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唐代詩詞

《蟬·垂緌飲清露》古詩 作者虞世南 古詩蟬·垂緌飲清露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垂緌飲清露》古詩 作者虞世南 古詩蟬·垂緌飲清露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蟬》註解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裡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裡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蟬》譯文及註釋

譯文
蟬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因為它站得高,聲音自然傳得遠,
並不是借了秋風。

註釋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②清露:清純的露水。古人認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響:指連綿不斷的蟬鳴叫的聲音。
④藉(jiè):憑藉

《蟬》句解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蟬本來就因棲息於高枝,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無窮啊。“以”,因。古人誤以為蟬餐風飲露,所以說“高難飽”。“費聲”,指鳴聲頻頻。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並非是因身在高處,不肯飛下來乞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麼恨意,這完全是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託。“高”,語義雙關,喻指人的品格高潔。

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果只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他曾向令狐綯等當權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場“徒勞”嗎?在這裡,蟬已經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徹夜悲鳴,叫到五更天,已是聲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斷絕了。可是那些樹呢,依舊碧綠青翠,任憑蟬叫得如何悽苦動人,也是無動於衷,真是無情啊!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干的,詩人卻責怪樹木的冷酷無情。顯然,這同樣是在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受人冷落。曾經有過深交的令狐綯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可是,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這兩句轉向詩人自敘:我職卑祿薄,到處漂泊,早已丟下的家鄉田園,已是一片荒蕪。

《戰國策·齊策》裡有一則故事,桃偶譏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發洪水的時候,你就完了。”泥人說:“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來了,儘管我會沒了人形,但我還可以被衝回西岸家鄉去。而你呢,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來,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裡去呢?”後來就用“梗泛”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梗”,樹木枝條。“泛”,漂流。李商隱長年輾轉於各地為他人做幕僚,職位卑微,俸祿微薄,故稱“薄宦”。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呢?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君”,指蟬。“警”,警醒,這裡有觸動的意思。蟬在告誡什麼呢?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

此聯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後一句“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