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説明文作文

中學生説明文寫作方法

本文已影響 2.85W人 

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説明文,説明文的中心鮮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學性,語言確切生動。那麼優秀的説明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説明文寫作方法,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生説明文寫作方法

中學生説明文寫作方法1

説明文一般結構形式為:先對説明的對象作總的概括介紹,然後導入具體説明。

  一、概括介紹的方式

1、概述式

開頭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形象。如《故宮博物院》是這樣開頭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有五百多年了。

開頭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性質和年代。通過概述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瞭解故宮博物院的概況。

2、描述式

開頭描寫事物的特徵或狀態,讓讀者有一個直觀的總體認識。如《中國石拱橋》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裏説,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把拱橋比作虹,説拱橋是“卧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卧波”。

開頭描述石拱橋的重要部位“橋洞”的狀態特徵,然後用神話傳説和詩人對石拱橋的描述補充説明這一特徵。

3、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瞭解知識的慾望和興趣,急切瞭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第一段。由描述紅花的鮮豔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隨作者的具體解説了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4、定義式

開始對事物下定義,提示事物內涵(本質特徵)和外延(包含的範圍),讓人瞭解事物的本質。如《統籌方法》開篇是這樣定義事物的:“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範圍極其廣泛。”

  二、具體説明的`結構思路

説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説,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按説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並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説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一般來説,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説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產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後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説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於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築羣、名勝古蹟、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形。説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后里、先外後內進行説明。如《故宮博物院》説明一個古代建築羣,這個建築羣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築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後寫城內建築,寫內時先寫主,後寫次。整篇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2、按人們對説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説明對象,説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説明中,宜先寫狀態,後寫功用或成因,最後揭示性質特徵。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説明文,具體説明部分先説一種現象:傳説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里,但奴隸卻安然無恙。然後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鹹度很高。接着進一步解説死海的成因,説明時先敍事,後説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説明,讀者易於理解。

對讀者並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説明時可先説一般,再敍説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徵,後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後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説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徵,然後具體説它的形態。這種結構安排有利於讀者儘快地認識事物。

説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説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有的説明文最後再次歸結特徵,有利於讀者區別事物。如《故宮博物院》最後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令人不能不驚歎。”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築羣的特徵:宏偉、和諧、統一。有的説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説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説明的準確、嚴密程度。如《看雲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雲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説明了“看雲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説明的科學性。

中學生説明文寫作方法2

説明文,即用來解釋或説明事物、理論、方法、過程或某種抽象概念的文章。説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説清楚。也就是説,要讓人看了文章後對文章中解釋或説明的對象有清晰明確的認識。這就決定了説明文的基本特徵是客觀和科學。

説明文首要的一點是明確説明的對象,然後用準確的語言,結合多種説明手法對之進行介紹和描述。常用的説明手法有下定義、分類別、作比較、引資料、舉例子、列數字、畫圖表等。下定義,即給要説明的對象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如博物館的定義就是徵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的實物,併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分類別是將要説明的對象按照某種標準劃分類別,以幫助讀者對事物的理解。如電視機,可以分為彩色電視機和黑白電視機。作比較,即將這種事物與那種事物比較異同,從而更清楚地説明事物的特點。如將城市和鄉村作比較,將大學和幼兒園作比較等。作比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比較的事物之間應當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觀事實,胡亂比較。為了説明某種事物的特點,有時候需要介紹它的背景、原理、歷史等,這時就要用到引資料這種手法。比如我們要對長城進行説明,適當地引用一些歷史文獻,就更有助於今天的人們瞭解長城的歷史,從而加深對長城中所藴含的民族精神的認識。在複雜説明文中,列圖表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量的數據、宂長的敍述、複雜的相互關係等,都可以通過圖表得到直觀的表達。

按説明的對象不同,説明文可分為事物説明文和事理説明文。前者着重在於説明的成因、構造、形狀、用途等,後者則重在説明事理。這兩類説明文常用的寫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事物説明文重在説明事物的物理特徵,常用的是下定義、分類別等説明手法,事理説明文重在説明事物的邏輯特徵,地要用到引資料、作比較等説明手法。但時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幾種説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如何使説明文物理並重、形神兼備的呢?首要的一點是觀察。説明文寫作的前提是對要説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養成認真觀察、深入瞭解的習慣:

觀察要有針對性。要帶着問題觀察,而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觀察前列出觀察提綱,觀察時要記筆記、畫圖標。要善於提出問題。

觀察時要分清主次。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觀察的順序。觀察有概括性觀察和特寫性觀察之分。前一種方法有助於抓住事物的概貌,後者則利於把握觀察對象的細節和特徵。由概括到特寫、由全局到局部,是觀察的一般原理。

觀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傳神,寫出事物的內涵、原理等,則需要有很好的查閲資料、作調查的能力。比如我們要寫一篇文章來説明洛陽牡丹。在寫好它的形狀、顏色、品種之外,如果能夠考察一下洛陽牡丹的來歷、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學原理,這篇文章就會有説服力,使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洛陽牡丹的文化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相當的知識積累、廣闊的知識面和優秀的調查能力。作為小,應當從小注重積累知識和調查能力的訓練。比如通過剪報、記筆記、上圖書館和閲覽室等途徑來有意識地訓練自己。

寫作説明文還要注意説明的順序。有合理的順序,文章才能條理清晰,讓人看得明白。説明順序一般有三種,即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間順序一般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後、從遠到近等。時間順序一般有從古到今、從過去到現在等。邏輯順序有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等。什麼是合理的順序呢?這要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以及説明對象本身的特徵、規律而定。説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等,往往以空間為順序;説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時間為順序;説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邏輯關係為順序。

當然,大多數説明文會綜合使用多種説明順序。因此,在寫作時,我們要合理地安排好説明順序,理清説明文的結構層次。常用的結構層次有並列式、層進式和總分式三種。比如我們以“水”為題目進行寫作,可以先寫水的外形特徵,再寫水的分類,然後寫水的用途,這是並列式的寫作層次。我們也可以先寫水的外形,再寫水的成因,最後寫水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害,這是層進式的結構層次。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徵,再一一細述,就是總分式。結構層次能力需發們在長期的寫作過程中培養,現在就不一一細説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