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5年重陽節手抄報圖片大全精選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重陽節的習俗

2015年重陽節手抄報圖片大全精選

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閩南重陽“吃雞進成年”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秋高氣爽,金菊笑綻,丹桂飄香,正是健身和進補的最好節令。在這個傳統佳節裏,人們照例要舉行插茱萸、喝菊花酒、藥物進補等健康有益的節俗活動。

重陽節俗折射出我國人民與瘟疫疾病作鬥爭的精神。古代人把重陽節稱爲茱萸節或茱萸會,可見對茱萸這味傳統中藥的重視,藉此吟詩作賦的更不在少數。唐詩人王維詩云:“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佩茱萸囊或茱萸插頭,古人說是可以辟惡氣,抵禦初寒。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爲鬼魅惡氣,因而,能夠驅風逐邪、稍積祛寒的茱萸被喻稱爲“辟邪翁”。

現代,重陽以菊爲內容的活動比起古代有過之而無不及。金秋九月習稱菊月,在萬菊紛繁、豐色多麗的重陽節,處處可聞氤氳芬芳,沁人心脾的菊香。獨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裏有着不尋常的文化內涵。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壽客”、“不老草”。每年重陽節,人們習慣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賦菊詩,重陽節真是名副其實的“菊花節”。

在同風共俗的閩南和臺灣民間,人們習慣在重陽節這天進補,不管是雞鴨魚肉還是其它食物,大都喜歡用“十全大補”藥劑燉煮,以致大小中藥鋪臨到重陽節就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增設攤點專賣“十全大補”藥劑。

此外,當地還有一個獨特有趣的“吃雞進成年”的節俗。這天,年屆15歲的少男少女,都要進食一隻補藥燉熬的全雞,男的吃雄雞,女的食雌雞。儘管時下吃雞成爲人們的家常便菜,但是這一古老的遺風依然強盛不衰。

重陽節氣候不冷不熱,最宜攜親伴友出門郊遊登高,既遊覽了山野秀色,又鍛鍊了身體。各地還時興組織開展羣衆性的登山活動,培養人們瞭解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品德,也體現了人們奮發向上登攀的進取心,賦予節日新內容。重陽節,華夏大地習習吹拂着益處多多的保健風,的確值得拈筆蘸墨,贊之頌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