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有哪些關於植樹的故事?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董奉與杏林: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醫術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爲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癒後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後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一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後竟有十萬餘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穀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爲“董仙杏林”,後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醫家。

有哪些關於植樹的故事?

左宗棠與左公柳:清末名將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裏沿途種柳二十六萬株,人稱“左公柳”,至今仍爲西北人民所稱道。清人楊昌溪曾寫詩讚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白居易與花木: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鬆遍後院,種柳蔭前墀。”

等等

爲圓綠色夢,扔掉“鐵飯碗”

在瓦房店西南20公里處的九龍辦事處,有一座海拔406.5米高的嵐崮山,原稱麻姑山.據傳,王母娘娘發現麻姑仙女與南海小龍王暗生私情,遂將他們貶下凡界.小龍王投胎李姓,麻姑飄落荒山,麻姑山由此得名.

千年來,嵐崮山一直演繹着荒蕪的歷史.直到本世紀初,嵐崮山宛若神話般徹底改變了容顏:一望無際的速生楊裹挾着嵐崮山的東、西山麓,與半山上的'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山下的荒坡栽滿了桃、梨、李子、櫻桃等十幾種果樹,與

密匝匝的速生楊連成一片,四季相得益彰的“彩妝”襯托着巍峨峻峭的嵐崮山如景如畫,而爲嵐崮山梳妝的主人公———孫維遠、孫明星父子兩代人辛勤耕耘荒山的感人故事,更是令人動容敬仰.1983年春的一天,李店電管站46歲的電工孫維遠正和夥伴們維修嵐崮山線路.中午吃飯時,這位矮小瘦削的中年漢子突然向夥伴們宣佈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電管站我不幹了,回家當個體戶!”周圍的人以爲他說笑,誰知老孫真的徑直來到電管站辦公室,向站長當面辭職.站長一時愣住了:“電管站的差事是許多人打着燈籠都找不到的職業,你卻辭職不幹……”站長決定將孫維遠一軍:“你要是真的辭職就寫個書面申請!”孫維遠二話沒說,提起筆一揮而就:“我自願辭職回家當個體戶.”一家人和親朋好友聞訊都以爲孫維遠瘋了,像炸了鍋一樣指責、勸說他,然而卻沒有絲毫動搖孫維遠的決心,因爲在他內心,深藏着一個遙遠的夢.

孫家祖祖輩輩生存在嵐崮山下貧困的小山莊任屯,他從懂事起就在大山裏嬉戲、玩耍、打草、拾柴,是荒涼的嵐崮山養育他長大成人.爲了謀生,他下過鹽灘,進過兵營,在生產隊馭牛趕車,又幹過裁縫和電工.夜闌人靜之時,他常常仰望着黑幽幽的山巒思忖:“有朝一日我要讓嵐崮山變成綠樹成蔭、果香四溢的聚寶盆.”

孫維遠心知肚明:要改變嵐崮山千餘畝荒草、雜樹遍地的現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孫維遠當時一文不名,積蓄無幾,要馬上治理荒山那是“畫餅充飢”,他只有腳踏實地地從零起步,通過經營積蓄資金,才能實現綠色夢想.辭職後,他託人借了2000元錢,他甚至連宅基地的錢都拿不起,便將平房村十字路口旁的一個臭水灣填平,修建客棧.那些日子,孫維遠起早貪黑,拉土填坑,像燕子銜泥似的奔波勞作.周圍有人恥笑他“胡鬧”,但老孫全然不顧.

700多個日日夜夜,孫維遠曬黑了臉,累弓了腰,到1985年,三間客棧終於落成在九龍水庫旁.緊接着孫維遠靠親朋好友幫忙,賒來缸、壇、水泥、白灰等貨物擺滿了房前屋後.開業那天,孫維遠買不起鞭炮,僱不起鑼鼓,他揮筆在牆上寫了首打油詩:“九龍治水水起風,白手建起水上宮,懇請行人來作客,千載共享勞動功.”這蹩腳的打油詩還真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商,一時小小客棧熱鬧起來.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不久一場颱風裹挾着暴雨,一股腦地將客棧的罈罈罐罐衝了個七零八落,有人譏笑地給他起個外號“水上漂”.孫維遠不服輸,他從水裏撈起罈罈罐罐,重修門面,不久客棧又開了門.憑着孫維遠精明強幹、肯於吃苦的拼勁兒,客棧又紅火起來,當年他就賺了7000多元.接着他依靠自我積累、自我滾動的資金,相繼建起了加油站、旅店、飯店,十幾年間孫維遠已成爲當地小有名氣的百萬富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