共同的幸福爲終極目標,這正是當今世界和許多國家所欠缺的。我們願意和臺灣朋友一道,開展這一論題的研究,並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華介紹給全世界。

更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