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5年超簡單重陽節手抄報

本文已影響 2.9W人 

超簡單重陽節手抄報1

2015年超簡單重陽節手抄報

超簡單重陽節手抄報2

重陽節,爲農曆九月九日。《易經》中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那麼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有哪些呢?

  重陽節的傳說

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超簡單重陽節手抄報3

  重陽節的傳說與來歷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爲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爲陽數,偶數視爲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爲“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爲“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爲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接下來,讓我們回顧一下古代人如何過節。

登高。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所以,我們在重陽節的時候,最好是要到高處的地方去登一登,爬一爬。例如,濟南的人,可以到千佛山或者是英雄山上登高,眺望一下濟南的整個風貌。

吃糕點。在寧夏的時候,會有一種棗糕,是在重陽節的時候,必吃的。當然,其他的地方也有吃糕的習俗,一般會叫重陽糕。大家在重陽節的時候,可以買些糕點到家裏吃,也應應重陽節的景兒。

賞菊。重陽節的時候,正是菊花開滿枝的時候。對於古人傳下來的傳統來講,重陽節的時候,是需要去賞菊花的。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城裏人也可以到例如植物園或者是苗圃園裏,欣賞一下菊花哦。

飲菊花酒。在賞花的時候,男人們是喜歡飲點兒酒的,這樣纔可以增加情趣。對於女性賞菊花也是如此。所以,賞花的時候,喝點兒菊花酒,纔是情趣中的樂趣。

插茱萸亦或菊花。賞菊的時候,就應該在頭上插幾朵兒菊花以此來展示你的美,這對於女性更是如此。而插茱萸則是爲了避災消災求福的。所以,在家的門上插入茱萸是很傳統的一件事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