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

本文已影響 3.08W人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散文:記憶中的小年,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1

低吟流年、淡看歲月。屈指間,小年邁着輕盈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一篇篇謳歌小年的詩詞、美文盡收眼底,靜坐屏前,思緒飛揚,記憶中的一幕幕緩緩鋪展。

兒時小年,忙了父母,樂了孩童

生在農村,長在鄉下,一年之中翹首企盼的就是過年,平素沒有大魚大肉那樣奢侈的美味,沒有華麗的服飾裝點生活,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品嚐到雖無海鮮卻在我們眼裏勝似海鮮的美味佳餚,穿上雖不昂貴卻是新做的衣褲。過年,在我們心中就是神聖的使者,就是上蒼賜予我們最開心的節日。

俗話説:“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每當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就總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先是打掃房間灰塵,把所有的屋子都用掃帚打掃一遍,媽媽邊掃還邊自言自語:“過小年了,把一切煩惱、不幸、災難、疾病統統都掃走。”接着就拆洗被褥,那時根本就沒有洗衣機做幫手,全靠雙手一下一下地在洗衣板上搓洗,我們年齡小,根本洗不動大大的被褥,所以,媽媽是最辛苦的。掃除完畢,開始做飯,這一天的飯菜雖比不上過大年那麼豐盛,但也是有雞有魚,比起平素的飯菜那可是好得多,那時的心情是無比幸福的。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預示着大年已經拉開了序幕,尚在懵懂時的孩童只知道小年是個好日子,於是在一週前許多要好的夥伴們便開始商量編排節目,到了這一天,每個人都會把過大年時的新衣服穿出來炫耀一番,五顏六色的,煞是吸引人的眼球,夥伴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皚皚白雪就是最好的舞台,無憂無慮就是最棒的時光,彷彿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唱着舞着,全然沒有煩惱與憂傷,有的只是快樂和幸福,累了,乏了,才開始三五成羣的結伴回到家中體味父母的廚藝。

成為人婦,小年吃素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還沒有過夠單身的生活,就在父母的催促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初為人婦,許多家規都要逐一銘記,生怕自己做得不好,回孃家時被父母教訓。其實,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開明之人,從不計較我的言談舉止,把我當做親生女兒看待,但是,父母卻始終嚴格約束着我,他們想要的就是女兒的好口碑。

許多規矩伴着流年都已經淡忘,然而,小年吃素這一條,一直傳承到今日。剛結婚不到四個月就是小年,婆婆在前一天便開始籌備第二天的飯菜,看着一道道菜,我喜歡,因為都是素食,婆婆生怕我吃不習慣,特地安慰我:“咱家過小年有個規矩,就是吃素,一年之中就這一天,你忍着點吧,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看着慈祥的婆婆,聽着簡潔的話語,我欣然説道:“其實,我特別喜歡吃素食,從小就不喜歡豬牛羊肉,魚是我的最愛。”“魚也不屬於素食的,所以,小年這一天也不能吃”婆婆解釋道。“沒關係的,不就一天嗎,我絕對做得到”我邊説邊雙手合十向婆婆保證。

年復一年,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從沒有思索過小年吃素的原因,也從沒有問起過婆婆,如今婆婆離開了我們,每到小年這一天,便會想起婆婆灶前忙碌的身影,儘管是一道道素菜,吃起來卻是那樣的香甜可口;耳畔總是迴盪着婆婆向我口授關於小年家規的聲音。今天是2017年1月20日,也是小年日,吃素的同時,情不自禁地記起了古代詩人關於小年的詩詞,印象最深的是出自宋代詩人唐庚的醉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小年已至,大年不遠,在此,僅祝我的親朋好友們:大事小事事事順心,大家小家家家團圓,大財小財財財不斷,大步小步步步高昇,大路小路路路暢通,大年小年年年福滿。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2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與縮影,歷史悠久,一直傳承着,深受人民喜愛的節日,值得我們讚美。

春節有着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延續到現在,可謂經久不衰,而且被國家列入文化遺產,加以弘揚光大。春節,細心的品味,是推陳出新的時段,一年四季輪迴的過程。過去的時光令人難忘,新的一年,充滿希望,令人嚮往。

春節的來歷久遠,查閲資料,西漢就有過年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春節的元素不斷翻新,年的韻味十足,令人難以割捨。不管怎樣變,中心主題不變,只是形式有所轉變而已。

最早的傳説,“年”是一頭兇獸,每年到除夕之夜光臨人間,殘害生命,人們十分恐懼,紛紛採取不同形式,如張貼紅色對聯,燃燒爆竹,驅逐“年”獸,步入新的一年。這是流傳千古的過年佳話。隨着社會發展,人們對年的認知不斷深入,表達方式隨着時間的延續花樣百出,過年的時間前後時間有所改變。有的是吃了臘月初八的粥,新年的氛圍就漸漸濃郁起來。有一句順口溜説:“孩子孩子,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側面説明了年的氛圍來到了,生活要改善了。後來人們以臘月二十三小年為準,確立新年到來。

小年這天要祭灶,恭送灶王爺及諸神上天堂,正式拉開過年的序幕,進入迎接新年的核心內容。每天忙忙碌碌的,張羅着年貨,從內到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均在年節籌劃中。優良傳統之一,即室內室外清理大打掃,讓廳堂煥然一新。鮮紅的對聯,斗大的“福”字,烘托着新年的韻味,洋溢着新年的風采。紅紅火火過大年,是每個華夏子孫的共同心願。

小年拉開新年的序幕,吃麻糖,送灶王爺上西天。這個形式非常隆重,老年人要帶着一家人誠懇的禱告,恭送灶王爺及諸神迴天堂述職,讓灶王爺多説好話,確保日子越過越好,一年比一年強。

從這一天開始,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沉浸在年節的氛圍中,張羅着過年。要是按過去的習俗,每一天都一個説法,而且有不同特色。

小年到了,大年隨之而來,用一年的碩果慶典新年的到來,辭舊迎新,萬事大吉!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積蓄能量,再接再厲,奮勇向前,為明天的美好生活揚帆遠航。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每天的生活於過年相差幾天,天天白麪大米,山珍海味不斷,可謂,有錢要什麼有什麼。但是,春節來臨,好吃好喝的食物多的很,一定要注意身體哦!可不能太貪杯,喝了酒開車,那是違法行為!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3

孃家有個習俗叫:過小年。

小時候,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奶奶就告訴我們:今天是臘月二十三,窮人過小年,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聽奶奶講,過小年是從皇宮裏傳出來的習俗,老輩子啊!皇上要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拜灶王爺,要蒸年糕或大黃米黏乾飯,把灶王爺嘴粘住,怕他見了玉皇大帝説人間壞話。後來民間百姓也學着過小年,祈求灶王爺多為自己家説好話。

兒時記憶中,過小年這天,天還沒亮,父親就起來做小年飯菜。

家鄉有個説法: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女人不許上灶台,怕驚擾灶王爺上天,理由是:女人長年累月在灶台上,燒火做飯有很多事情,讓灶王爺不滿意。所以早上這頓飯,女人不許做,必須得家裏男主人下廚房做這頓飯,做熟後由他在灶台前祭拜灶王爺,送他高高興興去天庭面見玉皇大帝。小年飯要在天亮之前吃完,晚了就會耽誤灶王爺上天吉時。

這頓飯對男主人而言,是考驗他廚藝的高低,一個艱鉅的任務。山區家家男主人會做小年飯,他們的成年禮就是學做小年飯,將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一家之主。其實做小年飯的食材,頭天晚上女主人都準備齊全了,連燒的柴火都抱到了灶堂前,這樣男主人做飯時就得心應手了。

我家人口多,奶奶、老叔、父親,再加上我們兄弟姐妹六個,十幾口人,要做一大盆飯菜。

小年的頭天,奶奶把豆腐做好,一半打成小塊放到蓋訂上凍成凍豆腐,另一半放到瓷盆裏用都漿泡上,留小年早上蘿蔔絲燉豆腐用。到了晚上奶奶很晚才睡覺,在鍋台前把高粱米和大黃米分別放在瓦盆裏用温水泡上,便於煮飯時米愛熟,豆腐打成小塊放到蓋訂上瀝水。蘿蔔絲也用擦層擦好放到瓷盆裏,不能放到瓦盆裏(蘿蔔絲放到瓦盆裏,隔時間長了會變色的),這樣父親第二天早上做小年飯時,就一氣呵成了。

父親做飯時,奶奶就躲在屋裏不敢露面,怕灶王爺不高興。做飯時大人孩子不準大聲説話,要是驚擾了灶王爺不得了!家裏小孩子可以到灶台前去看做小年飯和祭拜灶王爺的過程。

我清楚地記得,在我七歲時,父親做小年飯,我追着他看熱鬧。父親把鍋裏水燒開,把大黃米放到鍋裏,用鐵鏟在鍋裏不停地鏟,等米熟了就用笊籬,把米撈到瓷盆裏,然後在把黏高粱米放到鍋裏煮,同樣用鐵鏟不停地鏟,等米熟後也用笊籬撈到瓷盆裏。把米湯倒到盆裏,把鍋刷乾淨後,灶堂裏添上小火,然後再把高粱米鋪在鍋底,大黃米倒在上面,在鍋邊上輪上半飯瓢涼水,蓋上鍋蓋,添上一把穀草就不燒火了。

父親説:“黏高粱米鋪鍋底寓意“高粱高粱高粱,日子過得像高粱一樣紅火!大黃米寓意:皇糧,家裏子孫來年吃皇糧,光宗耀祖!”

接下來就是在西鍋裏熬蘿蔔絲豆腐,首先把鍋燒熱,放上豬油,加上葱薑蒜碎末,往鍋裏放半盆熱水,倒上蘿蔔絲,倒上豆腐塊,撒上鹽、花椒麪,蓋上鍋蓋,還把鏟子放到鍋邊上,熬蘿蔔絲有個講究,不能把鍋蓋蓋嚴實,得漏氣,要是悶住氣,菜就是苦的。燉豆腐不能用大火,要小火慢熬,才好吃。菜十幾分鍾就熟。

等菜飯都做好後,父親就把貢品擺到灶王爺那,我仔細看過:一碗大黃米黏乾飯、一大碗蘿蔔絲燉豆腐、一壺白酒、三雙筷子。在香碗裏點上三根香,又在灶火門前燒一疊黃錢,父親還對準灶火門磕三個響頭。然後恭恭敬敬地説:“灶王爺如親爺,大黃米黏乾飯勝仙丹,蘿蔔絲豆腐變鑼鼓,敲鑼打鼓送灶王爺通往天宮路。灶王爺你吃飽喝足,黃錢裝滿錢兜兜兒,精神抖擻上天嘍!見到玉皇大帝好事記清,壞事化成風,下界帶來好事,來年家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父親説完這段話,就把前門打開,端着香碗來到院子裏,把碗舉過頭頂説:“送灶王爺上天嘍!”然後就把香碗放到了原處,對奶奶説:“媽,出來吧!灶王爺上天了!”

奶奶聽父親這麼一説,就笑着走出來。把父親的圍裙解下來系在自己腰裏,開始張羅吃飯。

父親大聲喊:“小將們開飯嘍!”聽到喊聲,我們個個連蹦帶跳的跑出了屋,放桌子的、拿筷子碗的,一擁而上。眨眼間飯菜擺上飯桌。可盼到吃飯了,一個個眼睛把飯碗都快盯出窟窿了!

別看菜飯已擺好,不能立刻就吃,父親還教我們背一段關於小年的民謠:“臘月二十三,窮人過小年,大黃米黏乾飯桌上端,蘿蔔絲燉豆腐吃得肚皮往外翻!灶王爺歡歡喜喜上了天,玉皇大帝面前獻吉言,來年福神、喜神滿人間!”

父親説完了奶奶還要補上幾句:“過了小年呀!咱家日子就靠灶王爺這個老神仙保佑了!希望他老人家早去早回吧!”她説完才讓我們開始吃飯,當第一口飯吃進嘴裏,我們的口水快垂涎三尺了!飯桌上我們鴉雀無聲,只聽見吧嗒嘴的聲音。

奶奶一邊吃飯,一邊忙着給我們添飯。吃一會兒還端着飯碗,去看看鍋台上的貢品,怕野貓來偷饞。貢品要是被野貓偷吃了,來年家裏會鬧饑荒,糧食吃不到過年。

奶奶説:“小年早上不讓關門,門關上了,灶王爺在天上能看見會生氣的,就不回來了。家裏沒了灶王爺,禍事就不斷,也是對他不尊敬!”為了表示對灶王爺的誠心,奶奶這頓飯吃不踏實,哥哥和老叔想替她看着貓,奶奶説:“孩子不能代替大人看門,哪家孩子看門就是寓意:家裏沒有主事之人,不吉利!是在詛咒主人之意。”聽她這樣解釋,哥哥和老叔嚇得不敢在提看門的事了。

吃過小年飯,家裏要掃房、打掃院子、給姑姑和姑奶奶家送豆腐。總之,過小年的排場和過大年差不多。

兒時過小年這個喜慶日子,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

時光飛逝!每到小年到來時,就想起飯桌上我們一羣孩子像餓急了的狼似的,搶着吃小年飯的傻模樣!想起奶奶拖着三寸金蓮小腳,在飯桌前、灶台旁看貓守門笑容。父親祭拜灶王爺那神神叨叨的話語,像電視劇裏那些鏡頭,在腦海裏回放!

兒時的小年多麼令人留戀,童年已化作縷縷炊煙飄向遙遠的天邊!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4

你好,小年!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我們這裏把它稱作小年。每到這一天,心裏總是暖暖的。沐浴着初春的燦爛陽光,看着微信裏發來的妹妹慶生圖片,心裏更是感到温暖。總是忍不住説聲“你好,小年”,總要想起曾經過的小年。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到小年這一天,家家户户就要忙碌起來,開始準備年貨,一直到以後幾天,陸陸續續地掃房子、磨麪粉、做豆腐、做年糕、蒸饅頭、殺豬燉肉、貼對聯、掛燈籠,當然,這一天,我的爺爺、奶奶也不例外地忙了起來。

這一天一大早,精神矍鑠的爺爺很虔誠地祭拜了灶神,然後對我和妹妹説:“你倆要會幹活,要不灶神就去玉帝那裏説你們的壞話了。”小時候因為父母上班,我和妹妹就被送到農村老家,一直跟着爺爺、奶奶生活。聽了爺爺的話,我説:“爺爺,我去裝柿餅吧。”

爺爺家在偏遠的小村落,那裏的人窮困而質樸。爺爺家有棵高高大大的柿子樹,樹身一個人抱不過來,碩大的樹冠,留出人們乘涼的樹蔭,也遮蔽着一眼水井,汩汩的水流灌溉着爺爺家的菜園。每到秋天柿子樹上一個個紅紅的柿子好像一個個小紅燈籠,引逗得孩子們偷偷上樹採摘,掛滿枝頭的柿子總是因為熟透掉下來,善良的爺爺看到偷偷上樹的孩子只是喊一聲,從不訓斥。爺爺、奶奶每年把摘下來的柿子去了皮放到房頂上曬,從秋曬到冬,直到一層白白的霜掛着,好吃極了。

爺爺讓我和妹妹把散放着的柿餅裝到袋子裏,他跟奶奶去打掃屋子。小小的柿餅很是誘人,我倆很是認真地裝着。一會兒,5、6歲的妹妹説:“我吃餅!”“行吧。”我挑一個給了妹妹。正吃着,奶奶、爺爺過來了,裹着小腳的奶奶急急地走到妹妹跟前:“你這孩子,柿餅等着過年吃呢。不能吃了啊!”妹妹的淚水在眼眶轉着,沒有掉下來。爺爺説了句:“啥時候吃不是吃啊,快點拾掇,該掃這個屋了!”就出去了。

小年的上午打掃房子。爺爺家是個四合院,每個方向的房子都要打掃,這個工程很大。後來爺爺讓我們出去玩。小年裏家家户户忙着,出來玩的小夥伴也少了。我和妹妹來到村裏南邊的小河旁,山擋着的一面結着冰,西邊有陽光的一段,水嘩嘩地流着,陽光暖暖的真好!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温暖!一會兒,妹妹説餓了,我們就回去了。回到家,只記着爺爺、奶奶揮動着頂上綁着笤帚的長長的竹竿,頭上的毛巾一層塵土。聽到説餓了,奶奶説,正忙着,看看鍋裏有吃的沒,有的話你倆吃吧。我到灶台邊,掀起大鍋蓋,哇,有窩頭!給妹妹往窩頭裏滴了幾滴香油,放了點鹽,妹妹香香地吃了起來,記不清爺爺奶奶吃飯了沒。

小年的下午還是忙。奶奶要磨面,爺爺要磨黃豆。拿出泡好的黃豆,爺爺、奶奶先煮了點,給我和妹妹吃。“柿餅不多,過年來人要用;吃點黃豆,挺香的。”奶奶一邊説,一邊慈愛地看着我們。爺爺家還有圓圓大大的磨盤。農村人家每每沒了麪粉,總要牽來小毛驢來磨。每年的小年先要磨出米麪、白麪,等待以後做攤煎餅、炒茶麪、蒸饅頭等麪點用。奶奶牽來毛驢,給它蒙上眼,毛驢就一圈一圈地拉起磨來。碾磙軲轆地響着,奶奶讓我看着驢、趕着驢,不讓它偷懶,她把磨出來的面拿蘿篩過,沒碎的再放到碾盤上磨。她顫巍巍的小腳來來回回走着,忙個不停。一直到太陽落山,米麪磨好了。等我們回到家,爺爺還在磨黃豆,妹妹在一邊看着。磨黃豆的是個小磨盤,爺爺一邊推着磨杆,一邊把黃豆一勺勺陸續放到磨的中間洞裏,我走過去幫爺爺推磨杆,磨細的豆子從碾盤裏頭流出白白的汁。爺爺一邊加着豆,一邊説:“等着吃香豆腐吧。”滿足、幸福的神色洋溢在他的臉上。我知道,爺爺會做豆腐,等到明天,不知道爺爺用了什麼魔法。就變成了一筐整整齊齊的豆腐。等做好了豆腐,爺爺也會掰下一塊剛做好的、熱氣騰騰的豆腐給我吃。那豆腐的香味兒,至今還留在我的嘴裏。

忙完時,天已經大黑了。我和妹妹都吵着餓了。“真累啊,咱湊合吃點吧。”奶奶剛説完,猛然説道,“哎呀,今天是二妮的生日啊!你看看,你看看,不讓孩子吃這,不讓孩子吃那,真是!”説完,去灶邊忙去了。

“哎呀,真是啊。”爺爺也哈哈笑了,我和妹妹聽了,也都跟着笑起來。

四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小年,我妹妹的生日!年末歲尾,人們帶着喜悦,備着年貨,有的`是幸福和快樂。看一看嶄新的衣服,吃一吃嘗不盡的食物,誰還會為招待客人發愁呢?誰還會為吃不上飯有顧慮呢?我的奶奶和爺爺離開人世也已二十餘年,曾經的艱難,現在都已過去;曾經的不易,都已成昨天。初春的柳枝已經泛綠,帶着嫩嫩的黃色;湖水結着冰,遠遠望去一片白色。然而,轉過一個彎,有陽光的地方湖水都已融化,原來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温暖。春天真的來了!

小年,你好!妹妹,生日快樂!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5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説,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説,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説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説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説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小年過後,就開始了過大年的準備: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寫春聯

家家户户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麪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説法。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小年祭財神。民間傳説,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説:“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户,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麗集)

散文記憶中的小年6

今天是小年,傳説是小孩子過的年,這一天可把大人們忙壞了,可我們小孩特別高興,因為是我們小孩子過的年。

中午,我接到爺爺的電話,要到爺爺家過小年。爺爺早就為我準備了滿桌的美味佳餚,我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後,爺爺誇我考得好,獎給我好多好多的鉛筆。

晚上,我又和爸爸媽媽趕到外公家過小年,外公外婆家也早已準備了雞魚肉蛋,山珍海味,甜甜的美酒飲料,我今天吃得特別有味。吃完後,我和哥哥放煙火,小年過得真快樂!真是吃了東家趕西家,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無限的,我長大後要好好孝順長輩。

“嘭!”“啪!”“噼裏啪啦!”吃完年夜飯,鞭炮聲與煙花聲爭先恐後地鑽進了我的耳朵。我迫不及待的跑到了陽台上。啊!那鞭炮與煙花,把夜空照耀地如白晝一般。那月亮、繁星,都黯然失色了。...

in the season of joy i present my sincere wishes and kind thoughts. may the kind of new year outshine all the rest.在這歡樂的時節給你我最真的祝福和親切的思念,願你今年的新年比往年更璀璨。

春節至,夜似水,思如月,戀友情更切。短信至,問候寄,關懷無可替。祝福情,有誠意,願你好運永不缺,幸福永不絕。祝你新年快樂!因為夢想,所以精彩。因為充實,所以快樂。因為關懷,所以温暖。因為思念,所以甜蜜。因為信賴,所以踏實。

不好意思,我有急事才這麼早給你發短信,望原諒。告訴我你醒了沒,如果沒有,你接着睡,如果醒了,你也接着睡,我只是想告訴你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響。炮竹聲中一歲除,公司勝利好前程,員工積極心向上,一片好景眼前亮。

一心一意迎新年二蛇戲珠慶豐年三言兩語話猴年 四面八方歸似箭五湖四海來團聚六十年華巨蛇騰 七盼八望盼迴歸九九歸一中華紅十全十美中國情初一餃子和諧發展,初二撈麪幸福長遠,初三合子中華團圓。大年色彩紛呈,天涯共此炫。

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開始了。隨着新年的鐘聲響起,我就迫不及待地叫父母到樓下放煙花。砰!砰!砰!這時候,外面已經震耳欲聾了,接二連三的煙花,打破了往日寧靜的夜晚。呀!真漂亮!我興奮地指着那空中盛開的菊花。

我國有許多傳統文化,如:中秋節、重陽節、春節……今天我就來説説春節吧!每年陰曆一月一日就是春節。春節里人們有放鞭炮、貼窗花、貼門神、貼紅對聯的習俗。這是為什麼呢?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隻叫“夕”的怪獸,它經常坑害百姓。

春節前夕,在個黑暗的角落裏,劃燃一根火柴,不顧那壓抑着感情和焦油的胸腔,我願為你再抽上一支煙,狠命想你。心中反覆唸叨着一句:朋友,節日快樂!春節快樂!祝你財源滾滾,發得像肥豬;身體棒棒,壯得像狗熊;愛情甜甜,美得像蜜蜂;好運連...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