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九年級作文

【精華】初三作文6篇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初三作文6篇

初三作文 篇1

當身邊有人提及到月亮,嫦娥,月餅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中秋節吧!這些詞彷彿已成爲中秋節的代名詞。

中秋,顧名思義,是在秋天的中間。它是分割熱與冷的界點,它是見證家人相聚的一刻,它是讓人們懷有美好心願的一天。

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們,最盼望的節日之一就是中秋節,因爲只有在中秋節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中,纔可以緩緩手中的工作,與家鄉的家人團聚,快快樂樂的,無憂無慮的度過一個安寧的夜晚。

中秋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機會。

是中秋,給予了家人相聚的機會;是中秋,給予了工作者稍微放鬆的一個機會;是中秋,給予了相聚的人一起欣賞美好月色的機會。

最近,一起學習的同學之間的一番談話深刻地揭示了中秋的重要性,還頗有些趣味。一個同學說:“中秋節那天剛好放假,咱們一起去圖書館的自習室‘泡’一天吧!”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另一個同學說:“不行,我還得過中秋節呢!”提建議的那個人立馬反駁道:“我們現在都九年級了,中秋節年年有,中考一生就只有一次,是過中秋還是過中考?”回答的人饒有風趣地說:“中考一生只有一次是不錯,可是20xx年的中秋節也只有一次呀!”這話立馬使問的那人啞口無言了,這多麼準確的道出了中秋的重要啊!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它!我們應該好好的度過它!

初三作文 篇2

年味,是一聲聲鞭炮點燃時的響聲;年味,是一陣陣家人歡聚一堂時的歡聲笑語;年味,亦是一句句收紅包前的祝福……

除夕那天,當每個孩子穿上自己年前精心挑選的新衣時,臉上露出喜悅的神情。年味從此開始……

大人們從下午就忙個不停。有的人洗着菜,有的人拿着鏟子,握着鍋,嫺熟地炒着年夜飯,有的人提着刀,一刀一刀地剁着魚兒,有的人不停地從廚房端着剛煮好的飯菜放到飯桌上,一盤接一盤的……

菜上齊了,等長輩先動筷後,我們幾個小孩就紛紛衝向了自己愛吃的菜。吃了會兒,我們便匆匆撤了,只剩大人們在飯桌邊上邊聊邊吃了。但那兒總能傳來一陣陣歡笑聲。

飯後沒一會兒,頑皮的堂弟拉着我出門買鞭炮,街上的行人一個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遇見熟人,我們也會互道“新年好”。

回到家時,已到了親朋好友登門拜訪的時間了。家中一片熱鬧,五光十色的燈光令家中多增添了一份年味。

隨着陣陣炮竹聲的響起,家中又更加熱鬧了。我們在家門口揮舞着仙女棒,放着小煙花。大人們則在一旁滿臉歡喜地看着我們玩耍。

鞭炮燃盡。我搬出桌子,拿出撲克牌,招呼大家來玩21點。邊玩牌邊看春晚。太奶奶和奶奶也一齊圍在桌前,等着我發牌,我唰唰幾下便發好了牌。我緊張得看着我的牌,誒……我拍桌而起,洋洋得意地說:“誒,我贏了!錢來!”弟弟們都十分不捨他們的一塊錢,太奶奶和奶奶亦是如此。其實這只是圖個好玩,圖個熱鬧,也不玩大的。我悠哉悠哉地收着剛到手的錢,又立馬發着牌。一輪又一輪後,午夜的鐘聲響起,新的一年到來了……

《難忘今宵》響起了……這一天,我們也折騰夠了,收拾着便去睡了。

在牀上躺着,外面的煙花爆竹聲不斷。而我,早已開始想象第二天個個親戚登門拜訪時的熱鬧非凡的場景了。

春晚的主持人趙忠祥老師曾說,只要還有一個人看春晚,春晚就一定會播。所以只要有一個還在過新年,年味就一定不會消失。

年味從未消失,只不過需要細細體會。

初三作文 篇3

共享是一種美好,就如同人類文明的一面明鏡,映照出了高級文明後的和諧美好。

例如共享單車,它是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無事時可以騎着鍛鍊,也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讓人們產生低碳出行的理念。現在在路上隨處可見綠色的共享單車,它使用很方便,因爲大輪的設計可以很輕鬆地騎,座椅還可以升降改變高度,不同年齡的人都可以騎。還有一些很有用的設計,例如車前的一個籃子上還有個圓柱狀的小筒,可以用來放杯子。

這些人性化的'設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有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人騎車,扎破了胎就放回去,置之不理,還有的隨便停放,種種跡象,比比皆是。

有次我和爸媽出去玩,在借共享單車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碼,就是掃不出來,我反覆試了還是沒有用,於是隨便拉了拉車身,想看看是不是車鎖壞了,誰知卻拉動了,不是車鎖壞了,是根本沒還的車!我想那個借車的人也許還不知道因爲他的粗心沒還成功,也許他知道了扣費很着急,卻不知道怎麼辦。我默默的把車還了回去,並也給了自己一個教訓,下次還車的時候記得確定一下,畢竟是公共財物。

又想了想,那樣的情況也許會有心懷惡意的人會順走,但我們卻不能這麼做,這是共享的,既然它給了我們方便我們就要愛護它,不能據爲己有。

共享是一種方便,也是一種美好。

初三作文 篇4

合上書本,“九年級”三個大字讓我覺得陌生又熟悉。三個月前的日子裏,初三的生活我不敢想像,初三的境界永遠是遙不可及。可如今,怎樣描述自己已進入的初三?

同樣的是有課堂、作業,可感覺不同了,適應一段時間後,課堂上,老師是我們所有人的焦點,我不敢轉移視線,思維稍微走偏一點兒,就像是犯了天大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怕自己落過任何一個考點,怕我忘記了強調的某個細節,一下課,更多的人不是跑出去玩,而是互相藉着書本補筆記,或是跑到老師旁邊背課文,又或是埋頭專研着習題。作業己不再是作業,而是一個個目標、任務。每當媽媽問“寫完作業沒,”我常回答的是“寫不完的作業,哪能寫完!”作業是一個複習的過程,不認真寫好第一項作業,好像這個知識點就沒學會,只有不斷地翻書,揮筆,把問題搞清楚後,才能合上作業本。

時間過得飛快,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半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像昨天發生了所有事情一樣,還沒有忘記,新的一天又將迎來。腦子不停地在轉,嘴裏不停地念着背誦的內容,不知不覺深夜就已到了,已睡了一覺的爸媽突然想起我還沒睡時,便催着我快關燈,叫着“明天不許這麼晚了”,誰知道明天又都忘了時間。

也許這就是初三吧,我們的想法變了。沒遇到漂亮的衣服或是饞人的美味時,我們只是一笑而過,吸引我們的卻是一本內容扣考題的書本。每看到日曆上的數字接近假期時,我們卻一翻而過,讓我們注目的是下個月的考試。每每要想到自己未來的時候,一句“做好現在就好”把所有的幻想阻截。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等待中考的結束,這就是初三。

目光再次投到書本上的“九年級”,哦,初三也許會過得更快,等到下一次懷念熟悉的初三時,我可能已成了高三的考生。

初三作文 篇5

俗語說:“人定勝天。”命運,在迷信的舊社會看來是天生註定的。但事在人爲,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你一定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

堅持能夠把握命運。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讓命運使我屈服。”沒有人會忘記他的《命運交響曲》開頭那一段強而有力的叩問,那是命運在敲門。他一生都經歷着坎坷磨難,20歲左右開始失去聽力,爲了克服這個困難,他就坐在樂隊旁,看樂器演奏和演員合唱,到了晚年,這個方法也不頂用了,他就用一枝小木杆,一端插在鋼琴箱裏。一端咬在牙齒中間“聽”音樂,命運並不是上天註定的,無論有多少磨難向你砸來,只要有堅持的毅力,不懈奮鬥,方能把握好自己的命運,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勤奮能夠把握命運。

偉大而傳奇的詩人,畫家,作家,文學大師木心先生,在如此多頭銜之下,含藏着無限的勤奮和努力。爲逃避而來到了紐約,在牙買加的一棟小公寓裏,日復一日筆耕至深夜,每天寫下7000至一萬字。他本可能就在海外沉淪下去,但他筆耕不輟,爲我們留下了《雲雀叫了一整天》,《西班牙的三棵樹》等不朽的著作。命運的改變,不可能離開自己所做的,勤奮,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能幫助你幫助你把握好命運。

把握命運對國家和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當年中國學習日本,學習蘇聯都沒有成功,最終明確了目標,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使我國逐步走向繁榮富強。

史鐵生在《我馬地壇》中說道,命運,休倫公道。而命運,不只是生死,貧富等的個人遭遇,更是事物包括社會等的發展好趨向。命運,就在每個人的手中,只要去把握,小至個人,大到國家,都能夠改變。一個完美的成長之路終會造就一個完美的人生,每個人的命運,無論好壞,都是自己選擇的,自己的成長之路所決定的。

初三作文 篇6

正月初七下午,我和月月、鴻儒、爸爸、媽媽、外婆坐金偉姨父的車子去蔡湖姨婆家做客。車子沿着螺旋上升的公路前行,把我們從溪畔沙灣送入了雲裏蔡湖。

我們剛下車,就看見偉林舅舅和晨浩表弟在大門口放鞭炮迎接我們。“噼噼啪啪”的鞭炮聲,象是在說“歡迎歡迎”。爸爸說,“這是我們農村人歡迎客人的隆重禮儀,就如國家迎接總統來訪時鳴放禮炮一樣”。我聽了,一邊“哈哈哈”笑着一邊說:“那我就是總統了!”

我們剛坐下,姨婆就端上兩大盤瓜子。正當我們瓜子吃的津津有味時,姨婆又端上熱氣騰騰的點心。點心很特別,每碗都是兩個圓圓的雞蛋。我們都說吃不下了,但姨婆說這兩個雞蛋是一定要吃的。這是我們農村人的風俗,圓圓的雞蛋代表着“團團圓圓”。我吃了兩個“團圓”還想吃,姨婆又端來兩個給我吃。我不顧媽媽的“阻攔”又吃了一個,樂得媽媽呵呵大笑着說:“平時翔宇都不吃雞蛋,這次竟連吃了三個”。我抹抹嘴巴,也“呵呵”地笑了。

吃過點心,我們就準備回家,但姨婆他們說不留宿也要吃過晚飯再走。我們拗不過姨婆他們好客的熱情,只好留下吃晚飯了。晚飯很豐盛,有我愛吃的菠菜、芋頭和筍乾。外婆說,“雞肉、鴨肉和豬肉就別上了”。姨婆說,“我的雞肉、鴨肉和豬肉可都是居家的”。我們聽了,都“哈哈哈”的笑了起來。這餐飯真夠味,我吃得飽飽的。

吃過晚飯,我們又坐上金偉姨父的車子,沿着螺旋下降的公路從雲裏蔡湖回到了溪畔沙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