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端午節起源的兩種說法:“避疫驅邪說”與“紀念說”

本文已影響 2.83W人 

端午亦稱端五,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說法,包括消災免疫、趨吉避凶說,清掃衛生、防疫保健說,對陣競技、調理陰陽說。此外,還有如今廣為流行的紀念說。其中,端午節源自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廣,唐代詩人文秀曾賦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起源的兩種說法:“避疫驅邪說”與“紀念說”

  關於“紀念說”:端午節源自哪些歷史人物?

起初,端午所紀念的歷史人物因地而異。端午節源自紀念屈原最早見於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而在江浙一帶,人們多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蒙冤屈死,後又被拋屍江中的忠臣伍子胥以及臥薪嚐膽、以賽龍舟的方式操練水軍的'越王勾踐而設;另外全國各地還有紀念孝女曹娥、紀念東漢時期廣西蒼梧太守陳臨等歷史人物的諸多說法。端午祭屈原已廣為人知,那麼,伍子胥、勾踐、曹娥、陳臨等歷史人物又是怎麼和端午節有了聯絡呢?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他本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但他棄暗投明,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當時楚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未被夫差採納。吳國大臣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結果夫差賜伍子胥寶劍要他自刎而死。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初五投入錢塘江。據說伍子胥含冤沉江後化為了“波神”,弄得江水洶湧激盪。人們為紀念這位忠臣,遂將端午節當成了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勾踐是春秋時代後期的越國君主,他還是最早提出以划龍舟來操練水兵的人。越國先是被吳國打敗,勾踐臥薪嚐膽,日夜操練水軍,最後終於打敗吳國,成為新的春秋霸主之一。勾踐操練水軍首創了划龍舟的方式,在江上數艘龍舟奮力向前,人們一邊划槳,一邊對敵作戰。因此,有人認為後世過端午節划龍舟比賽就是為了紀念勾踐。

曹娥是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的一位孝女。關於曹娥,在《後漢書·列女傳》及《會稽典錄》中都有記載。曹娥的父親在漢安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時溺死。當時曹娥年方14歲,沿江尋找父屍,晝夜哭號不絕,最後投江而死。數日後,曹娥抱父屍浮於水面。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為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還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為佐證。

陳臨是東漢末年廣西蒼梧太守,廣東人。據《初學記·歲時部》引謝承《後漢書》記載:陳臨任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治理蒼梧,移風化俗,頗有政績。後來陳臨卸任調走之時,蒼梧郡人於五月五日送至東門。人們為了懷念這位政績卓著的地方長官,每年五月五日“令小童潔服舞之,”以紀念陳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