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且聽風吟》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14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且聽風吟》讀後感(精選1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且聽風吟》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1

書的序裏,説這是一本不日本的書,沒有看過太多日本作家的作品,無法對此作出這樣那樣的評價,但對於日本人的表達方式,在電視劇,電影裏已經有些涉獵,確實,這本書不太想在講日本話。作者自己説,這本書之前寫了一遍,由於自己對於情節和描寫方法不滿意,之後不得不推倒,重新來過。第二次寫作的時候,開始嘗試用英語寫下去,再翻譯成日語,意外的發現很順手。

文章的序很長,第一次讀完,特別對於其他作家對這本書的看法那裏覺得非常的術語話,令普通人難以讀懂。再看完文章之後,再讀一次序便又豁然開朗,而且更有欽佩之感。

讀完全文,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種淡淡的悲傷,但是悲從何來,又彷彿説不清楚,沒有過於悲傷的事件,沒有殘熱的殺戮,驚人的意外,一切都是平淡無奇,但那抹淡淡的憂傷讀者卻始終揮散不去。所以,我再重讀了序,序的最後一段説,距離感或疏離感,連同虛無感、孤獨感、幽默感,構成了村上春樹作品的基調。再仔細品味一下文章的內容。主人翁沒有被寫到家庭,沒有愛人,沒有寵物,與所有事物都存在在距離,就算是於好朋友“鼠”和中國酒吧老闆“傑”,給我們的都只是那種君子之交的關係。我們在潛意識裏在同情和憐憫。這種與社會保持距離甚至是逃離社會的情緒,是宣揚一種自由,而升騰出一種寂寞。

值得一説的是,村上的作品中,對性的描寫是有始終有目的的側重。有性而無愛,旨在通過赤裸裸的性,宣泄出人物那渾身滿溢的孤獨。那種為讀性而閲讀的動機,是徹底的對作品的侮辱。就好像我看過的最最憂傷的電影,《逃離拉斯維加斯》裏的橋段,性對於突出這種憂傷和絕望,有着特殊的表現力。

對於能讀到像且聽風吟這樣一部對於挖掘到人至深人性的作品我感到慶幸。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2

《且聽風吟》這本書,我非常喜歡。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這部小説作為文學文體的新穎之處主要表現它的文體或者説語言風格:簡潔明快,爽淨直快,節奏短促,切換快捷。我認為這部小説具有創新性,近乎透明,了無阻翳,可謂開一代新風,甚至認為其文體的新穎之處意味着他對世界的理解的新穎,並非語言的新穎。

有位評委,文學評論家丸谷才一稱道:“總之才華甚是了得,尤其出色的小説的流勢竟無全滯重拖沓之處。二十九歲的村上春村寫出這樣的作品,説明今日本的文學趣味開始出現大的變化。”

我認為這部小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距離感。美國有位作家哈斯費爾德説:“我們認識的對象和實際認識的對象之間,總是橫陳着一道深淵,無論用怎樣的尺都無法完全測出其深度。”

距離感,連同虛無感,孤獨感,幽默感,構成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調。

它無法捉摸,又無所不在,輕盈散淡,又叩擊心扉,涼意微微,又温崝脈脈,似乎輕聲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晝夜兼程疲於奔命的我們:且聽風吟。

讀了這部小説後,我才知道,村上是多麼有才華。

其中還有一位著名作家古行淳之介寫道:爽淨輕快的感覺下有雙內向的眼,而主人公又很快將這樣的眼轉向外界,顯得那般漫不經心。能把這點不令人生厭地傳達出來,可謂出乎不凡,不過,我覺得那不僅僅是技藝,也作者強調的品性融入其間,對我予以好評。

這部作品被譯作之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地深具影響。

再次,我再介紹一下這個作家。村上春樹,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二日出生於日關西京都市伏見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主要著作:《挪威的森林》《舞!舞!舞!》《螢》等。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3

今早起牀,一口氣讀完了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這是他的處女作,剛好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作品讓他逐漸遠離酒吧老闆的生活,轉而走向創作的生涯。

這部作品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假期時間在家鄉度過的一段時光,故事裏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出場人物不外乎,主人公的摯友鼠,酒吧的中國老闆傑,還有一個不知道姓名的女子,她和作者是一種很模糊的關係,從小説開始,他們便赤身裸體在牀上相識,但是一直到小説的結尾,他們也沒有發生過一次性關係。也許這是村上對愛情的寫照。

村上的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用平淡的事訴説不平淡的生活,他寫出的不光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種對人內心的挖掘。

一個作家對人內心挖掘的越深,他也就越成功,村上無疑做到了這點,因此他的書在日本也是最暢銷的。

在我身邊,我從沒看見過有人看村上春樹的作品,只有兩個例外,我最開始瞭解他是從堂姐那裏,因為她的書架上擺着一本《海邊的卡夫卡》,這也是我讀的第一本他的書。還有就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他跟我説《海邊的卡夫卡》是他們初中,學校規定讓讀的東西。

這是讓我這個略微懂一點村上的人十分傷心的,因為村上的作品不是為性而寫,但性絕對是村上作品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使他的作品在挖掘人性方面更加透徹,更加真實。

總的來説,每次讀完他的.作品,就像是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旅行,同時也感到村上是在追求着什麼,作品中並沒有寫出,這只是我感覺到的,有可能村上自己也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我們活着的人,都在追求着什麼。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4

村上春樹29歲寫出了《且聽風吟》,從此彷彿找到了一個宣泄口。村上説“寫文章並非自我診治的手段,充其量不過是自我療養的小小嚐試”,我很認同,正是這小小的嘗試村上終於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我29歲時重讀這篇小説,彷彿看到了一種影子,更能引起一種共鳴。

文字是一種表達,而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村上正是發現並藉助了小説這種表達途徑。就像小説中所説,從小得了十幾年自閉症,經過三個月不眠不休的講話突然就好了,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並堅持下去。

青春是什麼,青春是一種迷惘。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信息從我們耳邊呼嘯而過,留下的也只是迷惘與孤獨,我們無從選擇。是這個時代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選擇了這個時代,我們只能去面對,只能被這浩浩蕩蕩的潮流推着前進。然而生活終要繼續,人也要逐漸長大,長大後我們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很喜歡喬布斯的一句話:“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唯有覺知自已,發現自己,實踐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要有勇氣面對自己,並下決心排除自己的岔路。

29歲的自己也想像村上一樣為了理想放棄所有,但事實是人總被束縛着,家庭、社會、環境。也渴望宗教般熱忱的自我奉獻,也羨慕飛蛾撲火般一無反顧,但我知道我不是。

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明白,我只是普普通通一個人,像世上大多數一樣過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我所追求過、熱血過的終究熬不過時間的磨損。

我明白,我不是村上,我只是我,萬千大眾中的一個。

但我至少希望還能像村上一樣,堅守自己的心靈。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5

雖然許久不讀小説,但聽“村上春樹”這個名字,可以説是如雷貫耳。所以時隔許多年來再到圖書館時,就借回了他的成名小説《且聽風吟》。

《且聽風吟》以第一人稱着筆,小説不是很長,如同一個人,一邊品着酒、喝着茶,用不帶太多感情色彩語氣,途述着一段回憶。

那是一次很普通的邂逅,女孩子喝醒了,不省人事,男主角把她送回住處。然後帶出相處的這一小段故事。沒有明朗、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刻骨銘心、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有一點感悟,一點感受,還有對人生、對周圍環境的一點領悟。或者生活那個環境中的日子是平淡如水的,也是讓人困惑的。小説中的“我”在平凡的日子中沉思,在酒吧中打發多餘的時間。沒有豐功偉績,也沒有你噥我噥,不清晰的故事情節,只有一種感受貫穿其中,那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或者還很迷惘,或者在思考之後還不能明確方向與其中的含義,但不管過程是什麼樣子,所有的一切都將在時間的偏移中,淡了,甚至是忘了。只要生命還在延續,日子就還在過下去,相對於其他人,大家僅僅是對方的過客,一起走過的日子,終將只剩下一段或清晰,或模糊的記憶。

或者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着筆細膩的,故事情節清晰的故事,對於《且聽風吟》此類小説還有待去了解,去習慣。讀《且聽風吟》,給我最為深刻的印象就是像似聽一段來自心的低吟,在作者吟説中,滲透。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6

第一次聽説村上春樹是從一個學長那聽到的,當時只覺得這個名字聽上去很老,便沒有去讀讀他的作品。在老師的推薦下,決定去讀一本他的書。挑了很多,卻不知到底要讀哪本,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讀讀他的成名作《且聽風吟》。

和其它小説一樣,這本書講的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因為,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無論是在何時何地,都有愛,我們也總是在挖掘關於愛的一些事。這本書講了主人公在酒吧喝酒時遇到一個酒醉少女,並與她發生的愛情故事,沒有像其它愛情故事的完美結局一樣,最後,醉酒少女離開了他,自始至終,兩人並沒有發生什麼關係,或許作者是在探索着關於愛情的一些什麼。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研究着愛情,人性,卻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挖掘出關於愛情和人性的內在本質,因為,有時候人連自己想的什麼都不知道。愛情的本真到底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在我們看來,人總是在愛情裏受傷害,也是在彼此的傷害中不斷成長。在我看來,愛真的能使人成長,有愛就有傷害,有一句話説的好“我們越痛越愛”,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讓世界充滿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或許,對於愛情,我並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只認為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對於人生,我也沒有什麼過好的建議,只認為只要堅持自己的本真,每天過的開開心心心就是最重要的!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7

《且聽風吟》這本書大約是我在高中時代收入,後來卻遲遲未曾閲讀,近日打掃之時卻發現它已然在書架上落滿塵埃。已然不記得當初是怎樣的心情而選擇了它,也許是名字,也許是裝幀,也許是開篇的幾行字句,記憶連同青春的尾巴,一起去而不返。但它或許是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吧,但不關乎於愛憎,只關乎於活着,那是停留在年輕時代的活着,似乎與許久的以後終究要有不同。

我不確定是否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樣的小説,沒有情節的大起大落,沒有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倒更像是一篇帶着情節的散文隨筆。故事裏,有“我”的朋友鼠,有“我”曾遇過卻再沒遇見的女孩,有最後留給“我”的那片海。一切彷彿隨時光而刻成膠片,但已然無法理出影像。

而隨着作者的文字,我的腦海中似乎也出現了一幅又一幅的畫面,與其説它是一部小説,不如説它是一部影片。在海面上漂浮着飲着酒的男女,一絲不掛的僅僅喝醉的女孩,還有沒有盡頭的大海與馬鈴薯……但其實村上春樹的文字,描繪出的也並不只是電影一般的畫面,它們也是關於“青春”的畫面,沒有大段大段説理的文字,也沒有抱怨與刺痛。但全文閲讀完畢後卻達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訣別。這是讓人恐懼的,也是讓人莫名想要靠近的。其實作家操縱的不只是文字,還有讀者的心。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8

當看到第“37”次印刷後,不禁睜大眼睛又看了一遍。嗯,確認是37次。印刷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書的受歡迎程度。

《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第一部為人知曉的作品,也是其成名作。其語言模仿美國作家又有自己的風格,個性鮮明,獨樹一幟,其一經投稿,便斬獲“新人獎”,一時聲名鵲起,甚至這個意義大過它的內容。

然而,第一部作品通常意味着“不成熟”。通篇作品籠罩在憂鬱之中,讀來甚感壓抑,《挪威的森林》也有淡淡的憂鬱,但有疏通的出口,比如“敢死隊”,比如綠子。

對景物描寫詳盡,但不如《挪威的森林》那般深入人心,似乎缺少一股精氣神。文中對話有些語焉不詳,給人“只説一半話”的感覺。諸多倒敍和插敍,來回跳躍又重重疊疊,讀起來有些費力。比較起來還是《挪威的森林》更勝一籌,《挪》讀起來如行雲流水,毫無阻滯之感。主要內容是主人公的四段感情經歷和其朋友“鼠”的厭世生活。故事情節很少跌宕起伏,相對《挪》平淡很多。

其中心思想大抵是講述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及生存方式。就中心思想而言,並不像《挪》那麼突出。

讀過《挪》再來讀《且》,《且》相形見絀不少。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9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嘗試都可能是徒勞的,甚至傷害對方。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痛對方保持距離,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動輒強加於人。在這個意義上,距離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關心。

問題是,如果只能以這種保持距離的方式表達關心,那未嘗不可以説現代人、現代社會的一種悲劇,一種矛盾。

距離產生自由,自由式最可貴的。

距離感或疏離感,連同虛無感、孤獨感、幽默感,構成了他作品的基調。它無法捕捉,又無所不在,輕盈散淡,有叩擊心扉,涼意微微,又温情脈脈,似乎輕聲提醒在人生的旅途中晝夜兼程疲於奔命的我們:且聽風吟……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心情抑鬱的人只能做抑鬱的夢,要是更加抑鬱,連夢都不做的。

較之貧瘠的真實我更愛華麗的虛偽,任何人都肯定有他的心事。

死去的人一死了之而永葆青春年華。相反,苟活於世的我們卻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地增加着年齡。

再也無須前思後想,一切豈非已然過往。

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

沒有一個傢伙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大家一個樣,擁有什麼的傢伙生怕一旦失去,一無所有的傢伙擔心永遠一無所有,大家一個樣。所以早些覺察到這一點的人應該力爭使自己多少懷有自信,哪怕粧模作樣也好。什麼自信之人,那樣的人根本沒有,有的不過是能夠裝出自信的人。

説謊是非常令人討厭的勾當。不妨説,説謊與沉默是現代人類社會中流行的兩大罪過。我們實際上經常説謊,也往往沉默不語。然而,倘若我們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無不真實,那麼真實的價值勢必當然無存。

一切都將一去杳然,任何人都無法將其捕獲。

我們便是這樣活着。

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經常走那條同她一起走過的路,坐在倉庫石階上一個人放眼望大海。想哭的時候偏偏出不來眼淚,每每如此。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先生的作品是讀他的《挪威的森林》,那時候沒有先特意去了解村上春樹先生,也沒有看過他人對村上春樹先生作品的評價,反正拿起來就讀。

一開始讀完村上春樹先生的作品後,我有點説不清村上春樹先生表達的東西,不知道怎的就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讀後內心的感覺。反正就是有點被捲進了一種莫名的情緒,年輕裏頭的孤獨、無奈還有一點點的不安。後來是兩年前又讀了村上春樹先生《且聽風吟》一書,大致也還是跟讀完《挪威的森林》一樣的感覺,讀後心裏面的感覺很難用一個詞語去形容,總的來説我不喜歡這種感覺。大概是年輕的我內心對於這種孤獨、無奈、不安以及似有非有的懷念是有點抗拒的,但沒讀明白最近又忍不住看了一些書評後再去讀了一遍。

《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先生的處女作。村上春樹先生用了很獨特的方式去寫作,讀讀其他的小説,就可以很明顯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所在。正如村上春樹先生本人所説的一樣“……總的説來黏乎乎讓人不好受……”,我理解的是除了在寫作內容村上春樹先生有所挑之外,語言表達方面村上春樹先生也喜歡簡明、清爽的方式。所以《且聽風吟》一書內容也給人簡明、清爽的感覺,句子不長,對話簡單,故事也不繁宂。

可就是在這簡明、清爽的句子裏面,藏着村上春樹先生關於年輕時期許許多多的回憶與情緒,也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回憶與情緒讓我記住了這本書。

讀到書後面的幾節,我才感受到前面所寫的,我原覺得多麼寂寥的一切是村上春樹先生對過去如此深深的懷念。逝去的年輕時光就如“那位左手只有四個手指的女孩,我再也未曾見過。……在人的洪流與時間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雖然“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經常走那條同她一起走過的路,坐在倉庫石階上一個人眼望大海”,但又如何?心裏雖是還裝着滿滿的懷念,但物還在人早已消殆。“想哭的時候卻偏偏出不來眼淚,每每如此”,即使想再次靠近尋回年輕的時光與感覺,可是任憑自己怎麼努力卻還是撲了個空,反倒像是打翻了什麼美好的東西,心裏滿滿的不是滋味。

我們年輕的時光裏頭有太多太多的事物,在我們還很懵懂的時光裏頭出現,在我們還懷着一顆迷茫的心的時光裏頭出現,這一切充滿了整個年輕時代,讓人多麼懷念。就像村上春樹先生在《且聽風吟》一書裏寫到的朋友“鼠”一樣,一起喝酒一起談天説地,到後來長大後有了各自的生活;還有那三個分別與作者有三段故事的女孩,以不同的方式走進他的生活,最後又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他,初戀、流浪少女以及不明白為什麼自縊身亡的她;還有在酒吧短暫出現過的有一對美胸的女人,作者的離開斷了後面可能的交集;還有修學旅行中遇到的與《加利福尼亞少女》唱片有關的女生;以及在後面情節中透出滿滿情慾味道又出乎意料沒有下文的四指姑娘。但這一切到後來統統都消失在作者的生活裏面,好像不留痕跡一般。

我們總要接受出現在生活裏面的一切,也得面對一些事物的離開。

是呀,誰不是這樣呢?我們都留不住短暫的年輕時光,留不住短暫的年輕時光裏頭以任何方式出現在你生命中的某個人,留不住短暫的年輕時光裏頭某個時間出現的某一份感覺,到最後甚至留不住短暫的年輕時光裏頭你曾珍藏過的老照片。不是刻意不去留住,而是時間像滴水穿石一樣慢慢地抹淡你的記憶,或許你也沒有留意這一切怎麼地就逐漸變淡了,甚至還有你對這一切的心。就像“我”在抱住四指姑娘的時候任憑怎麼努力也想不起前三個女孩的面龐一樣。這樣的流逝在成長的過程裏面還會不斷的增加,只是在某天你想起來這一些的時候,還是會感覺到心裏面有點重量,或許不會很沉,但大概也可以讓你稍稍輕歎口氣罷了。

最後,“鼠”繼續創作他的小説,“我”也結婚了並生活在東京,日子算是安靜平和。在收到的“鼠”的稿件首頁裏有給自己的生日祝福,或許這份記得在流逝的一切裏面能帶給“我”一絲的慰藉吧。作者在書的後部分寫道,“如果有人問:幸福嗎?我只能回答:或許。因為所謂理想到頭來就是這麼回事”。這大概就像是書中開頭的那個句子所寫的一樣吧,“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我們大概也不會處於極端之處,極其完美或是極其絕望。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11

很小的時候會寫那種同學錄,裏面會有一項是最喜歡的動物:那會兒跟風似的寫上小白兔。

等到真的接觸到小白兔之後,才發現連碰都不敢碰這種生物,甚至知道了自己對這種帶毛的還有温度的東西怕得很。

這哪裏是真的喜歡呢。再長大些,被問起最喜歡的作家是誰。回答又是那種最符合那個年紀品味的作家了又跟風似的説了韓寒、三毛啊之類的。

到了高中喜歡的回答肯定又換了,現在還記得回答過村上春樹。其實那時候只看過他的一些小説節選或者聽別人説過他事蹟甚至只是覺得這個名字好聽…然後就被稱為“最喜歡”。

能這麼篤定否認喜歡,是因為我確信《且聽風吟》是我第一本完整看完了的村上春樹的小説。看完之後也不能確定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跳躍性的對話,還有一種作者故意把完整的故事情節打亂分佈的錯覺,也分不清是和幾個女人的愛情故事還是和幾個一起喝啤酒的兄弟的友情故事,完整看完能確定的是一種一切隨他去的生活態度。

所有的文字都有一種壓抑頹靡的放縱感,忽遠忽近的距離感。

因為這本書村上春樹從爵士樂酒吧老闆成了一個用文字抒情的作家,過程很奇妙也很真實,畢竟他是找了自己真正喜歡的。

因為這本書我突然仔細回想了那些年我自以為的喜歡,這過程也很奇妙很真實。

  《且聽風吟》讀後感 篇12

等到我又一次和村上邂逅,那時因為我喜歡上了長跑——説來慚愧,現在已經有好久不跑了。於是,我開始留意關於長跑的書籍。在亞馬遜上,我找到了《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本書倒是寫的平易近人,娓娓道來,一點也不晦澀難懂,讓人讀了有一種似是聽老大哥講其生平軼事,並傳授生活經驗的感覺。

也正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村上的處女作,就是這本《且聽風吟》。據説,這還是他在經營爵士樂酒吧時,熬夜寫成的。所以,更加增強了我對於他這本書的興趣。

看完這本書之後,細想想,真沒有什麼頗為精彩的橋斷和情節。他只是在講一個故事,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在一個特定時期的種種境遇,平淡如水,但卻真實而讓人願意讀下去。

這可能也跟村上的性格有關吧。像他這樣一個喜歡馬拉松運動的人,在生活上亦是那種細水長流,波瀾不驚吧,但就是這個平實如水的對生活的記錄,讓他的作品格外的與人親近,有一種願意讀下去的感覺。當然,如果能看懂日文,讀原著的話,想必更會有這種感覺了。

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作者本身的角度所寫的。講述了它在大學放假期間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兒。在敍述這些事兒的過程中,作者巧妙的把個人的一些回憶也穿插其中,這也讓故事顯得更加飽滿和充實了起來。

整個故事,以時間順序為主線,講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鼠”從認識,到變成互訴衷腸,無所不談的啤酒友。在這裏我要説一點,對於自己不太能節制的人,正在戒酒的人慎看此文。因為文中的主人公極其朋友,甚是喜愛啤酒,經常豪飲狂喝。以至於我這幾天回到家連水都不喝了,直接以啤酒代水,並配以鍋巴佐之。臨睡前尤要再飲一罐,否則便無法安眠。

書歸正傳,故事以他和他的朋友鼠開始,中間加入了一段次要劇情,也可以叫支線故事,講到他送一個爛醉如泥的四指女孩回家。然後產生種種誤會,最會竟然變成了朋友。

故事中還有一個人物,叫做“傑”。他所經營的酒吧,是作者把整個故事穿起來的一條隱形的線。無論是作者回憶還是開拓支線故事。一旦回到酒吧,就又進入了主線。這也讓人不至於覺得故事的敍事很亂,用的恰到好處。

總的來説,這本書還是很值得一讀的,旅途時光,茶餘飯後,緩緩讀來,也是很容易讀下去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