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伯夷列傳讀後感範文3篇

本文已影響 3.14W人 

引導語:當讀完一本名著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伯夷列傳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伯夷列傳讀後感範文3篇

  伯夷列傳讀後感範文篇1

《史記》七十二列傳第一篇是伯夷列傳。讀過該篇數次,每次讀完都感覺這篇文章有些奇怪,但又説出個子午卯酉來,疑問如下。

第一,為何司馬遷把這篇文章放在第一的位置。也許你會認為沒有什麼,哪篇列傳放到首篇是隨機的,但是我不這樣的認為,至於是什麼原因我可能揣摩不出司馬遷的想法,但我認為一定有其道理的。例如《聊齋志異》首篇文章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話,有心向善雖善不賞,無心向惡雖惡不罰,通過這句話就能寫出作者把《考城隍》放到第一篇就是告訴讀者,不能只看一個人做事的結果,還要看這個人做事的出發點是什麼。例如小孩吃飯時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這是無心的,不要介意。如果一羣成年人吃飯的時候,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就要看看是不是故意這樣做的。同樣是杯子掉地上碎了的事,出發點不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第二,為何這篇文章的格式與其他篇列傳的格式不同。其它篇列傳的基本結構是先介紹主人公出生地等,再寫主人公與事,通過記事寫人,通過人來寫事。記事是為了寫人而服務的,所以研究列傳中的人一定後看作者都選了哪些事,每一個人經歷的事很多,但是作者選這個事而不用另一個事一定是有其想法的。最後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馬遷對這個人或者事的評價,評價事也主要是為了評價人。

該篇文章,開頭沒有介紹伯夷,文中也不是隻寫伯夷一個人。結尾處沒有太史公曰部分。

第三,為何該文讀後能明顯感覺到司馬遷有股怨氣。其他文章中沒有或者很少能見到司馬遷這種怨氣。處處疑問,似乎是有很多的他不明白的。例如,"此何以稱焉?""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求仁得仁,又何怨呼?""由此觀之,怨耶非耶?""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其輕若此哉?""惡能施於後世哉?"

在文章中,司馬遷問,不是經常説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嗎?。好人伯夷、顏回等為何不長壽而惡人反而活的很長命哪?這是什麼道理。他又寫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什麼意思?他想告訴大家等着看什麼結果?

總是感覺司馬遷把該文放在第一篇一定有其想法的,但到底是什麼寓意我沒有揣摩出來。

  伯夷列傳讀後感範文篇2

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同時存在着光明和黑暗兩面。人就是一個矛盾體,充斥着無法理解的矛盾,在理智與情感之間苦苦掙扎,在法律和人性間徘徊。人就像行走在懸崖邊緣,腳下的土地是理智。如果一不小心掉入其中,便落入情感的陷阱。

上週看了東野圭吾的《彷惶之刃》,東野圭吾的小説,揭露了人性的矛盾。小説的主人公是一名急切得為女兒報仇的父親,女兒無辜得死亡並慘遭欺凌的'遭遇令本是一位公司普通職員的他踏上覆仇之路。他親手殺死了殺害他的女兒的其中一人,也因此被冠上“殺人犯”的名稱並被通緝。但在尋找另一位兇手的路上,他還幫助了旅店的老闆。你能説這樣的一個人,是壞人嗎?他只是因為喪女而暴怒了而已。

尋仇中,有一名旅店老闆幫助他,還有一位神祕的人給他告知方向。你能説,他們是壞人的幫兇嗎?只是理解了而已。

好人還是壞人,是不能看他的一面的,人都是多面的生物,真正冷血的人很少,就像完全的好人很少一樣。

  伯夷列傳讀後感範文篇3

伯夷、叔齊者,兄弟也,系出商時諸侯之門。其父遺命立叔齊,叔齊則欲讓於伯夷,而伯夷拒受。最終兄弟二人先後離國而赴西岐。西伯姬昌卒後,武王載西伯木主而東伐紂,伯夷、叔齊認為,武王父死不葬而動干戈,為不孝;以臣弒君,為不仁。武王怒,欲斬二人,最後姜子牙力勸而釋之。殷滅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最終餓死於首陽山。

以今之眼光,伯夷、叔齊之事簡要,相比史上不少忠肝義膽之人,並無非常顯赫之舉,而太史公卻將其二人列於《史記》諸列傳之首。依太史公之見,二位傳主為人子、為人兄弟、為人臣,均至善至仁,然以餓死告終,命運實欠公平。傳後太史公感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天道終究予善人以何物、予惡人以何物哉。載於史冊之忠義之士,非殺即戮,鮮得善終。反觀作威作福之奸佞之徒,橫行天下、魚肉百姓,竟以壽終。境遇之別有若天壤,何謂天理耶?推人及已,聯想當年,司馬氏不過是替李陵説了幾句公道話即下廷尉治罪,依漢律可以財贖刑,然家無餘財、親友無助,死罪雖免而終遭宮刑之辱,此等悲憤鬱結於心,遇此自當勃發。

世俗曾有因果報應之説,俱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但不知因此説,善惡之因果報在何時,應在何地。生前如此,身後又如何。伯夷、叔齊二者,若非賴於孔子之力傳於經典,後世又怎知伯夷、叔齊兩人哉,此伯夷叔齊之幸也。然並非忠善之士皆有二人之幸運,悠悠歲月,過往者不啻數億,着史家之墨有幾何,着史家之墨且被記於人心者又有幾何,而其中忠善之輩更有幾何。“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身為南宋重臣,文武兼備、精忠報國、視死如歸,故千秋之後有人追念,而史上千百萬保家衞國、浴血沙場之將士,汗青之上又有幾人留名。

故欲以行忠善之舉而報應生前身後的念想,與南轅北轍無異,地球雖圓,終能回到原點,但其直徑畢竟是大了些。所謂“諸惡不作,諸善奉行”,所得者無他,唯心安耳。“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對很多人講,能睡上一輩子的安穩覺,行善也值得,畢竟睡覺時間占人生三分之一強,可惜的是,世上有些人並不怎麼看,因為他們的習性同於《畫皮》中的妖精,專好在夜間活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