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遙遠的童趣散文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那時大人們忙於生計,很少有人管我們,下午放了學,不玩到天黑是不回家的,回到家父母也很少責罵我們,所有的孩子都那樣也就見怪不怪了。現在的孩子上學回家都有父母去接,怕的是路上遇到壞人。小時候,似乎就沒有壞人,誰家都是姐妹四五個,養活都養活不過來,誰家稀奇孩子?不像現在一家一個,寶貝得金疙瘩似的,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主貴死了。我們那時的孩子特結實,頭疼腦熱的,頂一頂就過去了,經常在外面瘋,抵抗力就特別強,打個比方,過去我們就是田野裏的一棵草,如今的孩子就是温室的花,雖説都是孩子,但嬌貴的程度卻不一樣。我不知道,如今的孩子童年會留給他一種什麼樣的記憶,而我們童年的記憶卻很豐富,儘管玩的東西遍地就是,卻玩出了終生的難記的記憶,回想童年,想的更多的是童年的.遊戲。

遙遠的童趣散文

  一、打棒

就是找來一根長約60cm稍粗的木棒叫做棒杆,一根長約25cm稍細且兩頭削尖的木棍叫棒尖。玩時,在地上畫直徑約2米的一個圈,人立在圈內,左手拿起豎着的棒尖,右手橫握棒杆用力打棒尖,擊中後左手迅速鬆開,棒尖飛出後,另一方拾起棒尖向圈內扔,若扔至圈內,則勝;若扔在圈外,一方用棒杆敲棒尖的一頭,待棒尖飛起後再用棒杆迅速敲,每次敲三下,邊敲邊喊“一敲———兩敲——三敲”,敲夠三下後,用棒杆量棒尖到圈的距離,有多少下稱為多少丈,假若規定為50丈擒棒,量夠50棒杆的距離就要由對方擒棒。

所謂擒棒,就是勝方,一隻腳站在圈內,一隻腳站在圈外,用棒杆敲棒尖,棒尖飛出後落地,由輸的一方拾起夾在右腿腕,用左腳蹦至圈內,要讓棒尖落入圈內,中途棒尖落下,則要繼續擒棒。

小時候,我二哥特別愛打棒,記得有一次我去喊他回家吃飯,他在扔棒尖時,扔到了我的額頭上,當時就起了一個大皰,回家後母親狠狠打了他一頓,可他照樣愛玩,我長稍大時也特別愛玩這種遊戲,似乎這是我們男孩子的專利,女孩子只有看的份。

  二、對拐

對拐是一種不文明的玩法,即玩者雙方用左手拉住右腳褲腿,使右腳離地,左腳蹦着,用右膝蓋去撞對方,雙方可以各三五人,只要右腳沾地就為輸。那時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搶金子,雙方在相距一定距離各劃一個圈,裏面放一塊磚頭,只要一方把另一方的磚頭漸拾回來放入自己的圈內即為勝,當然是單腳才算事,中途會有對方攔截,但也會有自己方人的掩護。

這種玩法,我一直玩到了初中,後來有位同學在玩對拐中被對方撞倒,胳膊骨折,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嚴格規定後才結束這種遊戲。記得上初一時,是星期六上午第三節課間活動,那時星期為一天半,星期六上午才放假。我在和同學們對拐時右腿褲縫被拽開了長約10cm,在上課鈴響後往教室跑的過程中,左腳不知怎麼的又踩住了開口的褲子,結果褲縫開至大腿根,夏天衣裳單薄,同桌又是一位女同學,我坐在座位上一動不敢動,在忐忑不安中聽到放學鈴聲,如釋重負一般,慌忙背起書包,右手捏住褲縫拔腿就跑。二里多的路很快就跑回家,被母親罵了一通。星期一到校,同村的夥伴説,星期六走恁早幹啥?也不一起兒,太不夠意思了!我忙説:有急事兒!

  三、迸柿核(hu)兒

柿子樹在北方就像南方的桔子樹,田野裏,圪堰邊到處都是,每年深秋,柿子收穫後,我們都要攢上一些柿核兒,曬乾後就夠我們玩上一年了。

這種玩法很簡單,在地上用瓦茬片畫一個半圓加大方格,形狀為方格上面加一個半圓,小方格內寫上數字。玩前,將一個柿核兒放在半圓的邊中間,一方用拇指壓住彎曲的中指,中指用勁後用指甲蓋迸柿核,對方要在四下迸進方格內,並根據方格的數字向對方索要多少個柿核兒。如果四下迸不進方格內則為輸。

為了能贏,一些小夥伴甚至全身爬在地上,每迸一下,口裏説着:“一疙簍水—二牛嘴—三堂鑼—四進穴”。這種遊戲比較髒,是我們一二年前經常玩的。三年級稍大點,或許是嫌爬在地上不文明,就不太感興趣了。

  四、打彈子

跳棋中的彈子我們這裏叫溜溜蛋,個要比跳棋上的大一倍,清一色綠的。玩前,先刨一個小土窩,然後離窩約五米劃一道線,一般二至四個人玩,玩前站在線外,向窩內投溜溜蛋,誰離窩近誰就為先,通常一和三一家,二和四一家,然後開始把溜溜蛋放在手裏用拇指指甲蓋去迸送溜溜蛋碰擊對方,將對方碰出線後方為勝。記得有個小夥伴打溜溜蛋特別好,他通常先把溜溜蛋放到嘴裏,沾上口水後的溜溜蛋就特別光,再用拇指和食指緊捏遛溜蛋,由於光,捏出的彈勁就猛,撞擊對方溜溜蛋的勁就大,對方的溜溜蛋被撞擊後的距離就遠。雖説他打的好,我們都嫌他髒,不大和他玩。

  五、打紙包

這種遊戲比較文明,且乾淨,關鍵是太費紙。小時侯,作業本的紙質差,用來疊紙包的紙大多是課本或者作業皮。

紙包很好疊,將兩張紙對摺後成兩個長條線,然後呈十字交叉,由紙的兩條各折一個角,四個腳疊在一起,相互交叉,最後一個角插入縫隙中,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紙包,也叫方包,還有一種好聽的叫法叫“麪包”。或許是那時對面包的渴望,那時逢年過節都極少有面包吃,我小時候就沒有吃麪包的記憶。

紙包疊成後,有角的一面稱為正面,另一面則稱為反面。無論放在地上的是正面或是反面,只要對方能用自己手裏的紙包將其打翻,即可為自己所有。打紙包需要的不僅僅是用勁的大小,還要有一定的技巧。記得小時侯,班上有一個同學,穿的是哥哥的舊上衣,有些肥,特別是袖子長,走起路來忽忽閃閃,打紙包特別治,總能贏我們。雖説他學習不怎麼樣,就憑這一點很是令我們羨慕,我當時就不明白為什麼他總是贏,而我總是輸?!長大後才明白,他是在用勁的同時,利用袖子閃起的一股風把紙包掀翻的!怪不得那時他穿着哥哥的衣服寶貝似的不願換洗。想明白後,不禁一個人偷偷笑出聲來。

兒時的遊戲成了遙遠的夢,每每回想起來總有一股甜蜜湧上心頭,兒時的夥伴都長大成人且有了孩子,為人父,或為人母,兒時的記憶卻猶如多年發酵的酒,永遠瀰漫在心底,久久揮之不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