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

《朝花夕拾》是一首歌,誦唱着偉大文豪魯迅的曾經;《朝花夕拾》是一首詩,頌讀着偉大文豪魯迅的回憶;《朝花夕拾》是一口烈酒,燃着舊時代的壓迫。

這是魯迅先生所與的唯一一本回憶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他用文字敍述了舊時代的坎坷,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經歷戰亂後寫的,在這樣紛亂中尋出一點空閒來,委實不易。

在書中,魯迅大量運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被迫離開去上學,兩者之間存在着鮮明的對比,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對自由的渴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書中的幾個鮮明而又真實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深深地被勾勒出來了。

《朝花夕拾》有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那般温情脈脈,書中的十則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這一篇。

《藤野先生》中藤野一直鼓舞着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他影響了魯迅的一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等,他尊重魯迅,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可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之心,臨別之際,還特意贈送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是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大清子民多大的鼓舞啊!熱愛、理解學生,不歧視學生,使藤墅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致於影響魯迅一生!因此,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朝花夕拾》就象是從田野中突然飄來的一陣芳香,充斥在我的鼻腔中,久久不能散去,魯迅用平實而又尖鋭的語言,豐富而又跌宕的故事情節,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同時也喚醒了我沉睡的思想。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2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得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得名著。同樣也是世界得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得。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得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得親身經歷,在日本得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得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得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得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得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得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得生活得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得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得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得“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得那西瓜地上銀項圈得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得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得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得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得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得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得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得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得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得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得人,這一切得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得狀況,康大叔得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得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得盲從和人與人之間得勢利,夏瑜得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得革命是無法成功得。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得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得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得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得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得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得語言,説明當時社會得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得希望沉睡中得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3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雖然在書塾讀書很煩悶,可是我覺得魯迅的小時候還是很歡樂的,看到這,總是能回想起小時候的趣事,在此刻看來,總覺得小時候無憂無慮,我多麼想再回到小時候,在體驗一下那小時候的事情,雖説此刻回想起小時候的,感到無聊,沒趣。但在小時候,是多麼值得回憶的事啊。

還記得那一次,我去鄉下玩,和小夥伴下水捉魚和蝦,雖説是個小溪,但還是令我恐懼,可是為了面子,還是下去了。很快我就適應了在水裏和小夥伴一齊玩耍拿個小簍子捉魚捉蝦,我不會捉,看着小夥伴捉,看着看着我的手癢癢了,於是我也開始捉了,雖説不大會可是好歹我還捉上來了一兩條。我便沾沾自喜。我在水裏摸索一會,摸到一個長長的,滑滑的,我一想:不好我趕緊把捉的東西往岸上一甩,一看——啊啊啊!!!蛇啊!這是小夥伴圍了上來,打家討論來討論去,把它……嘿嘿!小夥伴拿着幾個小棍,把它挑來挑去,不讓它走。蛇不大我們便把它的頭壓住,然後生起一堆火,然後把它的尾巴放在火裏……

那次的經歷讓我記憶猶深。

教師也曾説過:僅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期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齊,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歡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4

狄德曾經説過:“不讀書的人,思想上就會停止”。是啊,只有讀書,才會使人變得聰明。最近,我也讀了一本書,叫《朝花夕拾》,清晨的花傍晚時再去摘,會散發淡淡的清香,韻味無窮。一如作者幼年的時光到了暮年再去細細回味。數有不少是對童年的回憶。不同的童年滋味展現出淋漓盡致。一起給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無窮。其中,我只喜歡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章節。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草原到“三味書屋”》,享受着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那分天真爛漫的感情,文中的大之內容是:魯迅家後院有一個很大的遠叫百草園,那裏面有碧綠的菜哇,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紅的桑堪,還有許多小昆蟲。這句是他的樂園。

那還有一個關於內女蛇的傳説,一看到這“美女蛇”讓我又害怕又忍不住想去看看到底是什麼傳説。懷着種複雜的心情讀完這個傳説,還好是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他寫的景物栩栩如生,讀着讀着,彷彿就像看到了幼年時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結伴,採摘果園,與火伴一起捕鳥;有常聽保姆講故事,因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這不禁使我想起我的習作來,每次都那麼枯燥,讀起來索然無味。最中,魯迅先生被送到了“三味書屋”裏去讀書,結束了在百草園的自由生活。

先生對他很嚴歷,有一次魯迅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結果先生很不高興地説:“不知道!”這是我才發現私塾這麼嚴厲。認真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收穫不少。還有人説:“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這樣才會獲益不少。”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5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閒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範愛農,終究擺脱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敍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着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牀,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裏説:“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着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着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6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與它超凡脱俗的名字一樣。魯迅先生在晚年時回味着自己童年時的點點滴滴,想必那味道會是別有一番風味吧?猶如清晨的鮮花在陽光的點綴下悄然聲息的綻放着它絢麗無比的美,待到夕陽時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卻失去了晨時的豔麗與芬芳。夕陽便賦予它一種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的力量。

魯迅先生是一位眾所周知的大作家,其作品不遮掩、不用華麗的文字去渲染,書中從未有過一個壞形象,但卻能簡潔的表現出封建社會的醜惡與對人們的殘忍。因此,我更加喜愛他的作品。他童年並不絢麗,同時也並不乏味。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無憂無慮的兒時生活甚是讓我羨慕,可是待我讀到三味書屋中私塾先生的嚴厲讓我感到忽如一陣寒風襲過。兒童喜歡玩樂的天性與封建式私塾教育的束縛。充分表明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私塾教育給予極其不滿的態度。“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的,但是這樣做,不就是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沒了信心嗎?所以應當讓孩子健康活潑成長。《朝花夕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活靈活現的.人物,富有飽滿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着監獄般囚禁人們的舊社會。一切的感受,都是這麼天真,都是這麼的爛漫。最值得讚歎的是,作者以一個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讀起來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時不時還會引起我心中的共鳴。

時間的推移,童年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朦朧不堪的記憶。細細的品味着《朝花夕拾》感受着那段不同年代的童年夢,與魯迅先生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吧!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7

合上書卷,我的目光凝駐在扉頁,腦海中已是浮想聯翩。魯迅先生獨特的筆風,獨特的角度,描摹出獨特的現實與幻想。雖略微令人難以通悟卻依然難掩其深深魅力,那些文字就那樣肆意地在我的思緒裏舒展繾綣。

我讀《朝花夕拾》,到底是在讀什麼?

如此想着,一幕幕畫面開始影綽閃現:長媽媽在夏夜講着百草園的蛇怪傳説、翻閲着《二十四孝圖》的少年為不知真假的故事心中悸動、熒幕前剎那間如夢初醒的青年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暗夜詭譎昏黃的夢境中看見無食物果腹的母女倆可憐兮兮相互依偎、多病的日子裏已是一代文豪的他卻惘然不知該做何施措…這一幕幕共同組成魯迅先生的半生,從懵懂稚子開始,漸漸有了屬於他的志向與抱負,並且為之追求與戰鬥。

我似是明白了。

我讀的是人,曾於魯迅先生的'生命中留下印記,使他緬懷想念的人;我讀的是事,魯迅先生幼時曾做過的抓蟋蟀、堆雪羅漢、養隱鼠之類童趣十足的事;我讀的是情,對故人的懷念,對往事的缺憾,對那個時代那樣的世界的刻骨批判……

我不禁哀歎,感歎魯迅先生兒時,封建迷信的舊中國的人們對神鬼的盲目敬畏;哀歎世人的愚昧無知,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冷漠麻木。我更要讚歎,讚歎在世人皆醉的黑暗中獨醒的魯迅先生那份意識與偉大精神;讚歎他為了挽救如死灰的人心,站出來以筆為鋒,攻擊諷刺腐舊社會和麪對他人諷刺攻擊的勇氣

我很感謝,魯迅先生在書裏帶給我們聞所未聞的奇幻故事,和不曾瞭解的人情世故。我也很感謝,魯迅先生在百年前帶給社會新的思想,義無反顧地支撐起新文化的旗幟。即便是救人易,救心難。前路蠻荒,也要“橫眉冷對千夫指”。漫漫修遠,也要“俯首甘為孺子牛”。

“與其説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説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散播到大眾的心裏。”是的。並且我想,到了大家“朝花夕拾”的年歲時,他的精神也依舊活着,火焰不滅。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8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滿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書中有批判,有嘲笑,能夠視為魯迅的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不僅僅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而且顯示了魯迅現實關懷的一面,這也是真正的魯迅。這本書確實十分好看。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述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敍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9

朝花夕拾,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翻開書,上面記錄着十篇關於回憶的散文。這些文字,着實帶着我在魯迅先生的記憶中走了一回,就像書上介紹的一樣,“雖已隨時光流逝而成‘夕拾’的朝花,但這‘朝花’依舊不失其絢麗馥郁。”

在文中,我彷彿可以見到那隻被童年時的魯迅所救養的小隱鼠、他心愛的《山海經》、保存着他美好回憶的百草園。在他的記憶之中穿行,雖已年隔久遠,卻不禁讓人去回想自已的童年。

因為他父親生病,魯迅先生曾與兩位名醫周旋過一陣子。名醫開的藥方都很奇怪,藥引都需要自己去努力找尋。魯迅就這樣聽著名醫的吩咐,去尋藥引、尋藥丸。可是,他父親的病卻最終也沒有好起來,反而更加嚴重。後來他去仙台學醫,原本只是想救人間疾苦的。

魯迅先生在日本的那一段日子裏,他的老師——藤野先生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書中初次的描寫來看,藤野先生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他對魯迅這位中國留學生也是十分關心,他讓魯迅每星期把講義給他看,並且細心幫他改正,這樣默默的幫助持續了一個學期。他對魯迅的關心又是細緻入微的,因為聽説中國人敬重鬼而擔心魯迅是否願意解剖。這是一位熱愛醫學,真心希望能夠去發揚醫學並且去醫治人們,治學嚴謹、正直誠懇、熱情關懷、毫無民族偏見的偉大的導師。

在我心中,魯迅先生一直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所以,有一次,他憤慨了,當看到一影片中一個為俄軍做偵探的中國人要槍斃,在一旁圍着的卻是一羣中國人,在周圍觀看的日本同學還高呼着“萬歲”,他心中的愛國思想、民族責任與使命被喚醒,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去醫治國人。

讀了這幾篇散文後,既讓我感受到魯迅先生的童真的一面,又感受到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他是一位用筆去戰鬥的戰士,他正義、黑白分明,為革命而奮鬥。在這裏,他用樸實、親切的筆調描繪着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情,這些作品中顯示出來的回憶又迴應着當時的現實生活,留下我們去體會,去了解。他不愧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0

夕陽西下,一位衣着樸素的青年人走在滿是鮮花芳草的小路上,落英繽紛,煞是好看。蹲下身來,仔細採拾。不覺,衣襟拂過花兒,帶着香氣,隨風飄起,整條小路上,便都是芬芳……由一朵朵花瓣,一縷縷香氣,組成了一座花園,她的名字叫做《朝花夕拾》。

魯迅便是那採花人。想必在採花時必定有些疏忽,不然為什麼有的花瓣都遺落在了小路上呢?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為什麼呢?剛初生的花兒,還沾着晶瑩的露水,聞起來很香,但卻多了一分幼稚,少了一分成熟。倘假設能經受住時光的變遷,色香自然差了,卻多了一分悠遠。這樣獨特的香味,假設釀成花酒,該是多麼美妙呢!翻開書本,似乎真有一絲香氣撲鼻而來。

從《狗·貓·鼠》中,我知道了魯迅“仇貓”的原因,通過對這三種動物的描寫,表現了當時中國的情況;從《二十四孝圖》中,我讀出了古代某些地方的黑暗,“孝”,只因為郭巨的兒子被埋,挖出黃金?如果這就是“孝”,我想在現在看來,也太離譜了吧。不過是空話罷了,《二十四孝》的記載,並沒有給後人做典範,而是讓後人更加詳細地瞭解了古代孝道的虛偽;從《無常》中,我悟出了作者對於“正人君子”的挖苦,無常才是最公正的。但是無常終究是假的,這篇文章也説明了希望世間公正起來的心願;從《五猖會》中,我看到了一個孩子最童真的呼喊,呼籲封建不要再對可憐的孩子進行鎮壓,讓世間多一些笑臉吧;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遊遍了魯迅的童年,看到了他的快樂,也看到了他的迷茫與痛苦;從《父親的病》,我看見了兩個只會勒索錢財的庸醫,正是因為中醫的.腐壞,讓魯迅承受了亡父之痛;從《瑣記》,我看到了一個學子的求學路;從《藤野先生》,我看到了一個勤奮樸實的日本老師;從《範愛農》,我看到了魯迅的好朋友,為國家鞠躬盡瘁。在本書中,始終都有着一些令人啟迪的道理。

原來回憶,也是一種傾訴的方法。從《朝花夕拾》中,我看到了魯迅的童年與少年,他始終穿梭在封建的教育與生活中,被迷信所左右,致力於推翻封建思想。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立足於一座花園裏。我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風中飄來淡淡的,悠遠的清香……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1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閒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為厭惡,於是他去了仙台,在那裏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着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苟,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後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

而《阿長與山海經》説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2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我不由自主的讚歎,讚歎魯迅的文采,那如詩如畫的情景,使人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樂。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3

不瞭解為什麼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説,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酸、甜、苦、辣、鹹五個味道。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本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裏説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裏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説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温馨,也不説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的童趣,一切心裏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國內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羣。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1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也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閒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豔。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4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大講究,但為人卻很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對學術更是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

朝花夕拾讀後的心得範文15

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