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經典2篇)

本文已影響 1.92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讀後感(經典2篇)

《活着》讀後感1

緣於朋友的推薦,我閲讀了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的長篇小説《活着》,作者餘華被譽為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查爾斯·狄更斯。我因為好奇翻開這本書,卻因為它的內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貴的快樂而快樂,因福貴的悲傷而悲傷,當看到“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掉了下來。

福貴的一生太苦了,儘管他年輕時享受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後來所經歷的'苦難卻也是非比尋常。從他輸光了所有家產並經歷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後,他開始學着面對生活。就在他開始習慣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時,因母親病倒到鎮上去請醫生而被抓了壯丁。幸運的是他總算沒有在戰爭中死去,從死人堆裏撿回來一條命的福貴輾轉回到親人身邊,但貧窮、飢餓、疾病、死亡接踵而來,兒子、女兒、老婆、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離他而去。最終,他只能與老牛相依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樣,同樣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福貴就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述着自己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身邊一位年長的老總。他説他認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兒時的米湯水,因為在那個年代沒有被餓死已是一種幸運,當飢餓難耐的時候,一碗哪怕只有幾顆米煮就的米湯水便是人間美味。年幼時的苦難讓他一度無法釋懷,他説他以前每講述一次都會忍不住掉眼淚,但是,他説他現在可以笑着講完這段經歷了。是的,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痛。不僅如此,就連我們的生命也終將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福貴便是這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

既是塵埃,那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特別是像福貴這樣苦難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來得快活?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昨天上午在養老院做義工,看到這些老人,有的全身癱瘓、有的半身癱瘓、有的疾病纏身,當然也有八九十歲仍健在的,對於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有人説,沒有質量的人生,毋寧死。但當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風清雲淡?也許真的只有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活着也是一種幸福。這樣看來,活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至於他活着的意義是不是你認同的意義,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活着》讀後感2

這本書題為“活着”,寫的卻是“死亡”,這是一部為內心而寫的著作,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苦難後依舊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故事講述了男主角福貴兒的一生。福貴兒年輕時沉迷於吃喝嫖賭,一言不合就打媳婦兒家珍。有一天,家產被敗光了,輸給了一個叫龍二的人。親爹被氣死了,家也被人奪了。

福貴兒終於洗清革面,懷着兒子的`媳婦兒卻被岳父接回了城裏,後來又帶着兒子有慶回來了。娘生病了,福貴兒去城裏買藥被國民黨抓走,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活了下來,遇到解放軍,回了老家。回家後孃死了,女兒病成了啞巴。(看到這裏,我以為作者會寫龍二霸佔他的妻子之類的,不僅沒有,反而龍二的結局出乎意料)

福貴兒回來後,土地改革開始了。龍二因為不肯分田產,被槍斃了。福貴兒很是感慨,如果當初他沒有輸光家產,現在死的就是他了。到這裏,我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沒想到,現實永遠沒有更慘,只有最慘,真正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家珍得了軟骨病,幹不了活,家裏負擔加劇;政策變化,家裏越來越窮;曾經的戰友成了縣長,卻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有慶(有慶死於為縣長夫人輸血,抽乾了血而死);女兒鳳霞與城裏的偏頭二喜結婚,死於生產;女兒死後,妻子家珍不久於世;年幼的外孫被接到鄉下與自己同住,自己年邁貧窮,生活艱苦,讓孫子死於吃豆子撐死。

多年以後,年邁的福貴兒牽着他年邁的老牛,哼着歡快的小曲兒,給在鄉間收集歌謠的“我”講述了他的一生。本書故事篇幅並不長,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到結尾,我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我內心在期待某種逆風翻盤,從始至終故事卻都在朝着反方向發展。

可能越是窮苦的人才越能體會到這種與生活作鬥爭的辛酸,和災難降臨時無能為力的苦楚。曾經我因一些生活瑣事與朋友爭吵,看完這本書再去回顧那些瑣事,與生死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麼?曾經我所堅持並奉為真理的“對”與“錯”是否侷限了我的眼界與格局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柔和。《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當做富貴兒去歷經滄桑後,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經經歷的一切,感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激未來將創造的一切!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