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一天終於結束了,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日記了。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記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5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

他,棄醫從文,一生以筆爲武器,被譽爲“民族魂”的魯迅。其諸多文學作品激發着當代的年輕人。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以第一人稱的視覺向我們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日記中的“狂人”害怕所有人的眼光,認爲身邊的人都想害他,想吃掉它。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以爲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狂人”實際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可是,它的周圍全是被封建思想所侵蝕了靈魂的人,而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這是作者對孩子的深深期望。“救救孩子!”這是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反抗和新一代的擔憂。在此,他一次次的吶喊“救救孩子!“那不僅僅是孩子的吶喊,那更是一箇中國的希望!更讓我體會到一顆赤子之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出光彩奪目的亮光,在不安與焦急中交錯着,感嘆那個時代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爲有魯迅這位偉大的文學大師而倍感驕傲、自豪。

現如今,新中國已經成立,過去的封建傳統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像錢學森那樣的狂人陸續在沉溺的夢中醒來,他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在錢學森心裏“國爲重,家爲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和知識分子的典範,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正因爲有錢學森這樣子的人,我們纔會有如此強大的國家。

我讀完《狂人日記》之後,內心思潮起伏。其中的“從來如此,便對嗎?”讓我明白了,懂得去大膽的提問去,去質疑,因爲“凡事總需要研究,纔會明白。”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2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裏面的“狂人”在現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麼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衆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孃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爲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裏正苦澀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後,終於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於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後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着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迴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裏,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西遊記》中最迷人的人物是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成了孩子們理想的象徵和寄託。西行路上的八十一難以及一路的神奇怪異、動人心魄的神魔衝突,反映取經過程中遭受的磨難和艱辛。“真經”已成了“成功”和“目標”的象徵。每每我碰到困難時,我總會想起孫悟空爲幫助師傅唐僧取到真經,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就會勇敢起來,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爲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讀書筆記。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着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羣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聯繫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就社會,瞭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4

“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使我被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今天,我又品味着這令人深思的話語。

此文通篇讀來,總覺些許怪,是除語言外說不出的怪。若非語文老師言:“狂人,即瘋子”,現今我仍予狂人以諸多奇怪可笑之解釋。全文從一個瘋子的角度下筆,自是不同尋常,其實文中之我並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話,更具虛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處充滿假、惡、醜,無絲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見當世親人間之殘忍無情。然“我”勸兄之言語,竟非出於狂人之口,確是一有先見、良知、正義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藉此文以告世人。

看終句,“沒吃過人的孩子們,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靈純潔美好,沒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於孩子,此乃對未來之美好向往。,少不同那時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間,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國之精神,若不被後世繼承發揚,奈何?先生雖已去,但諸多事吾輩亦可做,雖不及先生,實可做。先生爲國獻之甚多,吾輩竭力還先生一“風清氣正國貌新”又如何?此舉更爲國矣!

魯迅之前,無一魯迅,希望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5

魯迅的話題講地話,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因爲魯迅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博大。

單單就以魯迅的文學作品而論,也要說上老半天。我看過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魯迅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學殿堂爲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用他手中的筆描繪着屬於魯迅自己的藍天,魯迅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而魯迅爲了可以飛的更高更遠,就拼命地讓自己的翅膀變得更加完美,更加無懈可摧。也正是因爲這樣,才讓世人可以大飽眼福,欣賞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就是魯迅最出名的小說了。這片短短的小說在今天被定爲向舊社會、舊禮教挑戰的“戰書”。與此同時,也成爲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必修課、必讀物。《狂人日記》“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後邊屢屢出現,構成這篇文章的主題。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孃也都吃人。最後,連“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整篇文章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一片更加寬廣的天空。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6

讀了《徐悲鴻學畫的故事》這篇文章以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鴻的愛國情懷。讓我想起了鄧小平爺爺說地話: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徐悲鴻也是這樣,他用自己的努力,也爲中國爭了一口氣。文章主要寫了徐悲鴻在外國留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外國學生侮辱中國,徐悲鴻十分生氣就與他比賽,看誰無能經過他的努力,他成爲了著名的畫家,爲中國爭了氣。徐悲鴻的愛國精神體現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臨摹名畫,都是帶着一塊乾麪包和一壺水去的,一去就到閉館時間纔回來。自從國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決心爲祖國爭氣,讓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質。最終,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標,給祖國爭了光。這位偉大的愛國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奧運冠軍劉翔,他也是一位愛國的人物,在他受傷的情況下,還堅持跑步。在奧運會上,劉翔扭傷了腳,但他並沒有放棄比賽,而是堅持地向前衝。即使他跌倒了,他也會用自己的那最後的力氣爬起來,因爲在他的行蹤還有一個信念:我要爲國爭光。只要有這個信念在劉翔的心中,他就一定會爬起來的。他最終也是經過努力,得到了冠軍,不僅自己爭了光,也爲祖國爭了氣。魯迅先生說過:“惟有命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徐悲鴻也是這樣,他的愛國精神永遠記在了我的心裏。我們也要想他一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7

黑暗是什麼?是負着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僞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爲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爲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8

我又一次細讀《狂人日記》,不知這是第幾遍了,只知道每次閱讀先生的文章都懷着敬意。先生是我的敬仰!對於此文,我不敢多作評點,因爲我純粹是以求知的心態來欣賞先生帶給我們的文化盛宴。

先生生活在鉅變前夕的中國,可謂風雲激盪,當時的華文文壇也算波瀾壯闊。先生是冷靜置身文壇的狂人,是文壇上一筆濃墨重彩、彪炳史冊的財富!文壇沉寂了太久,需要有人觸醒那鬆弛的神經。順應時代變遷,《狂人日記》誕生了。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藉助"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醜惡與世界的殘缺。說實話,這篇文章的色彩過於晦暗,但這晦暗中分明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盪與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嗎?這顯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過是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地泯滅。或許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獨立於窗前,望着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籠罩的夜獨自嘆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不爲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顯然不只一人,而是整個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時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塵世發泄着憤懣。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廣,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熾熱和焦灼的心在跳動着,熠熠發光!

讀《狂人日記》,我深切體會到先生內心的痛苦。先生寧可燃燒自己,把光亮留給孩子們,因爲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9

我是極其推崇魯迅的,很大程度上,我的個人性格形成其實和魯迅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在我的啓蒙時期讀的書全然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的因數還是很大的一份。

但是我當初都是拿魯迅的書來下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要看書的好。我現如今終究是沒有了那一份快樂。陡然而生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難以排解的,無法忘卻的惆悵。難道要我轉身斥責魯迅寫出了這等東西嗎?定然不是,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同時在中國的文學史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多次,多次看過。此時的我,當真是難以真切的交談出自己的那種感觸。

狂人真的是狂了嗎?自然不是的,但是他不狂嗎?不狂又何以說這些胡話。其實,很大程度上魯迅就是扮演了這種狂人的角色。狂人清醒地很,魯迅也清醒的很。但他們都是極其孤獨着,從一開始的那個黑屋子理論,到後來難以遏制的吶喊。

魯迅走過了一段比較長的路程,不單單是自己的心路,其實也是和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當然,我們還是需要不斷的從抽象中具象出來其中的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核。

狂人的形象產生的根源其實還是在於一種文化的內在昇華,同時在其中被大家所理解的還是極其深刻的種種壓制。

我們不用再深究在那種情況下狂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認知,或許是可以用到現實之中,映照。一個人的思維如果是落後於或者超前於這個時代,其實都是會覺察到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其實就是會被這個時代當做是狂人。但,時間往往會證明一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0

我高度讚揚魯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與魯迅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啓蒙時期讀的書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因素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當時都是帶着魯迅的書去吃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看書好。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那一份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悵。我該不該轉過身來責備魯迅寫的作品?當然不,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在這個時候的我,真的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嗎?當然沒有,但他不狂嗎?不狂的話又怎麼說這些話?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魯迅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魯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們卻極度孤獨,從一開始的暗室理論,到後來難以抑制的吶喊。

魯迅走了很長的路,不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提煉出一些深層次的文化核心。

其實,狂人形象產生的根源在於一種文化的內在昇華,同時,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壓抑。

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狂人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落後於或超前於這個時代,其實都是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會被時代當成狂人,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1

黑暗是什麼?是負着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讀到《狂人日記》,我不禁浮想聯翩。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僞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爲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放下《狂人日記》,我不禁思考: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爲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讀完《狂人日記》,我的內心至今都洶涌澎湃!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2

“從來如此便對嗎?”《狂人日記》中,那個害了瘋病的狂人抓着個人便問,“這,對麼?”“我不一樣你講這道理,總之,你不該說的,你說便是你錯。”那人臉色鐵青,一時語塞。

土地還是地主家的,衙門換個了名字,堂而皇之的又開張了,裏面的老爺們仍就是“青面獠牙的黑鬼”,革命之後,社會似乎是大不一樣了可又好像從來也沒變過。魯迅有些絕望了,但他畢竟不是《茶館》裏那位崔久峯先生,他仍想着要在黑暗中鬥爭,絕不放棄。他明白他無力改變現狀,所以他將滿腹狂言以日記形式全盤傾出。

“從來如此,便對嗎?”他翻開中國古代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大書,在仁義道德的皮囊裏,原先是“吃人”的心。“大哥說易牙食子,母親不反對,孩子惡狠狠的盯着我…”狂人是病了,但正因爲這病,他看盡了人性的陰暗面。這正是魯迅絕望的吶喊。他心中憤慨卻無處可宣泄,癲狂之言的背後是默默哭泣的痛苦。

“救救孩子!”狂人在日記的最終寫下這一句聲嘶力竭的吶喊,這四個大字,是他絕望中唯一的期望,他明白他再無力改變幾千年的封建傳承對人性的侵蝕,僅有着眼未來,去想象,去相信明日世界的光明與完美。可他一人又能如何?所以他向所有牢籠裏的先覺者吶喊,救救孩子,遠離“吃人”的世界。他把對現實的絕望化作了對未來的期望。

魯迅是偉大的,因爲他在茫茫黑暗裏找到了期望的火把,他不僅僅照亮了自我心中的迷茫,更吶喊出民族的期望,他的癲狂癡語刺痛人心,在黑暗中點亮了光明的前方。

狂人過後,難見狂人。魯迅之後,可還有魯迅?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3

魯迅先生生活在鉅變前夕的中國,那時的中國可謂是風雲激盪。處於在舊時期社會的人,魯迅先生十分了解當時社會的缺點。當時的文壇算是波瀾壯闊,而魯迅先生則是適應時代的變遷,向文壇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狂人日記》誕生了。

魯迅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出了當時社會人性的醜陋和世界的殘缺。文章中處處是晦暗,但在晦暗中也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盪與高昂。真的是“吃人”嗎?“我翻開歷史一查,這個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個字。我橫豎睡不着覺,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每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文中表達了對封建道德的定義:禮教就是吃人!魯迅先生從風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會,每層人民都被上一層人民所欺壓,過去痛苦的生活,用諷刺的手法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批判。爲此,魯迅先生以狂人的思想與口吻無奈的吶喊,去救救自己的下一代孩子,不要讓下一代的頭腦與思想腐化,不要讓封建社會侵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與“被吃”的世界裏。

魯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敢於在那樣的時代勇敢的站出來批判社會的險惡。既然是瘋子,就只能毫無在意的瘋下去,雖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應該怎麼走,但跌跌撞撞的走下去……是鹿就總會有盡頭的。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4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讀《狂人日記》了,每一次讀都有更多地感受和體會。記得第一次讀的時候,文學水平太低,根本就沒有看懂魯迅所寫的《狂人日記》,唯一的感覺就是《狂人日記》,狂人真夠狂!而如今再讀《狂人日記》別又一種風味。也許,經過課堂中對當時背景的理解和對魯迅寫作風格的瞭解,《狂人日記》讓我明白了更多。

《狂人日記》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舊社會制度的小說和第一篇白話小說。他的身份在文學界上佔領者不可磨滅的位置。在來說說《狂人日記》的內容,它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與自己看待他人的眼神、行爲、想法的猜想,很形象,很生動地揭露了“吃人”的惡行。

從《狂人日記》的內容中,讓我對當時的北京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時的社會封建制度是如此可怕,上到大人,下到小孩,都被社會的黑暗所迫害,在這種背景下生活,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給吃掉,根本就沒有真正的仁義道德。

魯迅曾經去過日本學醫,所以對神經病人相當瞭解。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就是那個狂人,在他的筆下,有這狂人的臆想世界,有這對別人充滿了猜想和害怕,總認爲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癒以後,看清了這個世界的黑暗和醜陋的一面,但是人們無法容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加以迫害,只是最後與其一起同流合污。

從《狂人日記》中讀出,那時的中國是可悲的,是愚昧的,他們只會受迫害,不會反抗,連“吃人”都吃同胞的肉,也難怪,魯迅爲何要棄醫從文,來拯救中國。

《狂人日記》屆時當時的社會的陰暗,也激發人們仁義之道。如今讓我們讀這樣的文章,可以清楚,準確瞭解歷史,也警示了我們不要再淪落爲那時的悲壯。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5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裏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裏,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現的時候,那個小鎮上的人已經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並且夾在自家的菜裏,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麼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裏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這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的現狀。慘不忍賭啊!

一個“吃人”一詞。就表現了清政府的腐敗,“易牙蒸了他兒子,給王吃,還是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裏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時盡然沒人管。

小說的末尾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何等攝人心魄。對於孩子們的純真,魯迅流露出了那麼沉重的凝慮,以爲終於無法逃掉大人的陰影,也仍然無改於一生工作的目標“救救孩子”

這本書讓我震撼不已,如果,我們的時代也發生這樣的事,那我們要怎麼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