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七年級作文

《鄉情》作文初一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情》作文初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情》作文初一

《鄉情》作文初一1

人如樹,都有“根”,這根就是家鄉。

——題記

“家鄉”,是個讓人覺得溫暖的詞語,它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情感。談起家鄉來,我可是很自豪的。河北雖不如北京那樣鼎鼎大名,也沒有杭州風景如畫的美譽,但它仍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記憶中的家鄉,是個山清水秀,活力無限的地方。大街小巷裏,鄰里街坊之間嘮着嗑,臉上的笑是止不住的;村邊的小樹林裏,總有幾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嬉戲打鬧;慈祥和藹的老人們啊,或叼着菸捲,或搖着蒲扇,坐着板凳,陽光正好,一副悠閒又滿足的模樣。

我家的院子裏,有好幾種家鄉的特產:大棗、核桃還有柿子。不過家鄉的特產還不止這些,可比這多的多,什麼驢肉火燒、老白乾、燒餅等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紅彤彤的大棗了,又脆又甜。棗子成熟是在深秋,那滿樹的棗子,就像掛滿了珍貴的紅瑪瑙呢!

另外就是我們這裏的風俗了。河北是個大省,幾乎每個縣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有句“十里不同鄉”就特別符合我們這裏,意思就是說,每十里以外就有不同的口音、習俗,所以家鄉的習俗也是大同小異的,不完全一樣的。但是在我們民間,一直都流傳着關於堯的傳說,經久不息。

相傳三皇五帝之一——唐堯是在慶都山一帶出生、成長,在丹鳳山下受封唐侯,在故城踐帝位,建帝都,在磨巖山水雲洞前尋賢拜許由,在洪城教丹朱學圍棋等古老傳說,而這些唐堯傳說已有唐縣唐堯文化研究會按照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查要求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規定的標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蒐集,並整理成篇,集印成冊了!相信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吧

人們爲紀念唐堯,把他受封處的山改名“封山”,幼年隨母居住的山改名“唐山”、“唐巖山”,治理過的河改名“唐河”,西漢初置縣沿襲“唐國”名叫“唐縣”,我就是唐縣人哦!

說了這麼多,才發現原來我的家鄉有這麼多寶藏啊,我愛河北,我愛我的家鄉,我愛這裏的一切!

《鄉情》作文初一2

家鄉如同大地,鄉情好似大地上的萬事萬物,處處充滿生機,鄉情又似這片我熱愛的土地,處處充滿煙火氣息。對我而言,鄉情也許就是那難以忘卻的牛肉麪香。

小學時,每個週日去上畫畫課的時候,早上一定會去吃一碗牛肉麪,那也是我盼望的節日。

又是一個週日,太陽在天空中高高掛起,就如同我的心情一般燦爛無比。走進那家熟悉的麪館,鋪面而來的就是一股股香噴噴的牛肉香味,還有老闆娘的笑臉和一是聲高昂的招呼:“來了,還是老樣子?”爸爸邊轉過頭去掃二維碼,邊回覆老闆娘:“是的,一碗帶走,吃完再下。”“好的,沒問題!”。付完錢,爸爸帶着我找到一個靠窗的位子坐下了,不過一會,兩碗熱騰騰的牛肉麪就端了上來。“好香啊!”我的雙眼直勾勾的隨着麪碗移動着,嗓子裏咽下一股口水,抓起筷子,滿是渴望的夾起來一塊牛肉放入嘴裏,頓時香溢口鼻了,食慾大動起來。

吃完麪,我們正準備往外走,老闆娘突然叫住了我們:“這碗麪不要了?錢都付了,不要不虧了!”我和爸爸都被老闆娘幽默的話逗笑了,回過頭來:“謝謝你啊,阿姨!你要不說,我們就真虧了!媽媽就沒早飯吃了!“提起老闆娘打好包的面,走出店門,我擡起頭和爸爸說:“阿姨好善良啊!能遇到善良的人真好!”邊走路看着路邊的花壇上的小花小草,它們也都朝着我笑,我的心情更好了!

後來,我上了初中,很少去上畫畫課了,也就很少去阿姨的小店吃那碗熟悉的牛肉麪了。但是阿姨的這份善良情誼還保存在我心裏,時不時都能想起來,感覺依然是那麼純粹,善良,熱情。它伴隨着我成長,引導着我變得更好。我愛我的家鄉,我更愛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們!

《鄉情》作文初一3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與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有人說鄉情是一輪明月,既有陰晴又有圓缺;有人說鄉情是一張小小郵票,把濃濃的心意寄給心愛的人;有人說鄉情就像清淡的晨曦,照耀着大地如此的美麗。而鄉情對於我來說就是熟悉,就是依靠。

每年放假過節,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回老家去看望爺爺奶奶。

家鄉的景色是幽靜和恬靜的。清早,晨霧繚繞。薄霧籠罩着大地,給美麗的大自然蒙上了一層輕紗——縹緲中,讓人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神祕莫測,如夢似幻。當你漫步在小溪旁,溪水淙淙。從清可見底的溪水中,看得見自己歪歪斜斜的影子;快樂的魚兒在水中自由嬉戲;做個鬼臉,你會覺得自己彷彿就是溪水中的一條魚兒,那種感覺妙不可言。當你漫步在樹林間:耳中,鶯聲燕語,此起彼伏;眼前,樹葉上下翻飛、隨風而舞。你會懷疑,是誰在林中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當你漫步在小路旁、田野間,遍佈花草、絢麗多彩。你會覺得造物主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偉大。涼風拂面,柔柔的、癢癢的,像母親的手在輕輕的撫摸你,又像是誰在撓你的癢。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新、優雅,令人心情舒暢,流連忘返。

白天,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天高、雲淡、風輕。晴空萬里,蔚藍的天空中飄着朵朵白雲,就像是海面上的朵朵小浪花。沉醉其間,你會覺得,自己彷彿就是浪花中的一朵,歡呼雀躍,悠然自得。

晚景更迷人,一輪皎潔的明月徐徐升起,頑皮的星星在空中快活地眨着眼睛,一閃一閃的,彷彿在朝着人們擠眉弄眼;晚風搖曳,樹葉沙沙作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你如果坐在溪邊的青石上,觀看這美麗的景色,哪一定會使你心曠神怡呢!

人間冷暖,故鄉卻是雋永的依靠。當走過漫漫長路,或許鄉情還是那份最真實的情感吧?

《鄉情》作文初一4

時光匆匆流逝,轉眼之間,我已經離開了那個生我養我了足足十二年的家鄉。回首過往,才恍惚覺出,在那過去的十二年間,我已在不知不覺中與家鄉產生了濃厚的感情,這也使我每每閉上眼時,家鄉無數的美好回憶便浮現於我的腦海。

我的家鄉名曰宜章,是郴州市的一個小縣城。自打上初中後,我很久纔回家鄉一趟,哪怕是寒暑假,呆在那邊的時間至多一星期。如果要說最令我難忘的,當屬美食。

早餐我向來獨愛湯粉,無論是什麼粉,我定能吃個精光。而就在其中,我最愛的莫過於我家樓下的牛腩粉。每當我下去吃時,也會看看老闆娘的手藝:之間老闆娘先是將準備好的碗中倒入豬骨濃湯,隨後將純白的粉條倒入一個裝滿着熱水袋鍋中燙熟,半晌後將粉條全部倒入碗中。置辦好後,老闆娘將早已炒好的牛腩和着鮮紅的豆瓣醬一起倒入碗內。頓時,原本呈奶白色的濃湯頓時變得鮮紅。不同於鮮紅的血,湯中的紅要暗得多。牛腩入口即化,在觸到舌尖的那一瞬間,與它軟糯的口感截然不同——香辣的味道在口中爆發,如火焰一般熾烈,不斷地撩動着我的味蕾。粉條順滑爽口,吃時會帶上些許湯汁,更襯得味道鮮美無比。而湯汁看上去鮮紅無比,但其味卻十分鮮美,如同豔妝濃抹的戲子褪下僞裝,露出絕美素顏。湯的味道呢,給整晚湯粉畫上了最完美的句號。

時光匆匆流逝,轉眼之間那一碗無比美味的牛腩粉已經成爲了回憶,被埋葬在名曰往事的風裏。自打到長沙來我已吃過不少湯粉,其中自然不乏味道鮮美者,但是,在我的心中它們永遠也比不上我家鄉的一碗牛腩粉。而家鄉的牛腩粉,不僅是我童年的見證者,也是我的一筆濃重的鄉情。

《鄉情》作文初一5

粉牆黛瓦與小橋流水構成的婺源,花海碧樹與竹塢樟林構成的婺源,徽劇、儺舞與擡閣、茶道構成的婺源,是一片古老,聖潔的心靈家園,總讓人有一種安寧與平和的感覺,是我們心中的夢裏老家。

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錦,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愈加耀人眼目,黃色似乎籠罩了一片天地,讓我們置身於黃色海洋之中,細細嗅着,還能聞到一陣陣淡雅的清香。和風習習,黃綠相間的油菜花在微風中搖擺着自己婀娜的身姿,宛若一位仙子穿着鵝黃色小花點綴着的淡綠色長裙翩翩起舞。遠山、近水、粉牆、黛瓦與花海相映成趣,迷人的景色直逼人眼。

婺源的夏天翠綠盎然,入眼便是綠色,絲毫不懷疑走進了畫中,淅淅瀝瀝的小雨落在枝頭上,落在河面上,落在油紙傘上,叮叮咚咚的聲音是大自然爲夏天奏出的交響曲。孩子們捲起褲腳,在村落旁的小溪中捕魚、捉蝦;老人們拿起蒲扇,在古村古巷中感受幽靜、閒逸,遊人們在臥龍谷戲水納涼。

婺源的秋天層林盡染,篁嶺的房前屋後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曬玉米、稻穀、辣椒,彷彿一幅幅五色斑斕的調色板,勾畫出勤勞的婺源人民豐收的喜悅。石城的楓葉紅了,銀杏黃了,與晨霧、炊煙一道將古村裝點得奼紫嫣紅。

婺源的冬天熱鬧非凡,到處盪漾着民俗風情,有徽劇、儺舞、舞龍燈等,我最愛舞龍燈,每逢正月十三起燈,十五鬧元宵和十八滿燈,由幾百節板凳組成的龍燈,伴着鞭炮齊鳴,煙花絢爛,各種轉圈、翻滾、舞動、穿街過巷,我們幾個小夥伴樂此不疲地追着龍燈一路狂奔,直到龍燈散去還依依不捨。

我的家鄉就是這樣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鄉情》作文初一6

今天溼潤的空氣,彷彿從江南飄來的煙雨,在這初秋略微發涼的風中嘆息……

曾幾何時,我見過你,灰檐白壁。靜默在一片瀲灩的水波中,守候在綠苔遍佈的青石橋上,將在這兒生活的人們悄悄喚醒。

初見你時,正值初夏。船家悠悠地搖着木櫓,不慌不忙,攪碎了水中倒映的青瓦白檐的房屋,一座座沉思的拱橋,還有那將烏鎮渲染上濃豔色彩的夕陽。它映紅了水,映紅了天,也映紅了水鄉姑娘的臉。

此時,那抹嬌羞的紅與水鄉幽靜的灰瓦交相輝映,都化在了那溫柔的水光中,被木櫓搖散開來,化作那宣紙上難見的妙筆丹青。

船終於在烏鎮的一個小碼頭停住,已將入夜了,古老的房屋與曲折的街道在昏黃的路燈下,朦朧地幻化出幾分溫情。燈光的倒影不時被些許調皮的魚兒攪碎,便成了一片難以捉摸的漾動光斑。平靜的水面上,幾條船靜靜滑過。小心翼翼的,是怕驚醒了水鄉中那寧靜的夜嗎?

當我們行至半路時,那家家戶戶的燈光接連地亮起。水鄉恍如被驚醒了一般,睜着兩隻朦朧的眼睛。水面,彷彿也突然變得晶瑩透明瞭。水面上映着的彩色光影被那不緊不慢的櫓攪動成一抹夢幻般的綢帶,光華四射,搖曳生輝。時而有幾尾魚靜靜浮上了水面,待我們反應過來時,卻又怕羞似地一下兒鑽入水中了。此時,原本灰黑的瓦片、屋脊映在這水中的全景也被濺起的水花打散了,與這彩色的燈火融合在一起,化作流淌着七彩光輝的山巒,靈動而璀璨。

夜,是這樣靜,細細聆聽,耳邊的水聲如訴如泣,彷彿神祕幽遠的江南絲竹,盪漾在這烏鎮的大街小巷,挾裹着萬般柔情,靜靜淌入時光。漸漸地,心也隨着這韻律沉入了這水鄉富有詩意的情調中,所有的浮躁都在此刻沉靜下來。

難忘這個夜晚,在這水鄉悠遠的歷史與繽紛的水色中,我尋到了它情調中夢幻般的現實。

《鄉情》作文初一7

無庸置疑,我對家鄉這片土地是摯愛的。

波巒起伏的山峯一座連着一座,鬱鬱蔥蔥的杉林把村子圍了個圈兒。信步山林,一股股幽深的氣息迎面撲來,還夾雜有泥土的清香。小鳥在枝頭上歌唱,蟋蟀在草叢中彈琴。野花遍地是,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撒在田野裏,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一陣微風吹來,心境頓時有種從未有過的飄逸。

當太陽敲醒沉睡的`東方,家家戶戶的屋頂上冒起了陣陣炊煙。砍菜聲、劈柴聲、狗叫聲,一時齊發,村子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晰晰瀝瀝的雨中,鄉里人開始了耕作,攜着心愛的菸斗,吆喝着牛兒,拄着犁在田間的一隅,來回遊動,任憑那柔柔的細雨打在他歪斜的斗笠上。

陽光金子般直瀉下來,像靜靜的瀑布流向古樹,濺起的光斑像雨點一樣灑了我一身。木樓前的古樹下,聚集了三五成羣的老人,有的靜靜的坐着,有的小聲的說着話,有的在下棋,老人們構築着村莊簡單的生活畫卷。

慢慢的太陽消失不見,只能看見天邊還殘留着一點離去的痕跡。狗在路頭靜靜地候着勞動歸家的主人。路邊老黃牛慢悠悠的晃着步伐,彷彿在欣賞美景,它勞作了一天,該歇歇了。鄰居有的在河邊召喚自家的鴨子,有的在攔小雞進圈。

路上的行人漸漸稀少,天空暗下來。沒有了小孩的歡笑聲,偶爾會有幾聲雞鴨叫鳴,遠處還會傳來一聲狗叫。屋裏人或躺或坐,緩解一天的疲勞。吃過飯,大人們商量比劃着,明天地裏種什麼,用多少種子,多少化肥。也有鄰居家的大叔大嬸過來串門,彼此說着自己的收成和下一季的打算,豐收的幸福寫在臉上。

漫天的星光灑向這片土地。田埂間的小草已有了幾分睡意,身上披着幾滴露珠。村旁的小路總是那麼歡快:蛐蛐在唱歌,青蛙在伴樂。迷亂的聲音交雜在一起,猶如動聽的旋律,奏着迷人的鄉間鄉情。

夜,已入深沉,一切都進入夢境。我站在門外,望着星空,許個願:我摯愛家鄉這片土地。

《鄉情》作文初一8

天邊的夕陽漸漸隱去,散發出生命最後的薄光。那麻雀,那一隻,兩隻麻雀,卻掠過黑紗,在濃墨中飛翔。我願化作一隻麻雀,同它們一起前往故鄉。——題記

偶的幾生鳥叫,將我從重返故鄉的夢中喚醒。念念不捨的睜開合了一夜的眼,條件放射似的伸了個懶腰,便爽爽的哼起了曲,伴着鳥鳴,起了牀。

風吹飄了簾,迎面撲來,清香的氣息,微微的光線,還有依稀的鳴叫,沒錯,那風已經融合了光,融合了鳥鳴。我已抑制不住好奇,打開窗簾,一抹濃霧,不清晰。仍能看見樹梢搖晃,鳥聲依舊不斷,但不見鳥影。

我們去散步。這兒像個林間小道,來了半年了,但卻仍不熟悉,也從未注意到周圍的鳥,或許是太少的緣故。我擡起頭,四周環顧,幾片新發的樹葉飄落下來,也正因此那一隻,兩隻鳥便飛了下來,輕啄着樹葉,彷彿在說對不起,又如在對這新生樹葉柔弱生命的惋惜。仔細看看它們:麻灰的毛,灰黑的嘴。再想認真看一下時,卻發現了我們,唧的幾聲飛走了。大爺說,那是麻雀。擡頭仰望,它們已經靈活的飛走了,不見蹤影。飛去哪了呢?回家了!仔細尋找,卻沒能找到過鳥巢。它們的家在哪兒?在遙遠的天邊嘛?

我的家也在天邊,在很遠的地方。那裏也有鳥,多的數不勝數:青鳥、紅色的嘴,甚是妖嬈;斑鳩、他是灰色,代表樸素;喜鵲、有黑有白,古靈精怪……最常見的便是麻雀,灰黑雙色,神祕質樸。素有偷食專家的“美稱”。大人們並不愛它,而小孩子就喜歡它那“貪心”的脾氣,抓起來容易多了。將它握在手裏,感到了生命的律動……不久,便在爺爺的“命令”下放走了它,看它飛走了,飛向了遙遠的天邊。

如今,在這離故鄉遙遠的天邊看見了麻雀,稀稀疏疏,卻分外親切。我養成了個習慣,會隔三差五的撒上幾顆米粒在窗臺,靜靜地看它啄食。發出熟悉的聲音,完後,它唧唧——鳴謝,我多想將他捧在手裏,靠近我的心臟。讓我聽它,讓它聽我,“怦怦”的心跳。

我願伴它們飛翔。

我願化作一隻麻雀,前往故鄉。

《鄉情》作文初一9

我的家鄉,是令我神往的故土——溫州。

流沙般的浮雲在空中潺潺流淌,淡淡灰白的天空卻襯着青山綠水,彷彿暮靄沉沉。在我沒事的時候,通常會爬向屋頂,望着車水馬龍的街道,以及那些點點的美……

雁蕩山就像是天上的仙女,讓人禁不住想上去親近她。蒼翠成林的古樹,一點點清楚地勾勒出了山脈的輪廓。在溫州時,每年夏季我們一家人總會登上雁蕩山。即使太陽十分迅猛地照射,身上還留有樹葉隙漏下的徐徐清涼。幾天蜿蜒的小徑,鋪滿了石子,兩旁帶些泥濘的叢林,使它別有一番風味。有時,少許清水飄過,風吹響樹葉,譜成一篇美輪美奐的樂曲,我不禁沉醉其中,跌入了她的懷抱。

故鄉的山很美,即使遊子已數年未歸,也依舊存留她的模樣……

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了無數腳印。在那片金黃的麥地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顆白樺旁我踩過蘑菇,在那鎮門口的石階上有我兒時跌倒的印跡。我嘗過我隔壁家老爺種的芥菜,有些苦澀,卻十分甘甜。它飽含了年過花甲的爺爺的心血與日日培育的艱辛。故鄉的土地是香的、嫩的。

我想起視我如女兒的姑姑。姑姑和善的眼神、質樸輕柔的嗓音和熱切的心總是給我一種溫暖和疼愛。猶記得數年前回故鄉的一次,媽媽不樂意讓我吃小龍蝦,軟磨硬泡也不起作用,還是我最寵我的姑姑把我拉進房間,悄悄地剝了一大盤龍蝦端進房間給我吃了個爽。在我正一心享用美味時,姑姑總是用她柔和的目光注視着我,用溫暖將我融化。姑姑的目光閃動着清澈,如同一灣清泉流轉;姑姑的目光閃動着明媚,瞧着瞧着,彷彿自己在此起彼伏的油菜地中揮灑芬芳。

故鄉的人很美,即使是邪惡的污濁也能被她的目光擊碎……

啊!我的故鄉,你平凡卻勝似平凡!

《鄉情》作文初一10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如水的月光傾瀉而下,照亮一城寂寥。回憶,如潮水般翻涌而至。那故鄉的景,那故鄉的物,那故鄉的點滴,都在我的胸中涌動、激盪。一個溢滿柔情的詞,浮於腦海濃濃的鄉情,滿滿的熱愛。

我曾領略過馬爾代夫海的清澈見底,粼粼波光;也曾感慨過普吉島的風景如畫,美輪美奐。但在我的心中,故鄉的海,卻是最美的,令人驚豔!

初觀大連的海,是在一個朦朧的清晨:許是我不經意地到來,驚醒了睡夢中的大海,那原本波瀾不驚的海,突然變的喧囂。一排排泛着白沫的浪花隨着迷濛的晨曦向海邊翻滾,奔騰中溢滿着不屈的抗爭,海水逐漸漫上礁石,衝上白沙灘。絲絲涼意與陣陣鹹中帶着腥味的海風撲面而來,吹走了早起的睏倦。細細地觀賞,遠處那湛藍的天與深蘭的海就那樣自然的相接,朝夕共擁,直到地久天長。

在對故鄉的記憶中,除了對海的依戀,還有對那道故鄉美食的情有獨鍾。那道陪伴了我整個童年的炸元宵,穿過時光的層層帷幕,留在我舌尖的美好記憶裏。

炸元宵的做法十分精簡:先將買來的元宵用針錐扎孔若干,再裹上一層面粉,再將元宵放入翻開的油鍋中炸至金黃,用竹筷多次翻動,待所有元宵都翻上油麪,元宵的孔不再冒泡,就可以起鍋了。放在盆中,瀝乾浮油,裝入盤中,放少許綿糖,就可以食用了。咬一口,甜而不膩,入口即軟,彷彿將金黃的陽光揉入其中,心中滿是暖意。

步入青春的我,正要揚帆遠航,一卷書、一杯茶,蒸騰着脈脈鄉情。在我的心底有一座叫做“鄉情”的燈塔,照亮我未來的路。

《鄉情》作文初一11

打小到現在,我就一直居住在那個老地方。十多年過去,我見證着我家周圍的變化。有人說它閉塞髒亂,於是鄰居不斷變換着;有人說它環境優美,於是紛紛買房遷來。這便是我家的住所——煤史村。

煤史村座落在火車站鐵路線北側,據說以前因煤渣堆積地而得名。拾荒人,越聚越多,漸漸就搭棚居住了下來。所以,當這裏後來蓋大量新房時,破舊的老房子似乎在述說着歷史,展示着歷史,與新房同時豎立在同一片藍天下。說它髒,是因爲舊房裏住着的人,喜歡用煤生火,即使有液化氣,用得也不多。於是這些家家戶戶到處是廢棄的煤渣,路上隨處可見,十分髒亂。

煤史村的亂是道路。每到下雨天,原本凹凸不平的路面就積滿了水。汽車、自行車行駛過去,便濺起泥漿,路人惟恐來不及躲閃,紛紛遠離;而那些舊房子裏的小孩,就聚集在水坑邊扔石子,看見行人被濺,就壞壞地笑着。這兒大都是外來人口,說着各種各樣的雜亂話。修車、賣油條等等各種各樣的攤販應有盡有。而路邊似乎成了垃圾站,人們肆無忌憚地把吃完的瓜皮果殼隨手一扔。

終於沒過幾年,這裏通了公共汽車。馬路也變寬了許多。這裏居住的人,也好象一下子改變了許多。公共汽車,也好象把新的空氣,一起帶了進來。漸漸地,這些年來,有人說它開始變美了。

說它美,現在的煤史村已經看不出舊模樣了。寬闊的道路、蔚藍的天空、綠化優美的小區、還有那30層高拔的樓宇……,一切都變了!環境變好了,空氣清新了,居民也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晚上,彩燈四射,流光溢彩。不遠處,新火車站客運大樓已露出雄偉身姿。

我生長於此,成長於此,我感受到它的變化。我更加愛着我的家鄉。

《鄉情》作文初一12

“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忘不了故鄉的親人,忘不了故鄉的陪伴,忘不了故鄉的田野,忘不了故鄉的池塘,忘不了故鄉的一切。一番真摯的親情涌動,在我的心中掀起一陣狂瀾。

當我想起故鄉時,當我仰望星空時,當我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或想起兒時的趣事時,我彷彿看見那金黃的原野,綠油油的莊稼,高大的楊柏樹,清澈的小溪,高高的山坡,一羣羊羣在奔跑。家鄉的思念便油然而生。

在那清澈的水塘邊,我和小夥伴頂着烈日在池塘邊釣魚,玩耍。瞧,水波微動的水面上,魚漂上下地抖了抖,魚兒上鉤了,拿起魚杆開始溜魚,家鄉的魚都很大,我一個人實在駕馭不了這大魚的力量,我和小夥伴們一起抓緊魚竿,任由它擺弄。大約過了兩三分鐘,他已經精疲力盡了,接下來我們上場表演,用力拉動魚竿,把他拉上岸來。白色的肚臍,銀色的鱗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美麗極了!在樹蔭下,架起一個小竈,支起一面小鍋,添上清水,一鍋魚肉,過一會兒,濃濃的魚香飄滿了四周。一碗充滿鄉情的魚湯,喚起兒時的夥伴。

那碧綠的池畦,金黃的花朵,香氣撲鼻,就像漫遊在花海之中。歡笑的嬉戲聲無處不在,穿梭在原野上。漫山的櫻花,沁人芳香,漫天飛舞,彷彿步入仙境一般。旁邊有幾隻小鳥,嘰嘰喳喳的叫着,唱着婉轉的歌聲,別有一番愜意。

故鄉的山,高大雄偉;故鄉的水,清涼甘甜;故鄉的花,沁人芳香;故鄉的田,方正整齊;故鄉的夥伴,機智聰明。

忘不了故鄉的一切。親,莫過於骨肉;痛,莫過於分離。雖然不能在土生土長的故鄉生長,將來必定要落葉歸根。“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禽獸猶如此,人亦必然。

《鄉情》作文初一13

鄉情是一種油然而生的情懷,讓你喜,讓你憂,讓你思,讓你愁,每當有一件什麼事撥動了心絃,它就會佔據着你的心頭。

我是在魏莊出生的。那是一個小小的村莊,同時那裏也是我母親的故鄉。兩代人的“家”,讓我對魏莊的情愫更加強烈,也更加濃郁。

我兒時的記憶大多都定格在那裏。當時在我們的鄰居家中,也有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孩子,我們每天都像是被“哥兩好”粘在了一起。

那時候,村子後面的小山溝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風貌,我們就一人帶領着一幫人馬玩打仗的遊戲。他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而我總是“從不動手”,只給一羣“軍官”開會,再由軍官領着士兵們去“攻城略地”、“上陣殺敵”。然而這種戰爭總是以我方的勝利結束的。所以在村子裏,我總是昂着頭,挺着胸,別人看我的時候,也總是像迎接一位凱旋歸來的“大將軍”!

很快就是臘八節了,吃臘八粥肯定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我也更加思念兒時的臘八粥了。記得每年臘八節的前夜,我姥姥總是挑豆、檢豆、浸豆……的忙碌着,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姥姥熬的臘八粥的香氣就已經刺癢着我的鼻子了,然後在我期盼的眼神中,香噴噴的粥就出鍋了,那香、甜、糯、軟、濡的臘八粥,至今每每撩撥着我的思緒,讓我久久難忘。

自從姥姥姥爺搬到城裏來住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回過魏莊了。一年一年,我時時想起那位凱旋的大將軍;每到冬天,便總是懷戀姥姥那色香味獨特的臘八粥。

也許我時那種鄉土情結特別濃郁的人,時不時的,我就被眼前的事物撩撥着神經,思念着我出生的那個村莊。

《鄉情》作文初一14

我的家鄉,位於重慶的一個小縣城。這裏屬於丘陵地形,那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梯田便是最好的證明。她不及江南那般溫潤、典雅,也沒有北國風光的遼闊壯麗,但這裏卻是哺育我長大、教會我真理的地方。

兒時代步用的揹簍,稍微大一點玩耍的水槍、彈弓、泥土花草……無一不是家鄉這位母親給予給她孩子的禮物。“家鄉”這位母親可是位好老師:也許,是在池塘裏戲水打鬧時,初步感知到了水的浮力;也許,是在玩泥土做陶泥時,知道我生活的土地是紅色的;又也許是在路橋邊折柳條、編花環時,認識到自然的美麗與快樂……兒時的我們,總是調皮的東奔西跑,忽閃忽閃的眼睛裝滿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或者是一隻鳥,或是一羣螞蟻,常常令我們久久佇立觀察。

記憶裏最初打動味蕾的食物是花椒,家鄉的人們做菜烹飪總少不了用它。小小的,時常隱匿在菜餚中,一不小心就與我的味蕾親密接觸。頓時,一股麻意充斥着口腔,舌頭還有一種酥酥的感覺。用它與辣椒配合,便是最簡單的麻辣味。每次吃飯,都吃得痛快淋漓,全身舒暢。

要是論最著名的零食,非米花糖莫屬。米花糖作爲老少皆知的食品,既可開袋即食,又可泡開水,隨你喜愛。還有,江津肉片、芝麻桿、特色火鍋……總之,作爲新一代吃貨,我爲家鄉的美食而驕傲。

人們與家鄉之間的親密感,就像胎兒與母體之間的臍帶。如果說家是溫馨的港灣,那麼,家鄉便是一處美麗而安全的海域。不管你在外面漂泊多久,家鄉的門永遠爲你敞開。我愛家鄉,永遠,永遠……

《鄉情》作文初一15

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我的家鄉安陸市只不過是小小的一個點,一個小城市。但她美麗、淳樸、可愛,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中原大地上。

進入這充滿文化氣息的小城,你就會感受到安陸人民特有的熱情與安陸城的繁榮。菜市場那高聲的叫賣,婦人們趕忙的腳步;步行街內大人的高聲談笑,孩子們的歡樂打鬧。太白廣場上爺爺奶奶的一手好舞,學校中孩子們稚嫩的讀書聲,這邊是那繁榮的安陸城。

安陸最有特色的便是那美味可口的白花萊了。當你走路那鄉間的小路時,便可聞見那每家每戶醃製的濃濃的白花菜味。當你拿起筷子夾起白花菜時,那味道的能使你神魂顛倒。當你在放入口中時,那又酸又甜的味道的能使你欲罷不能。這便是她的魅力所在。

可最出名的,必定只能是那白兆山了。到山頂,你必定會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不但是這樣,在你眼裏,遠處的山一定都變成了矮子,漸漸消失在濛濛的霧中,與天際融爲一體。山下,溳水如帶,道路如弦,低矮的村莊點綴在綠茵中。假如這時天氣變得晴朗了,豔陽高照,一片春和景明的樣子。那麼近處的山只要被樹林覆蓋,你定會覺得像給山塗了道綠。對了不仔細瞧還不知道呢。你看那山頂上,還立着一棵巨大的銀杏樹,旁邊還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千年銀杏。看起來似乎需要五六個人才能合抱起來呢。

再往上便是白雲遲啦,看着人們歡快的向對方潑着水,我心裏感到了一絲濃濃的涌上心頭的鄉情,像甜甜的泉水一般,使人感到舒適而又溫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