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通用12篇)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心得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通用12篇)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1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裡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標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訊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捫胸自問。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2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它給我的感覺是深沉的,懊悔的。我能感覺得到作家寫它時的沉重,懺悔和渴望贖罪。

這本書和其他的小說不同。這本書全文的感情一直很平穩,沒有刻意加工的大起大落,全文像流水一般流暢,以平淡的字句反映出了內心深處的感受,給我,給讀者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撼動。一般講人性的書都會以一種黑暗的角度來描述,其實這種書我一點不喜歡,因為它們大多都很壓抑,我亦不喜歡那些書的作者,因為他們給人一種賣弄學識以及閱歷的感覺。而追風箏的人 的作者卻真實的讓人感覺到他心中的情感,絲毫不做作。

我喜歡文中的哈桑,因為他忠誠,真誠。他不僅一次的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 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我的心中都充滿了感動和震撼。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絕對是絕無僅有的,我想他真的拿阿米爾當朋友,而且是可以獻出生命的那種。但阿米爾不那麼想,他從不把哈桑當朋友,他嘲笑他昧,甚至於在看到哈桑被欺負時,選擇獨善其身。儘管他事後很懊悔和羞愧,但正因這份懊悔和羞愧,他犯下了更嚴重的錯誤。他陷害了哈桑,陷害他偷東西。哈桑和他的父親離開了,但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還未終止。

當阿米爾和父親到了美國時,他對在阿富汗的哈桑感到非常抱歉,當他回到阿富汗想要贖罪時,卻被告知身為他弟弟的哈桑已經死了,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還在繼續受苦。阿米爾費盡千辛萬苦把他從自己的老敵人手裡救出來,並帶到自己身邊撫養。當他和侄子一起放風箏的時候,他彷彿又看見了兒時快樂的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或是贖罪,或是追夢,其實這並沒有什麼條件,但我們一定要去追,要有追的勇氣

放風箏的人在前面跑,而追風箏的人一心一意的在後面追,或許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3

這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本書。橘紅色的封皮吸引了我:火紅的晚霞下,一個小男孩拿著風箏在風中奔跑,這小男孩是誰?他為什麼要追風箏?可是那飄蕩在空中的風箏意味著什麼?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後又意味著什麼?我開始走進一片火紅的晚霞,看昔日的繁華與安寧,今日的苦難與戰亂。

在小說的開始,是童年的阿米爾,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在那裡,有他們親密無間的友誼,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1975年冬天放風箏比賽那天所發生的事情改變了一切。

在那場放風箏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贏得冷漠父親的注意,奮力競爭,榮獲冠軍。哈桑為阿米爾追回那隻已經得獎的風箏,卻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著同伴遇難,阿米爾卻躲在角落裡,不敢挺身而出。後來由於受不了羞愧與痛苦的折磨,阿米爾栽贓陷害趕走了哈桑。但不久戰亂又將阿米爾帶到了美國。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己無比歡樂的童年的地方,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的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決定勇敢的邁出救贖的第一步。可是,一個驚人祕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的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的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的反省後,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的自我,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為了禰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併為此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雖然最後自己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的東西。最後花盡心思為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索拉博—哈桑的兒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合上書本,我依舊聽到耳畔傳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遍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反覆咀嚼著這句話,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卻深深地烙在我們心中。是忠誠,是善良,更是愛。

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所有這一切都是人性。阿米爾面對人性中的怯懦,嫉妒,自私……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但當他踏上阿富汗不顧一切的追尋和救贖,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是譴責,是覺醒,更是感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都是追著風箏的人。對阿米爾來說,那飄蕩在空中的風箏意味著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後是一份對人生命運深深的信服與感激。而對於我們來說,無論那隻風箏意味著什麼,就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4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後,記住了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最真摯的話語,這是一句催人淚下的話,這是一句孩子對孩子的承諾。這兩個男孩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哈桑是一個衷心的僕人,他愛少爺阿米爾勝過愛他自己。他為了阿米爾打架,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最寶貴的一切。而阿米爾清清楚楚目睹了這一切後,卻因自己的懦弱害怕和膽怯而背叛了於他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爾的懦弱改變了他和哈桑的一切與將來的命運。當友誼出現裂痕時,他挽回了嗎?不!懦弱似乎吞噬了他,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他不願去挽回,不願去贖罪,並千方百計的趕走哈桑,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絲可笑的慰籍。

難道生活也是如此?一開始犯錯,一錯再錯,最後錯無可錯時終於去逃避。在我看來,只有挽回,只有彌補,只有贖罪,為自己的犯罪擔起責任,方能得到心靈的解放。

於整體而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和他的僕人的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華麗,他只是用十分樸實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後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講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的堅強、勇敢與忠誠。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哈桑真是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有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的人活得都要悽慘。

《追風箏的人》中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小家庭的經歷,但確是一個大社會的縮影。擁有如此高超寫作技巧的卡勒德·胡賽尼在這本書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這裡不僅僅蘊藏著這本書亦或是這個人成功的祕密,而且揭露了寫作要先取悅自己,而後才能取悅他人的道理。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言不休不成章。寫作在我看來是發自內心的抒懷,亦是一種認識自我的提升。同樣的,餘華在其《活著》一書的前言中寫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我,我的自私,我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我真實的瞭解自己,一旦瞭解自己也就是了解世界。卡勒德·胡賽尼也是如此,《追風箏的人》反映其內心的純真和救贖。

風箏,帶著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徵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去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5

時針旋轉,又緩緩離開,無數個午後時光相連線。終於,我翻過了書的最後一頁。

阿米爾和哈桑,同父異母的兄弟,卻因種族歧視被賦予了不同身份:一個是被貴族少爺,另一個卻成了卑賤的僕人。哈桑善良忠誠,他可以為阿米爾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阿米爾呢,童年的他過於懦弱了。童年裡的最後一次追風箏比賽,阿米爾和哈桑贏了,在大家都為阿米爾歡呼的同時,哈桑卻久久不能安定。不是因為喜悅,而是恐懼與自責。那個夜晚,哈桑為奪回本屬自己和阿米爾的戰利品,甘受何塞夫一夥人的侮辱。懦弱的小阿米爾,離他們不遠,始終未敢上前半步,那雪地上暗黑的血跡格外刺眼……哈桑的離開,讓他更難以面對自己,最終他移民美國。

戰爭將阿米爾的祖國蹂躪地面目全非,殘忍的塔里班人嗜血成性,以殺人為樂。成年後的阿米爾重返家鄉,親眼見識了塔里班人的陰惡,知道了哈桑的艱難。往昔不斷重現,他和哈桑間的故事一直在腦海裡重播。“十多年了,你對自己過於苛責。”拉辛汗如是說道。

終於,他下定決心,他必須面對自己,要為曾經所為擔起責任,不敢再懦弱下去了。

阿米爾會見了何塞夫——那個從小就和阿米爾作對的陰惡之人,如今是塔里班的同夥,也是奈拉博——哈桑唯一孩子的控制人。可憐的小奈拉博,他對每個人都懷有莫名的恐懼感,走路時總低著頭;當得知阿米爾要帶他離開,小奈拉博拒絕了。阿米爾又怎忍心他繼續受這非人對待。他和何塞夫談判:進行一場生死搏鬥,或他死,或我亡。

在那個幽暗的空間裡,何塞夫戴上了不鏽鋼手套,眼神中流露著蔑視與嘲笑。毋庸置疑,阿米爾不是他的對手。可阿米爾咬緊了牙繼續搏命,被打倒在地,斷裂的肋骨已支撐不住他的身體。何塞夫豈是善罷甘休之人,儘管角落旁的奈拉博哭著哀求別打了,他仍往阿米爾肚子捶上重重一拳,後者嘴角再次流血。終於,奈拉博拿起了彈弓,以與他父親相當的嫻熟技術,拉滿,對準了何塞夫的左眼,彈珠飛出。

可憐的小奈拉博,戰爭奪去了他享受美好生活的權利。重獲自由的日子,他重複著洗澡,一洗便是一小時,為贖罪,為恐懼,令人心酸。當得知可能會被送回孤兒院時,他哭著、哀求著,可是希望渺茫……

好在後來,阿米爾和奈拉博間的堅冰漸漸融化,他們回到了美國,撿了個天氣不錯的日子,放起了新的風箏……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的腦海中總縈繞著這句話。

合上書本,閉起雙眼,你能想象嗎?我彷彿看到了兩個男孩追起了風箏,另一個小小男孩,手舉黃色風箏悄悄跟上來,嘴角微微上揚。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6

在一片火紅的`晚霞下,一隻風箏飄蕩空中,遠遠的,低低的,甚至看不清它是什麼顏色?一個小男孩在後面追,這是《追風箏的人》的封面,一幅讓人捉摸不透的畫面。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風箏需要追嗎?不是應該風箏跟著人跑嗎?為什麼要追風箏?帶著幾許衝動與期待,我翻開了這本書,走入了一個細膩樸實而又充滿感動與震撼的世界!卡勒德胡賽尼,正是他,阿富汗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以史詩般的歷史景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蕩氣迴腸的人性故事,揭露了主人公一段漫長的贖罪之旅。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林。主人公阿米爾是個富家少爺,然而和他吃著同一奶水長大,有著先天性兔脣情若兄弟的哈桑,卻因為階級和一段不可告人的祕密成為主僕,種族的對立和迫害醞釀了最終的悲劇。每年冬天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孩子們最重要的活動,用自己的風箏線把別人的線割斷,然後追到那隻掉落的風箏,便是贏者。阿米爾是鬥風箏的好手,哈桑是追風箏的好手。悲劇正是來自追風箏大賽後的一場意外的背叛。當哈桑在追風箏的巷子裡遭遇人生最大恥辱的時候,阿米爾卻眼睜睜的看著發生在眼前的一切而無動於衷。命運從此開始轉變,阿米爾對哈桑有著深深的愧意,他想只要把哈桑趕走那麼他就能得到解放,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當成年後的阿米爾知道一切真相時,他再次回到飽經戰火摧殘的阿富汗,並選擇了自己獨特的贖罪方式。愛、恐懼、愧疚、贖罪……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裡。

小說中的哈桑是一個對主人公忠誠,願意為主人公付出一切代價做出任何犧牲的小男孩。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深深的打動了我,它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哈桑心中的“忠誠”二字的分量,”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裡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著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著他,忠誠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語而是一種義無反顧的支援和信任的情感。而阿米爾是一個怯弱,傲慢,虛偽,自大的男孩。小說正是通過哈桑的忠誠與阿米爾的虛偽與怯弱在一次風箏比賽中的正面交鋒讓阿米爾走上了一條錯誤的背叛之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良心的責備”。在漫長的歲月中,阿米爾開始了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的無盡懺悔與救贖之旅。

在結局時,阿米爾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結束了他長達二十六年的懺悔與救贖之旅解救了一顆還未泯滅的良心。

或許,我們心中都有這樣一隻風箏;或許我們都面臨過與主人公阿米爾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長的某個階段,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然而沒有人願意因為一次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墮落的,醜惡的。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那半空中飄飛不定遲遲不肯落地的風箏,或許就象徵著那些無法讓我們心靈安定的譴責,愧疚與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在它的下面苦苦追逐,奔跑。如果說盧梭的《懺悔錄》寫得真實,坦誠的話,那我覺得這篇懺悔與救贖錄就寫得情真意切。“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讀完這本書,也許我們能悟出一些什麼。我們需要戰勝的就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追風箏”的人,只要努力找到正確的方向,只要堅信它總有落下的那一刻,風箏最終會被追到,並且平靜安穩地停落在我們的掌心。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地追尋後找到那個開啟自己心結的鑰匙。讓我們追隨作者筆下的那隻風箏,在幸福與痛苦,感動與愧疚的交替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7

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經聽說了這本書,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傳播之廣和書的名字是分不開的,還有書中多次出現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反正我是奔著書名去的,雖然早前也聽過,但是並沒有看過簡介,對裡面的劇情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最初知道這本書,以為會是一本關於愛情的小說,尤其,是聽了為你千千萬萬遍後,就更加地堅定了我的想法,肯定是一對痴情男女的故事。

但是讀了第一部分,我就知道我錯了,以後再也不能看了書名就想當然了。不過也幸虧了這個名字,要是換了一個與戰爭啊阿富汗啊啥的相關的題目的話,我想我是一定不會看的吧,畢竟我對那些怎麼也提不上興趣。這讓我想起了去年讀過的一本書《巨人的隕落》了,裡面也是穿插著各個國家的歷史戰亂然後貫穿於情感線。

嗯,總之算是緣分讓我們相遇的吧。

一般的外國名字我看過就忘了,阿米爾我估計應該會記得很深吧,因為我以前喜歡的一個印度男星叫阿米爾.汗。

基本的故事梗概我是不想再講的了,無非就是一個犯錯贖罪的過程還夾雜著一個算得上祕密的身世祕密吧。

哈桑,這個人物是怎樣的呢?我對阿富汗不是很瞭解,我不能說作者把哈桑虛構的太好了,我不知道現實生活裡會不會有這麼無私的玩伴,而且面對自己的卑賤的身份,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後來所遭遇的阿塞夫的侮辱,如此這些,對於一般人來講,面對自己的少爺的優越,以及阿米爾對自己受辱的袖手旁觀和嫁禍自己偷盜以便達到趕走自己的目的,他依然保持著純真與純粹,依然心裡只懷著感念,哪怕是最後死的時候怕也是對阿米爾毫無怨言的吧。他沒有黑化,沒有消極,一直勤勤懇懇。哈扎伊,對阿富汗的這些種族歧視和戰爭我不想說什麼。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國家也一樣。我無權無能也沒有什麼大見識去評說那些,我有自知之明。

我想哈桑要是放在電視裡,放在中國古代唐宋元明清的某一個朝代裡,我想該被人說成是愚忠的吧,而但凡這樣的人最後都為主人而死了。其實電視裡也的的確確出現過不少這樣的人物,只是現在哈桑屬於阿富汗,屬於哈扎伊,屬於阿米爾罷了。

阿米爾呢,其實初看來,覺得是極其普通也是極其正常的了。小孩子,真正錚錚鐵骨從來不慫一點也不懦弱的能有幾個,一般只有描述某個偉大帝王小時候的時候才會那樣的吧。我其實是很能理解阿米爾的,換做是我,我又能有阿米爾做的好嗎?答案是不確定的。良心這個東西,真的是個折磨人的好東西啊。我自認我是一個比較有良知的人了,心裡裝不下邪惡的祕密,唯有自己對自己進行救贖。我不想說阿米爾好樣的後來的事令我好感動什麼的,我只是感覺阿米爾和我一樣,是個正常人罷了,一個有良知並且能戰勝內心邪惡的良知。我懂他。

爸爸,一個阿米爾心中的神,一個萬眾矚目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但其實內心深處也是備受煎熬的吧。

其實,我還挺羨慕阿米爾的。不是羨慕他有親如兄弟而本來也是兄弟的哈桑,不是羨慕他有高高在上的成功爸爸,也不是羨慕他有美麗善解人意的妻子,而是羨慕他有一個從小懂他鼓勵他而且又有一定話語權的長者朋友——辛拉汗。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8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與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裡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標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訊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與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與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為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林,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著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著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與那張帶著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與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與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9

一個在阿富汗歷史背景下的蕩氣迴腸的人性故事。

小說裡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地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那種人之至情真的震撼人心。

在當時的阿富汗,嚴重的種族歧視使得無數人遭受著生存的壓迫,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卻情同手足,這樣的感情畢竟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在這樣彌足珍貴的感情中,在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回風箏而奔跑時,在哈桑說出“為你,千千萬遍”,而阿米爾卻眼睜睜的目睹著自己的手足遭受他人的迫害,因為自己的軟弱而袖手旁觀。在愧疚和懊悔的折磨下,最終他又用謊言陷害哈桑迫使他離開了自己的家。

多年後,是長輩又是摯友的拉辛汗喚起了阿米爾童年的痛苦,其實不是阿米爾的一通電話喚起的,而是童年的那段記憶就沒有停止過折磨他,即使在美國的阿米爾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但那樣一段記憶對他的影響是絕不可能揮之而去的。“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帶著這樣的話,他回到了阿富汗這片充滿了悲情與災難的土地。在那個被深埋了多年的驚天祕密被揭露出來以後,阿米爾對於童年生活的種種體驗和認知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他的悔恨更甚,他人性中正直、勇敢、誠實、善良的一面在得知死去的哈桑留下一個孩子的時候再次遭受考驗。這一次,即使面臨著生命的威脅,他也沒有放棄去拯救那個孩子。他也用他的堅持和愛一點點感化了這個遭遇坎坷的孩子。

感動於哈桑對阿米爾那份“為你,千千萬萬遍”的真心真情。人生得一知己已屬不易,我想你的真誠和善良是給朋友最美的禮物,也是對你們的友情最好的培養。

的確,當童年的阿米爾對哈桑犯下種種難以彌補的錯時,我們為哈桑不平甚至憤恨。可是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成長的過程總會有錯有傷有痛,回顧過往時,我們不是要內疚、沮喪和懊悔,而是去努力尋找可以讓我們真實存在和快樂的路,因為不管怎樣,生活總會繼續,給自己也給他人一個機會——去更好的生活。

小說裡的風箏象徵著很多東西,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善良、勇敢……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風箏,也許風箏線沒有那麼牢固,大風大雨抑或其他的災難帶走了你的風箏,但請不要忘了去找尋回來,你的堅持往往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其實我是在偶然讀到卡勒德-胡塞尼的另一部小說《燦爛千陽》後,才有幸看到《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一部是關於阿富汗婦女忍耐的種種,一部是關於阿富汗兒童的經受的種種。在阿富汗這樣一個國家動盪的年代裡,人們在生存的邊緣掙扎,忍受著戰爭的創傷、種族的壓迫,他們的痛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傷痕。

最後我想到《追風箏的人》裡有這樣一句話: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在我們國家又有多少兒童沒有童年呢?每個人都有責任為他們盡上自己的一份力。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10

在同事的強烈推薦下,半信半疑的買回了這本《追風箏的人》。新書回來後迫不及待的開始看,由於文化背景以及時代差別,文中內容看的有些雲裡霧裡。看了五章,竟只輕描淡寫的提到一次“風箏”,我不禁猜測難道作者把“風箏”這條主線給忘記了?

就這樣在似懂非懂,幾乎要失去興趣的情況下,硬著頭皮看下去。一頁一頁的翻看著,印象最深的是少爺阿米爾和那個對阿米爾少爺忠心耿耿的哈扎拉人(阿富汗處於底層的種族)哈桑。書的前六章幾乎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渲染哈桑對少爺的忠心,那種絕對的幾近瘋狂的忠心。然而阿米爾少爺對哈桑這份忠心的解讀,在他年少的心裡卻因為種族的偏見,社會地位的懸殊,輿論的導向而漸行漸遠。

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兩個總能愉快的獨處。哈桑不識字,阿米爾少爺就會給阿桑讀書聽,有時還會給阿桑讀自己寫的故事。不論怎樣,阿桑都是阿米爾忠實的粉絲,他永遠向著他,崇拜他。“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少爺讓我吃,我一定會吃”

“少爺不會讓我吃泥巴的,對嗎”

簡單的對話,阿米爾考驗的的是哈桑的忠誠,兒哈桑的反問考驗著阿米爾的正直。好在阿米爾說我不會讓你吃泥巴的。

看的出來哈桑並不是愚蠢的忠誠,只是他的心更寬大,他愛阿米爾,如親人般的愛。阿塞夫少爺的刁難,哈桑強裝鎮靜挺身而出保護阿米爾不受傷害;為了幫助阿米爾拿到最後落下的風箏甘願遭受阿塞夫和一幫跟班的暴行;明知道阿米爾袖手旁觀偷偷跑開卻也只是在一週後主動原諒阿米爾,試圖重新修復他們之間的關係……哈桑的忠心,哈桑所受的委屈讓我既心疼又怒其不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阿米爾少爺對哈桑的這份赤誠感?講話玻覺得對不起哈。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向自己發洩,打自己、罵自己。然而沒有!這讓阿米爾覺得自己太卑劣、無恥,無法面對哈桑。在矛盾心理下,阿米爾選擇逃避哈桑,進而演變到傷害哈桑,想盡辦法趕哈桑走。

阿米爾像父親提出換新的僕人,希望趕走哈桑,卻被父親拒絕,同時遭到父親的冷淡對待。一計不成,阿米爾又心生一計。心地不壞的阿米爾這時候好像化身宮鬥戲中的歹毒娘娘,再次施計。阿米爾自己將手錶和現金放到哈桑屋裡,並陷害說是哈桑偷的。這一次也徹底傷害了哈桑。阿米爾父親問,“是你偷的嗎”。“是”。哈桑沒有解釋,因為如果說不是,阿米爾父親一定會相信,因為哈桑從不說謊,為了不讓真相敗露,行選擇犧牲自己。只是這是最後一次了,因為他真的要離開了。窗外下著小雨,似乎訴說著這不不公平的一切。哈桑癱坐在車路,阿米爾內因無比糾結卻阿,終究沒衝出去說出真相。哈桑真的走了!

第九章結束,我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淚水和那場送走哈桑的雨水混在一起。視線模糊,只好合上書,平復波瀾的心情。

小說步步為營,欲揚先抑,大量的鋪墊哈桑的善良、忠誠、忠心,到後面阿米爾對哈桑的傷害、背叛才產生更強的衝擊力和碰撞,讓人唏噓不已。或許我們會指責厭惡阿米爾,怎麼這麼懦弱,棄哈桑於危難中不顧,因為無法面對哈桑兒狠心陷害並趕走哈桑。放在時代背景下去看待這件事,也就不難理解了。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一個在當地受歧視種族的後代。社會的輿論,地位的懸殊,也讓阿米爾只會在沒有人和他玩的時候才找哈桑,外出時從不帶上哈桑,心裡甚至有過自己到底和哈桑是朋友嗎這樣的疑問。正是這樣阿米爾和哈桑一步一步走向瓦解。小說娓娓道來,耐人尋味,後續再和大家分享。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11

有個年輕人,他從小就被寵愛壞了。他犯下個極大的錯誤不是罪惡,是錯誤。它的後果是可怕的,唯一的逃避是逍遙在外,尋歡作樂。 後來他遇見個老人,一個二十年前他就認識的高尚的老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機會---我們或許可以用《簡愛》裡的這段臺詞來做為對一《追風箏的人》書評論的開頭。

二十六年前的喀布林,兩個少年在追逐著滿天的風箏。其中那個叫阿米爾的男孩是少爺,在他身邊和他年齡相仿的少年叫哈桑,阿米爾的忠僕和玩伴。在這一天,少年阿米爾贏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勝利,像個男子漢一樣在嚴父的注視下贏得了風箏大賽的冠軍。然後,也就在這一天,他隨即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暴行,卻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沒有上前保護自己的朋友,一個曾經救過自己並且如此深愛自己的朋友。他退縮了,他跑開了,他犯下了極大錯誤。

少年心性,這種愧疚被奇異地轉化為對哈桑的仇恨。因為哈桑沒有變,但是哈桑每一日的存在,他的聲音,他的身影,他的關懷,他的殷切,都變成了抽打阿米爾的鞭子。在這種折磨之下,曾經的錯誤變成了罪惡,阿米爾把錢和手錶藏在哈桑的床墊下,以此栽髒給哈桑,他曾經的朋友,希望父親把哈桑趕走。

蘇聯入侵,戰爭爆發了,在沒有挽回這個錯誤之前,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二十六年過去了,往事已經淡忘,但是一封來自老朋友的信讓阿米爾不得不去面對多年前的罪孽。他猶豫再三,還是走上了返回家鄉的旅途,回到現在已經被壞人佔領著的喀布林。這是一個人的心靈救贖之旅,也是一個阿富汗人的迴歸之旅。從罪惡回到解脫,從美國回到他已經逐漸忘記的族人之中。

阿富汗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曾經和“蘇聯”這個詞緊密聯絡,後來是“米巴揚大佛”,現在則是“基地”。在這片遙遠的土地上究竟有什麼人,他們又是如何生活,我們對此知之甚少。他們只是電視新聞裡的影子,報紙上的鉛字,飯後偶然的閒談。《追風箏的人》一書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現了阿富汗從蘇聯入侵前一直到今天的變化,和阿富汗人苦難的命運。在這個灰色的背景上,唯有風箏在高昂飛翔,飛行在一切的惡行和苦難之上,可以讓人仰望,給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裡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12

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叫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胡賽尼使我們看到一個在掙扎中成長的普通人,一個孤獨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與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漸強大起來的內心和信仰的力量。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揹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著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著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著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與其說,小說是在追風箏。不如說是在追回憶、追哈桑、追懺悔、追那些與哈桑一起度過的幸福快樂的童年。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個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著大大的微笑。

最後,借用書評人的一段話{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使其在太陽的暴晒和大雨的澆灌下,發芽開花,然後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