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八年級作文

有關八年級下冊作文集錦8篇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下冊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八年級下冊作文集錦8篇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1

從一出生,我們剪斷了在母體內維持生命的臍帶,但仍留下了維持感情的臍帶。

一瞬,十幾年過去,我們已不再是當初的摸樣。

母親,本是烏黑柔亮的頭髮,今日卻已有了白絲;我,一秒前還在滿地的蹣跚,一秒後,卻已收起了稚氣,而迎來的是成熟。

彷彿一秒前,我還在對母親撒嬌,非要讓母親在暴雨天去買一個沒必要買的香芋派。

彷彿一秒前,我還不聽母親的話,不好好走路,非要跑着,上蹦下竄,爬上爬下,不小心一摔,一身的傷疤,臉哭成了花貓。

彷彿一秒前,我還哭着鬧着不讓母親去上班,只要母親一答應帶我一起去,就立刻穿好衣服,擦乾臉,一扭一扭的拉着母親一起去上班。

彷彿還在一秒前,還因爲沒有拉好母親的手而走丟,在大街上哭着,不一會兒就見到了一臉焦急的母親,急急地撲上去,不肯鬆手。

彷彿一秒前,我還在遠離母親的寄宿制興趣班上課,母親一見到手裏拿着白乎乎的饅頭,連一點菜都沒有吃的我,心酸的流下了分別甚久的思念的眼淚,一臉的十萬個不願意讓我去那。

彷彿只過了一秒,卻早已時光流逝而不見。

無論在何時,在何方,只要一想起自己最愛的母親,總能流下一些思念對方的眼淚。

血與親情,被感情的“臍帶”所連接着,從未剪斷。時光,可以磨去母親的青春,增加了她的皺紋,增添了我的成熟,改變了我們的容貌,卻磨不去對母親的那一種存在,磨不去母親對於我的那一種愛。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2

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在夏曆八月十五那天。正由於那天是秋季的正中,得名中秋節。

說到中秋節呀,尚有一個瑰麗的傳說呢!相傳在八月十五那天,嫦娥由於偷吃了仙藥,卻不知那藥不能多吃。一時之貪使他飛向了清涼的月宮。月宮裏什麼人都沒有,唯有一隻玉兔陪伴她閣下。以是當人們看到玉輪上那並犯科則的圖畫時,便想着那是瑰麗的嫦娥仙子和玉兔在玩耍。也正由於這點,古時辰的婦女們在中秋節的晚上設案供奉瓜果和糕點,還要虔敬祭拜,以求本身芳華永駐。

在老家,中秋節此日尚有賞月呢!早早地吃完晚飯,我們一家便都出來賞月了。玉輪就像首次登臺演出的小女人一樣逐步升起,怕羞膽寒,皎潔如玉。玉輪上的圖畫像小孩子信筆塗鴉,又像人人的奇書異畫,讓人捉摸不透。你看,從這個角度看上去是很像山丘;然則換個角度再看,又像一片茂密的小樹林。雪白的玉輪灑落在大地上,統統都是那麼安靜。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並吟誦了《水調歌頭》中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爸爸媽媽都誇我朗讀程度進步了不少。

賞了月,還要吃月餅呢!打開那油膩的'包裝紙,看到的即是一個金黃的月餅了。這月餅外皮酥脆,內裏的豆沙餡卻是鬆軟適口,好吃極了。

那圓圓的玉輪也請託着人們盼願團聚的空想,因此身在異鄉的你必然要回家哦!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3

琴到無人聽時工

彈琴,於寂寞中得到扶搖而起的歡欣。

-----題記

最愛是那錚錚鐵骨,一枝寒梅獨自在梢頭傲然綻開,開出了冰清玉潔的美麗,開出了高雅脫俗的氣韻,開出了笑弄風霜的姿容,便,開在了故人的心頭。一曲《梅花三弄》驚了一袖的暗香,美了何處的歸人。

寒江月冷,銀河耿耿,凝眸高憑,遙見漁竿輕弄影,壺天物外幽情,破滄溟有客寄閒名,醉裏醒醒,歌澤畔也那吊湘靈。那蒼蒼蒹葭,在南宋的瀟湘隨風招搖,那是山河殘缺的無奈,那是時勢飄零的感慨,那是世濁我清的唏噓,那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嘆惋,那是一首《瀟湘水雲》的眷戀。

更有王勃的《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夕陽西下,漁翁蕩漿歸舟,撥開蘆葦匆匆,撩得水波漾漾。是份安逸,是份勤勞,是份樸實,是份閒適,是份自在。遠離喧囂,避開世俗,楫一葉小舟,擺渡水雲間,雲霧飄渺,天地迷濛,撒一懷前世柔情的網打撈雲霧間一縷詩意的悠然,只聽得那《漁舟唱晚》聲聲入耳,滌盪心頭。

荀子在《樂論》中指到,“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歷來隱逸之士,多有扶琴自娛者。田園隱士陶淵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扶而和之,曰:但是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還有嵇康等人,他們無法公開表露,寄於詩文,又恐落人口實,只得隱沒在琴曲中,選擇“隱”的方式棲身丘壑,在一曲曲琴聲中寄託自己的憂憤和情思。

所謂“琴到無人聽時工”,整個世界背過身去,鏗然一生,寥落悠長,其餘魂魄,止於明月清風。此刻的琴,纔是一份誠懇。只可惜,如今若無人喝彩,琴聲也凋零了。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4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每當我唱起這首歌來,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因爲媽媽爲我付出了很多,我一生都回報不了媽媽對我的好。

事情發生在昨天。昨天中午媽媽和藹可親的問我說:“思妤,今天中午你想吃什麼呀!我給你做。”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想吃土豆燉肉!”媽媽說:“行!我出去買。”我看着外面的天氣是那麼的惡劣,媽媽爲了讓我吃到土豆燉肉就出去給我買。我心想:如果媽媽出現困難了怎麼辦?如果媽媽爲了我而自己凍感冒了怎麼辦?如果媽媽要是爲了我出意外的話,我的罪過就大了去了。我越想越緊張了、

不一會兒,媽媽就回家了到了家裏媽媽手懂凍得直髮抖。媽媽對我說:“外面的天氣實在是太冷了,賣菜的就沒有擺攤。所以我就一家一家的找,終於找了一家!”我對媽媽說:“媽媽你沒事吧?”“沒事”媽媽說。我對媽媽說:“媽媽那一快點給我配做土豆燉肉吧!我可饞了!”媽媽說:“行,我馬上去做!”

過了一會兒,有一股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我聞着口水都留下來了。我焦躁不安地對媽媽說:“媽媽好香啊!我都快饞死了,你做好了沒有!”媽媽說:“快好了,可是還需要燉一會兒,要不吃起來不香”我就坐在沙發上安安靜靜的等着。可是我實在是控制不了自己,我去廚房拿起筷子就夾住一個肉吃。“哇塞!可真好吃啊!”我說,媽媽笑着說:“貪吃貓”我笑了笑。

飯菜端上餐桌,我心想:這下子我可有口福了!

這就是在我心中獨一無二的好媽媽!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5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乖乖女”,聽長輩的話,不反抗,從來都是平平淡淡地過着日子。光陰一年一年地流逝,我依舊尋常如故。

上了初中,我的自我意識突然覺醒,我對自己尋常的生活開始了懷疑,對於長輩的話也不再像對待聖旨一樣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甚至,對父母也變得格外冷淡,格外疏遠了。父母漸漸覺察到我的反常,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我。

去年冬天,我迷上了跑步,一個人孤獨地在冷風中一圈一圈地跑着。天,格外陰慘,凜冽的寒風穿膛而過,整個校園被冬日的黑暗所籠罩。此情此景,徒增了我的觸目傷懷。

也不知爲什麼,在對尋常的自己憎惡之餘,原來開朗的我也變得傷感了;也許是因爲這個冬日吧,我感到了簫殺與孤獨。

父母對於我突發奇思想要運動鍛鍊的事表示贊同,母親發表了評價:“的確,運動運動,跑過冬天,鍛鍊身體是件好事,只是別累着了。”父親也緊跟着表態說,運動後天色已晚,一個女孩子回家不安全,他可負責到校門口等我,接我回家。

這一次,我破天荒地沒有表示反對,不是不想,而是不懂得該如何反對。

於是,冬日裏的校門邊添了一道人影,手挽着一件厚厚的外套,目光始終注視着學校內的跑道。

此後,每一次他看到我在跑完步後精疲力竭地揹着書包走出校門時,總會迎上來,從我的肩上取走揹包,又嫺熟地將外套遞給我。剛開始,我不從。“都流汗了呢。”他不依我,蠻橫地要求我穿上,口裏還唸唸有詞:“運動完總要及時添一件衣服,要不然着涼感冒了就得不償失。”我只得心不甘情不願地穿上了他帶來的外套。

在昏黃的路燈下,父女倆默不作聲地走着。父親是個不愛說話的人,我不發話,他也挑不起什麼話題,也不嘗試着打破僵局。

斗轉星移,四季交替,轉眼,冬天過去了,春天來到了。

“又是一個尋常的春天。” 我在心裏輕聲道了一句,走出家門,又開始了尋常的校園生活。

春寒料峭。那一天下午放學後,老師將全班同學留了下來,聽寫字詞。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煎熬,終於在同學們的抱怨聲中放學了。我匆匆收拾,快步走出教室,迎面撲來一陣冷風,我不禁顫抖了一下。

在校門口,我愣住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身影仍挽着一件厚厚的外套,在寒風中矗立。那身影是那麼的單薄、瘦小,與我兒時記憶中的那個高大的身影判若兩人。我走上前去:“爸爸。”他還是像往常一樣地接過我的書包,讓我披上他帶來的外套。我猶豫了一下,生硬地說了句:“對不起!”便再也說不下去了,喉嚨像被鉛塊埂住了一樣,難以啓口。他平靜地說了聲:“沒事,出來就好了。”

那一刻,那一句“沒事,出來就好了。”讓我忘卻了這個春天,忘記了叛逆,忘記了躁動不安的青春。遠處,柳樹抽芽了,小草又綠了,我也又長大了,可爸爸他卻變老了……一陣無名的傷感涌上心頭。

那一刻,那溫暖而熟悉的感覺又重回到了我的心房。我知道,這份看似尋常的父愛原來那麼不尋常。我這才醒悟到:我原來並不孤獨,最起碼,還有父母默默地注視着自己。這個春天,不尋常,因爲我重拾了已久的愛,找回了童年的純真感覺,它將幫我渡過青春叛逆期,它將讓我真正逐步成熟起來。

我像小時候一樣,牽起了父親的手,在這不尋常的春天的傍晚,向家裏走去。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6

人的大腦就像一塊高級集成電路,那數以千億計的神經纖維怎樣纔能有序排列,各行其道?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博士袁小兵等人在大腦中發現一個“引路人”,它能指引神經纖維沿着正確的路線“前進”,不致走上“岔道”。

這個“引路人”叫Rho小鳥苷三磷酸酶,“駐紮”在神經細胞內,能夠偵察神經纖維生長的“路況”,比如哪條路是“綠燈”,哪條路是“紅燈”,並傳遞這種路況信息,指導神經纖維的生長方向。

人類的情感、學習、思維等活動都有賴於設計精密的神經網絡的工作。因此,神經纖維導向機制已成爲腦科學的研究熱點,它不僅有助於揭示神經發育的奧祕,還能對神經損傷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鑑,爲開發和研製有利於神經再生的藥物提供新思路。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7

吃過午飯,楊老師匆匆地跑進教室說:“快戴上紅領巾跟我去見袁隆平爺爺。”這飛來的喜訊可樂壞了我們。

來到袁隆平爺爺的會議室,我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會兒,一位衣着樸素的人走進了會議室,若不是他與會議室中袁隆平爺爺的照片一模一樣,我還真認不出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黝黑的皮膚,和藹的笑容,與普通農民幾乎沒有兩樣。

因爲坐在我們面前的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緊張的氣氛蔓延了整個會議室,我們班的向崇緊張得都把要獻給袁爺爺的紅領巾給掉在地上了,可袁爺爺卻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仍然笑盈盈地望着他。

“袁爺爺您好,我是洪塘中學二(1)班的王典維,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好嗎?什麼是雜交水稻?”哦,原來到了提問的時間,王典維率先搶到了機會。我按捺不住了,好不容易等袁爺爺回答完王典維的文體,立刻站起身來說:“袁爺爺您好,我是襯秋靜,我想請問您,您發明雜交水稻的靈感來自哪裏?”袁爺爺聽到這個問題笑得更開心了。他這一笑使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了許多。袁爺爺望着我和藹地說:“我呀,在一次下田時,發現一種水稻長得又高又大,於是,我把那種水稻的種子留下來,然後把它種到田裏,像‘望子成龍’似的細心照看它們,可是到了秋天,它們卻令我大失所望,水稻長的長短的短,我想呀,這植物是不會變種的,除非是天然雜交,從這裏我來了靈感。”

哦,原來是從失敗中來的靈感呀。正當我還在消化袁爺爺的話時,張玉珍又提問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使會議室的氣氛活躍了許多。

袁爺爺不僅耐心地回答我們提的問題,還給我們講了一個發明雜交水稻時的小故事。袁爺爺在研究雜交水稻時做的第一個實驗失敗了。雜交水稻的穀子少了,可葉子卻多了,人家挖苦他說:“可惜人類不吃草啊!”這時,袁爺爺低下頭像做錯了事的孩子。當有人認爲應該繼續做這個實驗時,袁爺爺又馬上把頭擡了起來。聽了這個小故事,同學們都會意地哈哈大笑起來,會議室的空氣也好像在歡笑。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幾個問題後,提問的時間就結束了,我們都恨時間走得太快了。

最後,我們又來到了袁爺爺的實驗田,一棵棵雜交水稻的杆子比我們中學生還高呢,一串串飽滿的穀子把稻杆壓彎了腰,放在手中掂一掂還真沉呢4着這些雜交水稻,我不禁想到了袁爺爺做過的那個夢:稻杆長得比大樹還高,稻粒比花生米還飽滿。相信那個夢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坐在回家的車上,袁隆平爺爺慈祥的笑容、樸實的話語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我眼前,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成爲像袁爺爺一樣了不起的人。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8

說到母親,心中總是涌出許多溫暖。自古多少名人都曾讚頌過母親的偉大,譬如高爾基說過:“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羅曼·羅蘭說過:“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雨果也說過:“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可見母親的偉大。

人人都有母親,而我的母親只是其中之一,是千千萬萬勞動者之一。但是這並不因爲她的普通而平凡。

聽家人說,在我三歲時,適逢我的爺爺生病,作爲護士的她,理所當然的肩負起了一切護理責任。很難想象,醫院那麼忙,她還要擠出時間來陪着爺爺看醫生、掛號、買藥,父親當時非常忙,照顧我的責任自然還是媽媽的了。

幼時的我不懂得體諒大人,反經常倒給家裏添亂。父親經常出差,媽媽往往中午趕着回家,匆匆忙忙做完午飯,她又好乾淨,吃完了就洗,洗完就要上班,這種生活一直到了爺爺去世,也就是我上了五年級才得以舒緩。

也算是苦盡甘來,隨着時間的變換,家裏的條件也改變了許多。可是就是這樣,在家裏很少看到她有空閒的時候。輔導我的學習,打掃衛生,以至於有時我竟發現懶惰也很好。

長期的勞累使她得了關節炎,不經意間竟變成了髕下脂肪墊綜合症。我問她這是什麼病,她說是一種常見的小病。可是最近才得知母親在打封閉,如果要治好還要動手術,準確的說就是把關節的某個部位換掉。我很後悔,如果我要是稍稍懂事的話,做點家務,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她的腿彎了,可是家裏整潔了,她的手粗糙了,可是我的衣服乾淨了。美麗、忍讓是別人稱讚她的話語,心善、勤勞是她在我心中的形象。

母親在我的身上傾注了她一生的心血,今天的我,面對着眼前的各種榮譽證書,才明白“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包含的內容,才明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中的惆悵,我要把我心中的感激凝聚成一句話“媽媽,謝謝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