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六年級作文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不一樣的想法,為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們可以寫一篇感悟的文章。為了幫助不會寫感悟的同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歡迎大家分享。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精選12篇)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1

十餘畝方宅,八九間草屋,花樹相稱,炊煙裊裊,悠閒的午後,高處依稀灑下一聲雞鳴,遠方隱隱傳來幾聲狗叫。這裡遍佈著良田和桑竹,這裡一亦棲息著詩人陶淵明的心。

如同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依然辭官後,迴歸到了他真正的家,這被世俗所縛的詩人靈魂的故鄉——田園。辭官歸隱之舉,鳶飛戾天者想來不能理解,而陶淵明也許不能理解他們,這世上個人有個人的追求,無數人終其一生都渴望著立於廟堂之上,享著榮華富貴,但陶淵明真正想要的卻是那份屬於自己的自由。他在田園生活中獲得了發自內心的喜悅,而官場只會逼迫他曲意逢迎,扭曲自己的人格尊嚴。

性本愛丘山的.詩人追隨者自己的心,而非世俗的固有思維。讀這首詩時,陶淵明舒展的筆調除了向我展示鄉村田園的怡人風光外,亦透露出他進入自己所愛的生活狀態後的閒適與悠然。望著詩人菏鋤的背影,我想,只有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獲得歸屬感和內心的滿足。即使和主流意識不同,即使無法被世俗之人理解,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陶淵明所選擇額田園生活,一定是讓他滿足的。在這裡,他可以種幾畝地,養幾隻雞,吃上自己種的小青菜。閒著沒事,就披上衣服去鄰居家蹭酒喝,喝的酩酊大醉,就找個地方大睡一場,醒來一睜眼,便是滿天星河。

這裡沒有世人貪戀的高官厚祿,這裡有一片菊花,一壺酒,一顆不被沾染的心,足矣。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2

在感到疲憊或者厭倦的時候,我總是能想出辦法來進行自我解脫,找一個沒有人的角落,泡一杯淡淡的茶,讀上一兩首意境幽遠的古詩,讓心緒在茶香和書頁裡漸漸地沉澱。

這也許算得上是一種精神療法,是用外物來轉移內在的注意。但它的效用並不是無條件的,首先茶水一定要清香幽淡,至於選擇的詩,更必須是寧靜怡然的那種。“冷冷清清,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固然大悖其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慷慨激昂也沒有什麼助益,還是回頭去找陶淵明先生吧,“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淡泊中透出家園般的溫馨,我閉上眼睛,在嫋嫋升騰的茶香裡,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那平靜而不知愁的歲月。

陶淵明本人就是田園的兒子,他在俗世紅塵中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在經歷了宦海浮沉的磨難之後,他疲憊了,厭倦了,迫不及待地迴歸到田園那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飛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那個遠離紛擾的世界,才是他真正的來源和歸宿。他的歸隱田園,是出自一種本能的戀慕,沒有任何的矯情,沒有任何的無奈,只是一個流浪的遊子回到自己的家園。

他在田園中完全地沉醉於真心的快樂,擺脫了一切的拘束,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是多麼地令人豔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為生活忙忙碌碌,總要說一些不願說的`話,做一些無可奈何的事,天長日久,任誰都會產生疲憊和厭倦,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幸福去找到那個長久的解脫。真正的幸福就來自心中的桃花源,在塵囂擾攘中不斷跋涉的我們,所做的就是不斷地追尋。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3

文學經典,耐人尋味,通過古往今來中國文學史上經典名著的閱讀和品味,培養我們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從而不僅接受了知識,提高了素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們對於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下,人文事物的認識和道德情操的培養。生活在晉末宋初的陶淵明,從小就懷有遠大志向,同時他生性嫻靜、熱愛自然,很欣賞道家的反樸,從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但由於在思想上兩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時期屢仕屢隱,終於因為目擊了官場的汙濁、黑暗,不肯同流合汙,而毅然告官還鄉。

他的代表作之一《歸園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辭官還鄉,隱居於美好田野之間,內心的那一份恬適、愉悅之情。全市沒有極其華麗的辭藻,作者運用質樸的語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這些看似漫不經心,平淡無奇的景物,但卻充滿了盎然詩意,耐人尋味,使我們深深領略到田園風光的美好。“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表現出了作者由仕途歸隱的心情、原因;“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描寫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遠近分明,動靜結合,由動寫靜;“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抒發了作者脫離仕途,如釋重負的感慨。詩中的每一句詩,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眼都無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園的愉悅之情。詩文語言質樸簡潔而富有內涵,意味深長;詩風清新自然,意境淳美。詩篇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表現了田園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機。作者在詩中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方法,表達了思想感情。

例如,“羈鳥”——關在籠中鳥“池魚”——困在池中的魚。以羈鳥池魚比喻自己過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舊臨深淵比喻田園,與“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將其喻指官場,末句——由官場重歸田園,就像長久關在籠子裡的鳥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樣。前後相互照應,表現出作者告別仕途,擺脫束縛,迴歸了自我的歡愉心情,作者不僅在引領我們欣賞田園風光美麗的同時也是我們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更是精心巧妙的運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無比喜悅的心情。品味經典,欣賞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學習作者獨具匠心的習作特點。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閱讀能力。細細品讀,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淵明的喜悅,體會精彩人生。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4

已經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廣,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後都是菊,亦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就多聞先生愛菊之情切,甚於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東籬下一簇簇的芳華。大抵都是金黃的明燦的',像那些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們許太嬌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風,也就沒能來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園苑的風景。愛菊如痴、視菊如命的先生倒在悽風冷雨中落了個灑脫。後人便說“秋叢繞舍似陶家”或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是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又為何“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汙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得了什麼,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著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嫋嫋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矩羈著,伸展不開了拳腳。羈著、壓著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後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閒閒。終於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諡“靖節”,自郝“五柳”。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5

在紛雜的世界上生活久了,身上難免惹上俗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屬於自然的。我們熱愛自然風物,嚮往並追求自然。“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陶淵明的遺憾追悔吧。在官場中渾渾噩噩地掙扎了數年,改變不了社會的骯髒,只得藉著自己的一身傲骨,返回田園。正所謂“羈鳥”“池魚”,都是失去了自然本性的事物,陶淵明在這裡自喻,表明自己也如同這“鳥”和“魚”一般失去了天性的自由,可“戀舊林”“思故淵”卻告訴讀者,他雖暫時失去了天真本性,但他卻有著迴歸自然、歸隱田園的精神追求,這也為下文寫到真正的歸隱田園做了鋪墊。

那麼回到田園後的生活如何呢?陶淵明只求開荒於南野,在田園中固守天真本性了。他此刻的心情大概是輕鬆和欣喜吧。回到家中,擁抱自然,守著方宅土地十幾畝,住著茅草房舍八九間,縱使並不富裕,沒有奢侈的生活,但陶淵明的心之所向便如此了。簡單自然在榆柳遮簷、桃李繞院那清雅、質樸、別緻的環境中,生活是對精神的濡養,遠遠房舍錯落有致,裊裊炊煙悠然升起,鄰人家的.狗的吠叫聲,公雞在桑樹顛肆意打鳴。這些小小的細節,盡透著歸隱田園的愜意,漫著溫柔情懷,也正是陶淵明之所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在這樣的環境中,再無世俗的紛雜憂煩。陶淵明在歸隱之地伴青山隱隱、流水潺潺,體悟生命真諦,感受自然的神奇治癒能力,這是實現精神追求後的收穫啊!“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陶淵明從官場的束縛中逃脫,迴歸心之所向的田園,找到自己心靈的寄託,餘生的正確歸宿。

陶淵明從失去本性到收穫自由,能夠脫出世俗的藩籬,是因為他的高雅的人生追求。現在的我們,之所以感到空虛,好似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甚至時常對世界產生失望,那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是我們努力的一種推動力,我們只有找到並實現自己的“田園理想”,未來的生活才會有所收穫。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6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高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多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閒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後自己的生活狀態。他並沒有隱居山林巖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人來車往,喧譁不絕於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麼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題客觀化,彷彿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及為精煉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閒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王安石曾讚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稱道的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後兩句,詩人寫出了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這裡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也是隱居後生活的寫照,現在工作壓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過這種日子嗎?

飲酒詩————陶淵明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古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7

歸園田居(其三)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8

陶淵明辭官歸裡,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滿堂前。”

根據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見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開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裡沒有世俗鎖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這對於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這也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經典之作。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裡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他可謂是傳奇中的傳奇,經典中的經典。在現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趨炎附勢……但誰知道他背地裡幹了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這樣的人也不勝列舉,古有屈原、海瑞、張居正、包拯、周敦頤等;今有周恩來、雷鋒、孔繁森、王進喜、沈浩等。社會在於創造,在於我們去建設她,願我們的社會擁有明淨的天空!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9

金菊如你,獻向空谷的是馥郁芳華;青松如你,留給峭壁的是崢嶸聳翠。只因為你便是你,不束縛於爾虞我詐的官場,不掙扎於世俗禮教的規矩,一壺酒,一隻菊,一生便足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你日日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生活;你常常仰天長嘆“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你欣賞“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人間煙火;你崇尚“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舒適;你更向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是你的心之所向。

你,便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晉代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別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在老莊盛行的年代,詩人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便傾心於自然,於是便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天性。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的身上,同時具有到家和儒家之思想。

二十歲時,陶潛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歲月變遷,那年丁母憂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再度出仕,但卻仍眷戀田園,“日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山河更替,詩人動盪於仕與耕間十餘年,便心如止水,看透了官場生活。自那時,心懷田園的他,便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詩人也曾心懷天下,熱衷官場,可當他獨立於濁世間,與那虛偽的官場格格不入時,他便毅然辭官歸隱,不問世事。

他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他的田園生活很悠閒、寧靜。一排排的榆柳垂在簷後,夏日濃陰,幽靜清涼。桃李排列於堂前,彷彿籬前還有一簇簇幽幽香菊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草屋堂前,幽深的小巷不時地傳出幾聲狗吠,雞在桑樹之巔自由地啼鳴。閒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超塵脫俗的清閒與曠達。

離開塵世,遠避喧囂,是他人生的選擇。官場世俗中,他揹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這讓他發覺自己如同“羈鳥”沉溺於塵世,必定讓他喪失了未來,於是,他離開了塵世。回鄉的孤船映著月輝,他的衣袖隨風飄搖。那時,他擁有著幾分坦然,幾分歡喜,醉飲山中泉,醒拾巖中蘭;與鳥對唱,與蟬共吟。他像一位羽化之仙,飄飄然而遺世獨立。試問,古往今來何人可與之共言?

現代社會無非只是車馬喧,功利橫行,追名逐利。陶淵明若在如今尋知己,恐是難矣。現代人的忙碌,使他們沒有觀鬆賞菊,飲酒賦詩之雅趣。特別在某些以氣幹青雲自詡之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隱士”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度讓他們不屑。可我想說,爭名奪利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避世隱居則是一種超塵的`生活境界。其中之味,各自品嚐,只是如今像陶潛般擁有明月般的純淨歸隱之心的人日益稀少,可能那是一種後人難矣超越的境界。在陶淵明心中,只有在他心中,那生活才可比仙境,而他的選擇,便是一種大智慧。

捻一朵菊花,掬一捧清泉,飲一杯淡酒,吟一首雅詩,汙濁塵世亂不了你的心扉,你仍是那困不住的鳥,是那故淵中的池魚,你如朝聖者般樸素豁達,聖潔高雅!只因是你,永遠的你!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10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閒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麼,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麼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於是天下戰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幹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僕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幹起活不那麼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麼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凶戰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溼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麼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衣服溼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麼可惜的,陶淵明這麼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並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溼而已,而是一個象徵。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麼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的。只是詩人不願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願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麼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麼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11

每次讀陶淵明的詩,都如同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頓時感到輕鬆了許多,清新了許多。讀他的詩不累,不乏。他寫的就是了最平常不過的鄉村、農田、宅院,就是鄉村中最常見的雞鳴、狗吠、炊煙。平淡、質樸,不華美也不絢麗,但正是詩人這不事雕琢的平淡與樸素,才讓我們倍感他的坦率與真誠,讓我們在與詩人促膝而談之中體會到他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陶淵明的率性首先表現在他毫不掩飾自己迴歸田園的真實意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直言快語,不繞彎子,不去迴避,開門見山地道出了自己迴歸田園的的原因——本性使然。不具備適應世俗爾虞我詐、迎來送往的需求,天生就喜歡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而過去在官場(塵網)中的生活,完全是一種錯誤的選擇。在這“三十年”的“塵網”中,作者如同被關押在籠中的小鳥、蓄養在小池中的魚兒,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舊林”和“故淵”。“羈鳥“”池魚“兩句,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將作者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和對官場生活的極度厭惡表露無遺。

陶淵明的率性還表現在他不刻意去美化鄉間生活的優越,他給我們呈現的是田園生活真實的一面,他努力渲染的是適合本性之後的充實與快樂。這裡,有開荒種田的艱辛,也有草屋的簡陋。但守住了固有的本性“拙”,卻讓作者感到雖苦猶樂。“拙”有“笨拙”、不適合之意。聯絡作者一生的生活經歷,我們不難看出,“拙”字應指作者不善逢迎、不屑鑽營的本性與傲骨。“拙”是作者的自嘲,也是世俗的偏見,更是作者固守“不為五斗米折腰”做人準則的體現。在這片可以自由馳騁天性的空間裡,作者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宅院不大,佔地也有十畝左右;房間不多,也有八九間的模樣。雖是陋室,但居者欣然。庭院裡是清靜的,沒有言不由衷的“塵雜”,房間是充裕的,還有富餘的閒置地兒。在這看似簡單的數字羅列中,我們看到了作者那種充分的滿足:物質的東西無需太多,只要有精神上的自由和適意的生活環境!

陶淵明的詩以坦率真誠著稱,但如果只有坦率和真誠恐怕難以贏得後人的尊崇和景仰。他的詩歌看似平淡,細讀則趣味橫生;看似如話家常,細品則蘊含著人類生存的大智慧。在人人追逐名利、唯恐權勢不足的封建社會,他能夠看透社會的黑暗和腐敗,毅然辭別官場,迴歸田園,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精神上的安逸,這在當時,需要足夠的勇氣,也需要非凡的智慧。

陶淵明乾淨利落地走出了官場,以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少有的勇氣回到了適合自己生存的土壤。陶淵明這一“歸”可真的是如魚得水,如鳥歸林,他在田園中過得悠閒而詩意:房前春來桃花豔如霞,李樹花開白如玉;桃李結實之日,樹下讀書、納涼,隨手摘下一顆,放入口中,甘甜芬芳,直入腸胃。屋後楊柳濃陰如蓋,掩映房宅;閒來對窗弄琴,綠葉婆娑而和。這種詩意的閒適和享受,只屬於內心純淨、胸無纖塵的智者。只有完全拋棄了世俗雜念的人,才能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貼合到這純樸的風景之中,才能在平常的鄉村景物中,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生命的美好。

陶淵明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田園的懷抱,田園也以其特有的靈秀滋養著他的詩心。於是,在秀美的田園風光中,他有了那麼多真實而貼切的體驗。他能從深巷中的“狗吠”和桑樹顛的“雞鳴”中聽出更為遼遠而深刻的寧靜;從傍晚時分遠處依稀可見的村落和嫋嫋升起的炊煙中,看到朦朧而蒼茫的悠閒;能從無“塵雜”的“戶庭”中和略有“餘閒”的“虛室”中,體會到“心遠地自偏”的清靜。內心的愜意和鄉村的安詳平和融為一體,逃離“樊籠”重返“自然”的快樂,真是無法形容。詩人筆下的“自然”具有雙重含義,既指客觀存在的山水田園,也指回歸本性,順應本性的自在、本真的生活。“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一句,巧妙地照應了前面的“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兩句,又點明瞭全詩的中心,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真諦的徹悟和對無拘無束理想境地的追求。

人生苦短,有限的生命彌足珍貴。尊重生命的本意,順應個體的個性需求,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過自己喜歡過的日子,這是以人為本社會的基本前提。我們吟詠陶詩,感嘆陶詩的清純和美麗,更應從陶詩率真平和的意境中,悟出生存的智慧,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古典文學導讀————《歸園田居》感悟 12

陶淵明《歸園田居》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淵明恬淡自然的詩風,在這首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擅寫鄉村寧靜淳樸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在山色素箋上,恣意潑墨出生活的從容與悠然自得。陶淵明能掙脫世俗塵網的禁錮,忘卻風雨瀟瀟的滄桑,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心中有菊花。在他心中,恬靜清和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聲色犬馬,浮華名利,他皆可拋諸九霄雲外,置若罔聞。

《小窗幽記》記載:“昔人有花中十友:桂為仙友,蓮為淨友,梅為清友,菊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韻友,瑞香殊友,芝蘭芳友,臘梅奇友,梔子禪友。”幽居的時光裡,陶淵明鮮有交際。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簡單,一幾一茶,一書一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麻衣。對於喧囂世俗,他漠不關心。王摩詰曾作了一首《酬張少府》,詩云:“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文人逸士們向來好靜喜禪,他們僻居一隅,著書立說,詠誦隱居之地的田園風光,寂靜無擾地生活。白天,他關上柴門,隔絕人事,靜坐在陋室裡,焚香沏茶。而後,讀經冥想,獨自一個人,斷開與紅塵的一切聯絡,專心致志地,讓思緒與心意棲居在菊花光陰裡,以禪意供給。

陶淵明是這田園裡的素心人,清心寡慾,沒有爭鬥的名利之心,品格高尚。陶淵明的這首詩讀起來彷彿真的能讓人放下心中的執念,摒棄耳畔的喧囂,柔和寂靜,流露自然,讀起來脣齒噙香,彷彿能看見空曠的山谷裡,一位白衣飄飄的清癯老者,正面對著悠悠浮雲盤腿打坐,周圍萬籟俱靜。炊煙繚繞,雞鳴犬吠。

陶淵明性本愛丘山,但他也絕非緘默寡言之人。無所事事時,他也會經常去鄰家串門,同鄉村老者席地而坐,一見如故地喝著酒,閒聊一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生活。他們避開熱鬧喧器的話題,絕口不提世俗喧囂,閒話時光裡的清歡軼事,說說田園裡的桑麻長勢,誰家的雞今天下了幾個蛋,又是誰家的鴨今天在集市上賣了個好價錢。陶淵明笑眯眯地說:“我家田圃裡的桑麻節節升高,開墾的土地也不斷擴大增多。只是,也煩惱擔心霜雪突然降臨,擔心莊稼來年得不到好收成。”但這些擔心,並非來自於世俗人情,而是田園作物的生長收成。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雲:“一則如淵明之詩,淡而彌永,樸而彌厚,極疏極冷、極平淡之中,自有一片熱腸,纏綿往復,此陶公所以獨有千古,無以為繼。”梅堯臣也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品此詩,詩中無處不透露出與世無爭的寧靜。我亦想如陶公這樣,尋一處清幽隱逸之地,求一份時光裡的淡泊純真,恬淡寧靜,用清涼的`山泉洗滌心塵,在孤芳自賞中,找尋生活的清逸雅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清風吹去身上世俗的汙垢,淡然而靜默地生活。

極愛這首詩,一個字一個字地細細品讀,逐字逐句地反覆推敲,詩中淡淡的清幽情懷,嫣然恬淡的韶華歲月,宛如青蓮,撐著雅潔芬芳的花瓣,伴著雲水禪心,瀲灩著一池的驚豔。田園歲月,明月清風,吟詩作畫,在錦瑟光陰,美好流年裡,烹一杯清茶給養內心的灑脫清歡,煮一壺烈酒溫暖時光裡的碧海藍天。

把心,放靜。把身,安好。一盞茶,煮出了歲月裡的恬靜清香,溢位了幽蘭君子的清絕出塵。陶淵明,他閒坐田園,品一盞香茶,吟一首好詩,舉一杯美酒,仰天高歌。他的雅緻,他的淡定,他的隨遇而安,是一種人生的雋永真諦,需要經年累月之後才能參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