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精選

本文已影響 2.63W人 

  《會走路的樹 》教學反思1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較多空白點,為學生的想象説話留下了大片空間。我們教師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空白點,通過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放飛思維,指導學生進行插説或續説練習。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既豐富文本的內涵,又激活情感體驗。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精選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它講述了兩個小動物之間深厚的友誼。在學習這課時,孩子們自讀課文後,我問你讀懂了什麼,有的孩子説,我讀懂了馴鹿天天帶着小鳥出去玩。我接着問,他們天天出去玩,都看到了什麼?這時,孩子們的思維活躍了起來,有的説來到了草原,看到了很多會走路的樹,有的説來到了大海邊看到了大海。

馴鹿帶着小鳥去了很多地方,去過大海邊、大山上、荷塘邊。今天他們又想去哪裏呢?哈哈,是森林。馴鹿帶着小鳥又蹦又跳,開心極了,就在這時,他們聽到了幾聲歎息聲,於是,馴鹿就帶着小鳥朝着歎息聲走了過去,原來是一隻小松鼠在唉聲歎氣,小鳥問松鼠為什麼不高興,原來小松鼠冬天埋在土裏的松果不見了,馴鹿説:“我們幫你一起找吧!”他們三國一起找啊找啊,正在這時,小松鼠看到自己的家門口長出了一棵小松樹,小鳥和馴鹿也趕快過來看,小鳥高興地説:“我知道了,媽媽常説,很多樹的果實就是種子,可能松樹也是這樣吧。”這下小松鼠明白了,原來自己的松子變成了樹。學生的回答,實在是太精彩了,我馬上表揚他:“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確實是個善於讀書,善於想象的聰明的孩子!”

  《會走路的樹 》教學反思2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它講述了兩個小動物之間深厚的友誼。這是個極有情趣的故事,從字裏行間、文字背後都能讀出各種有趣、生動的畫面。

正好我中心校要驗收教師對24字模式的進展情況,於是我選擇我的孩子們共同學習這篇文章。我的總體設計貫穿一個“讀”,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通過這個故事讀出兩個小動物之間純潔、美好的友誼。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一情境:現在老師已經變成了魔術師,請大家閉上眼睛,一起和老師説“我變變變”,知道你現在變成什麼了嗎?同學們有的説變成了美麗的小樹,有的説變成了小馴鹿,有的説變成了小馴鹿的爸爸。抓住這個挈機我讓他們讀課文1至4段,這樣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小動物的距離,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走入了情境。我讓學生一邊讀着“一棵金色的小樹在樹林裏走來走去”這句話,一邊質疑,學生帶着疑問,提出問題:“小樹怎麼會走來走去?小樹怎麼是金色的?小樹怎麼不長樹葉?”勾起了學生的好奇之情,並且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小鳥的身上,小鳥此時對看到的一切就是如此的好奇,從而帶着自己的親身體驗朗讀好小鳥的問話,讀出好奇的語氣,從而有助於激發他們繼續探究的慾望。

又如,在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感受馴鹿兒子與小鳥相見時的驚喜與激動,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叫、激動、”來體會、朗讀之外,我還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演一演,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另人難以置信,他們不僅加上了自己的動作,還把文中的話變成了自己的語言,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感受到小鹿認出小鳥時的驚喜、開心與激動。

這節課中,我還安排了好幾處説話訓練,如“小樹帶着小鳥來到------,看到------ 。”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説一説,來感受小樹和小鳥之間相處得十分快樂、融洽。從而讀出這種感覺。課文最後 “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引導學生想象他門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讓學生續編下去。不僅在這樣的説話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深入地理解了課文,但是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之處,整節課學生朗讀很到位了,所以不必花太多時間一直讀,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寫字指導,今後我自己一定要在寫字這方面多下工夫。

  《會走路的樹 》教學反思3

《會走路的樹》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最後一個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敍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在教學中,我以“讀”為抓手,滲透方法的指導,以“寫”為基石,夯實基本的技能,以“想”為契機,拓展思維的空間。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品讀、感悟,發揮想象、積累語言。

一、以“讀”為抓手,注重方法的指導。我設想將讀貫穿於整堂課的教學中,通過方法的引導、圖文的結合等力求使學生的朗讀呈螺旋式上升。通過具體的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明白了通過抓關鍵字,注意標點,讀出自己的感受能將課文讀好。

二、以“寫”為基石,夯實基本的技能。在注重朗讀的同時,我也想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學習寫話,但是寫話不能為了寫而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這堂課上切實提高寫的能力呢?這也是我再這堂課上力求呈現的。從課堂的反應來看,寫話的環節因為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所以,學生的寫話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的同時也充滿了興趣。

三、以“想”為契機,拓展思維的空間。

讀課文,要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把語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變成畫;讀課文,還要引導學生把課文的言下之意再創造變成畫,要能接着作者的思維再思維。課文的言下之意有很多:“去了許多地方、看見許多有趣的東西”留給學生想象空間;“她向這棵樹告別”留給學生想象空間;“我爸爸常常提起” 留給學生想象空間;“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 留給學生想象空間。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1)“去了哪些地方、看見哪些有趣的`東西”讓學生髮揮想象,訓練學生既想象合理又規範、豐富語言。(2)我抓住“告別” 一詞讓學生髮揮想象,既學習運用課文的語言,又體會深情,自然地深化課文的主題。

我認為生本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本次執教低年級語文課,我將課堂的定位放在方法的引導上,無論是讀書的方法還是寫話的方法,只要學生能有所提高,能有所興趣,今後他們能用這個方法來學習並能學到更多的東西,這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但是,為了能在40分鐘內完成既定的目標,有的環節沒有放下腳步,如蜻蜓點水,有的環節牽着學生走,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所以,在課堂上,還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有發散的機會,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會走路的樹 》教學反思4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中,我認為在這些方面做的不錯:

一、創設情境、演讀感悟

情境的創設在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與心理狀態,旨在讓他們的積極情感貫穿課堂始終,只有調動起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達到學生愛學語文、學好語文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我創設不同的、最能激起他們興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讀讀、演演、説説中感悟課文語言,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

二、拓展讀説、深化體驗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説:“一切語文,在實踐中學習比在規則中學習要來得容易得多,語文教學應該以寫字去學寫字,從談話中去學談話……”因此,在學生接觸感悟了本文大量鮮活得語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説話練習:小鳥到了馴鹿家後,會怎麼説,怎麼做?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表達,同時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麼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麼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為什麼?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

四、要學會感激

《語文課程標準》上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還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個題,讓孩子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結合生活,結合實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讀懂課文的字與詞、文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讀懂課文的情與感、頭與尾、內與外,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切實提高閲讀與表達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