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1.42W人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1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幸福,同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幸;我想過埋怨別人,想過叛逆,可最終的結果如何,沒有人會為我的過失買單,我只能自己摸索着前進。

寒假無聊,就想着讀幾本書,上網搜了很多適合女孩子讀的書,最後決定先看《撒哈拉的故事》,不僅僅因為豆瓣對它的評分是9.3,還因為推薦的書裏面我僅有《撒哈拉的故事》。

實際上這本書我上初中的時候就看過,當時印象最深的是啞奴,看的時候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現在看這本書,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現在的我讀《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三毛的生活和她對生活的熱愛,在物質缺乏的沙漠裏,三毛利用媽媽航空從中國寄過來的部分特產做着各種美味,把粉絲換作“雨”,開着吸引同事的“中國飯店”;沙漠的生活,不同與正常的生活,對三毛來説是一個重大的考驗,但三毛終究把生活過得美好起來。三毛和荷西的家是在墳場區的一大片垃圾場附近,起初三毛稱之為“房子”,這個房子裏有兩個大小不一的房間、有一個四張報紙平鋪起來大小的廚房、有一個帶白浴缸的浴室和一個公用天台。三毛在《白手起家》中是這樣説道“這個房子其實不必走路,站在大洞洞下看看就一目瞭然了。”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是自己的。三毛解決了民生問題後,開始着手於對“房子”的佈置,沙漠的東西貴的讓三毛灰心,購買了基礎生活起居用品後,不敢再買下去,雖購置了一些東西,但不太大的家看得見的東西也只是地上鋪滿的席子。這樣的家,三毛是不喜歡的,只是結婚的事被公告後,那個家,便成了一個離不開的地方。沙漠現實生活的枯燥和艱苦,都需要三毛獨自去面對,忙於生計的荷西只能到了週末才回到那個家來陪伴她。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中期的作品,即是三毛與荷西結婚後,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期間,這本書記敍的是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沙漠中的所見所聞、所經所感;每一篇文章,每一個細節,都在敍説着他們在撒哈拉的點點滴滴。《撒哈拉的故事》收錄了《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等17篇文章和附錄:《回鄉小箋》、《塵緣》,以及三毛與家人的書信。

《觀浴記》看着讓人噁心到嘔,沙漠上的澡堂,用很少的水,衝一遍,然後用石頭刮(而不是搓),一直刮到黑漿一樣的污水從頸部頭部流到,懷裏的孩子還在污水中吸着奶水!

《啞奴》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記錄了她眼中的一名撒哈拉奴隸。由於出身的關係,奴隸只能終生為奴,世代為奴。他們自己改變不了身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而三毛對這一切無法熟視無睹,努力為他抗爭和呼告,可是連她自己也知道,她不可能改變這一制度。

她寫到:“啞奴呆呆地望了一會天,比比自己的膚色,歎了一口氣,過了一會兒,他又笑了,對我們指指他的心,再指指天上的小鳥,又做了一個飛翔的動作。我知道,他是在説,我的身體雖不自由,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

越長大越孤單,不管怎樣,隨心所欲是不可能的;只能且行且珍惜,慢慢走,慢慢看。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2

最初對三毛的印象來自於小時候喜歡看的三毛流浪記,一直以為三毛真的只是頭頂三根毛的流浪兒,每天如乞丐般搖晃與市井街頭,頭腦中卻充斥着各種稀奇古怪的招數也總能化險為夷。

而今有機會品讀三毛的文字,對文學作家三毛的感受也是如此不安分的一個怪人,放棄了繁華都市,最終選擇了荒涼沙漠。初次拜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深深被她所描繪的真實,而繁瑣、落後而簡單的沙漠生活所吸引,我愛不釋手的用了僅僅2個小時就看完了這本書。

我佩服三毛的勇氣與毅力,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義無反顧的去追求自己的所往。與自己相愛的人相依相伴,每天看着夕陽西下時被落日染成血色的沙漠,這片被現代文明遺忘的天地即使髒亂落後卻也有其可想可念之處。

我不是歡喜那片沙漠天堂,無疑問,我無論如何也難以適應那片荒涼與漫天黃沙。三毛追逐那片天地不是因為王維所描述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誠然,三毛自己也説“沒有長河,煙也不是直的”。“生命的過程,無論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倡嘗一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一遭!”。而沙漠,彷彿前世的宿命,註定了她與沙漠之間難以割捨的情感。而以沙漠為背景的一篇篇文章,更是像我們展現了另一片天地,那裏,文明與野蠻沒有界限,那裏,貧窮與落後在泛濫。

我一直很難想象三毛這樣的女子是如何適應於撒哈拉威人的生活。“長久的沙漠生活,只是人學到一個好處,任何一點點現實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帶的是心靈得到無限的滿足和昇華。”,沙漠生活的艱難不言而喻。三毛,真是一個奇女子,她小小的心臟,該要多門寬闊,才能裝得下所有外面世界的誘惑,堅守在他熱愛的沙漠,過着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撒哈拉的故事讀書筆記一樣喜歡流浪的三毛,一樣頭腦經常發熱的三毛。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僅是虛構的漫畫主角,在我們生活的平凡的世界裏,真實的三毛流浪在撒哈拉沙漠,與荷西一起演繹了不一樣的生活,感受着不一樣的人生

遠離繁華都市,遠離父母親人,遠離讀者草木,在撒哈拉沙漠行走的三毛是這麼説的:“因為上帝永恆不變的愛,我就能學着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世界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3

在最近一段的時間內,我讀了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我剛開始看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三毛這個人物,因為她直爽、大方、富有同情心。讀完這本書後,我知道了沙哈拉威人的風俗習慣,還讓我體會到在沙哈拉威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他們對婦女很不公平,在她們未滿是十歲之前就把她們賣了,如果有富人就可以隨便買賣奴隸,讓我體會到沙哈拉威人的愚昧、無知、沒有同情心、殘忍、粗暴。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中講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舉行了婚禮,和沙哈拉威人交了朋友的過程,三毛對沙哈拉威人像朋友似的,待他們很好。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章節是《收魂記》。這個章節就要講了三毛拿着照相機給沙哈拉威人拍照,那些男人們看到後,就拼命地去搶三毛的照相機,他們以為女人們的魂被收進了那個"黑盒子"裏了。從這個章節裏可以體會到沙哈拉威人因為沒有文化,和“與世隔絕”而造成不認識照相機和現代化的許多東西,還可以看出那裏的人愚昧、無知。

文化,是每個人必須有的,我們應當好好學習,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4

三毛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她是中國80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台灣著名學者柏楊先生也曾公開推崇三毛的文學作品。三毛的作品通俗易懂,文字深入人心,她以其明朗的寫作風格風靡一時,是中國文學史上成就突出的一位女作家。三毛一生坎坷波折。她少年時叛逆不拘泥於世俗,曾一度退學,在母親的教導下熟讀了中國古代諸多文學著作,奠定了紮實的文學基礎。25歲漫遊歐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4七月,與荷西在沙漠小鎮阿雍結婚,生活穩定下來並開始大量的文學創作。1979年,荷西意外去世,給三毛造成了極大的心靈創傷。後遊歷了中南美洲。1991年因病去世,年僅49歲。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與荷西結婚初期進行創作的作品,作品風格明朗歡快,她以生活為創作源泉,內容平實不浮誇,且耐人尋味,讓人不得不佩服三毛的寫作功底之深厚,雖是單調艱苦的生活環境,在三毛筆下栩栩如生,趣味橫生,不得讓人產生嚮往之情。因為本書是三毛前期的作品,風格與《雨季不再來》、《萬水千山走遍》等後期作品截然不同。因為丈夫的去世,三毛受到巨大的傷害,對萬事冷漠淡然。讀後期作品時,書中撕心裂肺之聲不斷,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只能閲讀着她的痛楚,卻無法體會了解三毛內心與世界的決裂。三毛亦是孤獨的,她清高自傲,唯有荷西能讀懂她的世界,可上天卻硬生生的搶走了荷西,這對她是何其殘忍!

《撒哈拉沙漠》由18篇獨立文章組成。《結婚記》描寫的是她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時的趣事。由於他們分屬異國,結婚手續相當繁瑣,在漫長的三個月的等待後,他們在法院眾人的祝福下簡單成婚。沙漠條件相當疾苦,他們的新婚禮物就是一個奶油大蛋糕,三毛為此還驚喜不已。我們不禁要佩服三毛的勇氣,對物質生活無慾無求,只願按着自己的願望自由生活。我不禁反思,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如何能保持一份對生活平靜的心態呢?所有的道理我們明瞭,但卻很難做到那份淡然,也許只有在歲月的歷練下,我們才會慢慢明白生活給予我們的超然於物質的意義。

《娃娃新娘》是一篇描述沙漠婚禮的、具有對野蠻文化強烈控訴的文章。姑卡是警官汗地的女兒,剛滿十歲卻是已經快結婚的人了。婚禮共舉行六天六夜,雖然是重視的,但因為他們無知落後,家裏仍舊是骯髒混亂的,姑卡也沒有洗澡(撒哈拉威人基本都是幾年不洗澡的),裝扮了一身的假珠寶。迎親開始了,新郎和一羣年輕朋友衝進房間,上去抓住姑卡的手臂往外拖,姑卡拼命的掙扎哭泣,卻沒有幫助她。當然這只是習俗,反抗越厲害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婚禮的高潮就是洞房了,房間裏不斷傳出姑卡的哭叫聲,直到新郎拿着一塊染着血跡的白布出來時,大家就開始歡呼起來,在他們看來,結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奪取一個小女孩的貞操而已。看得出來,這兒的習俗落後野蠻,卻從來沒有人想過要去改變它,想來這是件多麼悲涼的事情啊!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5

內容概要:三毛以率真、樂觀的筆風記敍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難忘歲月。有她和丈夫之間的生活瑣事,有當地的民俗民風等等,屬於散文形式。她並沒有這段波折的故事裏過多的揮灑筆墨,但就是那幾句輕描淡寫的句仍可以使我們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裏的苦不堪言卻愛莫能助.

好詞好句:當時我多麼痛恨自己的貧乏,如果早先我虛心的學些攝影的技術,能夠把這一切我看見的異象,透過我內心的感動,融合它們,再將它創造記錄下來,也可能成為我生活歷程中一件可貴的紀念啊!

感悟: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流浪——流浪——流浪遠方,也許做人,就應該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脱。

其實故事很短,但我很久,年一直看到年的現在。其實這樣已經説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讀了,也不是想寫什麼讀後感,也寫不出讀後感,只是想借這個理由更博罷了。

既然是以這個理由,又要忍不住嘰嘰喳喳幾聲。看完這本書,我就產生了很強烈的要去旅遊的慾望。當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為它神祕;我想去內蒙,因為有大草原,因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為去內蒙要路過的嘛,因為表弟在那裏讀書,有導遊了額;我想去廈門,因為都説鼓浪島很美;我想去雲南,因為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看來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現在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薩哈拉威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開着他們的“白馬”橫穿撒哈拉,她能從沙漠中,從薩哈拉威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決定很多事情。要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們就能經意或不經意地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僅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祕的沙漠,我向往的還是三毛對生活的那種態度,還有她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她很幸福。

這樣更加讓我覺得有必要趁着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學這剩下來的兩年,我不能到兩年後的今天發現自己一事無成,不想自己錯過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最好的機會。我是真的想去旅遊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偉春,可以是曉羣,可以是妞,可以是寧姐,可以是還有很多人,我希望我們能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記得我們曾經走過一樣的路,分享過最美麗的風景。我想象着我們揹着旅行包站在廣袤的大地,鏡頭拉得很高很遠,這樣的我們就顯得很渺小,我想象着這樣的畫面;我想象着我們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間,感受着真實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我想象着我們登長城那種痛苦卻也暢快淋漓的樣子,我繼續想象,想象異域風情,想象海闊天高。

記起來要把自己拉回現實。為了這些夢啊想的,我還是奮鬥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6

《撒哈拉的故事》也僅是我極度書荒的情況下翻起,誰知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翻過一大半,囫圇吞下,總得吐出些什麼,若不然會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初讀時,發現作者是三毛,我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哪知此三毛與彼三毛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只是張樂平筆下虛構出的人物,反映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悽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原名陳懋平,原籍浙江,生於重慶,後隨父母遷台灣。翻看了三毛的人生履歷,我猜測是愛情催化出三毛這樣的奇女子。初戀失敗的她遠赴他鄉留學,後漫遊歐洲等地。而第二次的愛情卻極度悲傷,未婚夫在結婚前夕心臟病突發猝死,而這才有了她進入撒哈拉重啟人生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也就這樣開始了。

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自然條件極度殘酷惡劣。我也曾想過那一天能去一去黃沙漫天的沙漠,去體味那份枯寂延續千百年的生命。

看《撒哈拉的故事》不得不提的人,荷西,這個將陪伴三毛走完後半生的外國人。我想每個女孩都希望有這麼一個荷西陪伴自己。當他得知她將要去撒哈拉時,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來,等她單獨去沙漠時好照顧她。

文章以《沙漠中的飯店》開篇,吃飯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片面,她生動而幽默的呈現給了我們,讓我忘卻此刻的她身在撒哈拉沙漠裏,而我不由得想到其餘時間她是如何度過的呢?在這個枯寂的沙漠裏,生為一個異鄉他客,與周圍格格不入。我想她可能是一個極靜的女子,能忍受那份孤寂。

然後《懸壺濟世》中又寫出她是一個跳躍活潑,極度大膽的女子,幾本閒書中得來的經驗就敢付諸行動,甚至於不知哪裏得來的土方也敢死馬當做活馬醫。而她的善也在這裏表現的淋淋盡致,誰能忍受將自己花錢買來的東西無條件的贈予他人?誰能忍受住周圍鄰居一再的借取而不歸還的行為?想想如今在生活中看見的一些婦女常常為了半片蒜的事情吵上半天,罵上三天的。我不知她該是怎樣的心性才能忍受住那羣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鄰居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