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古人讀書格言

本文已影響 2.73W人 

讀書是實用的,也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品嚐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人的讀書格言,歡迎大家的閲讀。

古人讀書格言

  古人讀書格言一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7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8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9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1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2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3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1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1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2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2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2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2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28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9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3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3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3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古人讀書格言二

1、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2、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廚。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5、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6、讀書而不能運用,則所讀書等於廢紙。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8、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

9、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10、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瘤。

11、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12、冬讀書,年去忙,翻古典,細思量。

1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15、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16、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17、讀書不獨變氣質,且能養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18、沒有哪本書壞到一無是處的地步。

19、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20、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

古人讀書的方法

  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①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學習者那就更疑惑難解了。而我們正確的讀書方法博學慎思,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②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③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④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説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⑤提倡經常鞏固複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學而》)

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説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説:“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鈎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鈎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温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他那“提要鈎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説:“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閲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箇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閲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閲讀是值得學習的。

  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關於“體會”。朱熹説:“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説:“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説:“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説:“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説:“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説:“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