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高考1977》觀後感3篇

本文已影響 2.07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1977》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高考1977》觀後感3篇

《高考1977》觀後感1

好久沒流淚了!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的感慨。是的!我們好久都沒流淚了。

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這是一片熾熱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無數的知識分子揮灑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大江東西。唯一共有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命運的不屈。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這是一個高呼勞動人民萬歲,勞動最光榮的年代。可是隻有勞動改變不了中國的貧窮,只有勞動是滿足不了中國一代青年的夢想的。

當要恢復高考的訊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不脛而走時,有一股小小的火苗開始蔓延,他在每個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讀書,我要考大學,這個呼籲在那個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這麼的突兀,這麼的刺耳,可能嗎?開始時是沒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這句話,在那個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與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來風,當阿三抱著收音機出現在眾人面前,當宣佈恢復高考的聲音從萬里之外傳來,這片火終於迎風而起,燃燒了著萬畝北國的廣土,這個冬天註定不平凡,這個1977註定改變這一群知識青年的命運,註定改變中國的命運。當這片火迎著北國的風熊熊燃起的時候,熱血在這一刻霎時奔湧……

是的,他們要考試,他們要改變命運。沒人能阻擋他們的腳步:十一年的時間,不能;場長的反對,不能;惡劣的環境,不能;路途的輾轉,不能。是的,任何東西都不能。當場長捨不得他們拋下辛苦耕耘的農場而想法刁難的時候,他們一理抗爭,不成,便絕食抵抗。他們是寧願死去,也不願與夢想隔絕的。當拖拉機壞掉,當時間急迫,他們毅然決然的選擇用腳步丈量這抵達夢想之路。他們在雪中奔跑,在林間穿梭,一個跌倒,另一個拽起;一個倒下,一夥人把他托起……他們就這樣狂奔,從黑夜奔向黎明,從現實奔向夢想……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強生想要讀書,便去書庫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書不成,反遭懲罰,然而,一句:這是你的包嗎?讓他沒有白費力氣,是的,這是一個這樣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裡留了幾本書。是的,知識本就有著這種力量。

帶著“歷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陳老師不遠萬里從上海趕到東北,冒著畏罪潛逃的風險,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複習資料給自己的女兒陳瓊,可是卻無法得到女兒的諒解,面對向他索要證明材料的憤怒的女兒,他顯得那樣的無奈與心痛,這是時代的罪過。為了幫助想要考試的孩子,他又應求冒充招生辦的主任,最後又為了自己的女兒偽造了一張證明。這是一個父親的力量——不顧一切。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頑固的場長老遲最終被這群孩子所感化,最終被這種渴求所感染。是的,當渴望改變命運的雄火燃起,當渴望夢想的靈魂翻山越嶺,這便無所不及,無所不動。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靈魂終於破繭而出,我們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們的高考。我們或許曾經抱怨,高考這座大山壓制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東西,可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是的,1977的高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今天的高考依舊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我感謝高考,他讓我走出了狹隘的農村,他讓我擁有過那麼多的激情與夢想,他讓我曾度過了三年繁忙充實的歲月。曾經,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奪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歲月,但今天,回過頭觀望,才發現,那時有著太多的美麗,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這群年輕人最終衝破了一切,抵達了夢想。每顆為夢想而流的淚水都將澆灌出世間最美的花蕾!

《高考1977》觀後感2

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蘊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盪、人性復甦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歎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複習資料,但是人們的複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捨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係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託、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湧動的熔岩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著人性在那個年代裡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絃、耐人尋味。

我想,《高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訊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後,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說明這個改革對於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高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著歷史遺蹟、政治利害關係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裡有著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鬱、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溫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樸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麼的真實、矛盾、壓鬱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援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複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複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複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觀後感3

我是專程到電影院,花70元一張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這樣的觀眾多不多。因為看的是個下午場,整個放映廳不多於10人,我無法判斷喜歡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漢的院線是多多少人喜歡?在全國是多少人喜歡看?不喜歡看?

電影本身製作沒有大片手法,故事情節註定無法有新的衝突出現,選用演員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氣質,結局本身毫無懸念和科技可以運用。影片所能夠運用的就是電影的敘事,把觀眾的思緒拉回那一年、那個時代。30年前的記憶應該是非常清晰地在當代人中再現和傳遞。我不認識導演,但很敬佩他選擇這個電影來拍,猜測他的目的許是讓觀眾在近100分鐘的黑暗中回憶那個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壓抑、釋放的過程。至少,他打動了我,影片讓我的歷史回憶不在空白,我能夠感性地瞭解了那個時代,那一年高考的意義所在。至於看片中用完一包紙巾,眼淚的宣洩正是我需要感謝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滌和宣洩對於有壓力的現代人顯得多麼珍貴。

從一部電影的創作質量上看,《高考1977》也許算不上是一部傑作,但看完這部承載著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影片,卻仍免不了讓人唏噓感嘆一番。其實,這部影片可以為人們看待中國這30年的歷史變遷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視角,它講述的是30年前一群農場知青經由高考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故事。

當年,重新開放的高考為無數人生命轉折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將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從水深火熱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來。而30年後的今天,高考卻變成了遭人詬病和不滿最多的一種國家制度形式。在這30年裡,高考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容易在社會不同代際之間形成文化代溝,並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齡層次觀眾對這部影片觀影反應的明顯不同。

年前經由高考改變了生活軌跡的那代人,今天說起高考一定不會忘掉“感恩”二字。

對那一代人來說,假如不是當年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在三個月後恢復高考,假如不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決定把印刷毛選五卷的紙張調撥來用於印刷高考試卷,假如不是鄧小平從報考須知中刪去“組織批准”這四個字,那今天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將面臨一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可以把歷史演進的動因歸結到某個個人身上去嗎?因為某個偉人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起過關鍵作用,就可以用一種誇張的英雄史觀來看待歷史的發展嗎?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對於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種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但這是一種被道德化了的歷史意識,很難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得到其他代際人群的共鳴。

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對偉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種抒情的言說方式,似乎很難被作為晚輩的觀眾所普遍認同。人們面對歷史,任何時候,僅有激情都是不夠的。

歷史的發展也很難用善惡、恩威這些簡單的道德概念來解釋。大多數情況下,看待歷史還是更需要哪怕有點冷漠,卻相對比較中立和穩妥的客觀和理性。

開頭那一幕農場知青在廣場上看露天電影,從銀幕上看到鄧小平復出的橋段,就遠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說服力。它用一種不動聲色,又質樸內斂的影像呈現,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特別是中間忽然停電,知青用腳踏車發電繼續收看《新聞簡報》的段落,應該被看成是本片的一處神來之筆。它把知青內心那種期待變革的飢渴和焦灼,不露痕跡卻又淋漓盡致地宣洩了出來。這才是一種真正的電影敘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