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四年級上冊語文《伯牙斷琴》教案(附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2.82W人 

 教學目標:

四年級上冊語文《伯牙斷琴》教案(附反思)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明白“知音”的含義:能夠懂得對方的思想感情;體會伯牙斷琴的意義:知音是很難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學習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知音為人生帶來的美妙享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教學目標。

  二、回顧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板書課題: 伯牙斷琴

2、理解課題, 整體感知

伯牙是誰? 伯牙為誰斷琴?

相機板書:伯牙擅長彈琴 鍾子期善於聽琴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知音相互理解、和諧默契的生動情節。

1、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用“ ”畫出説明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的一句話。

2、體會句子: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鍾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達的思想和感情。

1) 指名讀,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

2) 指導朗讀,強調“無論”“很快”這兩個詞。

3、引導學生體會 “高山曲”

1)播放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學生感受。

2)學生交流聽完表現高山的樂曲後的感受。

3)出示鍾子期聽完伯牙彈奏高山曲子後説的話:

鍾子期立刻興奮地説:“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親身感受到了那雄偉的氣魄呢!”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體會鍾子期的這句話。強調突出子期欣賞水平之高,

(3)指導學生讀。提醒學生注意前面的“立刻”與“興奮”。

4、學習“流水曲”

1)、出示句子,指導學生讀:“好一條滾滾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洶湧澎湃,多麼壯觀哪!”學生自由讀。

2)、出示“江水滔滔,洶湧澎湃”的畫面,學生交流:看到畫面,聽着琴聲還想到了些什麼?指導學生將“江水滔滔,洶湧澎湃”的情形與伯牙的內心情感聯繫起來想象。

3)再讀句子,突出氣勢,體現遇到知音後內心跌蕩之情。

5、學習“雨中曲”

1)、出示“樂曲聲時而表現大雨滂沱,時而表現狂風怒吼,時而表現山崩地裂。鍾子期聽了,一 一説出了琴聲的含義。”

2)、播放這三段音樂。聽着音樂,想想伯牙彈奏不同的曲子時,子期會怎樣讚美他呢?學生討論交流

3)、説話練習:伯牙彈奏一首表現 的曲子,子期讚賞道:“ !”

4)再讀句子,然後引讀:“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聲中要表達的感情,你全都能領會。”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內心的痛苦。

出示:後來,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萬分,他扯斷琴絃,把琴摔在地上,説:“知音已去,我彈琴還有什麼意思呢?”從此伯牙不再彈琴。

指導朗讀:

1、理解“扯”“摔”包含的情感。

2、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

3、出示詩歌。(這是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寫下的一首詩。)老師範讀。

 五、再讀課題,昇華主題:體會知音的深重含義,懂得珍惜知音的道理。

1、再讀課題,理解“知音”的內涵。

2、欣賞樂曲《高山流水》,在美妙的《高山流水》中結束新課!

 六、作業。

1、有感情地讀課文,收集讚美知音的名言名句。

2、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到漢陽古琴台遊覽,瞭解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動人故事

  附板書設計

伯 牙 斷 琴

伯 牙 ← 知音難求 → 鍾子期

(擅長彈琴) 倍加珍惜 (善於聽琴)

 附反思:

此文源於馮夢龍的話本小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通過閲讀它的古文原版故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子期對伯牙的那份知遇之恩,即題目所講的“謝知音”的緣由。伯牙是一位晉朝高官,而子期僅僅是一名普通的樵夫。伯牙的琴藝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爐火純青,而宮中根本無人的聽懂他所彈奏的“陽春白雪”。所以,他心中甚為苦惱。當遇到樵夫子期時,子期不但能一一道出樂理,而且還能聽懂伯牙所彈奏之曲所表達的心聲,這令久不遇知音的伯牙甚為驚訝又歡喜。這就為下文伯牙斷琴埋下了伏筆。

迴歸課文,文中能表現二者默契的文字就是第四自然段。其中有三個例子,即:高山曲、流水曲、雨中曲。這三段話,表面看似文字,實為伯牙的三段音樂。這三段音樂又分別表現了伯牙彈奏此曲時的一種感受、一種情懷,而子期不但聽懂了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也聽懂了伯牙的內心感受,所以,二者才得以成為知音。從二人的默契中不難想象遇到知音給彼此帶來的幸福與快樂。伯牙斷琴不僅僅是因為失去知音而悲傷,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以自己最心愛的古琴來紀念自己的知音,以表達自己對知音的那份至真、至誠的情誼。所以説,“伯牙斷琴”,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總能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説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文章讀到此,“知音”含義漸漸浮出水面,伯牙斷琴的緣由就清晰多了。

再讀課文……

編者編寫此文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懂得“‘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幸遇知音,要倍加珍惜”的道理。文中能體現二者為知音的語言文字,學生很容易理解其表面意思。但執教者究竟如何引導學生透過文本的表現形式,即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這成為了一個難以攻克的堡壘。

Re 巧妙設計,品“知音”

如果説研讀文本,是對教材內容的粗線條把握,那麼教學設計,就是要從教材的細微處着手,對教材思緒的一個精心整理的過程。只有巧妙、嚴謹、精細的教學設計,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領悟文本的內涵。

通過對文本《伯牙斷琴》的研讀,教學設計的重點定位在第四自然段。反覆誦讀這一段,不難發現,其中不僅僅是幾段文字,文字中藴含着樂曲,樂曲中還隱藏着畫面。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段文字時,若能將三者有機結合,或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於是,循着“朗讀——聆聽——想象”三者合一的教學思路,開展教學設計。

以學習“高山曲”為例。先播放此曲,讓學生傾聽,教師引導:“同學們,聽着曲子,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説,我彷彿看見一望無際的草原;有的説,我彷彿看見了萬物復甦的'春天等等。相機出示句子——鍾子期立刻興奮地説:“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親身感受到了那雄偉的氣魄呢?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此句,“‘興奮地説’是怎樣説?子期為何會興奮?”指名朗讀。“‘立刻興奮地説’又是怎樣地説?自由練習朗讀。”在指導學生讀好此句後,老師拋出問題:“子期到底從這首曲子中,聽懂了什麼呢?”學生頓悟,有的學生説,子期聽懂了這是一首表現高山的曲子;還有的同學説,這不僅僅是在表現高山,子期還聽懂了這曲中所表現的高山,其實就是作者那高山般的情懷。老師相機評價道:“你真不簡單,不但讀懂了語言的表面意思,而且還讀出文字背後的情感,這叫會讀書。同學們,所以説,咱們還不是伯牙的知音啊!伯牙通過琴聲來抒發自己的心聲,而這心聲只有子期聽懂了。誰也沒有多説一句話,但卻明白了彼此的內心,他們是以琴傳情,從而達到心靈的默契,真不愧是‘知音’啊!帶着自己感受,齊讀這句話。”

此時,學生是帶着對子期、伯牙的讚歎,洋溢着心中對“知音”的那份感動來讀這句話的。就是通過這樣情、景交融的藝術構思,通過聽、想、讀三位一體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品讀過程來感受“知音”的內涵。

Mi 填補空白,話“知音”

中國的繪畫藝術特別強調“藝術空白”。因為藝術空白能激發欣賞者永無止境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再創造活動。由此推之,其實“文本的空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執教者若能充分利用文字的空白,進行語言的訓練,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及語言的運用能力。

在執教《伯牙斷琴》第四自然段的“雨中曲”這一部分時,子期並沒有像前兩次那樣,讚揚伯牙的琴藝有多麼高明,文中僅是一筆帶過“鍾子期聽了,一一説出了琴聲的含義。”這一個簡單的“一一”一詞,就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即文本的空白。當子期聽到不同的曲子時,到底是怎樣讚揚伯牙的呢?老師抓住這一點,進行引導:“讓我們學着子期的樣子也來誇誇伯牙,看看誰能夠成為伯牙的知音?”相機出示練習題:伯牙彈奏了一首表現________的曲子,子期讚賞道:“_________!”學生興趣大發,積極參與練習,爭先恐後地要爭做伯牙的知音。有的同學説,伯牙彈奏了一首表現大雨滂沱的曲子時,子期讚賞道:“好一場滂沱的大雨啊。那大雨彷彿將我的全身淋透,滴進了我的心田啊!”有的同學説,伯牙彈奏了一首表現狂風怒吼的曲子,子期讚賞道:“好一場大風啊,我彷彿看見,那大樹已經被怒吼的狂風連根拔起啊!”……師進而總結:“所以説,子期真不愧是伯牙的知音啊!”

通過説話練習,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鍛鍊;通過角色的變換,學生領會了作為伯牙知音的子期,該如何去稱讚知音。學生的話語中,顯現的不僅僅是普通的語言文字,而是凝結着學生對知音的理解,對知音的感悟。這也為後文“斷琴”難點的理解,作了更好的鋪墊。

Fa 情感昇華,惜“知音”

新課程標準強調“情感、過程、價值觀”三位目標,並把“情感”列於首位。可見,情感的語文課堂至關重要。只有當學生的內心情感,真正被激發時,學生才能“情動而辭發”,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融入文本,感悟文本。

執教此課第五自然段時,老師抓住關鍵字“扯”“摔”來感悟伯牙的內心情感。師引導思考:“什麼叫‘扯”?與‘拉’有何不同?怎樣地‘摔’?從這兩個字中,你體會到伯牙怎樣的內心情感?”當學生説“從這兩個字中體會到了伯牙悲傷的情感”時,我引導學生“請你悲傷地讀一讀這句話”;當學生説道“我體會到了伯牙此時的心情悲痛欲絕”,我引導學生“請你悲痛欲絕地讀——”……老師進而動情地引讀:“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而天下唯一一位知我心,懂我情的人——子期,就這樣離我而去了,我悲痛萬分地説……”“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啊?而天下唯一一位知我心,懂我情的人——子期,永遠地離開了我,我傷心欲絕地説……”此時,聆聽着學生的朗讀,彷彿真的感受到了他們為伯牙失去子期,而感到深深的痛苦。正當學生沉浸在這份痛苦中時,老師出示了伯牙為紀念子期而作的一首小詩,學生不由自主地朗讀起來。而後教師的範讀,把課堂中洋溢的悲傷氛圍推向高潮。讀罷小詩,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種種感受,融入到課題中,齊讀課題。這與上課伊始讀課題的滋味已經完全不同了。

進而老師引導學生領悟“知音”的含義,“課文學到這裏,你知道什麼是知音了嗎?”孩子們各抒己見,紛紛道出了自己心中“知音”的含義,並從中悟出了“知音難求,遇到知音,要倍加珍惜”的道理。

比賽雖已結束,但是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卻永遠沒有止境。究竟如何能讓平常的語文課洋溢着更多的語文味?如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如何能夠讓課堂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位學生都能綻放自己的光彩?……這將成為我不斷探究的論題與動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