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通用

本文已影響 3.08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通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通用

活着讀後感通用1

在《活着》這本書中,其實福貴一直是在愛中成長蜕變的。身邊遇到的親近的人幾乎都是好人,不管是父母還是妻兒還是朋友,這也許也是他從家財萬貫到一貧如洗境地後能順利轉型,踏實肯幹,也是他今後力量的源泉之一吧。

通篇下來感覺都是很平淡無奇的敍事方法,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堆砌也沒有引人入勝的各種比喻描寫,但是卻讓人無法自拔,彷彿事情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其次,福貴這輩子享過福、造過孽、吃過苦,經歷風風雨雨,無非比別人更坎坷一些,看開了,就煙消雲散。至於他為何沒有自殺,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他對生死大徹大悟,每人都要死去,無非時間早晚。死亡可怕是因為對未知和黑暗的恐懼,能親手送別自己的’親人,看着他們安心上路,安葬他們,也許這是對親人最好的告慰。關於這點在小説中有明確闡述。

第二,陪伴,更是活在回憶當中,這給了他活下去的動力和勇氣。第三,當苦難來臨,福貴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神經是否麻木,很難判定。

苦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沒有經歷苦難,怎麼能體驗生活的快樂?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也許是餘華想要説的'話。

再者,人到中年也是拼命養家,隨着社會的變化,我能看到福貴身上的無奈,接受,困苦。裏面的細節,太多太多包括有慶死福貴默默隱瞞的承受,到老年的看淡。

他能平靜地把一生講下來,這便是勇氣。看福貴從少的胡鬧不知世事到老年接受坦然,就覺得世間你我都是如此,雖不及福貴的奇幻,但總是要接受那些年少時不曾想過的明天。

不知這是獲得了坦然,還是限制了明天。活着要表達的,不是苟延殘喘的好死不如賴活着,而是一種飽受生活磨難後有還存活的勇氣,相比較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要承受得更多,對於福貴,你不知道應該心疼他經歷瞭如此多的磨難,還是應該慶幸還好他活着。看完心裏一直哽咽得哭不出來,沉重壓抑。

我最不願意看的就是有關於那段時光的歷史文學作品。我為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感恩,亦共勉珍惜當下和眼前人。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幸福快樂!

時間它席捲了一切,讓你所有,在不經意間灰飛煙滅。富貴的生活讓我想起了蘇東坡,親人的離去和仕途的困難讓人無法喘息,命運總會悄無聲息地給人無情的打擊,卻又給予你冬日的暖陽。

小説讓我看到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當富貴生命中難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牛相伴時便可知,他對生死已經看透了,他只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了。

活着讀後感通用2

曾幾何時,我就是那位收集歌謠的旅人。

我遊手好閒,卻對鄉村生活心馳神往。我尋,尋遍世間的每一個角落;我尋,尋遍每一條田野小徑;我尋,遊手好閒也期許迎來蜕變。於是,我尋着一支支歌謠,懵懵懂懂地試圖理解,何為生活?何為生命?

直到那個夏天,我遇見了一位樸素的老人,向我講述了他的故事。

原來,這位老人名喚福貴。年少時,福貴是有名的闊少爺,嗜賭成性,後而輸光了家產。此後,命運便像與其開玩笑似的,接二連三的奪走了他的親人們。如今的福貴早已鬢已斑白,只能同一頭老牛共度晚年。

我側耳傾聽着,彷彿找到了什麼別樣的靈感,不能自已。

久久,見老人清了清嗓子,站起來,拍抖走身上的泥,又召喚起他的老牛去了。

記得有那麼一刻,我就坐在原地,愣在那兒,既感歎於富貴一生的艱辛,又驚訝於這位老人講訴時的輕鬆和難以置信的平緩。我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老人對自己的評價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裏。

我似乎尋覓到了什麼。

一位輸光家產的敗家子,一段中國二十世紀艱難暴力的時期,分明湊成了一部家庭的悲劇。可對於已至暮年的福貴而言,他更像是去欣賞一出精妙絕倫的佳劇。他沒有喊叫,沒有進攻,沒有惶恐,沒有自怨自哀。活着似乎就是一種力量,他試着忍受,於是贏下了他的世界。

一種幡然醒悟的感覺在我心中瀰漫,我走着,尋着。眼前羊腸小道都像是現在的我。

路,狹窄而漫長,前方是漆黑的,看不清路的盡頭,未來將駛向何方?我也忍,忍受生活的.鞭策,我也享,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清新的空氣,美好的風景。我呼吸,我欣賞。機械地走着,無休止地尋着,生活束縛了我的生活。

我彷彿看到一雙渾濁的眼睛凝望着我,意味深長地向我微笑。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路的一端似乎響起了這麼一句話。

如飲甘露,如灌醍醐就是這樣的感覺吧?包袱的人生,為名利,為金錢,到最後孑然一身這又何必?

我抬起頭,望向前方。因活而活,為自然而活,泰然地活在當下,所有的美麗都藏在我的腳下。

幾縷陽光從縫隙中照向大地,追尋着,路的前方明亮了!

活着讀後感通用3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滿了自己的整個心靈。一起也覺得餘華過分殘暴,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只要剩餘主人公孑立地活在這個國際上在我患病的那段日子。所以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由於我厭煩於華,厭煩他的嚴酷。

第2次看《活着》,是在本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神往着自己的夸姣未來時,一場出人意料的噩夢完全打碎了我全部的夢。我沒有辦法承受那樣嚴酷的一個現實。我覺得整個國際都潰散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端妄自菲薄,乃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境地,我深深感觸到了活着的艱苦,活着的苦楚。"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需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我開端宣泄,開端燃燒我全部從前喜愛的東西。由於我想燒掉曩昔,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影響着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端重新去體會活着的意義。我總以為人生的悲痛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去世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理解人世間最苦楚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漸漸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孑立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的悲痛。

我不敢幻想,假如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持續生計下去,可是他卻仍然友愛地對待國際,這種對磨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國際的達觀情緒,我想不是一般人能幻想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求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懾,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撫躬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患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端浮躁不安,自怨自艾。我開端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容納我,無怨無悔。在損傷深深愛我的人一起,我也深深地損傷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暴,我親手在損傷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形成的,可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苦楚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的確,由於"人是為活着自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困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用困難!

活着讀後感通用4

生命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餘華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句就感歎:這是一個好悲傷的故事啊……

這本書以一個流浪漢道聽途説的故事方式寫了下來。其中,文中的第一個“我”,對這個故事是有自己的評論的。這樣的文學手法,我第一次接觸。這樣可以完整地寫出這個故事,也可以自由地抒發作者的一些感觸。

福貴原先是個富家子弟,卻因賭博輸了家產,連妻子也被孃家接回去了。好不容易妻子帶着兒子回來,母親卻病倒了。為了求醫,福貴被抓去當壯丁了。

幾年後回來,雖然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但厄運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後來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着外孫長大,卻因為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

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際,苦不堪言。

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後。先是和國民黨打仗,再是分田地、鬥地主,還有饑荒。我看過的書也有很多是取材於相似的動盪的時代背景。這讓我想起了《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樣是被社會一步一步碾壓,直至毀滅。但是《活着》的結局不一樣。福貴沒有被壓垮。最後他從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頭老牛,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和它一起優哉遊哉地種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訴“福貴”,不只有你一頭牛在犁田哦! 這樣的田園生活,是甜是苦難以分辨,只覺得瀰漫着無盡的蒼涼。

有人會問,這樣“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有什麼意義嗎? 什麼是活着?活着就是你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更可以經受生命中的痛苦——畢竟如果死了,就什麼也感受不到了。

我的`爺爺也出生在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我小時候還聽爺爺説過,當時捕來的魚都要充公,饑荒時確實會上山挖野菜,大家都不上學。其實生活的苦難離我們並不遙遠。現實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苦難”。我們不應像駱駝祥子一樣被壓垮,我們應該學着福貴,以樂觀的心情去繼續生活。

像我這樣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並不是很瞭解什麼叫饑荒,我也沒有體會過親人離開的痛苦。我只能在看完《活着》後,長歎一聲,這真的是個好悲傷的故事啊……

活着讀後感通用5

其實,很早就聽説過《活着》這本書,自己卻遲遲沒有刻意的接觸。某天一個下午,隨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運之中。三個小時,我一直攥着手繃緊了神經,直到書一頁一頁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電影翻了出來,相比之下,電影顯得太温柔,張藝謀顯的太温柔。

死去,其實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於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儘管簡陋但是也有歡快,絲絲的暖意時時衝上心頭。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無奈的看着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

我腦海裏的有慶是這樣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頭髮、笑起來有酒窩、總是向着陽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彷彿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生活艱辛沒什麼!他熱愛生活就像熱愛他的兩隻小羊一樣,單純且美好。終於,有一天,有慶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進了福貴家,一切都在變好。

突然有慶死了,冤枉而且荒謬。由於有慶血型和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抽血過多而死!

噩夢在延續,讀者看到所有的絲絲的温情和點點的希望,都被一個個悲劇扼殺在了搖籃裏。

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貴平淡的敍説。

我們為什麼要活着?

餘華用它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福貴為什麼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孤單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孤單。餘華偏偏讓福貴活着,這活着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釋然。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福貴忍受着,訴説着。我們儼然不能從他平淡的語言裏,感受到過去的絕望和痛苦。

最終我們都會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學通知書時的喜悦,還是失戀時的傷心,只要活着,時間的力量最終會把他們變成蒼白的結果。時間總會讓你忘記一些東西,承受一些東西。

活着讀後感通用6

在讀完兩遍原著小説,觀看了一遍電影之後,我想在這裏簡單談一下,我對這部藝術作品的想法。

“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是原作者餘華寫在活着小説中的話。乍一看,這句話有點問題,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活着是為了提升自己,創造價值,為了奉獻等等。但細細品來,結合富貴的遭遇,就不難發現這句話中藴含的道理,是多麼深刻。我在這裏寫一點我的拙見,我認為,當一個人經歷過很多生離死別,看過了這世態炎涼,他的心或者説他的`靈魂,會到達一種超然的境界。到這個時候,活着就變成了一個過程,甚至像是一個任務,到這個時候,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下面我想簡單將電影與小説做一對比。

電影是視覺藝術,小説是文字語言藝術,二者相輔相成,沒有優秀的小説,電影將失去靈魂,沒有導演出色運鏡,藝術創作和演員選擇,小説將無法出色的具象化。這一點上《活着》完全達到了。尤其是鞏俐的表演,讓我想起了《紅高粱》裏的九兒,那種美麗堅強的女性的形象,被詮釋的出神入化,完全讓觀者沒有任何齣戲的感覺。

電影因為篇幅的限制,無法將小説中的情節事無鉅細的表現出來,所以無法避免的要對篇幅有所刪改,但不能改的沒有邏輯。在這一點上《活着》完美的做到了。例如:導演完全把握住了富貴的父親,在知道兒子將家底輸光後的情緒遞進(從憤怒到釋然)的過程,並將其適當推進,給觀眾造成的衝擊是不亞於小説的。

先暫時寫到這兒,最後我想談一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 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一輩子的,我相信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回答。我想在這裏談一點淺薄的想法,三十歲之前為自己活,三十歲後為別人活。三十歲前你的父母還很健康,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給自己拼搏一個未來,不讓他們失望,三十歲後,你可能已經事業穩定,也已經為人夫(妻),為人父(母)同時為人子女,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要肩負起責任,要讓身邊的人因為你而感到幸福,但不要過分為自己的兒孫打江山,老話説的好: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想想富貴這個道理顯而易見,這就是所謂為別人活。

活着讀後感通用7

他活着,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裏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為病重的母親前去求醫的富貴,被國民黨抓去充兵,等回到家鄉,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鳳霞也因病成了聾啞人。

噩夢到這裏戛然而止,作者筆鋒一轉勾勒出點點温馨與歡樂。

福貴的兒子有慶得了長跑冠軍,鳳霞嫁給了偏頭二喜懷了孩子。這種時刻的温情脈脈,似乎要把過往的苦難統統抹去,然而就在這時,餘華毫不留情地舉起筆,把那些短暫的幸福扼殺。有慶,戰友春生,鳳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孫子苦根,他們一個個在福貴的面前死去,那種方式殘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讀完這本書,我心裏的酸楚無法言説。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福貴這樣想。有慶的死荒謬無比,縣長夫人生孩子難產,他被醫生抽乾了血。有慶是個好孩子,生活的艱苦和困難從未讓他放棄希望,他熱愛它如同他熱愛自己的兩隻小羊。

然而他的熱愛卻以這樣慘淡的方式收場。我欲哭無淚。

合上書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現,在那些動盪的年月,描繪着自己的人生。我不處於那個時代,無法真正體會到福貴的艱難與苦楚,但每逢回想,還帶有絲絲戰慄。

現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無情得多。而活着,便要擔當諸如此類的辛酸與苦痛,堅忍勇敢就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書中福貴説的——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福貴的一生伴隨着苦難,他從未輕言生死,與一頭老牛,平靜地活着。他與命運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無法割捨,會互相仇恨、互相感激。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關係。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隨之中。可是當他在述説這段故事時,他並沒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於是明白。活着,不管是我們經歷的措手不及的歡樂,還是無法言語的悲涼與艱苦,一切悲的喜的都會被時間撫平。那些曾經讓你厭煩恐懼的東西,總有一天你回頭望去,心中會有些許的懷念。

人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無謂其它,有苦難,才是人生。

活着讀後感通用8

剛剛看了一部電影《活着》,點開前覺得名字熟悉,才知道這盡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作品。書裏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愴,更讓人苦。

影片中福貴對兒子對孫子説了兩次同樣的話,大概意思是“日子,從有了餃子後,就憧憬着會有雞,雞長大後就成了鵝,鵝以後就是羊,然後是牛......”,牛以後,福貴對兒子説的是日子就會好了,對孫子説以後就可以做火車、飛機了。

是啊,一個經歷了那麼多痛與苦的極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來,就連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時,他還在鼓勵和勸説。

無論影片反映的是時代的真實典範還是訴説時代的悲劇,有一代人是經歷了真實的那個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許我爺爺的爺爺就是那個年代的經歷者。常人都會覺得,大難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該享福了,可前一秒還在全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卻成了血淋淋的畫畫,失去一個人猶如玩笑一般。看者覺得為什麼好景氣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覺得苦的’還不夠嗎,為什麼要一個一個的離去。

我姥姥以前對我説過你現在是個好時候,有飯吃,有衣穿,然後她偶爾就會講起她小時候是怎樣聽到小鬼子進村了就跑的。你可曾聽過老人講這些故事?

我在夜裏有一個喜歡聽故事的習慣,或許是刻意形成,或許是潛意識的保留,或許是小時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經的畫面,人固然去了,形還能活着,不是紀念,是想念。

書中的故事,有人覺得太過完美,有人覺得太過悲慘,大抵人人都會接受美滿的.結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經歷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狀況內外,只是所觸之人牽制罷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傷懷了,你倒下了,請你不要忘記,那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有人在奮力呼吸着,有人在掙扎着站起,永遠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訴你一切真理的事實,讓你挫敗,再讓你信仰,來來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繭而停。

文中的福貴,最後陪伴在他身邊的僅剩下了一頭牛。雖日子好了,日子終究等到了那個他曾經憧憬的日子,可媳婦、兒女、孫子卻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或許活着本身終究就是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卻是有佳人陪伴,有兒女繞膝,有孫子環繞。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痛吧。

活着讀後感通用9

首先,一口氣讀完《活着》這本書,全程好像有一隻手在按壓着我的心臟。生命總是這麼無常,像有慶,像二喜,像苦根,像保大卻還是沒了大的鳳霞。

温情總是片刻,苦難卻一直如影隨形。生命卻也如此的頑強。富貴的雙手,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從死在糞坑邊害怕被人看見的父親,到被豆子撐死的苦根。

經歷了三代人的離別,卻仍然樂此不疲地與命運交着手,枕頭下放10塊給自己收屍的辛苦費,至死方休。

我的人生經歷尚短,見識尚淺。但《活着》之於我的意義,是在每一個自覺生活太苦,人生太難的夜晚和瞬間,想到那個褲襠像水袋一樣耷拉着的老人,活着,就什麼都有可能。

其次,這本書以一個青年的第一人稱講述開始,遇到福貴後,便由他接盤小説主體。福貴一生毫無作為,只是在解放前後的大環境中顛沛流離,子孫後代盡數夭折。

如果以結果為導向,福貴一生毫無意義,但是這位青年卻能耐下性子,聽福貴講完了自己的一生,並且聽得饒有興致。

我回頭一想,才明白餘華以這樣的方式寫下這部小説正是挑明瞭他的立場,生活的意義是以過程為導向的。準確地説,活着的意義,於旁人來説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於自己來説是以過程為導向的。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大富大貴的地主家的兒子到輸光所有家產,變得一貧如洗。這成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他的行為、思想都開始慢慢轉變,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現狀,並且用盡全力去改變它。他開始學習種田,開始為以前對待妻子的行為感到後悔。

他肩負起家庭的責任,開始一步步走向成熟。但是,生活所迫,福貴一家為了讓兒子有慶唸書商量着把鳳霞送出去。看到這裏,我心裏一緊,想着要是我生在那個時代想必也是這樣的遭遇。這種情節太真實了,所以才感到特別痛心。

最後,這本書的'作者餘華用簡潔質樸,冷靜卻並不冷漠的文筆講述了老人富貴的一生,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由人間悲喜堆砌的故事,悲慟之後流轉出温情,而後又驟然悲傷。

讀完之後,彷彿是親自在田埂上聽完了富貴講述自己飽經命運摧殘的一生,有悲傷,有歎息,有無奈,只道是命運早已註定,多少人能如此千鈞一髮,而後從自己的生命裏開出堅強的花。

日暮時分,佝僂的富貴跟老牛的背影,應着黢黑大地的召喚,緩緩地消失在炊煙和夜幕之中了。

活着讀後感通用10

第一次接觸《活着》這本小説,是在今年暑假。那時我看完書,百感交集,頓時覺得餘華過於殘忍,他就這麼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只剩福貴一人。我讀《活着》,思考了“何為活着”“為誰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個問題。下面就依次道來。

何為活着

福貴原本是個富家少爺,後因嫖賭輸光家當,面對親人的不離不棄,他頓時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兒子被害致死,女兒難產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後孫子也不幸夭亡。這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獨留命大的福貴一人活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啊,從你擁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須活下去,去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為了活着而活着。

為誰而活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着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我”卻束手無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貴,我會不會選擇繼續活着。我經常思考,人為什麼活着?但我總不能得到答案,借用書上的話:“人應該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當今社會,有太多的人一生只為追名逐利,為了錢與權,他們不惜互相殘殺,不擇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運的不公,對人生不抱希望,選擇了斷生命。而我認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須明白為誰而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

何為幸福?對《活着》中的福貴而言,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從前的我總是認為家庭物質富裕,譬如住上豪宅、開上名車,飯桌上即使沒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魚肉雞鴨才有幸福可言。讀完《活着》想想,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實在過於膚淺。

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我才發現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擁着。每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着圓桌吃飯,何嘗不是幸福?課後同學們一起談笑風生,又何嘗不是幸福?原來,我一直擁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

活出色彩

一個人活着,應該活出生命的價值。《活着》中福貴面對家庭的’變故,選擇貧困潦倒地過完一生。這樣的小説結局是我倍感惋惜的。當我們面對挫折,只要一線生機尚存,我們都不應言敗,而要重拾鬥志,與命運坎坷抗爭。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務,活着無需理由,因為活着本身就是一種理由。記住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而堅強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讀後感通用11

我從來沒有如此熱烈地喜愛過一本書,也從來沒有如此喜歡過某個作家的風格,(引起讀者好奇心,使讀者想讀下去看看究竟是什麼書)可有那麼一本書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就是餘華的《活着》!(這篇作文線索明朗,開頭結尾主題突出,結構合理) 從小我就非常喜愛讀書,可卻從來沒有從書中悟出到多少道理。而且我少時讀的書都比較理想化,充滿幻想與美好,語言華麗而優美,一味沉浸在理想王國裏。當初看這本書時只是因為暑假的必讀書中它看起來比較有趣,而正好媽媽也幫我買來放在書架裏。起初我對這本書沒有什麼興趣就只草草看了個開頭,誰知,看了兩頁後就離不開眼了。

《活着》是我讀過的第一本現實性的書,與美好虛幻的童話完全不同,這本立意與眾不同的書立刻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從下午到晚上,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一頁都沒有落下。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曲折心酸的人生感動到了。

我從這本書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主人公的可憐悲哀,而是還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信念,一種不顧一切也要生活下去,不輕言放棄的信念。

從這個故事中,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的'我,覺得生活是多麼無趣,學習多麼痛苦,學習,作業,責罵都是那麼心煩,可這本書,既告訴了我活下去的美好,又證實了當時我想法的愚蠢。是啊,世上比我們辛苦、不幸的人有那麼多,而我同他們比又算什麼?比我活的不像樣的人那麼多,他們都依然努力地活着,更何況是我呢! 書中福貴的生活是杜社會最底層人士的寫照,一生曲折不已,人生起起落落。起的很少,而落的往住都是是最致命的打擊,一個個親人從自己身邊離開,無論多麼努力也只能眼掙掙睜睜地目睹親人死去,這需要怎樣的意志支撐他才沒倒下去?可他就還是活下來了,儘管他所牽掛的什麼都沒有了,可他卻還是堅強地活着,和那頭與他一樣大的老牛,直到老死……

《活着》將一個人的慾望、堅持表達的淋漓盡致。作者將福貴的一生描述的生動形象,彷彿我們跟着作者一起經歷了福貴的一生。書中既表達了時間漫長和時間的短暫,又從每個事例中講述福貴異於常人的苦難生活,但從他自己口中講述這些經歷時,我們又覺得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似乎都充滿了幸福與快樂。活着就不再是一種煎熬,而是快樂而又幸福的。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讓我們以後樂觀勇敢地對待整個世界,笑着生活每一天!(結尾能進一步談認識,不錯)

活着讀後感通用12

讀這本書前,就知道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其實,我也只是需要一個悲傷的理由。但是,讀到有慶死的時候,我真的很傷心。難以置信那個純真的善良的少年,每天不辭幸勞的赤腳在學校和家之間飛奔,只為給兩隻羊喂草,自己吃不飽卻從不忘記給羊兒喂草,他居然因為救人獻血,活活被抽血過度而死!無知又善良的孩子,怎麼不讓人心疼?再也看不到那在鄉間飛奔的身影,怎麼不讓人揪心?中年喪子怎麼能不痛?!可是還是要活着呀!主人公富貴就這樣一個個送走了所有他愛的人,夕陽下,白髮蒼蒼的老人富貴和同樣蒼老的一頭叫做富貴的牛,相依為命,漸行漸遠。

就這樣,薄薄的一本書寫完了名叫富貴的一生,就這樣,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啊~原來人生本就有諸多不容易的事,比起那個時代,生在現在的'我們已經是該感恩了。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本就有許多起起落落,而每個人的人生中,本就有命數的差別。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其實用不着去羨慕別人,那些在你眼裏成功的人,背後付出的血淚是難以想象的。

剛剛踏入社會的我,對於社會,人性,人生,真的是所知甚少。

找工作中各種揪心,傷痛,迷惘。我害怕自己的一生會一事無成,害怕這個社會連一次機會都不肯給我,我也懷疑過,本科生真的就那麼一無是處嗎?我甚至都想要放棄,因為當初的躊躇滿志已經消磨殆盡了,我看不到希望了,因為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該是一無是處的。

可是,我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啊!只要努力還是有可能改變的吧!富貴年輕的時候揮霍,雖然以後也艱辛,但是至少充實,那樣接二連三的打擊,他還是活着。史鐵生説,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啊~時候到了自然會發生。為什麼要去考慮那些呢?為什麼一點點挫折就想放棄了呢?現在是迷惘,是憂慮,最難過的是空虛,是沒能替父母分擔讓父母失望,是當初的自信只換來如今的失落,是怨恨太過學生氣的自己處事太不圓滑……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快改變這近況,我只是想活着就要不停努力,努力就會有希望的吧,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呀!

活着讀後感通用13

快樂就在我們身邊——讀了《活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可愛的有慶、堅韌的福貴,那就要數家珍了。家珍是個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女性,她的表現也許並不引人注目,只是一個傳統的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她以她獨有的存在形式闡釋了一個眾所皆知的道理——知足常樂。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夠懂得並應用的卻很少。

還記得狄德羅效應,哲學家丹·狄德羅很喜歡友人送的高級睡袍,但當他穿上之後,開始覺得家裏的傢俱和裝飾都顯得粗陋庸俗,於是把舊的東西一件件更新,最終也不覺得開心,他發現“自己竟然被一條睡袍脅迫了”。所謂知足常樂,其實就是要剋制自己追求一些並沒有多少價值的、虛無縹緲的東西的慾望,慾望是永遠不能填滿的`黑洞,過於追求一些對自己並沒有多少意義的東西,只會讓不完美的感覺對自己越纏越緊。

人性有很多弱點,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追求了錯誤的東西;人之所以鬱悶,是心中裝進了許多雜質,不但不清理,還越裝越多。於是更加迷茫,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越陷越深,最終淪為自己貪慾的奴隸。知足常樂,説到底就是一種與世無爭、順其自然的心境,不過分的去強調什麼、不過分的追求什麼,只是做好自己該做的,明確自己的追求,拋棄貪慾的羈絆,從而達到一種平和的心境,這就是知足常樂。想要做到知足常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人生閲歷的積累和生命的沉澱,沒有足夠的人生感悟,想要做到知足常樂是困難的。因此,我們一般看到的活的知足快樂的人,大多數是老人,這並不是説老年人沒有了追求,這恰恰説明在經歷了人生的歷練、磨礪之後,人的慾望會降低,至少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有火一般的追求,人生會磨掉一個人初生時的燥氣、狂妄的追求以及內心的熾焰,留下的是金子般珍貴的經驗,這個時候的人往往是最睿智的,看透人生大起大落之後,他們學會了知足常樂。這時候,他們的最大的願望無非是閤家歡樂,僅此而已。

除了歲月能教會人知足常樂,人生的巨大打擊、災難,同樣會讓人明白知足常樂,當然,也有可能致使人崩潰。就像家珍,經歷了家庭破敗、二老去逝、身染頑疾、喪子之痛之後,唯一的願望就是可以和福貴安安生生的過日子,這就是她最大的快樂。當然,對於我們,都不會為了學會體會快樂而期盼打擊,所以,為了學會體會快樂我沒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文化素養、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學會將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當做一種收穫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