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譯

本文已影響 8.12K人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譯,我們來看看下文。

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譯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衞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衞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譯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佈,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説:“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終頒佈了那法令。

變法令頒佈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説:“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説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説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説新法好,公孫鞅説:“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市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説: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商鞅對民眾的信心,終於商鞅公佈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文言知識

釋"卒"

1、名詞 解釋"步兵",《呂氏春秋》注:"在車曰士,步曰卒";後泛指士兵,如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2、名詞 解釋"末尾,結局",如《論語》:"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3、名詞 解釋"終止,盡,完畢",如《韓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又如:卒其事,卒時(盡時),卒讀(盡讀)。

4、古代指大夫死亡,後為死亡的統稱,如《資治通鑑》:"初,魯肅聞劉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詞解釋"終究,終於",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卒相與歡。"

6、通"猝"(通假字):突然,倉猝。

上文相當於"終於,最終。"

相關習題

一.解釋字詞

1 既(已經) 2 徙(搬;遷徙) 3 予(給予) 4 輒(就) 5 以(用來)

二.翻譯句子

1 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之市南門(倒裝句,狀語後置)

正確地順序:乃於國都市之南門,立三丈之木。

商鞅於是就命令在國都的市南門外立一個三丈高的木頭

2 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搬它

3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

4 恐民之不信

(商鞅)擔心民眾不信任自己

5 以明不欺

用來證明不欺騙(百姓)

三.本文給你什麼啟示

誠信很重要。要想讓別人相信自己 ,自己必須先做到守信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