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狂人日記讀後感【推薦】

本文已影響 2.53W人 

一天又結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這時候,最關鍵的日記怎麼能落下。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狂人日記讀後感【推薦】

狂人日記讀後感1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狂人日記》。“狂人”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讀了魯迅《吶喊》集中的《狂人日記》,我對狂人一詞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狂人日記》小說主要內容是以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為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癒。日記則以白話文書寫,為作者患病時的所見所聞。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小說寫出了當時的封建思想,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黑漆漆的,不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這句話,意思不僅寫的是“趙家的狗”,寫的還是當時的人們,就算知道是錯的,也沒有一個人敢上去說,吃人,人血饅頭,嫁公雞,寫的當下淋漓盡致。

而魯迅以這樣的形式,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向人們呼喚,想要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思想道義。

狂人日記讀後感2

前幾天,我閱讀了《狂人日記》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掀開了白話小說運動的序幕。

《狂人日記》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話,序是文言形式。在當時確實掀起驚濤駭浪,有裂雲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記》的一、二部分歸結起來就一個“怕”字。“狂人”“怕”的緣由,無非是趙家的狗“看我兩眼”、“趙貴翁的眼色便怪”、街頭的人在議論、小孩子在議論——“狂人”就多情地將這些活動都解釋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條在腦海中不斷暗示自己。別人最平常不過的動作在他看來便是針對自己的。

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這是通過作者(魯迅)長年累月的積累而成的。所以,我認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積累,勤奮。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盞熬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告訴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一步登天”是辦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積累,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條件。

須知,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不可能盡是整塊麵包,而要我們“一粒一粒米”慢慢積累。成果,不時地皮上的積水,它是藏於厚土和岩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積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從無到有的漸進工作,得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才能辦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始於毫末”。

光積累還不行,還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對一個勤奮者來說,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灑下的汗水多大,便會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學家張博小時勤學苦練,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讀懂背熟,所以他把自己讀書的房子叫做《七錄齋》,因抄文章,受傷磨起了老繭。

所以,我希望大家照我說的儘量去做,成為一個優等生!!

謝謝!

狂人日記讀後感3

前幾天,我閱讀了《狂人日記》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掀開了白話小說運動的序幕。

《狂人日記》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話,序是文言形式。在當時確實掀起驚濤駭浪,有裂雲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記》的一、二部分歸結起來就一個“怕”字。“狂人”“怕”的緣由,無非是趙家的狗“看我兩眼”、“趙貴翁的眼色便怪”、街頭的人在議論、小孩子在議論——“狂人”就多情地將這些活動都解釋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條在腦海中不斷暗示自我。別人最平常可是的動作在他看來便是針對自我的。

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這是經過作者(魯迅)長年累月的積累而成的。所以,我認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積累,勤奮。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盞熬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告訴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一步登天”是辦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積累,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條件。

須知,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不可能盡是整塊麵包,而要我們“一粒一粒米”慢慢積累。成果,不時地皮上的積水,它是藏於厚土和岩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積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從無到有的漸進工作,得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才能辦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始於毫末”。

光積累還不行,還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對一個勤奮者來說,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灑下的汗水多大,便會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學家張博小時勤學苦練,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讀懂背熟,所以他把自我讀書的房子叫做《七錄齋》,因抄文章,受傷磨起了老繭。

所以,我期望大家照我說的儘量去做,成為一個優等生!

狂人日記讀後感4

讀了《徐悲鴻學畫的故事》這篇文章以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鴻的愛國情懷。讓我想起了鄧小平爺爺說地話: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徐悲鴻也是這樣,他用自己的努力,也為中國爭了一口氣。文章主要寫了徐悲鴻在外國留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外國學生侮辱中國,徐悲鴻十分生氣就與他比賽,看誰無能經過他的努力,他成為了著名的畫家,為中國爭了氣。徐悲鴻的愛國精神體現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臨摹名畫,都是帶著一塊乾麵包和一壺水去的,一去就到閉館時間才回來。自從國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決心為祖國爭氣,讓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質。最終,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標,給祖國爭了光。這位偉大的愛國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奧運冠軍劉翔,他也是一位愛國的人物,在他受傷的情況下,還堅持跑步。在奧運會上,劉翔扭傷了腳,但他並沒有放棄比賽,而是堅持地向前衝。即使他跌倒了,他也會用自己的那最後的力氣爬起來,因為在他的行蹤還有一個信念:我要為國爭光。只要有這個信念在劉翔的心中,他就一定會爬起來的。他最終也是經過努力,得到了冠軍,不僅自己爭了光,也為祖國爭了氣。魯迅先生說過:“惟有命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徐悲鴻也是這樣,他的愛國精神永遠記在了我的心裡。我們也要想他一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狂人日記讀後感5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

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著文學殿堂為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描繪著屬於他自己的藍天,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魯迅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藉助"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醜惡與世界的殘缺。說實話,這篇文章的色彩過於晦暗,但這晦暗中分明灼射著亮光,透露著激盪與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嗎?這顯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過是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地泯滅。或許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獨立於窗前,望著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籠罩的夜獨自嘆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不為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顯然不只一人,而是整個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時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塵世發洩著憤懣。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廣,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熾熱和焦灼的心在跳動著,熠熠發光!

狂人日記讀後感6

黑暗是什麼?是負著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汙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狂人日記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西遊記》中最迷人的人物是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成了孩子們理想的象徵和寄託。西行路上的八十一難以及一路的神奇怪異、動人心魄的神魔衝突,反映取經過程中遭受的磨難和艱辛。“真經”已成了“成功”和“目標”的象徵。每每我碰到困難時,我總會想起孫悟空為幫助師傅唐僧取到真經,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就會勇敢起來,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為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讀書筆記。所有人都想著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著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群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只是去想著如何去吃人。

聯絡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就社會,瞭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狂人日記讀後感8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本文描寫了一個患有迫害恐懼症的狂人的心理獨白,他出生在一個十分保守封建的家庭。

狂人離家多年,他已多年沒有見到大哥了。他回到他的鎮上時,他發現村裡的人。都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他,連趙家的狗也多看了他一眼。雖然這對我們來言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對有迫害恐懼症的狂人而言,那卻是一種無形的威脅。回到家後,大哥發現他臉色蒼白,又不想吃飯,便叫了一位醫生給他看病,狂人認為他大哥找醫生來是為了檢查他的肉肥不肥,好不好吃。那醫生說了靜靜地養病就好了。“靜靜地養”這幾個字嚇到了狂人,他認為大哥是想把他養肥了後才吃。過一天的早晨,他把他大哥叫到院子裡,質問他有沒有吃人,大哥卻說易牙蒸了自己的兒子給桀吃,去年城裡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吃人不是件稀奇事。狂人突然他明白妹妹五歲時的死,是因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這裡是一個吃人的地方。

這本書透徹的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吃人”表示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墮落。看這本書時真令我毛骨悚然,尤其是當狂人意識到自己可能吃了自己的妹妹時。但這本書讓我知道在那個黑暗的社會,人吃人這個可怕的現像是真的存在的,在那個時代,人們竟會為了填飽肚子而殘害同伴,連自己的安全都保障不了!

最後一句“救救孩子”,或許不止是拯救孩子的肉體,而是孩子的心靈吧。讓他們擺脫這種可怕又黑暗的舊社會的封建迷信。魯迅先生的書真有深意。

狂人日記讀後感9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我的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狂人發病,旁人側目,家人延醫救治,狂人復原。”大家是否覺得魯迅真的將我們帶入了狂人的世界?

本書的序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訊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們正常人的角度,或許我們就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行為”了。在我的深刻記憶裡,有這樣幾個令人心寒、膽顫的情節:“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當我看完了這樣的情節,說實話,內心的承重有些讓我無法負擔。這樣的一個狂人,“狂”到不相信社會,不相信親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劇?!

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絕望當中狂人吶喊、,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而真正絕望的是不是魯迅呢?我無從結論。但那末尾長長的省略號有意味著什麼?或許,這絕望之音是徒勞的,它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裡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是的,威脅人類世界的絕非地球火山噴發,地殼開裂般的轟烈的自然災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傳播快,像地球汙染般範圍廣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紀上的我們,更應該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並肩,建起防護世界人精神的“大氣層”!

狂人日記讀後感10

昨日讀了《狂人日記》,今早又看見養蠶幼蟲的紙盒裡頭,幾隻幼蟲啃著桑葉,尾巴上還拖著沒蛻完的皮。

連蠶都知道皮小了就得蛻去,人難道不知道人為的規則如果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就要扔掉,換新的?

狂人周圍的人,都是被當時人為的規則鎖死了的人。有些人,覺得這人為的規則是對的;還有些人,明知道這人為的規則已經過時,卻依舊使勁把著不肯放手。這些人,都緊緊的抓著這根早已枯萎的,無力的稻草,彷彿這樣他們就能過得好了;狂人是明智的人,一開shi一定也抓這根舊稻草,不過一陣風吹過,這舊稻草便搖搖晃晃隨時要倒下的時候,狂人就放棄了它,找了根結實的新稻草,伸手要去抓。

但是,那些死死的抓著舊稻草的人,不同意狂人要去抓新稻草的舉動。他們不肯抓新的稻草。的確,要再抓一根新稻草,需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舊習慣。改變習慣很難,這從蠶蛻皮時硬是沒法把舊皮從尾巴上甩掉就能看的出來—在舊皮裡頭待著就是蠶蛻皮時早已養成的習慣。

但是,舊稻草已經搖搖欲墜了。這些人非得抓著舊稻草摔到地上才肯抓新稻草嗎?自己的習慣不想改,最後還是要改。不然,還能抓著舊稻草坐在地上發誓死也不抓新稻草?這樣,還不如在舊稻草被風吹的搖搖欲墜時就放棄它,抓住新稻草。

所以,在人為的規則過時的時候,如果不想摔到地上,就只有一條道:再抓一根新稻草(或者,你也可以選擇硬抓著舊稻草不放,最後摔到地上疼的是誰,都知道)。

蠶把尾巴上的舊皮弄掉了。紙盒放在窗臺上,剛好有一縷陽光灑在紙盒裡頭。桑葉被照得油亮。蛻完舊皮的蠶舒適的躺在陽光中。看來,它們的新皮比舊皮舒服多了。

狂人日記讀後感11

假期快結束了,對於漫長而艱苦的實習,我是一個字也不想提了。

然而今年暑假我與縣醫院似乎特別有緣,從7月4號開始實習,到8月20號實習結束,然後因為姥爺20號發燒住院,至今還沒出院,我整整一個暑假不隔天地往縣醫院跑。然後,暑假就這麼結束了。

我開始思考這個暑假,然後發現,這個暑假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就是我發現我缺少一種平衡,在我與書之間哪怕暫時的平衡。

暑假伊始,我心血來潮,想要一星期讀一本書,因為覺得自己從上了大學後讀書太少,甚至連讀者青年文摘都甚少看。覺得自己再不讀書就會枯萎,乾涸。以前讀書,最愛是小說,其次是傳記之類,其次是一些科普讀物。讀了四五本書之後,我又開始思考,讀這麼些個書,有什麼意義呢?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我是很愛思考的人類。不論是讀書還是做事,都需要思考。然而我卻從來沒有思考過讀書這件事。

我愛讀書,勿庸質疑,但卻從未思考過讀書對我的意義。袁枚說: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句話提醒了我,書是讀不完的!我幹嘛要執著於讀書?或許袁翁旨在是提醒人們要趕緊讀書,多讀書。好吧,好吧,我曲解了袁翁的本意,並且我不打算正解。

因為讀書,我過早的認識了現實,因為讀書,我過早的認清了現實。因為讀書,我過早地走入現實,因為讀書,我過早地脫離了現實。書就是這種東西,來自於現實,書就是這種東西,高於現實。

我開始覺得自己不能過多的讀書了,因為我離現實越來越遠,又或者說我分不清現實中的世界跟書中的世界。在書中,我覺得這個世界太現實,在現實中,我覺得這個世界太不現實。

讀太多書讓我覺得混沌,不讀書讓我覺得空虛。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者什麼人,才能讓我找到平衡。

狂人日記讀後感12

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徵,一方面也在於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

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狂人日記讀後感13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裡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裡,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現的時候,那個小鎮上的人已經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並且夾在自家的菜裡,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麼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裡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這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的現狀。慘不忍賭啊!

一個“吃人”一詞。就表現了清政府的腐敗,“易牙蒸了他兒子,給王吃,還是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裡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時盡然沒人管。

小說的末尾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何等攝人心魄。對於孩子們的純真,魯迅流露出了那麼沉重的凝慮,以為終於無法逃掉大人的陰影,也仍然無改於一生工作的目標“救救孩子”

這本書讓我震撼不已,如果,我們的時代也發生這樣的事,那我們要怎麼辦?

狂人日記讀後感14

黑暗是什麼?是負著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讀到《狂人日記》,我不禁浮想聯翩。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放下《狂人日記》,我不禁思考: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汙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讀完《狂人日記》,我的內心至今都洶湧澎湃!

狂人日記讀後感15

最近細讀了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讀後深有感觸,特記於此。當時到處都是“吃人的人”,我認為說的是當時到處都有陷害他人的人。還記得有一段說大家佈下羅網,逼“我”自殺。我在想,現在的生活中不也有那麼一些人,聯絡各方人員為自己陷害他人服務嗎?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個一個地陷害別人,最終反倒相互之間產生內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這一段不難看出即使是兄弟、親屬也會彼此迫害的對方。現在的社會實在太混亂,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還存在,但更多的已經是為了利益而產生的勾心鬥角。上到世界首富排行榜,下到普通老百姓,爭鬥在所難免。還有一處也很令人揪心,作者在文章末尾發出感慨:“救救孩子!”孩子確實是天真無邪的,教育會影響他們。社會上太多的不良因素導致了許多孩子變壞,變成了“吃人的人”。這樣的變化令人痛心。我也相信“沒有吃過人的孩子”一定還有不少,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好人,希望教育他們的人能夠讓他們遠離“吃人”。縱觀全文,可以看到不少人的虛偽。“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虛偽的人表面看上去是心地善良,不求回報,樂於助人的,實際上則在背後作祟,害人匪淺。這種人是最應遭到唾棄與漫罵的,他們對社會沒有任何責任心。感受到這裡也差不多了,做一個小結,整篇小說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險惡。通過小說反思現在的社會,其實又有什麼改善呢?甚至是更加惡劣。只能說孩子的確得救了,但是不敢保證大人是否都改正了。

但願《狂人日記》所描繪的那一天不會真的到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