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

《勞動的開端》節選自吳運鐸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課文記敍了作者童年時代因受飢餓的威脅,被迫走上謀生道路的經過。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此為主線,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體會到作者挑煤的艱辛,感悟作者自強自立、刻苦磨鍊自己的堅強意志。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中,如果能緊緊抓住課文中心點,老師的教就能簡練,準確;學生學就能快捷,深刻。因此在教學《勞動的開端》一課時,我就緊緊圍繞“艱辛”這個中心詞展開教學,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艱辛,在讀中感受艱辛, 體會人物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教學《勞動的開端》的第2課時中,抓住學生第一課時中質的疑“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怎樣?”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在自己閲讀文本的`基礎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勞動的感覺。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於與文本產生共鳴。當問及作者對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時,學生都找到了“艱辛”這個詞。“艱辛”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的整體內容,包括具體涉及到的體現的詞句也比較的多。而這些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悟到課文的中心。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找到文眼的基礎上,以文眼為切入點,以 “文中哪些具體的詞句讓你感受到那份艱辛的?”為引領,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反覆揣摩,朗讀,感悟中心。最後結合吳運鐸的生平,深入體會他的堅強。

不足之處,整節課侷限於文本內容,未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單元的整合。可以在教授的過程中滲透以下內容: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勞動體會。總結時可以結合導學導練的題目與《幸福在哪裏》進行一個對比。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2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説一説,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教學反思《管中完小李亞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3

《看菊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中的一篇文質兼美、語言流暢、貼近兒童生活的閲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星期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看菊花的事。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其中二、三段看菊花、愛菊花是本課的重、難點。本課是學生剛剛學完漢語拼音後學習的第10篇閲讀課文。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大綱、教材的要求以及當前低年級閲讀教學改革的現狀,我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

(1)複習鞏固漢語拼音,讀準生字的音,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

(3)讀懂課文內容。瞭解人們喜愛菊花,不僅是因為菊花好看,更因為它不怕寒冷的道理。

下面簡要説説本課的兩大教學設想,敬請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多指正。

一、初讀課文,在讀正確、讀連貫上下功夫

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漢語拼音學習,學生便進入了閲讀訓練。但由於他們的直呼技能還不太熟練,識的字又很少,所以讀課文困難較大,往往表現為一個字一個字地頓讀,也有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指讀,不能按照正常的語調去朗讀,讀的速度極慢,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因此,教學《看菊花》這一課,我在揭示課題後,便先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要求他們先看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連貫,給學生充分的初讀時間,讓他們切切實實地藉助拼音自己去練讀,教師則是巡視指導學生讀正確連貫。在學生充分練習讀的基礎上,採用讓學生自己彙報讀準了哪些生字詞,同座相互練習讀,開火車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反覆練習鞏固,調動學生讀準生字詞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最後再把生字詞放到課文中指名學生輪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導,讓學生進一步讀準生字字音,而且也結合語境,連帶理解了大部分生字詞的意思。因為像早晨、公園、去、邊走邊看等詞兒,本來就是在口語中經常用到的,這樣學生通過充分練讀後,基本達到了把課文讀正確、連貫的要求。

二、細讀課文,在讀懂、讀出感情上下功夫

大綱明確指出閲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作為朗讀的最高境界,它對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進行語感訓練起着其他訓練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學生在把課文讀正確、連貫的基礎上,讀懂、讀出感情呢?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看菊花》這一課時,我特別重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感,抓住重點語段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並充分運用了形象、直觀的板畫和現代化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使學生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對語言文字描寫的具體事物進行理解、加工,使學生的感情與課文表達的感情相合,力圖用形象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細讀課文中,品味其中的內涵,自己去感受、去意會,進而在讀出感覺的基礎上,讀出感情,讓他們在讀中感悟,又反過來以悟促讀,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感。

教學第二段時,我先讓學生細細讀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讀邊想,有不懂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在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好看極了,我播放錄像,讓學生親眼欣賞到公園裏的菊花五顏六色、各種各樣,使學生進入了課文中所描寫的情境,體驗到人們看菊花時的喜悦心情。看完錄像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先説出自己的切身感悟,然後引導學生:想想第一句和第二句中表示顏色的詞兒應該怎樣讀才能讓人聽了也好像親眼看到菊花五顏六色,確實好看極了呢?又如教學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這三個詞兒,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公園裏的菊花數量之多,我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分別畫上黃、白、淡、綠、紫紅4朵菊花,讓學生細讀課文,自己去意會發現老師畫的菊花跟課文中寫的菊花有什麼不同。

然後運用多媒體交互顯示看圖選詞填空,讓學生在看圖運用中,生動、形象地感知到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三個詞所表達的語意,最後在教師範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想應該怎樣讀出看菊花的人由近到遠,看到的菊花越來越多的這種變化呢?再如教學它們正迎着深秋的寒風開放呢這一句,我先播放了菊花在寒風中開放的畫面,讓學生説説聽到什麼?看到了什麼?接着讓學生想想應該怎樣讀,才能把菊花迎着寒風開放,不怕冷的樣子讀出來呢?如此等等藉助生動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品文,以悟促讀,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我們只要聽聽學生讀得怎麼樣,就知道他們是不是已經感悟到句子所描繪的情景了。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朗讀體驗中來,我把比賽引進課堂,採用男、女生比賽配樂朗讀的方法激勵全體學生在品文、入境、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讀出感情,把課堂推進高潮。

第三自然段爸爸的話,藴含着人們對菊花不怕寒冷的精神的讚美與第二段中迎着深秋的寒風開放呢一句相照應,是學生理解內容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想想爸爸是在誇菊花怎麼樣?該用怎樣的語氣讀?使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到人們都很喜愛菊花,不僅僅是因為菊花好看,更是因為菊花不怕秋風,不怕寒冷。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中的我為什麼聽了爸爸的話後,覺得菊花更好看了。

最後播放全文配樂朗讀錄像,讓學生完整地欣賞一遍課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進而讓學生看畫面配樂朗讀全文,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境融為一體,爭取達到閲讀教學的最高境界。

總之,本課教學充分運用形象、直觀的板畫和現代化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併力求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激發兒童閲讀興趣,培養其初步的閲讀能力。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4

(一)對於新課程的引入,首先採用了一個多媒體演示系統。通過老師的演示以及問題的設置,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去尋找多媒體系統中所包含的信息,並及時進行思考。

反思:

優點:通過教師對多媒體系統的演示,這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方面,並使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觀察力及想象力。最後,進一步對自己所察覺的信息進行思考。這種方式的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感受多媒體的動感魅力所在。

不足:此多媒體演示系統不能包含全部的元素(視頻、聲音、圖形、圖像、文字、文本、動畫)。

(二)教師對“圖像”類型這個知識點並不是簡單的講授。採用的方法是比較法,首先,展示兩張圖片(一張是位圖圖像,另一張是矢量圖像),並慢慢將其放大。在放大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圖片自身前後的變化,並通過比較,説出兩張圖片放大後,有什麼不同之處。從而,引出“點陣圖像”和“向量(矢量)圖像”的概念及其特徵,並展示出另兩張圖片給學生自己實踐。

反思:

優點:這環節通過比較法,教師發現學生都能很好地察覺出圖像自身前後的變化。學生在教師放大圖像的過程中,再一次發揮出自己的觀察力。這種方式的進行始終讓學生主動學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不足:由於學生現階段還沒有學過數學中向量的概念,他們在向量圖像放大的過程中很難理解自身為什麼不會發生變化。教師也很難把這個概念給他們説得清晰、透徹。

(三)圖象表達信息的獨特魅力可説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師在這個環節上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這個環節上,教師所採用的方式是:看圖説話。教師在屏幕上展示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尋找會徽中所藴涵的深刻含義。之後,教師給大家3次機會讓同學們自告奮勇的發言,説出自己對會徽的理解;然後老師做出點評,並順便説了個插曲——今年春節聯歡晚會《千手觀音》這個節目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最後,展示出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讓學生自己實踐。

反思:

優點:這個環節把課堂的氣氛提高到了一個高潮。“看圖説話”——這本應是語文課作文裏的一種寫作方式。現在教師把這種方式運用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從而體現出了“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的目的。教師運用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是另有用意——如何把人文精神的培養融合到信息技術教育中,具體分析是:一是讓學生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有自己的認識;二是通過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的分析,這使學生從視覺文化素養的角度提高自身修養。

不足: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只能有極少同學回答問題。雖然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也很想在課堂上説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機會太少,所以這對有些同學來講有個小小遺憾。

(四)動畫的引入——這個環節應該説是個比較輕鬆的環節。在一個個緊張的環節後,讓學生輕鬆下來,這也為後面動畫的講解做了一個鋪墊。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5

《黃河的主人》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層層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第八自然段中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他憑着智慧和勇敢、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關鍵是讓學生能充分地感知艄公操縱着羊皮筏子在洶湧的激流中鼓浪前進的驚心動魄。

那麼怎樣讓學生體會黃河的氣勢和艄公的品質呢?我主要採用“以讀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在朗讀中感受艄公這一形象,在朗讀中激發學生情感。我在教學時,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句“他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然後由這個重點總領全文,讓學生去感受黃河的氣勢、感受羊皮筏子的驚險,從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這樣,對課文的賞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課文有了一個整體性。同時我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通過“我”的“提心吊膽”,感受到艄公面對着黃河險惡的環境表現出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其次,以乘客的“談笑風生,從容的神情”襯出艄公的技術高超,再次領悟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

但上完課,我感覺整堂課的朗讀還欠缺指導,那麼究竟怎樣的朗讀才是有效的呢?我經過反思,覺得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

1、讀有所思:

教師首先要明確朗讀的目標,你為什麼要讓學生朗讀?朗讀的目的是什麼?讓學生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讀,朗讀的過程中有思維的過程,那麼這樣的朗讀就是積極的,主動的。例如,我可以提這樣的問題,“讓我們把黃河的氣勢讀出來吧!”

2、讀有所獲:

一節課下來,學生朗讀的時間是很充分了,朗讀的面也極廣,可是朗讀的能力卻不見有多少提高。為什麼?就是因為缺乏指導,這也是我這堂課最失敗的地方。我們常説讓學生“自讀感悟”,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但是,朗讀也是需要訓練的,沒有訓練,學生的語感從哪裏來呢?因此,課上教師的指導攸關重要,從一句話、一個字甚至一處標點着手,紮紮實實地進行訓練,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中藴含的情感。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最後一句時,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可以把句中“驚濤駭浪”和“如履平地”兩個詞語提出來,教師進行點撥,學生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既對這兩個詞語加深了印象,又對艄公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在去朗讀課文,我想效果更明顯。所以,有效的朗讀要能體現層次性,要使學生在這一堂課中朗讀方面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3、讀有所感:

學生朗讀後要有所感悟,這個感悟不是教師通過傳授、通過暗示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髮自內心的真實的感受。通過朗讀,學生腦海中留下的是豐滿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藴涵於語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簡單的浮於文本之上的文字。我想這樣的朗讀才是有效的,而這些正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仔細鑽研的地方。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6

今天上了《我的手》一課自我感覺效果不是很好,主要表現課堂氣氛沉悶。上課伊始,猜拳遊戲還比較吸引學生,學生熱情也特別高。在觀察手的外形,收集事實,這裏主要以看、摸、做動作等方法進行觀察。學生們激情很高,學生進行觀察後,又發現了很多祕密。

例:骨胳、肌肉、神經等等。學生提出:手為什麼能動、手為什麼這麼靈活等不少問題。實驗證明手的靈活與手的構造有關,這裏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設計試驗方案。在實驗的過程中,部分同學對試驗的題目好像不理解,沒能達到試驗的目的。學生提出:手為什麼能動、手為什麼這麼靈活等不少問題。

這些問題促成學生進一步觀察手的構造:有的説,我用膏藥把手指貼住,手動時就不靈活了,可能與關節有關;有的.説,我用手去摸這杯熱水,手能感覺到很熱,可能與神經和指紋有關;有的説,我捏橡皮泥時,手的骨頭一彎一彎的;還有的説,如果用膠布把除了大拇指外的四個指頭粘住,手就不方便拿筷子……

學生想出各種研究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這一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但有部分同學對試驗的題目好像不理解,沒能達到試驗的目的。然後體驗手的感覺功能。我將事先準備好的材料:繩子、砂紙、皮球、一杯熱水、橡皮泥、筷子、放大鏡等裝在一個袋子裏讓他們自己動動手從中發現更多的關於手的祕密。

通過這節課我還有一點感受,那就是電化教學這部分內容還需要學習,不能總是依賴別人,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7

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採用了對話閲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為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愛。忠誠。”本課我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後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學生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常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不足: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做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8

《故鄉的河》是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母親河”的一篇拓展閲讀課文,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但是文字樸實無華又充滿童趣,學生很感興趣。這也是這次示範課我選擇講這篇課文的原因。上完之後,將自己在設計以及學情處理上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有以下幾點:

1、教學環節方面

由於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又是六年級學生,我設計時,首先考慮讓學生自主預習,大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課堂上以檢測為主,瞭解學生學習情況。課文的寫作特點很明顯,估計學生通過熟讀課文可以瞭解,所以設計了這一環節,希望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完成。在增量閲讀上,我安排了兩首詩,一首古詩,是對課文的回顧,一首現代詩,是對單元主題“母親河”的照應。但是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第二首詩只是出示,沒有讓學生感情朗讀,比較遺憾。

2、合作學習方面

在課堂上,我根據學生的小組來讓他們讀課文,回答問題,及時給予加分和鼓勵,儘量做到讓每一個小組都有展示的機會。一開始的讀詞語讀課文比較容易,讓四號同學來展示。在對課文的幾件小事進行概括時,讓同桌兩個進行對學。對於課文的`寫作特點,由於學生以前沒有進行這方面訓練,所以要求他們進行合作探究解決難題,課堂上也發現,根據老師的提示,學生能夠找出寫作方面的特色。增量閲讀的兩首詩,也是先讓學生自主朗讀,然後組裏讀,抽小組進行班級展示。

總之,這節課安排及合作學習方面,我進行了深入鑽研,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以後還要不斷學習。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9

通過翻閲新教材,整體感知,我感覺它在教材的編排上有這四大"重":

1、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2、練習形式多樣,重學生知識的積累。

3、重思想教育的滲透。

4、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

為了使新教材真正發揮作用,我對具體實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構想: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新課標》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説就怎麼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並不是藝術,也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不足,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適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參與互評,讓他們互相取長補短,既學會幫同學改作文,又學會了修改自己的作文,這真是一舉兩得。同時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還經常採用面批的方式跟學生一對一地進行交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同時讓他們如何把句子寫具體,文章寫生動,還讓學生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更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熱情。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寫作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1

《秋天到了》這個主題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觀察認識秋天的季節特徵,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並在活動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從而激發學生觀察、探索自然的興趣。為此,我採取以活動為主線的方式,讓學生走進自然,在活動中感悟。活動“説一説”,讓學生從秋天的天氣、秋天的聲音、秋天的顏色等不同的方面展示秋天,瞭解秋天的'季節特徵,在學生交流完觀察到的秋天的特徵後,我又通過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一些平日不常見或見不到的秋天的變化,學生們很感興趣,學得很認真。在尋找秋天的顏色這一活動中,我讓學生把課前收集的樹葉、花瓣等,分小組合作在紙上貼一貼,畫一畫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的情感。這節課教學良好。

在教學中,很多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2

在《釣魚的啟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裏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裏。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經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裏,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為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並且教子有方。

教學《釣魚的啟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此刻怎樣評價他們或自我當時的行為?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可是我想,這些問題必須能夠引發他們對自我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立刻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必須能經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我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3

葉瀾教授指出:“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湧動。”

一、在推敲語序上激活文字

在《給老師的一封信》中有這麼一句,“7歲那年,開學的第一天,媽媽牽着我的手,把我送進了學校。第一個迎接我的是您――顧老師。”

這篇文章滿懷深情,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老師的喜愛。我在備課的時候,反覆地讀着這句話,慢慢地,那一個破折號的味道就在讀的時候越來越有味了。讀到您的時候,一頓,然後親切地喊出那個親切的.名字:顧老師。

上課的時候,對這句話,我讓學生換一種方式説説,學生説出兩種:顧老師是第一個迎接我的。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顧老師。

然後,請大家聯繫上文,慢慢地讀,細細地想,有了一個破折號,你讀了什麼?那種對老師由衷的敬意,親切就在一個個同學的朗讀體會中被悟出了。是的,我們的平淡的文字需要細細琢磨才有語言的滋味。

二、在一個承接詞中激動思維

《敲開世界冠軍的大門》中有一段插敍,連接的句子是:是的,災難深重的中國,在歷史上蒙受過多少屈辱!這一句中的“是的”一詞,讓人回味良久,這裏有無奈,痛心,憤怒,傷心,這一切,怎麼讓學生品味,我也同樣採用了比較的方法。先學下文,學生在瞭解中國受到兩次侮辱之後,出示了一個説話訓練:這樣的侮辱,是對中國人,是對中國的( )!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屈辱一詞,然後告訴同學劉長春不怕艱辛,輾轉二十多天參加比賽的事情,深情地説:如果單單看課文的內容,我們可能會對這個人產生不屑的想法,當我們瞭解了背後他付出的艱苦努力之後,我們對這們的探索者產生更多的敬重之情,這不是他是錯,是因為當時的祖國――災難深重。了,出示句子:災難深重的中國,在歷史上蒙受過屈辱!然後,加上一個詞:多少。介紹時代背景。再放入句子中讀。最後,加上一個“是的”,你用心地讀一讀,作為了一箇中國人,你體會到了什麼?

一個簡簡單單的“是的”讓我們對文章有了許多的聯想,這樣的聯想又都是緊緊圍繞文本的價值所在,這樣的抓點,是把語言讀活了。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4

可能是剛畢業的我特別重視這一次考核課,也可能是我經驗確實不夠,這次的考核課我設計過好多次。在剛接到通知時,我好好的琢磨了幾天,備了一節自以為不錯的課,哪知道在參加一年級的集體備課教研時,我才意識到我的教學方法根本不適合一年級得到學生,只好回去再改。可聽了劉穎老師的引路課之後,我有開始質疑我的方案。於是又改了好幾次,可最後的結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還是有很多不足之。

雖然講得不好,但還是説幾點我覺得不錯的地方吧!

首先,對導入的改正與處理。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各種各樣新奇古怪的導入方法,這樣會增強他們的興趣。於是我想到了一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短短腿,圓臉龐,耳朵長在腦袋上,肚裏聲聲滴答響,提醒我們早起牀”這個謎語也是在無意中看別人的教學過程是記下來的,正如我想的那樣學生們的興致果然高了許多。這説明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確實能提高教學效果。通俗地説,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

我們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在幾千年前就談到了興趣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做他有興趣的事情時,總是心馳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成功的機率也高。科學家做過這樣的研究。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而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學習活動也是如此。心理學表明,一個人在有興趣時,往往伴隨着血液循環的亢進,使大腦皮質得到營養物,能把注意、記憶、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調動起來,使之積極化,所以説,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激發興趣對語文教學而言、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育思想。

其次,是在與孩子們聊天之後,再讓學生門趴在桌子上,親身的體會一下做美夢的感覺。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橫們似乎真的進入了夢境一般,(做夢的感覺怎麼樣?我們現在來試一試好不好?請同學們趴在桌子上,眼睛閉起來,靜靜的聽,“夜,慢慢的黑了下來,小鳥回巢了,小朋友也揹着書包回家了,校園裏安靜了,汽車停止了,街道也寧靜了,四周的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小朋友們慢慢進入了自己的夢鄉。)可這時鬧鐘突然響了,讓學生們頓時體會到對鬧鐘的討厭之情。這是借鑑劉老師的,説明有經驗的老師能將學生帶入文本的境界,這樣學生們會學得更輕鬆,更自然。

再次,就是將長句子分解成短句子,並從中提煉出一種句式。(這句話可真長!真難讀,那老師把它分成短一點的句子,誰會讀?看看這裏還能填什麼的時候啊)這樣更適合低年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這種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學習一種句式也是可以的。

下面再來談談這次考核課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留給學生讀課文,讀生字的時間太少。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課文,我的課也是才上到課文,很多東西對學生們來説還是很陌生的,可是為了教學任務的準時完成,我不得不縮短學生們讀書、圈生字的時間,讓學生們直接從字跳躍到文章。這是非常錯誤的一種觀念和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也不是很好。教學的重點還是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有正是通過給學生時間讀、思、説等來實現的。説到這裏我又想起了那天上課時,因為時間的關係,有一位學生回答問題很結巴,説半天水果不到問題的關鍵上,於是心急的我就讓他坐下來了,我讓他坐下的話趕説完,我就意識到我做錯了,雖然我藝術地加了一句讓他再想想,相信他下次一定能説得更好的,但我知道我錯過了一次絕好的引導他表達的機會。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留時間給學生自主去學習,去思考,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奉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教師多致力於如何去教懂學生,如何去教會學生。學生則常常成為課堂上的聽眾和記錄者。教師無意中把他們的大腦當成了一個巨大的存儲知識的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他們本身存在的巨大潛能,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和感受,使學生覺得語文令人厭煩,他們對語文沒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導致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和被動的學習策略。現代語文教育“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大膽突破課堂教學的固有單一的模式,鋭志改革,勇於實驗,創造並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以幫助和促進學生的理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其次,是讀書的層次性體現不夠。我的設計是先讀第一句話,再讀第二句話,在讀第二句話時,先是初讀可能讀不清,於是分成段句子讀,再整體讀第二句,通過分之前和之後的對比體現讀的第一層,應該還有後面的整體讀第一段,以及分組讀,比賽讀的形式加強,可是由於時間不夠,連整體讀第一段都省略了,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讀的層次性非常重要。而低年級的自主讀書習慣還有待培養,所以讀的層次性主要還是依靠老師的引導。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讀,避免了單一的、枯燥的`朗讀模式。在讀的過程中,學生興致盎然,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時,孩子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結合自己的想象,會聲會色地扮演起角色來,通過情感的醖釀,到位的朗讀,孩子們對文本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就在這讀與悟的迴環中,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會讀到會讀的同時,對教材的感悟得到了提升。

再次,就是識字教學的倉促了結。在最後的五分鐘我才引出我要教的生字“山”,而生字的教學不僅僅是要學生記住它的音,關鍵還是要學生記住它的形,而這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忘了講,“山”的記形方法我已經想好了,畫一座漂亮的山來記住字的形。在寫字教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寫字習慣,“頭放直,身放正,腳放平,三個一,要牢記”。其實在整個低年級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習慣都是佔有很大成分的。

總之,這次的考核課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暴露出我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之處,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好好的反思,提高,進步。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

[反思]

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由於學生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情感活動各異,知識經驗深淺不一,我們應當允許學生對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説明;對同一事物的觀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對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只有這樣,語文學習的過程才能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

傳統的教學過於強調統一,要求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評價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這樣必將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長期以來,我們強調同一的教學目標,規定同樣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用同一種學習方式,最後得出同一的結論(教參上的説明、教案上的設計作為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容許有任何的偏差和背離,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這種教學制度中,怎會真正學好語文?怎會有個性的發展?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閲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對於體驗中的侷限性,我們不要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複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着説一句錯誤的話”。個性閲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