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心靈病房觀後感(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靈病房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心靈病房觀後感(精選5篇)

心靈病房觀後感 篇1

在醫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每日看見的是殘缺的身體,聽見的是無休止的主訴和痛苦的呻吟,生生死死,悲歡離合天天都在上演;每日穿梭在瀰漫着淡淡消毒液味兒的病房,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做着緊張、單調、瑣碎的工作,曾經的工作激情逐漸麻木。直到觀看了心靈病房————好像給自己的心靈泡了個温泉,清新舒適,讓原本灰濛濛的心靈變得晶瑩透亮起來。

劇中女主角貝寧是位英國的文學教授,無意間發現了轉移性卵巢癌終末期,並接受了實驗性的化學治療。個性不容妥協的貝寧教授,躺在病牀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治療與檢查,伴隨着她度過許多痛苦與煎熬。

電影中女主角的主治醫師傑森(貝寧教授昔日的學生),在治療癌症的領域是頂尖一流的佼佼者,卻扮演着盡責且冷漠的角色,而貝寧教授在宂長而又孤獨、恐懼、憂慮、煎熬的療程中,始終得不到他們心靈上的關懷。在傑森醫師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過去對學生嚴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實自我,懺悔之意油然而生。就這樣,她在心靈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下,一直的煎熬着!

而就在此時,善良的護士長蘇西,一個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現在了觀眾的視眼裏!並且會跟她聊天,關心她的身體,讓貝寧感受到温暖!在她即將枯槁又渴望被愛的生命中,給予真誠的關懷,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從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療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關懷。

最後,她的啟蒙老師愛絲佛教授來探望她,當愛絲佛教授看到正因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貝寧時,眼神充滿了憐憫與不捨,他爬到牀上,讓自己的身體支撐着貝寧,並唸了一則寓言故事,使貝寧能夠安穩的入眠。雖然最後,貝寧還是走了……

貝寧教授這樣痛苦但堅強的病人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主治醫師傑森的冷漠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每天面對着殘缺的身體、痛苦的呻吟,面對着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靈由救死扶傷的熱情轉到理性的沉默,直到變得冷酷,雖然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這時他已經忘卻了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複雜情感的人。

醫務工作者都會認為“家屬的哭哭啼啼解決不了問題的。”醫生的作風一貫以頭腦冷靜、思維敏捷、治療方案精準而著名,而病人心目中的好醫生往往不僅要求技術嫻熟,如果醫生能在查房時在病牀邊多停留一會,傾聽患者的主訴,即使治療方案還是原封不動,患者都會覺得他是一位好醫生。

我曾經因為一次小意外躺在了病牀上。原本應該放三張牀的病房放了四張牀,半夜裏因為急診在橫頭過道又加了一張牀。病人的呻吟,陪客的呼嚕聲,汗味,腳臭味讓原本因疼痛而難以入睡的我更加輾轉反側。臨窗躺着一位16歲的女孩,因為車禍致股骨骨折,每日見她呆呆的看着窗外,眼神裏充滿憂慮。下午的時候護士推着洗頭車來到她牀邊,親切的交談了幾句就開始給她洗頭,我目不轉睛的注視着這一切:是位年輕的護士,比女孩大不了幾歲,她沒有帶口罩,臉上隱約有幾顆青春豆。護士的手法很嫻熟:沾濕頭髮、抹勻洗頭膏、按摩頭皮、沖洗乾淨、吹乾頭髮,最後她竟將女孩烏黑的長髮精心的梳成了兩條長辮。女孩照了照鏡子,看着容光煥發的自己,微微的笑了。護士也笑了:“你真的很美。”女孩抬起頭,眼睛有點濕潤。之後的幾天,那位女孩精神似乎好了很多,甚至拿起了書本在複習……。我知道這位護士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名護理工作者,不是“服務之星”,也不一定是每年評選的“雙優工作者”,但她的行為會一直温暖着那位女孩的心,也讓我的心一直感動着。

給自己的心靈泡個温泉,拂去日積月累的浮躁和疲憊,讓我們用一顆晶瑩透亮的心去為患者服務,好嗎?

心靈病房觀後感 篇2

在一片淚眼朦朧中,我看完了電影《心靈病房》,心情是異常沉重的。跟隨着薇薇安的內心起伏,感受到那份對生命的堅持與勇敢。

影片中的薇薇安是一位研究17世紀英詩的文學博士,她把自己的畢生都獻給了文學,對英國文學的教學方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她從柯醫生那得知自己罹患卵巢癌末期,不服輸的她決定接受八個月的全劑量且殺傷力強的化療,從此她的整個人生扭曲變化。

面對一次次痛苦的化療,她始終不屈不撓,正因為生命中所遭受到的苦痛,更加能思考生命真實存在的意義,人生真的就是這樣短短的,因為也許自己死前會回憶的也許就是那幾刻的時光,但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每個人一生的願望,薇薇安連死前都還在那十七世紀形而上詩人約翰但恩的十四行詩‘死亡’?中思考、體會,與現實中一點一點接近的死亡相互對照,從最初回憶中鑽研那艱澀的文字與句讀,而後親身體會它意涵的真實,最後師生再聚,神聖的文字已被拋棄,讀的卻是逃家的小白兔?如此簡單天真卻暗含深意的寓言。我想薇薇安最後在恩師的懷抱中明白了人生,生命,死亡的內涵,她必然是安詳而滿足地離去。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感受着薇薇安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的同時,也看到了劇中醫務人員很多的不足?從醫師問診到照X光,以及醫師教學查房時,受盡了被醫生及技術人員冰冷待遇的委屈。柯醫師與傑森説服薇薇安接受新的抗癌藥,而且以高劑量注射,認為是難得的實驗機會,他們密切注意並記錄掉髮,惡吐,腎功能變化等負作用,隨時用超音波追蹤腫瘤的大小,卻無視於薇薇安因藥藥物負作用所引起的煎熬。他們也沒有告知化療藥是否確切有效等等。他們缺乏人文關懷,缺乏與病人的溝通,這都給我們以警示?我們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更要關懷患者的內心,將患者視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只是只看到疾病。所幸我所看到的醫務人員並非如此,他們不僅致力於解決患者的身體病痛,也耐心用心地和病人及家屬溝通,用心地為病人服務。

好在還有護士長蘇西,她是薇薇安人生最後階段一抹温暖的陽光。她照顧嘔吐的薇薇安,給以安慰,主動問及她的家人朋友,與薇薇安談心,掌握她的病情,積極為她爭取患者的權利。從蘇西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用心細緻地觀察病人,站在病人的立場,為他們爭取權益。更重要的是與病人用心去交流。聯想到我日常的工作,作為一名手術室護士,面對的幾乎都是緊張焦慮的病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懷來幫助他們戰勝對手術的恐懼、解除對手術效果的擔憂。不僅要向病人展現我們嚴謹的工作作風,精湛的技術,更要貼心地與病人交流。耐心解答病人疑慮,教他們放鬆的小技巧,安置體位重視病人的感受,樹立信心,鼓勵積極配合手術,使他們無所顧慮地接受手術。

影片看完了,但它的警示意義常在,有很多地方仍值得去深思。作為醫務工作者的我們看過很多飽受疾病折磨的病患,深知生命的可貴和脆弱。作為人們生命與健康的守護神,我們有責任解除病患的病痛折磨,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關懷,用技術更要用心去治療病患。

心靈病房觀後感 篇3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為什麼現在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傷心。而現在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為病人哭泣,我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裏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為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可以微動,肌力為1,不過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因為肌力為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説,剩餘活着的腦細胞可能還可以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現在最好努力活動這些還可以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後來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後來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達到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非常開心。後來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為例,鼓勵他們。還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説着説着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以為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説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己還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説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麼年輕,一定可以恢復自理能力的!後來她通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幹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卧牀,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因為長期卧牀,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後來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可以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裏更加清閒適於養玻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希望他同意我們給病人扎一箇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同意,説既然還有人可以紮成功,為什麼不繼續扎呢,為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因為真心誠意為病人着想竟然家屬會這麼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理解的快樂。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説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因為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因為工作中主要面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為了多瞭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説,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有上級大夫要看的,現在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我們還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着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牀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牀醫生。病人不容許我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間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間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我們的主任總是説,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靜的,她對我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説有笑。

心靈病房觀後感 篇4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女博士薇薇安,我看到了她對生命的不屈不撓,在極其痛苦、枯燥的治療過程中,她努力與病魔做鬥爭,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薇薇安在一開始得知自己得了卵巢癌疾病後,生活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開始,她不敢相信自己到了癌症的晚期,但聽了克拉醫生的解釋後,她接受了這個現實。接着,她開始了無休止地化療,各種藥物的反應讓她痛苦不堪,但她始終不屈不饒。

在這過程中,她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她不停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幸運的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她遇到了關心自己的主管護士,是她給了薇薇安在生命枯竭之時所需要的關懷,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靈魂的關懷顯得多麼重要!此時病人更加期待的是人文關懷的温暖,而不是冰冷的療程。也正是因為黑人護士蘇西使她在痛苦的人生的最後的時間裏獲得了一絲温暖。在生命的最後,她的老師來看望她,帶給她勇氣,使她平靜地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途。而與之相對照的是她的學生和她的主治大夫,在這個電影裏他的學生一點都不懂得尊重她,反而他們對她的疾病的興趣大於對她本身,他們常常不考慮薇薇安的感受,只把她當做“實驗品”,經常令她處於為難和難堪的局面。

要説影片中最感動的一幕應該是在薇薇安呼吸停止的那一刻,護士長蘇西強烈禁止傑森和拯救小組對薇薇安的搶救。在薇薇安痛苦的哭泣的那個夜晚,她和蘇西的長談。蘇西告訴她真話,告訴她她的病並沒有好,已經惡化了,她沒有多少時間活下來。然而薇薇安的選擇確實決絕的,或許對於我們旁觀者來説,我們會竭盡一切方式活下來,她卻選擇了死亡。作為真心關心她的蘇西堅持尊重她的選擇,在最後時刻挺身而出,那樣的歇斯底里,堅決不能讓她在死時再接受沒有尊嚴的折磨。然而傑森,她昔日的學生,在最後仍心中掛念着自己研究的東西,忽略病患已經清醒時就已填寫放棄急救同意書,一心一意想要將病患救回繼續他們的研究計劃,輕視薇薇安的尊嚴。對一個人的尊重是必須的,而作為一名醫生更要懂得尊重。不僅僅是在病人放棄治療和搶救時,讓患者有尊嚴,安詳平靜的離去,在平時的治療中醫生也要維護病人的尊嚴。作為醫生,長時間的與研究、儀器做伴,追求着權威,但是不能因此而丟失了感情,或許當某一天角色對換時,就會知道尊重一個人有多麼的重要。

看過了整個影片,也引發了我反覆思索生命的真諦,以及醫術,醫生,醫患關係的問題。即將成為護士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顆關懷之心,再給予病人醫術上的治療的基礎上,還應該讓患者感受到我們對她的關懷、關愛之情,用真心交換彼此的信任,在人生的這段旅途中,灑滿温暖的陽光。

心靈病房觀後感 篇5

影片主要講的是美國某一個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VivianBearing,她是48歲未婚單身女性,身體一向很健康,對學生要求嚴謹,修她的課的學生卻很多。

從這個角度看她幾乎是一個成功者,可是某一天當她被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時,已是第四期,無法手術摘除。她被轉給腫瘤科柯醫師接受化學治療。

疾病的折磨和醫生的冷漠讓她在最後的日子裏過得很是煎熬。

在這裏我首先分析一下里面的幾個角色:

一:VivianBearing:主人公,四十八歲的薇薇安·貝寧是一位研究十七世紀英詩的文學博士,對英國文學的教學方法有卓越的貢獻。

她對自己的評價是“堅毅果決,執著苛求,不容妥協,不輕易放棄挑戰”。

在被告知患了第四期轉移性卵巢癌終末期,並接受了實驗性的化學治療。

個性不容妥協的貝寧教授,躺在病牀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治療與檢查,雖有白髮和皺紋,薇薇安仍然面色紅潤,看起來平靜而美麗。

在接下來八個月的治療中,她要服用“全劑量的藥”,副作用“很強烈”但是她的病例“是一個研究,將會對人類知識有卓越的貢獻”,她被要求“必須要非常堅強”。

二:柯醫師:是主人公的主治醫生,對Vivian所接受化療藥品對於她的卵巢癌的藥效,以及她所能承受的藥物負作用的興趣大於對Vivian本人的感受,他們鼓舞Vivian要堅強忍受掉髮,惡吐等負作用,因為他們想了解一個人對全劑量的新藥能忍受到什麼地步。

每天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為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讓她心靈更添創傷,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

我不認為這就是醫生的錯。

他們長時間呆在醫院,天天面對大量的病人,難免會漸漸麻木起來。

事實上,任何人若要保持長久的對於不同病人的關心都是很難的。

這些醫生並非不稱職,只能説他們身上缺少一種個人情感的流露,或者説是人文情懷。

這份人情關懷與善意,卻是薇薇安在病重後一直期求的。

三:傑森:(貝寧教授昔日的學生),在治療癌症的領域是頂尖一流的佼佼者,卻扮演着盡責且冷漠的角色,而貝寧教授在宂長而又孤獨、恐懼、憂慮、煎熬的療程中,始終得不到他心靈上的關懷。

在傑森醫師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過去對學生嚴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實自我,懺悔之意油然而生。

就這樣,她在心靈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下,一直的煎熬着!傑森的冷漠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每天面對着殘缺的身體、痛苦的呻吟,面對着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靈由救死扶傷的熱情轉到理性的沉默,直到變得冷酷,雖然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

這時他已經忘卻了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複雜情感的人。

四:護士長蘇西,一個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現在了觀眾的視眼裏,並且會跟她聊天,關心她的身體,讓貝寧感受到温暖!在她即將枯槁又渴望被愛的生命中,給予真誠的關懷,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

從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療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關懷。

只有這位護士會陪她聊天,吃冰淇淋,而且討論到臨終前是否做CPR(心肺復甦術)的問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為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而是一顆同情、移的心。

五:啟蒙老師愛絲佛教授:她是一個很温馨的人,當她看到正因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貝寧時,眼神充滿了憐憫與不捨,她爬到牀上,讓自己的身體支撐着貝寧,並唸了一則寓言故事,使貝寧能夠安穩的入眠。

雖然最後,貝寧還是走了。

但是她卻在貝寧最後的時光裏感受到了平靜於安詳。

這是一部為醫學院醫學生及醫院醫師拍的醫學電影,在這座設備良好的高水準教學醫院裏,仍處處顯露出很多令人心酸的不以病人為中心,違返醫學倫理的醫療行為。

一,傑森在向Vivian問診時,談到自己在大學時曾修過Vivian的英國詩,他説,因為入學醫學院須多才多藝,因此修這門課是為了顯示他有人文素養,以期能進入醫學院,而以傑森對疾病的興趣大於對病人本身,就顯示出他徒有文學素養的外表而已。

二,柯醫師與傑森能説服Vivian接受新的抗癌藥,而且以高劑量注射,認為是難得的實驗機會,他們密切注意並記錄掉髮,惡吐,腎功能變化等負作用,隨時用超音波追蹤腫瘤的大小,無視於Vivian因藥藥物負作用所引起的煎熬。

三,事實上,柯醫師對新的抗癌藥是否能有效殺死癌細胞,並沒有保握,但他從未告訴Vivian這點。

四,在Vivian生命的末期,兩位醫師從未跟病人討論過,一旦停止呼吸時,是否要做CPR,或先簽署DNR;反倒是照顧她的護士在陪她吃冰淇淋時向她解釋DNR的意義。而最後,傑森竟然無視Vivian的意願,calledCPR小組要來做CPR,經護士阻擋,CPR小組看到病歷上確有病人的簽署,馬上停止CPR。

五,柯醫師帶著學生在做教學查房時,把病人當做活教材,掀開肚子,像對著一具標本就教了起來,毫不顧慮病人的感受。

六,傑森在做盆腔檢查時的慌慌張張,忘這忘那,不僅體了自己的低水平的醫學知識和技能,還給病人帶來了不確定和恐懼感。

六,連X光技術員對病人也都是冷冷冰冰的,甚至於休息時間一到,就把病人丟在檢查台旁,自己去吃點心。

這些違背倫理的事件往深處説,更指出了我們醫療衞生人員的不足之處,我們常常呼籲建立新型醫學醫療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更好服務病人,但是效果依然很差。

我覺得這部影片很真實,在中國,這些場面也經常發生,影片中的這些恐怖的場面要是發生在中國不知道要鬧出多大的醫患糾紛。

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的同樣是醫務人員的冷漠和溝通障礙。

從硬件上來説我們目前可能還沒有這樣的醫療設施和條件,但我覺得從這部影片來看,作為一名患者最在乎的不是病房條件有多麼豪華,更需要的應該是與醫生、護士、家人之間的溝通,有效的溝通!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需要的是愛與被愛,對於薇薇安來説,温暖的死去應該比冷漠的活着更有吸引力。

然而,這些醫生卻只是把主人公當做實驗動物,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覺得這些行為讓他們不配作為醫生。

現在,一直在強調要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了病人,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替她們考慮。

可是,提倡了這麼多年效果依然很差。

目前醫患關係很糟糕,惡性的事件一再發生,但是作為一個看在眼裏急記在心裏的醫學生,我知道這個確實是很多方面的問題,雖然我們無力改變這些矛盾但是我們可以加強自身的醫學知識和文學和道德素養,這個不緊緊是嘴上説説,或者是用其他的來標榜自己的素養,就如傑森一樣,修學了文學課但卻是不作為。

我所説的是踏踏實實的在醫務工作中認真地對待病人,以病人為中心,時時為他們考慮。

愛,是一種能力。

不需要轟轟烈烈,但希望無處不在,黑人護士就是這樣的一位天使,也許她的知識不是很完善,也許她沒有其他人優秀,但是她卻懂得如何與病人交流,減輕病患的痛苦,讓病患在痛苦的治療期間有個心靈安慰和寄託,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假如以後我遇到下一個薇薇安,我會笑臉相迎;聽到她叫我時,答應一聲;需要我攙扶時,伸出雙手;她睡着後,幫她蓋好被子、拉上護欄;有空的時候,陪她聊聊詩歌……我會盡我所能地去安慰一個即將要離開的人。

心靈病房,其實是癌症病人最希望擁有的病房,是心靈能得到護理的地方,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柔軟的禁地,觸碰不得,只能呵護。

做為護生,看完這部影片我深受啟發,心理上的支持有時候遠比身體上的治療重要的多。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謂“醫者仁心”,我們應該像蘇西那樣,讓活着的有價值,死的有尊嚴。

希望我們,國內的白衣天使們,能給我們的病人一個温馨的心靈病房。

請相信,天使在人間。

其中,關於救贖這個問題,主人公對待疾病後所表現出的“靈魂躲到哪裏,上帝都會找到;我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眠,醒來卻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將不復有,死亡將永遠消失。

"恐懼死亡將會降低生命活力,接納死亡才是為了更好生活。這就是她的體驗,疾病雖然奪得了肉體的生命,但是心靈之花卻永開不謝。

身心靈的救贖最不重要的反而是肉體的層面,心靈層面的純然覺知一旦建立,肉身即使幾近瓦解,她們的心仍然自在、解脱、愉悦、充滿着生命力,甚至有餘力慈悲地回饋。

薇薇安生命雖然短暫,但直到死前,她們的生命依然充滿活力。

而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薇薇安這樣患了重大疾病的人需要身心靈的救贖,還是那些麻木不仁、只重視數據和成就的人需要救贖呢?

南丁格爾曾今説過“找藉口好嗎?我的成功歸於:我從不找藉口,也絕不接受藉口”。

醫院內很多醫護工作者在面對質疑時常常一副標準面孔和回答,我是太忙了,忙的沒法去一一和病人交流也沒法做更多事,這個不怪我。

我知道這是一個大問題,需要很多方面的改進,但是我們卻不能推脱我們的責任。

《心靈病房》不是強心針,《心靈病房》也不是安慰劑,它應該是一劑催人猛醒的良藥,因為它不僅在教我們如何去做事,更在教我們如何去做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