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求初二下冊語文第1課《藤野先生》的優秀教案

本文已影響 9.09K人 

第一課時

求初二下冊語文第1課《藤野先生》的優秀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緋紅、標緻、詰責、油光可鑑、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複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瞭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5.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聯繫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程序設計: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啓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1.作家作品(顯示魯迅青年和中年時的照片)

學生介紹魯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誕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於上海。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我們在初中學過他的作品有《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社戲》《雪》

(顯示紹興河埠及學過的五篇課文的圖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爲“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後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着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裏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爲了戰鬥。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我們前面提到的《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3.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着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並沒有成爲一名醫生,他後來放棄了醫學,於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後,繼續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成爲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見藤野前,在東京

相識

與藤野在仙台 相處

離別

相別後,深切懷念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緣由,接着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顯示圖片)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麼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下面先來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讀,分析藤野形象

1.學生採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投影顯示如下)

跳讀課文,找出文中作者關於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台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學者形象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瞭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爲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瞭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大家找找看,一共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幾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熱情誠懇

瞭解裹腳———求實精神

結論:課文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瞭解到藤野先生爲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着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播放電影資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爲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爲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爲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爲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衊。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爲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繫?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3.領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麼目的去日本的?爲什麼又離開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題小像》詩)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教師小結。

A.在東京

所見所聞——清國留學生的醜態

不學無術 思想腐朽

所感————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爲伍

B.去 仙 臺

日暮裏:觸發憂國之情

愛 國

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棄醫從文(顯示圖片和電影資料)

匿名信事件——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

愛 國

電影事件———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電影註釋(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一次,青年魯迅看到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認爲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軍捉住殺頭示衆。而圍觀的衆多中國人,各個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圍的一些受軍國主義影響的人,大肆叫囂,使年輕的魯迅深受刺激,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對於他們,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精神。電影事件,打破了魯迅醫學救國的幻想,從此他便終止學醫,決計要學文藝了。)

D.離開仙台,懷念先生

直抒懷念之情—— 熱情讚頌 高度評價

藏講義 愛

懷念付諸行動——掛照片

寫文章 國

小結主題思想。(投影)

五、語文活動:猜猜我是誰?

學習本文“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寫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徵

教師收齊後打亂,再分發給同學,大家根據所寫的特徵推斷這是哪位同學。

請幾位同學交流,然後研究爲什麼猜(不)中的原因,明確寫人必須抓住特徵。

六、佈置作業:

抄寫詞語並明確詞義(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鑑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詰責jié 悽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七、課堂小結

播放電影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錶達文意的作用。

3.研讀精彩語段,體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語言。體驗反思,理解課文主旨。

4.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強盛祖國爲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繫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程序設計:

一、檢查作業

採用小組自改互查的方式,組長點評完成情況。

二、研讀關鍵語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後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2)“實在標緻極了”改爲“實在醜極了”可以嗎?

學生交流後回答,教師明確:

(1)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

作者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複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裏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2)句中“標緻”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標緻”,增強了這一反浯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後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2.學生集體誦瀆第5語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優待。究其緣由是“物以希爲貴”.那麼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爲”替代嗎?

(2)“居然睡安穩了”句中“居然”是什麼意思?對錶達思想感情有什麼作用?

教師點撥: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台受“優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推斷爲“物以希爲貴”,包含着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爲”則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了,表露了作者對生活環境的惡劣不以爲意。“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3.學生自讀課文第24至3l語段,合作探究: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2)“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爲什麼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4)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後發言,教師明確:

(1)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後寫下的一句極爲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中國的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是老師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願望。

(2)文中看電影事件中所敘述的`中國人的情形,是依着一個要被槍斃的中國人、一羣圍着看槍斃的中國人和一個“我”的次序來說的。特意寫明:“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說明作者沒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觀者。

(3)“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學生看到槍斃中國人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現在遭受屈辱後極爲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看電影事件反映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國富強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國民的不覺悟——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

4.學生自讀課文38語段,教師點撥:

語段中“良心發現”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鬥爭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爲中國的光明繼續奮鬥。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5.學生齊讀課文1、5、24~31、36~38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要求:第1段要讀出辛辣嘲諷意味,第5段以輕鬆親切語調錶現友好之情,24~31段則充滿憤激,36~38段應滿溢感激。

三、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1.關於課文主旨的理解,淪爭頗爲熱烈,對於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於哪一種?結合文(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於第(1)種:“讚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爲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係,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爲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着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爲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麼啓示?請聯繫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引導、鼓勵。

四、課堂小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昇華。魯迅的文章尤爲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願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爲湛藍、亮麗。

教學設想

在學習時,要注意學習文章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體會

文章中濃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脈絡分明、記敘有序的寫作特點。在教學上,要引導學生

多朗讀,多感悟,多討論。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週星期三)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背誦《贈從弟》

二、釋題及寫作背景

1.學生速讀課文註釋①,瞭解文章的出處及藤野先生。

2.介紹寫作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

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求學,本想

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

中國人看日本人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

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作此文時,正當“三•

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

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

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學生默讀課文,疏通有關閱讀障礙

要求:1.標註出難字難詞。

2.注意:文章變換了幾個地點?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並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學生默讀後,討論明確:

1.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緋(fēi)紅:鮮紅。

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瞥(pīe)見: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遺民:a.留下的在國外的人;b.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亂後遺留下來的

人民。

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變換的地點有三個:(1)“我”在東京;(2)“我”在仙台;(3)“我”離開仙台後。

3.全文共有38段,劃分時可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教學設想

在學習時,要注意學習文章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體會

文章中濃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脈絡分明、記敘有序的寫作特點。在教學上,要引導學生

多朗讀,多感悟,多討論。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週星期三)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背誦《贈從弟》

二、釋題及寫作背景

1.學生速讀課文註釋①,瞭解文章的出處及藤野先生。

2.介紹寫作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

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求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人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作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學生默讀課文,疏通有關閱讀障礙

要求:1.標註出難字難詞。

2.注意:文章變換了幾個地點?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並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學生默讀後,討論明確:

1.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緋(fēi)紅:鮮紅。

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瞥(pīe)見: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遺民:a.留下的在國外的人;b.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亂後遺留下來的人民。

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變換的地點有三個:(1)“我”在東京;(2)“我”在仙台;(3)“我”離開仙台後。

3.全文共有38段,劃分時可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

別,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對

我的激勵與鼓舞。

第二課時 (第一週星期四)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部分內容。

2.思考:(1)請標出最能表現清國留學生醜態的詞語和句子。

(2)對於這些清國留學生,“我”是持什麼態度?哪些詞語表明了“我”的態度?

(3)從“我”的態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麼思想?

此處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生思考後明確: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羣清國留學生之醜。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這一部分內容,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也爲下文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第三課時 (第一週星期四)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的內容,引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內容較多,請學生先默讀課文,然後思考:這一部分可以分爲幾層?

討論後明確:可以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4—5段):寫到仙台的途中所見所聞和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

第二層(第6—23段):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和相處的故事,讚揚他的高貴品質。

第三層(第24—31段):寫匿名信和看電影,激發作者的愛國熱情。

第四層(第32—35段):寫作者離開仙台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

2.提問: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對“日暮裏”和“水戶”這兩個地點記得很清楚,這是爲

什麼?

明確:“日暮裏”,觸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戶”則是反清志土客

死的地方。這兩處作者牢記不忘,表現了愛國的思想感情。

3.提問:作者到仙台後,受到了哪些優待?

明確: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爲我的食宿操心。

4.請細心體會以下幾個句子:

(1)大概物以稀爲貴罷。

(2)我在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

(3)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

請體會一下:作者對這種種優待有什麼感受?

明確: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

心。

5.帶着以下問題,閱讀課文第6—-23段:

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

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的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節(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瞭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6.學生閱讀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容,要求學生思考:這一層次中寫了幾件事情?

明確:寫了兩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

7.指名學生分別複述這兩件事的基本內容。

思考:這兩件事情給作者怎樣的刺激?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爲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爲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可以引導學生誦讀文章第31段,進一步體會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師補充講述,作者爲什麼要棄醫從文,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愛國精神。

具體解釋請參看課文有關注釋。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中國民衆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衆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9.閱讀第32—35段。引導學生想像作者與藤野先生分別時的情景。

第四課時(第一週星期五)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齊聲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2.與藤野先生分別後,作者說:“又因爲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有怕敢寫了。”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對中國在辛亥革命後依然是黑暗混亂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滿,而又不願意將這種情緒帶給他敬愛的老師,對良師的期望無以告慰,用一個“竟”字將自己的這種無限遺憾和內疚之情表達出來。

3.作者爲什麼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

學生討論後明確:因爲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爲中國……;大而言之,是爲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四、綜合評價

1.學生迅速默讀全文,思考:這篇散文是以什麼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麼作爲中心記敘的?

以什麼爲線索來記敘的?

明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爲記敘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爲線索。2.總體認識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徵:

要求學生再次結合課文第6—23段進行分析概括。總體性格請參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蹟。

可以引導學生精讀藤野先生事蹟中的某一個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讀“訂正講義”一事,教師可以引導性地提出以下問題:①“大約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還我’’當中交代了時間,有什麼作用?②魯迅看了訂正後的講義有什麼感受?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③冒號後並舉的學科名有什麼用意?

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培養學生推敲詞句內涵的能力,領會詞語或者句子中所蘊涵的深刻意義。對於學生的回答,不強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答案是否合理。

五、課文學習總結

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是歌頌藤野先生,懷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傾訴着魯迅先生愛國的心聲,處處散發出魯迅先生強烈的無法抑制的愛國激情。全文組織嚴密,脈絡分明,選用了典型事例,運用了白描、對比、映襯等方法刻畫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佈置作業

課後記:學生對課文的獨立理解還不夠透徹,主要是對歷史和背景的不瞭解,人物的刻劃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自主力好!要發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