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科學教案(精選20篇)

本文已影響 3.11W人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教案(精選20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自由排序,讓幼兒在自由的探索活動中,嘗試和發現不同的排序方法,並體驗排序活動的樂趣。

2、 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排序材料:積木、幾何圖形、吸管、數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關排序圖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項鍊、毛巾、建築物等等。

活動過程:

一、玩“給物品娃娃排隊”的遊戲,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想象來自由探索,嘗試不同的排序方法。

1、 教師向幼兒介紹各種物品娃娃,並請幼兒給物品娃娃玩排隊的遊戲。

2、 幼兒自己選擇物品娃娃進行排隊,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結果,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方法。

1、 提出問題:你是怎樣跟物品娃娃排隊的?

2、 根據幼兒的操作結果,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排序方法。

教師小結:

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狀、顏色、數量、長短等特徵來排隊,排序的規律也有很多,如:ABAB、ABBABB、ABCABC…………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前幾天,我班的陸思為小朋友帶來了一罐泡泡水,當他吹出五顏六色泡泡的時候,周圍孩子立刻沸騰起來了:他們中有的拍泡泡,有的吹泡泡,有的追泡泡……沒想到,第二天,更多的小朋友帶來了泡泡水,他們和泡泡玩得很開心,“泡泡”成了孩子們談話的熱點。由此,我想也許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喜歡新奇、好玩、會變的東西,何不憑藉着泡泡的特性,預設成一個集體的教學活動,使孩子們瞭解事物之間的簡單聯繫,運用動作、語言表達自己快樂的情緒,感受到探索的樂趣。

於是,關於泡泡主題活動就這樣開展了。隨着主體的開展,許多孩子的泡泡水用完了,無法繼續玩泡泡遊戲。於是,孩子們設法想自制泡泡水,那麼用什麼來做泡泡水呢?趣味探索的主題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我把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一種素材設計了這一次活動,旨在通過活動讓孩子簡單瞭解事物之間的簡單聯繫,充分調動孩子運用以有的經驗積極思維,嘗試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目標:

1、 能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材料,大膽嘗試製作泡泡水,體驗探索的樂趣。

2、 願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幼兒自帶的洗手液、洗髮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帶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交流材料,回憶經驗。

這幾天,我們小朋友對吹泡泡特別感興趣,大家還找到了許多會變泡泡的東西,跟好朋友説説你都找到哪些會變泡泡的東西?

二、 分類介紹,豐富經驗。

1、誰願意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是什麼?你發現它什麼時候變泡泡出來的?

2、(當介紹到幼兒帶得較多的材料時,如沐浴露)還有誰帶來的也是沐浴露?你帶的是什麼沐浴露?

三、 運用經驗,積極探索。

1、(探索前)材料介紹。

教師:今天我們就用自己帶來的材料做泡泡好嗎?戚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有杯子、蓋子上帶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籃裏也有各種不同的材料,你們也可以選擇。

2、(探索時)注意點:

(1)觀察孩子們使用材料的情況;

(2)及時根據孩子們的探索情況給予指導和幫助;

(3)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知泡泡的不同,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探索發現;

(4)發現幼兒不同的操作方法時,及時讓其他幼兒傳遞信息。

四、 交流分享,體驗快樂。

1、當有的幼兒製作出泡泡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和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經驗。

2、遊戲:吹泡泡。

我們一起去玩吹泡泡吧!

評析:(浦東新區教科所 王正可)

“泡泡從哪裏來”的主題源於教師對幼兒遊戲經驗的關注,並在許多幼兒對此感興趣的基礎上,轉換而成的一個預設活動。教師依據小班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但又限於其認知活動具有明顯的受情緒支配和對事物之間的內在關係難以理解的年齡特點,將此活動的設計旨在通過趣味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增強對事物變化的有意行性關注。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實驗,觀察物體在透明容器裝水前、後的影像變化。

2、注意幼兒安全的操作,培養實驗的安全意識。

3、幼兒學習記錄物體的影像變化。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透明玻璃瓶,圖片,毛巾,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1、幼兒觀察瓶子,瞭解瓶子的形狀,材料。

提問:“小朋友們看,這些都是什麼?”“你們看這些瓶子都一樣嗎?”“他們有什麼不一樣?”(注意引導幼兒從形狀,大小,材料,等方面進行觀察。)“剛才我們説了這麼多不一樣的地方,那麼你們看看這些瓶子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嗎?”(注意引導幼兒説出瓶子的材料和透明的特點)

“原來這些瓶子都是玻璃做的,透明的。那我們拿瓶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

2、引導幼兒透過空的瓶子看物體,觀察物體的變化並進行記錄。

(1)幼兒透過瓶子看周圍的物體。

提問:“你們有沒有試着用空瓶看東西?”“請小朋友們每人拿一個瓶子去看一看周圍的東西,看看他們和我們平時看到的一樣不一樣?”(注意引導幼兒分批拿瓶子,以免過於擁擠)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

提問:“你剛才是怎麼看的?看到了什麼?有沒有變化?”

(3)幼兒透過瓶子看記錄表上的圖片並進行記錄。

(4)幼兒相互進行交流。

3、引導幼兒在瓶子裏裝上水,透過裝水的瓶子看圖片,並進行記錄。

(1)猜想:“剛才我們用空的瓶子看東西,請你們想一想,如果在瓶子裏裝上水,看東西會有什麼變化?”

幼兒操作驗證:“剛才小朋友們猜得都不一樣,到底誰説得對呢?讓我們來試試好嗎?裝水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注意引導幼兒分批裝水並幫助幼兒將蓋子擰緊,將瓶子和手擦乾)

(3)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第二張記錄紙上。

(4)幼兒相互交流,教師評價總結。

4、引導幼兒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使所照成像變形。

小班科學:誰在水裏不見了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自然界中奇特的花草植物,知道它們奇特的功能。

2、通過觀察畫面、盆景,感知有趣的植物,並大膽地講述植物的外形特徵。

3、產生進一步探究花草植物的願望,對花草植物有好奇心。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投影儀一台,電視機一台。

2、教師準備含羞草一盆,幼兒從自己家裏帶一盆有趣的植物、圖片資料或影像資料。

3、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出示含羞草,引起幼兒的興趣。

(1)你認識它嗎?知道它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2)引導幼兒看看、摸摸含羞草,觀察並説説:含羞草是怎麼變化的。

2、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有趣的植物、奇特的植物。

(1)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奇特植物的圖片、照片或相關資料向本小組同伴介紹。

(2)每組推選1-2名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帶來的最奇特的植物。

3、觀察畫面,感知奇特的花草,瞭解它們特殊的功能。

(1)幼兒自己閲讀幼兒用書感知奇特的花草,並與同伴交流。

(2)教師用實物展示儀放大幼兒用書,講述引導幼兒看圖,並逐一介紹:

①會捉蟲子的花草:毛氈苔、豬籠草、瓶子草、捕蠅草。

②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王;

③會動的花草:含羞草、向日葵;

④長在水裏的花草:睡蓮、王蓮、荷花;

⑤可以治病的花草:黃連、金銀花;

⑥沙漠裏的植物: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指。(幼兒教育)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小兔的基本特徵。

2、喜歡和小兔做朋友並學會愛護小兔。

活動準備:

1、自然角中飼養着小兔、小兔圖片。

2、青菜、蘿蔔、青草、魚、肉骨頭圖片若干。

3、畫紙、印泥、手工紙等。

活動過程:

一、猜謎激趣。

1、聽謎語“小兔”,看圖片。

2、根據藏在大樹後面小兔的特徵,猜猜它是誰,並學念謎語。

二、可愛的小兔。

1、跟老師一起觀察自然角中的小兔,分辨其長耳朵、短尾巴、紅眼睛等明顯特徵。

2、在青菜、蘿蔔、青草、魚、肉骨頭等中挑選食物喂小兔,並輕輕地撫摸小兔。

三、喂小兔。

1、在畫有小兔的紙上,用海綿或用手指(可用左手手指或右手手指分別嘗試)印出蘿蔔、青菜等形狀,喂小兔。

2、用紅、綠色手工紙撕撕貼貼,做成喂小兔吃的青菜和蘿蔔。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根據黃、綠兩種顏色不同的規律,感知和區分有和沒有;

2、學習單一的按顏色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大小,掌握初步的數概念;

3、利用各種感官積極參與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魔術箱一個,各種盒子同樣大小各兩個,分別為黃和綠。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魔術箱,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1、出示魔術箱: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和你們做遊戲,看看這個是什麼?(箱子)這是什麼顏色的箱子?(黃色)那我們就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叫黃箱子。這個黃箱子是大還是小?那我們就説好大的箱子。引導幼兒一起學説。

2、猜猜看,這個黃箱子裏有沒有東西?怎麼樣才能知道里有沒有東西呢?(豐富詞彙打開來)。我請個小朋友上來打開箱子吧!

3、請一名幼兒上來打開箱子,請全體幼兒看看裏面有沒有東西?並引導幼兒説:沒有東西。

4、這個黃色的大箱子可是個魔術箱,它有很神奇的本領,可以變魔術呢!只要聽到變、變、變,它就能變出東西來。現在我們就來變魔術吧!

二、魔術箱變魔術

1、引導幼兒一起變、變、變,變出黃綠兩個鞋盒:這兩個東西是什麼?(盒子)是什麼顏色的?這兩個盒子哪個大?跟黃箱子比呢?猜猜看,盒子裏有沒有東西?哪個盒子裏有東西?怎麼樣才能知道哪個盒子裏有東西呢?(引導幼兒説打出來;用眼睛)。

2、魔術箱可厲害了,還能變出來東西來,我們一起來説變、變、變吧!變出黃、綠兩個盒子(比鞋盒小)哪個盒子大?跟鞋盒比呢?猜猜看哪個盒子裏有東西?(請一名幼兒打開盒子,並引導幼兒説出哪種顏色的盒子裏有東西,哪種顏色盒子裏沒東西)。

3、魔術箱變出幾個盒子?(引導幼兒數一數:兩個黃盒子,兩個綠盒子)厲害嗎?我們一起來誇誇魔術箱吧!(引導幼兒誇魔術箱)。

4、魔術箱還能變出東西嗎?我們再用最好聽的聲音來説變、變、變,看看能不能變出來。

5、我請一位小朋友來找找看,神奇的魔術箱有沒有變出東西來?(請一名幼兒上來從大箱子裏拿出最小的兩個盒子舉起來給小朋友看)。

6、魔術箱又變出了幾個盒子?是什麼顏色的?一樣大嗎?猜猜哪個盒子裏有東西?這個盒子打不開,我們怎麼知道里面有沒有東西?(引導幼兒説出搖一搖,用耳朵聽一下哪個盒子裏有東西。)

三、給盒子分類

1、魔術箱説自己累了,想休息一下。我們請他們到傍邊休息一下吧!

2、魔術箱都變出什麼顏色的盒子寶寶了?我們給它們分分類好嗎?(請一名幼兒給盒子分類,按顏色分)。

3、盒子寶寶都一樣大小嗎?我們給盒子寶寶排排隊好嗎?(請兩名幼兒上來幫盒子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隊)。

4、老師現在有個問題想考你們了,兩種顏色的盒子都排好隊站在這裏了,什麼顏色盒子裏有是東西的?什麼顏色的盒子裏是沒有東西的?我打開來看看,你們記得對不對?

5、教師打開盒子驗證,讓幼兒掌握規律。猜對了,表揚幼兒,猜錯了,請幼兒從看到的情況中總結出規律。

四、延伸部分

1、魔術箱又想考考小朋友了,看它又變出了什麼?(黃顏色盒子)裏面有沒有東西?你是怎樣知道的?請一名幼兒上來打開盒子,盒子裏有很多糖果,請幼兒分享糖果,引導幼兒説謝謝

2、今天你們和魔術箱玩得開心嗎?魔術箱變完了魔術,要回家了,小朋友和魔術箱怎麼説?(再見)歡迎下次再來!

3、活動結束。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7

目標:

⒈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感知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係。

⒉結合生活經驗大膽、誇張地表現有風天氣的各種事物變化。

準備:

⒈羽毛,樹葉,紙,石頭、磁塊,小木棒,金屬勺、回形針、記錄單等材料每組一份。

⒉扇子,吹風機。

重點:

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感知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係。

難點:

大膽、誇張地表現有風天氣的各種事物變化。

過程:

一、談話導入——風兒在哪裏?

師:有時,風兒不知躲到哪裏去了?樹枝,樹葉都不動搖了,我們有什麼辦法能使風兒快快出現?(幼兒討論)

師:當風兒出現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現象?

二、幼兒操作,感知風兒能使有些物體移動。

提供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羽毛、樹葉、紙、石頭、磁塊、小木棒、金屬勺、回形針等材料每組一份。

(給每位幼兒提供了操作的機會,葉瀾教授認為,教學活動應該讓每個參與活動的幼兒人人都能夠喚起內在的激情。)

⒈幼兒猜測。

師:請你猜一猜朝他們吹氣時他們是否會移動?怎麼動?

(此段設計從生活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既“吊”起了幼兒探索的“胃口”,同時在幼兒的元認知和新知的建構之間搭起了“橋樑”為後面的學習探究拉開了成功的帷幔。

科學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科學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並從中獲取科學知識。因此,適當的問題是探究的起點。)

⒉幼兒操作。引導幼兒將物體有序擺放,一次一個孩子逐個向不同的物體吹風,記錄吹動後物體移動的路線。

(第一次操作簡單易行,很好的幫助了幼兒感知梳理風力大小對不同物體的影響,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有關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係。

通過親身操作活動促進幼兒積極的情感態度,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在遊戲中愉快體驗。)

⒊交流。請幼兒説説哪些物體被風吹動了,哪些沒有吹動?為什麼呢?它

移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活動中,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去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這裏組織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結果顯得尤為重要,唯有交流才能讓幼兒盡力表達的更清楚,推理得更嚴密。)

⒋出示一個重物,如一塊磁鐵或一塊石頭,引導幼兒製造風,想辦法使其移動。

(讓幼兒學會解決一個問題的能力遠遠要比讓他們去牢記100個問題的答案來得重要。第二次操作,讓幼兒的原有經驗得到提升,在第一次初步感知物體能否移動和風的關係的基礎上,嘗試解決問題,思考風力的大小和物體移動的關係。)

三、表演“風來了”情景。

⒈幼兒以組為單位:每位幼兒認領組中的一種實驗物品,假設自己就是這一物品,然後其它幼兒對着他吹氣,這一“物品”模仿剛才的運動情形,進行相應的表演。

幼兒逐一進行遊戲表演。

⒉全體幼兒表演

幼兒假設自己是風,教師鼓勵他們象風一樣的行動,如在高空吹,在地上吹,做一股強風,做一陣輕風,慢慢的安靜的下來然後開始颳風。

(以遊戲的形式開展,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即讓幼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而且再次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活動再次達到高潮。)

四、延伸活動。

⒈帶領幼兒到户外觀察風吹到植物上植物的變化,及吹到人們身上,人們的動作,並用身體動作模仿。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

2、讓幼兒瞭解青蛙的外形特徵和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使幼兒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

動重點: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們聽是誰在和你們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聲讓幼兒聽辯,導入新課。

二、認識青蛙

"小朋友你見到的青蛙是什麼樣子的?小時候,它的名字叫什麼?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小結:小蝌蚪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變成青蛙的,我們看段視頻就明白了!

三、觀看課件,幼兒總結出青蛙的生長過程。

1、播放課件一遍,提問:

"小蝌蚪經過哪些變化,最後才成了青蛙呢?(師根據幼兒回答,張貼圖片。師不做評價)

2、再次播放課件一遍,提問:"小蝌蚪是這樣變成青蛙的嗎?(請個別幼兒參與評價。)

師小結:原來呀,青蛙是經過了:卵→小蝌蚪→長出前腿→長出後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長過程。

四、分發作業單,鞏固認識青蛙的生長過程。

五、總結: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溝及水田中,以蛾、蚊、蠅類等農業害蟲為主要食物。據統,一隻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只害蟲。每隻青蛙吃掉這麼多害蟲,成千上萬只青蛙吃掉的害蟲就很多了。因此,人們把青蛙稱為"捉害蟲高手",並把青蛙當做人類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們,從今天起,我們一定能做到保護青蛙,愛護青蛙。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關心、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使幼兒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3、引導幼兒瞭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稱得上“之最”的動物。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1、課件-動畫片:大象有個長鼻子。

2、ppt課件:動物之最。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觀看動畫片,引起興趣。

小朋友最喜歡看動畫片了,現在呢,老師請小朋友看一個很有趣的動畫片,看完以後呢,給老師和小夥伴講講動畫片裏演了什麼故事。

2、你在動畫片裏看到了什麼動物?

(1)大象。

(2)長頸鹿。

(3)鴕鳥。

(4)河馬。

二、展開。

1、這些動物有些什麼特點呢?(讓幼兒互相説一説)

2、引導幼兒討論動物身上最明顯的特點。

它們都有各自的本領和特點,那麼,它們身上最明顯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吧。

3、ppt課件:動物之最

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幼兒説出的動物之最,進行歸納:

(1)脖子最長的動物是:長頸鹿;

(2)鼻子最長的動物是:大象;

(3)耳朵最長的動物是:兔子;

(4)跑的最快的動物是:獵豹;

(5)最兇猛的動物是:老虎;

(6)嘴巴最大的動物是:河馬;

(7)唱歌最好聽的動物是:百靈鳥。

4、請幼兒同桌兩人互相説説自己喜歡哪個動物,它有什麼本領?還有哪些動物之最?

5、請幼兒表演動物之最。

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長鼻子的樣子,並説:“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長。”

【活動延伸】

學唱英語歌:大象有個長鼻子。

師幼一起邊看動畫片,邊唱英語歌,根據幼兒的興趣,反覆跟唱。

【教學反思】

幼兒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認知不全,記錄自己認知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培養。對教師現場用簡筆畫記錄的方式感興趣。總體説來,教學內容對幼兒有吸引力,但是幼兒交流分享的習慣和方法需要培養。

小百科:動物是生物的一個種類。它們一般以有機物為食,能感覺,可運動,能夠自主運動。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看、聞、嘗,瞭解水是透明的,是無色無味的;

2、在操作過程中,感知水具有流動的特徵。

3、在科學活動中,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兩個玻璃杯(一杯清水、一杯醬油),兩個托盤;

2、幼兒每人三個透明的杯子,一個勺子;

3、漏勺、塑料小籃子、塑料袋、有洞的容器若干,小籮筐若干,小毛巾4條。

4、PPT課件活動過程:

a、教師導入課題,感知水是透明的。

(1)師:今天,我要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出示兩個杯子,一杯清水、一杯醬油)。

(2)教師繼續以魔術的形式,將兩顆玻璃珠放入杯中。

提問:變出了什麼?

珠子在哪個杯子裏呀?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這個杯子裏面是什麼啊?

為什麼珠子在醬油裏面看不清,在水裏面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啊?

(3)小結:原來水是沒有顏色,透明的;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水中物體的形狀、顏色。

b、瞭解水--無色無味這一特徵現在,水寶寶要和我們玩躲貓貓,它啊就在你們跟前都有三個杯子,水寶寶就藏在其中的一個杯子裏,你可以用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等辦法把水寶寶找出來。

①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

②提問:你們用了什麼好辦法找到水寶寶的?

水寶寶是什麼顏色的?它聞起來,嚐起來是什麼味道的?

③教師小結: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我們也可以説是無色無味的。

④教師驗證實驗結果。

c、幼兒進行嘗試操作--幫水寶寶搬家,感知水的流動性。

師:水寶寶想請我們幫她一個忙,你們願意嗎?就是幫水寶寶搬個家。

①教師出示搬水工具:塑料小籃、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請幼兒説説它們的名稱並嘗試用這些材料進行活動。

②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③提問:你用什麼東西來幫水寶寶搬家的?

在幫水寶寶搬家時,水寶寶怎麼了?

④小結:原來水是會流動的。

d、延伸活動

(1)在生活中,你在哪裏見過水寶寶?

(2)觀看PPT,聽水寶寶自述。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觀察事物的興趣。

2、初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3、讓幼兒知道西瓜清涼、解渴、多吃西瓜好。

活動準備:

大西瓜、大口袋、圖片、刀子、盤子

活動過程:

1、遊戲導入:

神奇的口袋(口袋裏放着西瓜)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大口袋,裏面藏着一個小朋友的好朋友,你們知道它是誰嗎?現在老師就讓小朋友上來摸一摸,猜猜它是誰。(讓幼兒摸一摸,説説摸上去的感覺,猜猜裏面是什麼)

2、觀察西瓜

現在老師就把它請出來。看,它是誰啊?它是什麼形狀的?穿着什麼顏色的衣服?(讓幼兒般一般,試試沉不沉,最後老師以大西瓜的口氣總結)

3、講故事

現在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大西瓜和小老鼠的故事。(出圖片,講故事)

(1)圖片A:太陽高照,小老鼠在路上走。小朋友,誰走在路上?

(2)圖片B:小老鼠在姥姥家大口大口吃西瓜。小老鼠在做什麼?

(3)吃完西瓜,小老鼠説了什麼呀?

小朋友想一想,小老鼠又熱又渴的時候吃了西瓜有什麼感覺?

4、切西瓜,觀察西瓜裏面的顏色。(幼兒先發言,教師再總結)

小朋友,小老鼠對小朋友説我要讓你們到我家來做客,和我一起吃西瓜。小朋友,你們高興嗎?(觀察西瓜內部)

5、品嚐西瓜,講解西瓜的的味道和感受,引導幼兒把瓜子和瓜皮放在指定的位置。

小老鼠説:你們吃西瓜的時候,要嚐嚐西瓜是什麼味道的,是甜甜的還是鹹鹹的。吃起來的感覺是軟軟的還是脆脆的。吃西瓜的時候要把瓜子和瓜皮放在小盤子裏,不要把我家弄髒了。(幼兒邊品嚐西瓜邊提問剛才的問題)

6、結束

小朋友,我們的西瓜吃完了,小老鼠又要對小朋友説話了,它對小朋友説:現在是什麼季節啊?夏天這麼熱,我們可以吃什麼啊?我還知道一種好吃的東西,小朋友忘説了,那就是我們剛才吃的大西瓜。雪糕吃多了,小朋友容易生病,可是多吃西瓜,小朋友會感覺很涼快,渴的時候吃西瓜小朋友就不會渴了。小朋友,今天小老鼠請我們吃西瓜,我們應該對小老鼠説什麼啊?小老鼠説:不用謝小朋友,我們吃完西瓜也要回幼兒園了,我們跟小老鼠説再見吧!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對探究葉脈感興趣。

2、培養觀察能力。

3、嘗試對葉子進行分類、計數。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放大鏡若干、每人個橡皮泥、葉子標本若干。

2、葉脈標誌6個;書本標誌6個(上面畫有不同的葉脈標誌)。

3、事先檢查幼兒園西側花園及附近小花園的安全性。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小朋友,你認為葉脈象什麼呢?所有葉子的葉脈長得樣嗎?

小朋友認真地觀察,記錄所發現的葉脈。提醒幼兒注意保護葉子。並用橡皮泥拓印下來。

二、自由探索:葉脈真有趣。

教師引導幼兒看看、摸摸葉脈;比較葉脈的粗細和紋路圖案。並啟發幼兒可以用託印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下來並進行分類,也可用放大鏡觀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葉脈。

1、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所拓印的葉脈,説説它們的花紋分別像什麼?可以分成幾種?

2、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師利用葉脈標誌介紹該類葉脈的名稱。

四、遊戲:小樹葉找朋友。

幼兒自選片葉子標本,觀察它的葉脈類型,進行分類遊戲。

師:今天,風阿姨要跟葉子標本做遊戲,風起時,小樹葉就隨風飄舞,風停時,小樹葉就趕緊躲到它的書本里。

在遊戲過程中,引導幼兒模仿落葉飄的動作,並擴充對葉脈種類的認識。

五、自然結束:幼兒隨着風阿姨飄到活動室做新的遊戲。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3

設計意圖:

幼兒在活動中常常會操作各種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會帶來物品不同的運動狀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力”已經有了許多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聯繫幼兒的生活,對於大班的幼兒可以提升到粗淺的科學知識、以合適的方式讓幼兒形成“力”的概念。基於這樣的認識與需要,我們設計了“神奇的力”的活動,讓幼兒在反覆操作中體驗探索帶來的樂趣,瞭解“力”的初步知識。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遊戲,幼兒初步感受物體的運動狀態、形成與力的關係。

2、在探索活動中幼兒能與他人分享玩具和合作交流。

3、激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和形變的現象,探索其原因。

活動準備:

皮球、毽子、橡皮筋、小汽車、鉛球、絨球、油泥、拉力器、彈弓等。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或形變需要力,提出“力”的概念

1、導入: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好玩的東西,等一會兒你自己拉一拉、拋一拋、推一推,看看這些物體會怎樣。現在請你選擇一種玩具,找一處空地玩一玩,玩過後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2、幼兒自由選擇並第一次嘗試。(教師參與並巡迴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剛才玩的是什麼,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

4、運用運動與靜止的對應關係引導幼兒發現“力”。(集體把玩具放在桌上)

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麼不動了呢?(因為只有手和腳用力了,玩具才會動)

5、教師邊操作邊小結:如果物體運動或發生形變,那麼它一定受了某種作用,這種神奇的作用就叫“力”。

二、再次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過渡與導入:小朋友,剛才我們玩了一種玩具,發現了“力”。現在請你們再選擇一樣不同的玩具,不過這次你要試一試,輕輕地用力它會怎麼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麼樣。玩過之後,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並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幼兒自由選擇並第二次嘗試。(教師參與並巡迴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發現了什麼。(你輕輕地用力,它會怎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樣)

4、教師邊操作邊小結:我們用力大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運得快,形變幅度就大……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形變幅度就小……

三、自由玩玩具,引導幼兒感受、發現用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過渡與導入:小朋友,剛才我們都是一個小朋友玩一種玩具,現在請你選擇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一起玩一種玩具,想一想、試一試,你們怎麼使這些玩具向不同的方向運動或形變?

2、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使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運動。(教師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選擇夥伴,並巡迴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和誰玩的,怎麼玩的,物體是朝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的。

4、教師邊操作邊小結:我們向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

四、活動總結

師: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叫“力”,它能使物體形狀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用力大,物體就動得快,形變就大;用力小,物體就動得慢,形變就小。我們朝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們身上的.力能使物體運動以外,“力”還藏在哪裏呢?

例如:壺裏的水原來不動,燒開後水為什麼會在壺裏翻滾?電風扇為什麼會轉動?

反思:

1、從教師方面看:教師熟悉活動的內容與流程,瞭解本班幼兒園的水平和個別差異,活動準備充分、細緻;組織活動精神振奮,教態大方,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活動設計目的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具有獨創性;教師利用幼兒熟悉的玩具導入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層層深入的三次探索活動,有效地調動和保持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活動過程中能適度地給幼兒以幫助並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指導。

2、從幼兒方面看: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投入探索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地傾聽老師及其他幼兒的講解和回答;絕大多數幼兒能和同伴合作交流,發現規律,探索問題的答案,並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3、從教學效果看:絕大多數幼兒通過探索活動了解了“力”的基本知識,在活動中獲得了鍛鍊能力的機會,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結伴活動,培養了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園配合,激發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4、不足之處:由於本次活動幼兒有幾次自由操作的過程,故場地較難佈置。課堂上幼兒需動靜結合,故教師的現場控制能力還有待提高。活動前教師的知識儲備還應增加,這樣臨場應變能力會提高,對此課堂會更駕輕就熟。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瞭解濃度和水之間的關係,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教師:紅色的飽和糖水、透明水。

幼兒:抹布人塊

第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糖(每組份)勺子(每人個)

第三次操作:紅色的飽和糖水(每組份)

糖(每組份)勺子(每人個)普通的紅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份)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魔術,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導入,幼兒猜測。

教師:今天謝老師要給小朋友表演個魔術,請你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把手裏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2、教師實驗。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慢慢的將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能不能變成兩層?

二、幼兒嘗試探索實驗。

1、試試。

教師: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神奇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2、討論:

教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

教師:為什麼你們沒有成功呢?(想想,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説説。)

三、出示神祕的添加物“糖”,幼兒再次進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師:因為老師的水裏加了種的東西,而你們的水裏沒有,是什麼呢?(糖)

教師:老師的水裏加了糖,可是你們看到糖了嗎?糖去哪了?

總結:糖都溶解在了水裏,所以我們看不見。

2、幼兒進行探索實驗。

教師:這次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來試試吧!

3、討論。

教師:孩子們,這次你成功了嗎?

@成功了。你是怎麼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沒有成功。為什麼加了糖還是沒有成功?(幼兒討論)

總結: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紅色的飽和糖水。幼兒進行探索。

1、出示飽和的紅色水,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老師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紅色的水是什麼樣子的?(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老師的水很粘稠。

2、幼兒實驗。

教師:讓我們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變得粘稠的時候再來試試吧!

3、討論。

(1)教師:這次成功了嗎?

(2)教師:為什麼加了糖紅色的水會沉下去呢?(幼兒討論)

小結: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麼多的糖溶解在水裏,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紅色的水裏放了糖能變成兩層。如果放入鹽會發生什麼呢?如果在透明的水裏放入糖又會發生什麼呢?回家和爸爸媽媽起試試吧!最後,自己把桌子收拾乾淨。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能觀察比較不同性質紙的吸水性。

2、懂得進行簡單的實驗記錄,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3、積極探索紙的祕密,體驗發現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

已認識過各種各樣的紙、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質準備:

(1)蠟光紙、報紙、宣紙、牛皮紙。

(2)滴管、碗、泥工板、臉盆。

(3)記錄表、勾線筆、投影儀。

(4)摺紙小船、毛巾。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師:小螞蟻要到河的對岸參加比賽,可是小河上沒有橋。請小朋友幫小螞蟻想想要用什麼辦法過河。

師:小朋友們真棒!幫小螞蟻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很多小朋友都認為可以用船來幫助小螞蟻過河。

過渡語:老師帶來了四種不同材料的紙船,哪種紙船才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呢?

二、介紹材料,引發猜想。

師:我先來看看這幾隻紙船是什麼紙做的。你們覺得用報紙、宣紙、牛皮紙、蠟光紙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夠幫助小螞蟻過河呢?為什麼呢?誰來説一説?

過度語:到底哪個紙寶寶做的小船能夠幫助小螞蟻過河呢?讓我們用這些紙先動手試一試。

三、幼兒探究操作,觀察紙張的吸水性。

1、介紹記錄表,提出操作要求。

師:到底哪些紙能幫小螞蟻過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時滴幾滴水在每張紙寶寶的身上,滴完之後用你們的小眼睛來看看每張紙寶寶發生了什麼變化,什麼紙會吸水,什麼紙不會吸水。

(2)將觀察結果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在記錄表裏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灑在桌子上,記得用毛巾來擦一擦。

3、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鼓勵幼兒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

(1)分享交流探索結果。

(2)師:水滴在紙上,紙發生了什麼變化?那種紙不怕水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

(3)教師小結。

師:生活中的紙有的會吸水、有的不吸水,當水滴到紙的表面上,水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滲透進去了,那這些紙會吸水的,就像宣紙和報紙一樣;當水一直停在紙的表面上,那這些紙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剛才發現的蠟光紙和牛皮紙一樣。

四、遊戲:不會沉的船。

(1)遊戲玩法及要求。

師:我們把這四隻小船放到水裏面,你們來觀察看看最後誰能帶着小螞蟻過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裏後,用眼睛觀察,不能用手去拿水裏的小船。

(2)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師:誰來告訴我,你剛剛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隻船把小螞蟻帶過河了?

小結:原來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紙做的小船,它把我們的小螞蟻帶過河去參加比賽了。

【活動延伸】

師:你們知道生活中有什麼東西也是用紙做的,它也不怕水呢?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再來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材料的準備上不夠合理,不能體現出探索紙的吸水性的目的。在幼兒的自主探索實驗操作方面上,我會趕着給幼兒總結性的答案,沒有讓他們在探索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記錄表格,形成一問一答,干預了幼兒的自主性的想法。在實驗結論,“那些紙會吸水那些紙不會吸水的時候”忘了在大記錄表上做好總結結論,漏掉了這個大環節,很不應該。小結語也將有待提高,要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説。在下次的活動上,操作材料要考慮周全,運用各個感官去感知物體,能夠做到不緊張,不漏環節,帶動活躍的活動氛圍。知識經驗的準備要充分,各個活動的環節有趣並能夠層層遞進,小結語中要具有針對性的內容,語言要嚴謹。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6

活動目標

1.能觀察、瞭解兔子的主要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2.有喜歡小兔子、關心秒度 動物的情感。

3.豐富詞語:毛茸茸、三瓣嘴、蹦蹦跳跳

活動準備

1、動畫片:小兔子真可愛

2、兔子一隻,草、白菜、胡蘿蔔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

動畫片引發觀察小兔子興趣。

二、觀察小兔子

1、兔子是什麼樣子的?

引導幼兒有順序的觀察兔子的頭部(長耳朵、三瓣嘴)

身體(橢圓形、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

尾巴(短短的)

2、兔子是怎麼走路的啊?我們來學一學好嗎?

三、抱抱小兔子

1、那你喜歡小兔子嗎?我們來輕輕的摸摸它抱抱它好嗎?

2、小兔子全身長滿了什麼?(毛)

3、身上的毛是什麼顏色的?

4、抱起來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毛茸茸的、柔柔的、軟軟的、暖暖的)

四、喂喂小兔子

1、小兔子愛吃什麼?(青菜、青草、蘿蔔)

2、吃東西的時候它的嘴巴是怎麼動的?(

結束部分

教師:那我們一起喂喂小兔子好嗎?

帶着兔子和孩子們一起散步,給兔子吃點。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通過科學小實驗觀察物體熱脹冷縮這一科學現象,對科學活動感興趣。

活動重點:

觀察物體熱脹冷縮這一科學現象。

活動難點: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實驗材料:透明容器、温度計;癟可樂瓶,開水,温度計每組一支

活動過程:

一、乒乓球變圓了。

教師演示將踩癟的可樂瓶放在開水中,請幼兒觀察癟的部位發生變化的神奇現象。

師:小朋友你們看到了什麼?

想一想,可樂瓶會發生什麼的變化?

為什麼可樂瓶會鼓出來?

二、温度計的變化。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温度計液麪高度,並記錄數值。

提問:未插入前温度計的度數是多少?

温度計插入熱水中有什麼變化?

温度計插入冷水中有什麼變化?在冷水中慢慢加入熱水,温度計的度數又有什麼變化?

2、給自己測量體温,感受熱脹冷縮現象。

(1)提示:你有沒有量過體温?

在身體的什麼位置量?

怎樣測量體温?

怎樣看刻度?

(2)教師提示操作步驟,幼兒兩人一組給自己測量體温(宜採用腋下測量體温),對比體温表前後液麪的高度差距。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8

活動目標:

不受長度的曲直、橫豎等形式的影響,感知長度的守恆。

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每人兩根一樣長的細鐵絲、四根一樣長的毛線、八根火柴棒。

指導要點:

提出問題:

1.兩根鐵絲一樣長嗎?讓幼兒比一比、説一説這兩根鐵絲是不是一樣長。

使其中一根鐵絲彎曲,另一根鐵絲保持原樣,改變鐵絲的排列位置後,再讓幼兒觀察並説一説鐵絲是不是一樣長,為什麼。引導幼兒説出理由。

2.出示兩根一樣長的毛線,一根伸直,另一根團成一團。提問:這兩根毛線是否一樣長?你怎麼知道它們是不是一樣長的?為什麼一樣長的毛線看起來不一樣長?請幼兒自己驗證它們是不是一樣長。

3.將八根火柴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別擺出直線和曲線,比較不同排列形式的圖是不是一樣長,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數火柴棒的數量來判斷長度。

活動反思

優點:

1、目標制定明確,各環節能圍繞活動目標來進行。通過有效策略來突出活動的重點、難點,使活動過程更加順暢。

2、在活動過程中,關注了幼兒的學習特點,運用多種的策略,循序漸進的活動過程,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讓孩子在遊戲中通過實驗感知量的守恆,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

3、從幼兒參與活動的表現上來看,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老師以故事的形式貫穿始終,超市場景的設置,另外課件的巧妙設計與運用,也使孩子們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

4、在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關注每位幼兒的發展,發現問題,及時給予幫助,鼓勵幼兒大膽動手嘗試。

不足:

相對於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課程設計內容相對單一,不夠豐富,略顯容易,欠缺難度。

在課程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幼兒理解“量的守恆”,明確守恆的概念。

對幼兒的啟發,引導不夠,應該在提出更多不同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19

教案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識、瞭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球體,是我們人類和其它動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兒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教案准備:

1、電視機、電腦、2個課件;

2、地球儀一個;

教案流程:

一、請你猜一猜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法國人……都住在什麼地方。

二、向幼兒介紹地球

1、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地球嗎?它是什麼形狀?(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儀,請幼兒觀察並討論地球的形狀。

小結: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形狀像球而略扁,地球儀就是縮小的地球模型。

3、通過看課件,讓幼兒瞭解地球上面有什麼?

提問: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你們知道它上面有什麼?(請幼兒憑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回答) (2)觀看課件。然後通過提問,鞏固幼兒對地球上有陸地、高山、海洋、人、動物、植物的認識。

4、讓幼兒在地球儀上找出海洋、陸地的位置,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和最熱的地方在哪裏?

三、學念兒歌《地球是個運動員》。理解並學習兒歌內容,想像兒歌展示的畫面,領會詩中對地球生動、形象的描述。

四、小結:地球上有許多人、動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不亂仍垃圾、不隨地吐痰、多植樹......)

五、結合課件,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後組織幼兒討論:地球為什麼生病了?怎樣給地球治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六、延伸活動:

開展爭當“環保小衞士”活動——啟發幼兒在平時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保護環境的工作。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20

活動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動準備:

每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葡萄、西紅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師:這裏有許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來看呀!

2、教師:你們有沒有想過把它們放到水裏會怎麼樣?

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葡萄、西紅柿、土豆呢?

3、教師: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

可以使用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二、玩一玩,比一比。

教師: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裏試一試。

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三、講一講,議一議。

1、教師: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蘋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紅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2、教師: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

3、教師:你們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

(為什麼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葡萄卻沉下去了呢?)

4、教師:這個問題要留給小朋友們去動動腦筋,找找答案。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

那就是怎麼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葡萄浮到水面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