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誠信的手抄報版面設計2015

本文已影響 2.56W人 

  誠信的手抄報有關素材資料:關於中國傳統誠信思想的歷史定位

誠信的手抄報版面設計2015

在中國思想史上最早對“誠信”給以充分重視並在理論上進行系統總結的是儒家。孔子特別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誠信”是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是人人都應該遵循的行爲準則。孔子還專門論述了“誠信”作爲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的重要意義:“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孔子之後的孟子也非常推崇“誠”:“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孟子看來,“誠”不僅是自然界的規律,是最高的道德規範,而且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則。同孔、孟一樣,荀子也認爲,“誠信”既是個人道德修養,也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

儒家經典中的《中庸》、《大學》同樣把“誠”作爲人生最高境界,是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原則。《中庸》先後提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大學》則指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君子必誠其意”。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無論是“誠其身”,還是“誠其意”,所闡述的都是個人應當“毋自欺”的生活原則,爲人處事要“擇善而固執之”。

誠信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畫

儒家學派以外的思想家們也很重視“誠信”。如商鞅雖極力提倡治理國家要講法治,但也深知取信與民的重要性,所以通過“立木取信”來推動自己的改革。管子更是把“誠信”看成是統治天下、治理國家的關鍵與根本:“服忠用信則王”,“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視“信”爲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他說:“志不強者志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呂氏春秋·貴信篇》雲:“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 ,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鬱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苫僞,丹漆染色不貞。夫可與爲始,可與爲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襲於身,乃通於天。以此治人,則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時當矣。”意思是說,“誠信”是上至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

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信”位列其中。班固說:“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漢代以後,“誠信”一直爲歷朝統治者和學者所提倡和維護。宋儒周敦頤以“誠”作爲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則,把“誠”看作是區別人的行爲善惡、好壞的道德標準,說“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王安石在《商鞅》詩中說道:“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爲重百金輕。”認爲統治者應以誠信治國,要取信於民。司馬光則認爲君子因爲誠信受人尊敬,他說:“君子所以感人者,唯其誠乎!”明代思想家陸九淵將認爲忠信相通,他說:“忠者何,不欺之謂也;信者何,不妄之謂也。”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誠信”思想經過不斷的歸納、總結,已成爲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經世致用的重要原則。它既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和個人加強道德修養的當然之義,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還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