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楊善洲林場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參觀了楊善洲林場之後你有何感觸呢,下面一起去閲讀小編整理的楊善洲林場心得體會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楊善洲林場心得體會

  楊善洲林場心得體會1

20xx年3月8日,局黨支部組織全局黨員幹部職工赴施甸縣大亮山善洲林場參觀學習,並按照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關要求,以楊善洲精神為鏡子,對照檢查,尋找差距,進一步推進局機關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一路上,我們懷着對楊善洲無比崇敬的心情,駛進了一條並不寬敞的山間林道,一直蜿蜒通向大亮山深處,兩旁是一棵棵筆直的、生機勃勃的松樹,像一排排精神飽滿的守衞大亮山的衞士,巍然挺立。半小時之後,我們就到達了楊善洲的墓地。

根據善洲林場工作人員的安排,我們參加了五項活動。首先,參觀了楊善洲事蹟展覽室,一幅幅畫呈現了楊善洲擔任地委書記工作時的情景,與幹部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辭辛苦、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其次,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向楊善洲陵墓敬獻了花籃和鮮花,向楊善洲深深的鞠躬、默默的緬懷,儀式結束後解説員講解了楊善洲的事蹟,大家靜靜地聽着,在心中流露出一種深深的敬意——不是矯情的讚揚,不是虛偽的口號,也不是誇張的表演,而是真真實實的感受。第三,全體黨員在楊善洲陵墓前舉行了重温入黨誓詞活動,表情莊重嚴肅,態度認真端正,決心通過活動表達要以實際行動學習楊善洲精神,在本職工作中勇創佳績。第四,參觀了楊善洲在林場工作時的住宿環境,看着那四面是細灌木編製成牆蓋起的油毛氈房,屋裏還保留着楊善洲生前生活的痕跡——一張用四根木樁支起,上面是用細灌木搭起的牀板,凸凹不平,鋪上幾縷龍鬚草,就是牀,牀邊掛了楊善洲的鎮山三寶:竹葉帽、蓑衣和砍刀,旁邊一張簡陋的辦公桌,一個十分簡單的火塘,這就是他在林場的工作環境。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個61歲老幹部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竟然到這樣的地方來踐行諾言——退休後要為鄉親們辦一兩件好事實事。這是怎樣的境界?這是一個共產黨員在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對於現在的年輕一代是多麼的難以理解啊!第五,觀看了楊善洲事蹟影視片和《藍天訪談》,語言真摯樸實,沒有任何修飾,闡述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大公無私、任勞任怨、清正廉潔、一心為民、忘我工作、積極奉獻,對自己和家人卻敷衍了事、隨隨便便、極為小氣。

經過參觀學習,聽着《藍天訪談》裏那質樸的聲音,為自己以前的碌碌無為而惋惜,一個人一輩子把黨和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一輩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輩子公而忘私、廉潔奉公,把本該屬於自己的利益無私地奉獻出去,心中只有工作和人民羣眾,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怎樣的一種品格?一個人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始終如一地堅守着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這是怎樣的一種追求?這就是楊善洲的理想信念 “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一切為了黨的事業,一切為了羣眾滿意,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通過參觀學習,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心靈受到了洗禮,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而楊善洲一生艱苦奮鬥、大公無私、一心為民,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我深深地體會到,做好事業首先必須先做好人,端正心態,具有頑強的意志,不能好高騖遠,從點滴做起,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勤勉敬業;其次要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進一步加強執政為民的理念,隨時謹記自己身上的責任,結合工作實際,在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中,加強政治業務理論知識的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羣眾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教育身邊的人,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以全新的精神狀態進行工作,用實際行動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新的成績。

  楊善洲林場心得體會2

楊善洲,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他,早已被我們所熟知。作為雲南建設學校的一名老師,在學校喜迎十八大及創先爭優活動中,很榮幸在20xx年10月27日有機會參觀保山施甸縣楊善洲林場。這次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

兩輛中巴車行駛在山路上,進山的路非常難走,大家都很疲憊。快到林場了,滿山的綠色吸引了我。汽車到達目的地,我們正式開始參觀林場。

林場,鬱鬱葱葱,成片綠油油的樹木挨挨擠擠,人彷彿置身於一個天然氧吧,空氣格外清新。這裏的森林覆蓋率確實非常高(大概為百分之九十七),而且樹木長勢都很旺盛。林場裏有兩排樹木很顯目,高大、整齊,像兩列隊伍列隊於一條彎曲的石頭小道兩邊(聽導遊講,這是老書記在初期修路時栽的樹)。單單環顧眼前,老書記的勞動成果已經讓人肅然起敬了,旁邊驚歎聲不已。通過導遊的介紹,瞭解到,林場佔地56000畝,摺合約36平方公里。雖然林場之大,不是老書記一人之力可以成就,但老書記作為思想和行動上的模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況且作為一個曾經的地委書記,二十年身居荒山務實事,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在艱苦的環境下,如此浩大的綠化工程,楊善洲老書記應該是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揮灑得淋漓精緻。

我們參觀了老書記的住所(就是簡陋的草窩棚),我無法想象,在那樣的環境下,怎樣生活。通過觀看老書記生前的一些照片及石碑事記,對老書記的瞭解更加全面了,對他的崇敬之情業越來越深。一個書記,從始至終,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他把一生獻給了林場,獻給了羣眾。

老書記被當地羣眾稱為“草鞋書記”、 “百姓書記”。他在職時,誠誠墾墾為人民服務,退休後把22個春秋獻給了大亮山。“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鑽山溝溝??”這是在雲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他每天起早貪黑,把空曠荒涼、山石裸露的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不求一分回報。他無怨無悔,早就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裏,並心甘情願奉獻一生。

林場裏矗立着幾塊記錄老書記生平事蹟的石碑,我們細細看了一遍。他衣着簡陋粗茶淡飯,一生沒有任何積蓄;他兩袖清風,表裏如一,對待羣眾出手大方; 他執着造林,心無旁騖,老牛拉車不回頭。對於家人的不理解,他説“忠孝難兩全,家國難兼顧”;對於人們的不理解,他説“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

作為一名黨員,楊老書記的先進事蹟足夠我們去領悟一輩子,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時時刻刻刻於心中。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別人的利益為重。作為一名老師,他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激勵啟發着我們,對學生應該抱有一種“蠟炬成灰淚事幹”“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心態。在生活的瑣碎小事中,要學會豁達、包容,能夠先以別人的利益為重。

老書記留下的深深淺淺的履跡像無聲的文字,悄悄地在身邊耳語:想做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別人靈魂的時候,更要用老書記的那種對工作的熱愛和執着、對生活的從容和淡泊來塑造自己的靈魂。

新時期,青年是國家前進的主力軍。楊善洲老書記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要空談理論,空喊口號,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發揮紮實的工作作風,在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愛崗敬業,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為黨的事業甘於奉獻。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隨時代的發展是不會改變的。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做

好身邊每一件事情,為身邊的人、為學校儘自己最大的力。。

參觀完楊善洲林場,瞭解了他的先進事蹟,我確實有一些體會,他能做到這樣忘我奉獻,應該與下面一些原因是有關的:

一、不忘本色,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楊善洲書記農民出身,從建國至改革開放近30年間,在邊陲搞農業,看當時照片似乎就是一個農民。他無論身處何職,接見何領導,都衣着樸素,以普通羣眾的心態往來其間,以赤誠之心對待羣眾。他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以一團火的激情,腳踏實地,撲下身子幹實事。其實,他代表了建國後擔任領導幹部的一批老同志,他們認真履行黨員的職責。楊書記深得民心,只有真正接地氣,瞭解百姓疾苦,才可以真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忠於人民,忠於黨。

忠誠於黨和人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最基本的政治品質和要求。退休後楊書記本可以在省城舒適條件下生活,但他放棄了,帶領家人和羣眾紮根荒山、植樹造林,他對家鄉和人民羣眾無比熱愛,把全部精力傾注于山區的治理和發展,把整個身心獻給了山區人民,用言行詮釋了他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給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他建林場,不為私利,不為名利,只為一個信念----為家鄉做實事。保山市和施甸縣兩次給他獎勵,其中一次拒絕,另一次20萬塊錢,他把16萬捐獻,僅留4萬給老伴。

三、淡泊名利、風清氣正、檢以養德、知行一致。

“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楊書記一生清正廉潔、生活簡樸,絕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朋友謀取私利。他居住於簡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以苦為樂,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業無怨無悔地奉獻,用實際行動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勵着廣大幹部羣眾,感召和引領着人們為建設美好家園而不懈奮鬥。老書記用他的言和行提醒着我們:無論你處在任何位置,一定要為別人做點什麼,才算真正的活着。在胡yao邦要來視察的候場間歇,他還抽空去地裏看看莊稼,晾着中央領導然後泥腿子着見領導。

楊善洲是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激勵黨員幹部真抓實幹、創先爭優。作為一名黨員職工,要永遠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個用心温暖別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一個忘我勞動的人,他的形象定能在別人的記憶中鮮活。”

臨走時,不捨地看了一眼林場,樹木蒼翠挺拔,他們承載着老書記的夢,這個夢在生根、發芽!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