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個人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2.1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個人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個人讀後感15篇

個人讀後感1

文章寫了一名油漆工的兒子名叫沃爾頓,在考取大學後因為交不起學費,無法讀書,面臨着失學的危機,為了給自己賺取學費,他決定在暑假出去打工,和父親一樣去給人做油漆工,沃爾頓接到了一筆為一大棟房子做油漆的業務,但是,他很是高興,一絲不苟地做着工作,但當他剛剛把整棟房子的油漆刷完要驗收交工時,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把牆上弄髒了一塊,他把弄髒的地方修補好後,結果又發現修補的地方和整面牆的顏色不太一樣,為了協調整面牆的顏色,他又把整面牆重新油漆一遍,可令他沮喪的是,當他把整面牆油漆完後,他發現新刷的牆和相鄰牆的色調不一致,為了讓顧客邁克爾滿意,他決定再去買些材料,把所有的牆重刷一遍,雖然他知道,這樣做他可能賺不了多少錢,但是,他心中想的是,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沃爾頓剛把所需要的材料買回來,邁克爾就來驗收了,他向邁克爾道歉並如實將事情和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顧客,本以為邁克爾會很生氣,可他卻對沃爾頓豎起了大拇指,還贊助他讀完了大學,畢業後他還進入邁克爾的公司工作並娶了顧客的女兒為妻,如今提起世界上最大的沃爾瑪零售公司無人不知,可是沒有多少人知道,現在公司的董事長就是當年刷牆的窮小子。一面牆改變了沃爾頓的命運,更確切地説,是他對工作的負責態度改變了他的命運。

讀完這片短文,我受益匪淺,正因為沃爾頓的執着、負責、認真,才換來了如今輝煌的成就。一個人的成敗,不就靠着自己的艱辛與持之以恆嗎?深深敬仰之餘,我不禁問自己,是否能像他一樣對任何事情負責,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件老師佈置的任務,有效完成父母佈置的家務……不因事情瑣碎或簡單而看輕,而是以良好的心態去接受,用積極的態度去完成,願意並能夠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把它當做一種考驗,用勞動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責任心,就是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當我們擁有這種精神,那麼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有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

個人讀後感2

看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是繼沈從文和汪曾祺之後,我第一次看到當今中國作家如此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他就是劉亮程。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於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淨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着你,風永遠吹着。

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當代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卧軌自殺的時候,懷裏揣着《聖經》和《康拉德小説遜,還有一本就是《瓦爾登湖》,海子把它當成命運之書。梭羅説:一億人中只有一個人活的詩意而神聖。只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才會了解瓦爾登湖是多麼的深邃純淨。我一直覺得,大師就象深邃純淨的湖泊。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永遠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永恆主題,那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覆歌頌,很多詩人飽含深情的反覆歌頌落葉和露珠。這一切來源於熱愛。

劉亮程作品的永恆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我想,身臨其境也不過如此吧。他文字敍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

村莊生活是很苦的,我去過很多村莊,一般都是看到他們的貧窮和落後,還有漫天飛揚的黃土。我到達村莊之後想念城市的精緻物質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空氣。

如果讓我當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是不會去的。我寧願在城市之中當個平庸的小職員,隨波逐流。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缺乏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是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劉亮程作品中所表達的。

個人讀後感3

有一個人,可以得罪剛看了一篇文章:《有一個人你可以得罪》,有一個人,可以得罪讀後感。看完之後很感動,心靈也受到了震撼。書中描寫的是一對夫妻,老公因為種種的壓力,多年來,夫妻爭吵挑起事端的總是這個男人,而爭執的理由又是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妻子以為老公就是個多事兒的人。可後來妻子去了幾趟老公的單位,竟然發現這個男人是那樣的隨和,大度,對領導,陽光燦爛,對下屬春光滿面,就連勤雜工也是笑容可掬!難道男人天生都有雙面性格?這種疑惑一直困擾着這位妻子。後來這個男人的母親來了,發現兒子的毛病,母親問:“你怎麼在家一個樣,在外面又一個樣”?

這個男人回答:“媽:我累·。”這位母親説:“支撐着一個家過日子,誰不累?可再累也不能對自己的媳婦喊,不能由着性子挑三揀四,讀後感《有一個人,可以得罪讀後感》。”這位母親又説:“如果你得罪了老闆,失去的只是一份工作;如果你得罪了客户,失去的不過是一份訂單;如果你得罪了老婆,有可能失去一個家,還有一輩子的幸福。”接下來這位母親還説了這樣一段話:“為了這個家,你誰也不能得罪。但有一個人你可以得罪,那就是你的媽媽。你要煩了,累了,想罵人了,不管什麼時候,千萬別對老婆喊,就給媽打個電話吧。媽聽,媽願意聽。”讀完這篇文章之後,百感交集!是啊,世上只有一個人可以得罪。你給她臉色看,你衝她發牢騷,你大聲呵斥她,甚至當她的面摔碗,她都不會記恨你。

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是你的母親!——一個包容你疼你愛你的偉大的母親!

個人讀後感4

近期,我閲讀了許多書。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一個人的演唱會》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聽見有悦耳的笛聲從樓下飄上來。“我”向下望去,只見一箇中年男子手拿一支竹笛,盡情地吹着。然後他舉起一個寫有“請讓我用音樂養活自己”的木牌,不少居民主動下樓付給他應得的報酬。中年人根據施捨者的年齡為他們忘情地、微笑着表演着,把這裏當成了舞台。當他唱起了《生死不離》,我們才發現他是一位殘疾人,走路很不方便。當“我”拿錢給中年人時,他告訴“我”他是從四川災區“溜”來的,比遇難、截肢的人好多了。他還説他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他已經開始用音樂來養活自己。

是呀,災難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自強、愉快、幸福地活着,就有機會突破困境,取得成功的。

古今中外,有哪一個名人不是靠着這種自強不息的奮鬥和拼搏精神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司馬遷一生孜孜不倦,在編寫《史記》時,得罪了漢武帝,被判處了重刑,身體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司馬遷憑着堅強的意志力一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一邊繼續發憤編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編成了共103篇、50多萬字的《史記》,真了不起啊!還有諾貝爾,從小迷戀於炸藥方面的研究。在一次試驗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自己也受了重傷,這對他來説是多大的打擊呀!可是,他並沒有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靠着堅韌不拔的信念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去,最終發明了威力很大的炸藥……

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不禁泛起了紅暈:以前我學游泳,一不小心被水嗆了一下,就哭着鬧着説不學了。遇到這麼點小困難就退縮了,和他們比起來真是差遠了!

想着想着,我不禁又一次感到十分慚愧,同時,心中更堅定了一個信念: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能退縮,一定要沉着、冷靜地將它克服!

個人讀後感5

《一個人的朝聖》是哈羅德的朝聖,是對自己前半生的直視,通過它,哈羅德正視了父母沒有教會自己愛的能力的事實,正視了刻意隱藏的那段20年前的記憶,對戴維還是深深地歉意,但是也意識到戴維是代替自己去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喚醒了和莫琳相遇時一切鮮活的記憶。沒有戴維了,他們也不能一直這樣死寂地互相對待對方。愛永不會死!

哈羅德本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着腰生活,像是隨時防備着前方會突然出現一道低樑,他從不高調過活,鮮有朋友,低進塵埃裏;而看到這我也會想,我們個人在這個喧雜的世界裏不也是活的如螻蟻,有時會感覺自己湮沒在人羣中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樣子。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哈羅德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己,他一路踏過來的艱難也亦然代表着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征程。希望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一個人,神聖而孤獨。當一個人有了目標而為之去奮鬥時,它不僅僅是一段人生的經歷,而更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

書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六十歲老人。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心情下,他寫了回信,在寄出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最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他只有一個信念,他只要走着,朋友就不會死!合上這本書,我感慨萬端。

哈羅德的人生幾乎是平淡的,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哈羅德的這條路,不單單只是走在路上,還有對過去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尋找,沿途也收穫了愛與責任。主人公在寄信的過程中明白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它就像光一樣射入了生命中,縱然前方山高路遠,懷揣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隊伍一般!

個人讀後感6

簡單而充實,成長路上承載着煩惱和不如意。《一個人的好天氣》簡單的故事,雖沒有給人一個明確的、清晰的、積極的信息,但跨越另一種人的生活,講述了一種人的心情。

《一個人的好天氣》是一個打零工的女孩如何與親人相處,同時追尋自我、獨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戀愛中的種種際遇和心情,揪心的一面。一個人的好天氣,那樣的一個下午。總之一切都是淡淡的。我想知壽既沒有悲傷,也沒有憎恨。他一直平淡的生活着,有着很淡的母女關係,很淡的生活交往。就連分手都是那麼的平和,看不出一點在意。也許在心裏她是在意的吧,不然怎麼會想那麼多有關無關的理由。她似乎在先尋找什麼……是對一種生活的嚮往嗎?身處美好的我們,或者你我曾是知壽,最重要是找到那份堅定的信念。"就這樣,我不斷地更換認識的人,也不斷地使自己進入不認識的人們之中去。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知壽心中那點小倔強。即使生活再怎麼平淡和平凡,也不能抹滅那份擺脱弱勢的渴望。一個人也會有好天氣!“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殘酷吧,我這樣的人會很快墮落的吧”“世界不分內外呀,這世界只有一個”就好像一段風景,映襯這該有的季節自己的小世界,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就是另一個世界我相信寂寞不能用光,也相信堅持下去是能讓快樂回來的。不要以為這世界不公平,其實給我們的是另一種體驗,另一種成長過程。淡淡的並不殘酷。

從任性的孩子到一個人慢慢長大,都要面對和經歷不同的事情。不論生活給了我們什麼,逃避不是辦法。願,每個人都可以努力且美好的過下去。屬於我一個人的下午,一個人的好心情。

個人讀後感7

海倫·凱勒的一生只有19個月的光明與聲音,剩下的87年是沒有光明與聲音的孤獨歲月。她是一位在黑暗中急需關懷的弱女子,更是一個又盲又聾的偉大女作家。《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介紹了海倫·凱勒這坎坷的一生。起初她用消極思想面對這一切,脾氣暴躁的她沒有多少人願意與她親近。後來在父母的尋找下,海倫認識了莎莉文老師。她在莎莉文老師的引導下走上了人生巔峯:1900年成功地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學哈佛大學,並且在四年後與其他96個女孩兒一同站在畢業生的行列中接受大學畢業文憑;她被譽為“世界首個最完整教育的聾盲者”……這本書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海倫對光明的渴望,實際上就是在用誠懇的語言勸誡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

相比海倫·凱勒,我認為我很弱小。有一回考試我沒有考好,被老師和家長教育了一回。那幾天我的心情不是很好,影響到了我的學習狀態:上課常“走神”,老師講的題聽不進去,作業錯的一塌糊塗……我是真的懷疑我自己不是學習的料。老師發現了我的狀況,給我講述了海倫·凱勒被困難擊倒後又重新站起來與困難鬥爭,最終打敗困難的故事。我這才恢復了從前的學習狀態,把落下的功課補了起來。

相比海倫·凱勒,我們有着明亮的眼睛,卻未曾留意過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我們有着靈敏的耳朵,卻未曾認真聽過別人的建議。而海倫·凱勒是一個殘疾人,她沒有看見世間美好的事物,聽不見別人説的話,但她沒有放棄自己,她以自己堅強的毅力活了下去,並且用她手中的筆征服了連拿破崙都征服不了的世界。堅強是多麼重要啊!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前路茫茫,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時,當被困難擊倒無法走出困境時。我們讀讀海倫·凱勒,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勇敢地站起來,向前衝,你一定可以找到屬於你的光明之地。

個人讀後感8

原以為是一本治癒系的.書,卻不想有着陰鬱的感覺,但是字裏行間又充滿了小清新的味道。春夏秋冬也不過是轉瞬即逝,那些留在過去的缺點隨着慢慢懂得與人相處如何愛一個人是什麼樣子而逐漸變得模糊。

院子裏的雜草迫近檐廊下面了,就像巧克力薄荷冰激凌那樣,綠色中夾雜着點點褐色的地面。

知壽,像大多數的我們,我愛她也討厭她。

我把她的性格以及缺點歸咎於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傷害。父母離異這個詞足夠了。在和老奶奶一起住的日子裏,一點一點地成熟,一點一點地懂得陪伴,會感恩也想念

我愛她也心疼她,好像那個自己。一個孤獨的存在,寧肯談着不相愛的男友,希望週末一起坐一坐看看電影,大多數情況下不説話只是忙着低頭幹自己的事情,也好過身邊沒個人陪着,直到這段關係結束。討厭她也像討厭那個懦弱的自己,和藤田的關係結束也那麼卑微的喜歡着,以至於在後來已經不懂得什麼是愛一個人了;也討厭總要用陰暗的一面去看待別人,我雖認為性本惡,但是又從內心願意去信任每個人。emmm還是覺得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

對於將來的夢想,以及刻骨銘心的戀愛等等,即便描繪不出來,我也朦朦朧朧懷有這樣的期待的。

老奶奶年近70但是很熱愛生活呀,即使什麼也不做,也會化粧一番。愛打扮,有自己的小房子可以隨意裝飾,情人節去買巧克力。老奶奶都活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可能到老了才會明白那些遺憾,那些回憶以及那些放在心上的東西都是那麼的珍貴,不索取,不強求。

這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拼命地伸出手想要什麼,到了我這個歲數,想伸手要的越來越少了。

世界不分內外,這世界只有一個。

我,有且僅有

這世界也只有一個我呀

個人讀後感9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盧梭。今天,我讀了一篇與這句名言有關的故事,名字叫:請幫助另外十個人吧。

這個故事講得是九歲的孤兒德比在一次遊戲中受到啟發,他決定去幫助別人,但不要報酬而是讓受到幫助的人再去幫助十個人。以這樣的方式傳遞愛,説不定就會幫助到自己的媽媽。一次,小德比在無意中幫助到了著名主持人瑞克,瑞克很感激,想給他錢,但被拒絕了。當他聽完他的話後十分感動,他遵守了諾言,還在節目中講述了。人們都被感動了,開始幫助他人,都希望自己幫助到了小德比的母親。但這時,災難降臨了:小德比被流氓刺傷了。

在最後時刻,小德比的“媽媽”出現了,小德比最終拉着她的手微笑着離開世界,小德比樂於助人,在被人需要幫助時,他沒有袖手旁觀,而是伸出援助之手,熱情的幫助別人,而且不求回報。這正如汪國真的一首詩中所説“給予你了,我便不期望回報。如果付出,就是為了有一天索取,那麼我將變得多麼渺小”是呀,如果幫助別人,就是為了回報,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義。也許就是小德比這種付出但不求回報的精神感動了人們,在小德比遇到困難的時候,人們也真誠的為他祈禱,都真心的想讓他儘快的好起來。

讀完這個故事我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是我9歲,去參加好朋友的生日派對,他們都是空手而來的,而我用我一個月的零花錢了一束花,在她很失望的時候送給了她。她感激地看着我,説:“謝謝你的花,它讓我感到很欣慰。”在幾個月後,我的生日中,她用幾個月沒買零食的錢為我買了一個大蛋糕,她捧着蛋糕微笑着對我説:“謝謝你那天的花!”有時候,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東西就能讓別人感到欣慰,並且換來更大的東西……

雖然這只是篇簡短的故事,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幫助被人就是幫助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就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

個人讀後感10

無論是誰,當他初次意識到只有一個人生這個令人傷心的事實時,必定會產生一種幻滅感。生命的誘惑剛剛在地平線上出現,卻一眼看到了它的盡頭。一個人生太少了!心中湧動着如許慾望和夢幻,一個人生怎麼夠用?宇宙間有無數星辰,而我的人生卻只有一個?

人生要悲觀實在很容易,但要徹底悲觀卻也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難得有人生涅磐,便足以證明。事實上,從只有一個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論出人生了無價值,也可推論出人生彌足珍貴。物以稀為貴,我們在世上最覺稀少的、最嫌不夠用的東西便是這遲早要結束的生命。這唯一的一個人生是我們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們便失去了一切,我們豈能不愛它,不執着於它呢?

古往今來,儘管人生虛無的悲論如縷不絕,可是勸人執着人生愛惜光陰的教誨更是諄諄在耳。兩相比較,執著當然比悲觀明智的多。悲觀主義是一條絕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虛無,想一輩子還是那麼一回事,絕不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樂趣。不如把這個虛無放到括號裏,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個人生,世人心中值得嚮往的東西,無論成功還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無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緊迫的心情和執著的努力,把這一切去努力實現?

在終極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與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的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閲歷和體驗。

只有一個人生,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更要以一種超脱的心態對待這個人生。

個人讀後感11

一個人的四季更迭,一個人的吃喝玩樂,一個人的酸甜苦辣,與他人無關,與他人有關。知壽的敏感壓抑,刻薄詭祕,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緒,紛紛灑灑,像極了空氣裏瀰漫的塵粒,故作姿態,日子久了卻生出心疾。也讓身邊的人漸行漸遠,無論是男朋友,媽媽,舅姥姥,同事,你看不見她努力維持關係,卻能感覺那顆無法忽視來自心底熱烈的關切,總在背後靜默着。她挺悲觀,但不是消極,她不討喜,也不刻意,日子簡簡單單,沒有慾望,涼白開一般。擁有年輕賦予她最美好的青春,身體,總在某些時刻面對靈魂時,渴望變老。又或者説,現在的狀態和老了有什麼區別?二十來歲的自己,一潭死水,一眼望穿的平淡無味,看不見希望,看不見未來,分手失戀,也不曾痛徹心扉大哭一場。麻木了嗎?頹然了嗎?無所希冀了嗎?

冬天過去了,還有春天,嚴寒酷暑過去,還有鳥語花香。胸無大志也是一種活法,沒有人會因此譴責,可僅有的這一輩子,問心無愧了嗎?有價值了嗎?擁有一剎那的輝煌,總好過一輩子平庸。小夢想還是要有的。

就這樣,不斷地更換認識的人,也不斷地使自己進入不認識的人們之中去。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逆來順受,安分守己,胸無大志。值得深思。我想,真正應該被重視的喪並不是不求上進。

對於目前所有人追求的房子、成功、婚姻都可以看淡,但對於個人價值的追尋不能放棄,努力“生活”的標準不能降低。

可以平凡,但我不能接受平淡。

個人讀後感12

期初並不知道“朝聖”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朝聖”是一項具有重大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老媽推薦我讀這本書的原因也是書中的哲理,主人公的經歷與書本身的精彩。朝聖原本一個宗教的重要之事,現在用在一個人身上,我想表達的就是所謂的信仰與精神吧!畢竟西方人對於宗教與信仰是如此重要,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信仰就如同我們東方國家的佛教那樣根深蒂固。

主人公過了幾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的一成不變,親友沒有往來。而在早晨一封二十年老友寄來的信開始了小説的序幕,奎妮身患絕症寫信告別。寫下回信寄出後,他開始了風雨征途,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箱,最後橫跨整個英格蘭,心中一直懷着只要他未曾放棄的走下去,奎妮就還可以活下去。

關於愛與信念以及萬物之類,書中用並不華麗的辭藻卻表達出描繪出一切,如此簡單樸素卻令人深深感動,人生的路只夠一個人走,從一個人到兩人一狗,到聲勢浩大的朝聖團,最後世界只剩一人的寧靜與超脱。自己的世界才是過程中想要的,正讓我想起了NBA中被多次提到的“相信過程”,雖然有時候結果更令人在意,但或許有時候,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場以偽裝自我救贖的尋覓,尋覓幾十年前沒有抱歉與自責,不時傳來哈羅德與莫琳陣陣笑聲的夜晚。

關於離別和重逢,我們能看到的朋友與自己IDE交集,過客還是熟人,也許是匆匆的告別,也許是一路走下去,我們除了親人外稱兄弟姐妹的那些人,也只有給我們一句鼓勵,人生的路,總歸要自己走,孤單可以承受,離別時也請還好告別,不是不願面對地退縮,而是面對摯友揮手告別的勇氣。即將結束的歲月裏的一羣人,就是需要去告別,就像高考這個截點。小説裏的主人公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朝聖,治療他的摯友,以治療他風塵僕僕的心與千瘡百孔的家。

最後的最後,在奎妮的葬禮上兩人找回了以前兒子還在世的感覺,回憶曾經美好的釋懷。信念可以堅持很多事,不應該去嘲笑看似不實際的想法,善待世界善待自己。

個人讀後感13

一個人的好天氣,來自日本80後新鋭女作家青山七惠。起初衝着小清新書名而去,暗自思忖添上那芥川獎奪冠力作的名號,總該是部暖調子。

直到女主説:“真的想去死啊”。

20歲的知壽與70歲的吟子,在東京電車站旁的一間小房子相遇。在共同生活了一個春夏秋冬後,知壽搬離房子開始了一個人的獨立生活。故事很簡單,就是平淡生活本來的樣子。

宛若春花初生的知壽,嫉妒甚至厭煩那位,70歲仍然有心情給老爺爺買巧克力的吟子。一個年輕女人居然對老人的生命力充滿嫉妒,甚至想變老來擺脱年輕的惘然。她經常故意穿着吊帶衫和熱褲在吟子眼前晃來晃去,展示自己富有彈性的皮膚,用不懷好意的言語提醒吟子已行將就木。

這樣的女孩子可愛嗎?不可愛,甚至有些可恨。她喜歡順手牽羊,偷別人的東西作為收藏;她畏畏縮縮,甚至在情敵面前自我貶低;她表面平淡,但實際無時無刻不在焦灼地對人索取 。她想要關心,想要不被遺忘,想要被愛,想要能感受到人間暖意。

吟子就給了這個姑娘,看似微小但有力的暖。使她在獨自開始新生活後,意外的開始懷念並對人生小有期待。

70歲的吟子,當初是否也是知壽的模樣呢?那是一隻狡黠而又易炸毛的貓,擁有着一雙看似冷漠無神的空洞眼睛,但又渴望着,茶色榻榻米上,被人撫摸的那種温暖。

20歲原本就不是一往無前的肆意,而是冷痛交加、惘然無措的年紀。知壽離家時並沒有變成更好的人。只是開始明白了,“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而已,然而只是開始就夠了。舒適的生命狀態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反思和自省,有時無需漫長歲月,只要一份敢付出的決心和對美好的信仰。

阿壽已經願意開始相信了。你呢?

個人讀後感14

馬克吐温曾經説,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然而,正是這麼一個盲聾啞的人,竟畢業在哈弗大學得克里夫學院。因處處奔走建起一家又一家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週刊》評委19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海倫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後,視力聽力盡失,他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述説心中的感受,她的心灰意冷到極點,但她毫不氣餒,絲毫沒有放棄生活。我想如果換了別人,也許早就自暴自棄了,也許會依賴父母過一輩子,可她卻不一樣,一個人堅強地走了下去。

書的字裏行間中,無不洋溢着她對生活的熱愛,8歲的時候,她在莎麗文老師的幫助下,憑着堅強不息的精神學會了無人想象的説話,並通過艱苦的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弗大學,海倫説:“身體不自由但是她的心是自由的。”她能把別人看到的當做自己的光明,把別人聽到的音樂當做是自己的音樂,把別人的嘴角的微笑當做是自己的快樂。海倫沒有哀歎命運對於自己的不公,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憐憫,而是勇敢的接受命運的挑戰,以自強不息的毅力面對困境,憑着堅強得意力道大理想的彼岸,我常想起海倫説過的話“只要朝着陽光,便不會看到陰影。”我做為一個正常人是太幸運了,我擁有優越的生活學習條件,健全的體魄…..,我可以很輕鬆地做到很多事情,獲得許多知識,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快樂,但是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總認為是理所應該的,當遇到困難是就退縮,往往喜歡找客觀理由來為自己開脱。

海倫説:“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內容讓我受益匪淺,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有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有了這種品質,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就不會在困難面前低頭。在今後的人生道路和求學的道路上,我將勇敢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和挫折,學習她永不放棄的人生信念。

個人讀後感15

上帝,顧名思義就是神,是無所不能的神。而在現實生活中,上帝就是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個童話般但又真實的故事:出生後不久的丹尼斯·蒂託生病落下了瘸腿的後遺症,常常受到同學的嘲笑。14歲時,他學習畫畫,又因一場大病打了水漂。他退學後,帶着200美元闖蕩洛杉磯。第一年,他一無所獲。1993年他又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公司,在這一年裏,賺到了9000美元。最後,他在1995年用100美元投資的管理諮詢公司帶給了他人類歷史上首位自費太空遊客的機會。

他靠的是什麼?是上帝嗎?是的,其實上帝就是自己。“卑微和挫折,在一個人的理想下根本不算什麼,鄙視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拯救自己的上帝。”這是丹尼斯·蒂託常對公司員工説的一句話。其實他靠的就是自己追求理想,積極進取的精神。靠自己的努力從低層“爬”到名流中的還有美國16任總統:林肯。林肯的出身使人們對他擔任的職位有些不可思議,他以前只是一個卑微的鞋匠的兒子,而他卻寬容大度、智慧過人,這些品質足以能夠讓他當上總統這個寶座,或許還綽綽有餘。

我想,大家應該都耳聞目染過《簡愛》吧。這是一本灰姑娘的奮鬥史。而現實生活中的“簡·愛”便是夏絡蒂·勃朗特。出生於英國的夏絡蒂·勃朗特童年很貧窮,母親早逝,只好由她來照顧弟弟妹妹。儘管如此,她也不放棄學習,希望能夠成為赫赫有名的作家。但是,當她把自認為最好的詩寄給所崇敬的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時,卻得到了他的譏諷。然而夏絡蒂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她以自己為原型,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字聖殿的大門,在眾多作品中脱穎而出,一時間成為了萬人矚目的焦點。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認識到,沒有一個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要你對自己充滿信心,朝着既定的目標去不懈奮鬥,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