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虛堂懸鏡的典故

本文已影響 1.12W人 

“虛堂懸鏡”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虛堂懸鏡的典故

此典出自《宋史·陳良翰傳》:“陳良翰字邦彥,台州臨海人。早孤,事母孝。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温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鹹得其情。或問何術,良翰曰:‘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這段話意思是説:南宋大臣陳良翰,字邦彥,台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少年時喪父,非常孝順母親。性情莊重,寫文章很有氣勢。在宋高宗(趙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進士,做温州瑞安縣(今浙江瑞安縣)知縣。當地民風以強悍耿直聞名,官吏治民崇尚嚴厲;而陳良翰卻用寬厚的'方法對待百姓,催繳租税時不下達命令,只是宣佈各種東西的名號物色,老百姓高興地爭着繳納,審理訴訟案件也公正嚴明。有人問他用的什麼辦法,陳良翰説:“沒有什麼辦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裏懸掛鏡子一樣。”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