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紅與黑》有感4篇

本文已影響 2.43W人 

讀《紅與黑》有感4篇

讀《紅與黑》有感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紅與黑》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紅與黑》有感1

看《紅與黑》,當然最先被書名吸引。

紅與黑,紅色和黑色,似乎跟書中的內容沒什麼關係,但仔細讀來,這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紅色代表軍人,渴望跟隨拿破崙為祖國建功立業;黑色代表教士,只求上帝給自己一個安穩的生活,而主人公於連正痛苦於這個選擇,但最後他一個也沒選,而是獻出了生命報復這個虛偽的社會。

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因為那個時代的背景,1814年拿破崙倒台,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貴族和教會沉浸在過度興奮中,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宏願,為了贏得他們的尊重,於連變成了一個野心家,對他們實施報復。

同是復仇小説,同一時期的作品,於連不同於《基督山伯爵》中的唐太斯,唐太斯年輕不懂政治,更沒有什麼政治抱負。對於自己登上厄爾巴島並且拿到拿破崙密信這件事,並沒有什麼擔憂,也沒顧慮過這封信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被抓進監獄後,仇恨的只是檢察官沒有給他一個公正的審判,仇人對自己的栽贓陷害。

而於連報復的不是唐太斯那樣的一兩個人,而是一羣人,一個統治階層,一個剝削百姓自己卻富得流油,大肆揮霍而又腐朽的上流社會。雖然書中沒有具體説明,但從小説字裏行間,我們依舊可以被於連的正義野心所震撼。

由此可見,唐太斯報仇是為了個人尊嚴,而於連報仇則是要推翻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唐太斯最終成功,而於連卻以斷頭台為背景宣告失敗,但這卻不失為一次對黑暗現實有力的刺痛。

但真正讓我欣賞他的,是他在牢中的沉思,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在死神面前,他終於想起自己的靈魂從未真正皈依過宗教。一個人要是愛過真理卻從未尋找過真理,未免太遺憾,所以作者構思主人公在臨刑前醍醐灌頂。於連的愛不是《聖經》裏的天主,而是他多年來渴望一個能創造平等社會的人。天主的確令人失望,於連卻沒有背棄自己的責任,他可以説:"我並沒有被打敗。"他感到孤獨痛苦,於是又思考起所有哲人、非哲人都愛觸及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恆,都是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一隻蜉蝣在烈日當空的夏季,早上9點出生,晚上5點死去。它怎麼了解"黑夜"二字的意義呢?再讓它延長5個鐘頭的生命,它就會看見且瞭解什麼是黑夜了。一個人強烈地熱愛某樣東西的時候,往往就是快要失去它的時候。()這樣對生命有熱情的人,真要面對"從來處來,到去處去"的現實時,他很虔誠地懺悔自己的偽善,我們有理由認為他不偽善,而他祈求天主把雷納爾夫人還給他,恰恰證明了他對愛情至死的忠誠。

如果沒有無畏浪濤的擊打暗礁,又哪來韌如磐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沒有無畏無懼敢於攀登的人,迄今又有誰能登上世界最高峯?如果沒有荊棘的道路,人世的險惡,又哪來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明珠,又怎能揭露這個虛偽的社會?

於連拒絕苟且偷生逃過死亡,當他的鮮血灑滿斷頭台時,我心中開始景仰這個在理想和現實衝突中掙扎的於連。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葬身海底也總比坐以待斃強。

紅與黑讀書筆記紅與黑讀後感紅與黑經典語錄

讀《紅與黑》有感2

小説《紅與黑》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説,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小説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鋭的社會問題。

小説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於連出場時已經19歲,進入了他的青年時代,但從文章的間接敍述中,讀者可以隱約看到於連的童年。於連的家庭啟蒙應該説是不太好,索黑爾老爹以及他的兩個哥哥應該是他最初的老師,他們是於連性格中反抗和超越的力量的源泉。生活是一個人的最初的老師,也是他人生經驗的最初來源,處在難以承受的生活的壓迫之下的人最容易產生超越這種生活的妄想,社會環境對於連的心靈也有很大影響,於連14歲的時候,治安官徇情案再次教會了於連什麼是虛偽,維立葉爾的內地風氣薰陶了幼小的於連。可見,一個人的成長和他的童年永遠是難以割捨的。

於連的性格中有一種難以束縛的激情,有遠遠超乎常人的慾望,在於連的艱苦的自我剖析和自我約束中慾望和尊嚴是一對重要的矛盾。於連將金錢看得很輕,以至於到市長家去當家庭教師首先關注的是身份問題,沒有提錢的事情,於連拒絕了每一點有可能喪失尊嚴的饋贈(連德瑞那夫人的也不例外)。於連的慾望和他的.尊嚴緊緊聯繫在一起,於連出身貧困,又野心巨大,對於於連來説金錢,虛榮,名聲和虛偽,無恥,平庸,驕矜是混雜在一起的。

毫無疑問,《紅與黑》中最精彩的段落是描寫愛情的段落,於連和德瑞那夫人,於連和馬蒂爾德,還有一段小小的戀情也不應該遺忘——阿夢坦碧娜。於連對德瑞那夫人的第一印象是"看到德瑞那夫人明慧可人的眸子,心中的怯意先就去掉了一半。俄而,驚異於她的美麗,便把什麼都忘了,甚至連為什麼到這來也忘了。"於連對馬蒂爾德的第一印象是"不過,仔細打量之下,他私心承認,這麼美的眼睛倒還從沒看到過。"只有對阿夢坦碧娜那次短短的愛戀,於連是在比較輕鬆的環境下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愛戀的對象,而不摻雜社會的倫理的政治的因素。於連對於愛情有一種奇怪的同愛情無關的"職責"的態度,這職責兩個字是於連自我肯定自我保護的積極抗爭的生活態度,在愛情中產生這種不倫不類的想法是因為於連"尊嚴""奮鬥"的一生已經把他的愛情包容了進去,愛情在於連同樣是一場戰鬥,是對自己的不公平的命運的征服,愛情的失敗同樣是對於連尊嚴的剝奪。

可見,社會對人們的影響很大,人物自身的性格也起了決定作用,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成就了於連這個人,有關於連的形象還有許多可説的,以上是我的一些粗劣的認識。

讀《紅與黑》有感3

抱負,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無形卻滲透有形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在絕望和失敗中振作,也可以讓人在成功與歡樂中沉淪。

一般有抱負的青年都比較勤奮,但是他們所走的道路並非都能到達人們所肯定的領地――走偏路的青年大有人在。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小説《紅與黑》就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於連。他將本來可能是雄心的抱負引入歧途,其奮鬥之路更像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於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於連非常聰明,可以把《聖經》倒背如流,並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佔據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僕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裏,於連只不過是一個忠於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於連從不侷限於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該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直對現實充滿嫉恨。

讀《紅與黑》有感4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專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説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要害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刺眼也是文學史上聞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閲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