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本文已影響 1.7W人 

轉眼一天又過去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你所見過的日記應該是什麼樣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狂人日記》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

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徵,一方面也在於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爲“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着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着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爲此而困惑,作者爲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爲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2

雖然這篇文章是有關“吃人的”,但在文中並沒有血腥的畫面,而是從一個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陣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就引來了大家對我的厭惡和想吃掉“我”的惡毒心靈。即使是“我”的哥哥,也與他們有勾結,想吃掉“我”,能夠看出在自我的利益(只是一個能夠壯膽的鬼話)面前,親情已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幹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歷史上的易牙爲了使齊桓公的“從未吃過嬰兒肉,想嚐嚐鮮”這一願望,竟能夠把自我的兒子蒸了獻給君王吃,能夠看見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復存在,什麼事都能夠做得出來。

文中提到的“徐錫林”先生,爲了攻佔軍械局,讓混亂的清末得到改變,被衛隊發現,心和肝被他們拿來炒食。都是中國人啊!本是同根生,爲何還這麼慘絕人寰!爲了自我,小團體的利益,做出這麼侮辱人類的事,是中國人的恥辱!封建社會竟還有這樣愚蠢,令人唾棄的事,是必須讓我們明白的!

“大哥”對別人說“都出去!瘋子有什麼好看!”時是否想到“我”還是一向尊敬他的弟弟!他們是覺得用一個莫須有的名目稱呼“我”,然後順理成章就能夠吃人了嗎還好,“我”站出來了,用激昂的聲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聲呼喊,想讓他們覺醒。可是,在更早的封建統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這種“欺負”所跪下!有多少人爲了自我讓自我的朋友甚至親人受害!此刻是該反抗了!當時爲什麼沒有人像“我”一樣不怕他們,大聲的呼喚,想改變他們的心靈呢

可是……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兒片肉,此刻也輪到我自我……”無意中,你受到的一點小恩小惠,但最終,你還是會被他人拿來當利益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人,終究會被人明白,收到應當的懲罰。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此刻的社會,看似沒有以前的封建統治,卻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爲了中國的未來,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體吧……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3

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爲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癒後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併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爲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那麼在今日的社會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現在是科學發達的社會,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特別在中國,由於一胎化,使孩子成爲家裏的皇帝和皇后,同時他們也受社會的暴力現象影響,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的心理,心態扭曲,缺乏道德意識,自控力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以暴力傷人,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殺人。可怕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後果的嚴重性,不知道他們所作的是犯罪的行爲。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像魯迅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一方面要儘量減少未成年人接觸暴力媒介的機會,避免他們去學習模仿;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認識真正的仁義之德,關注他們心靈的充實和健康,使他們成熟和成長起來,增強對不良文化和環境的抵抗力。這樣他們纔不會成爲現代的狂人,去與社會同流合污,吃人或被吃。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4

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以筆爲武器,與黑暗社會作不懈鬥爭的革命家。他的作品,看似只是輕描淡寫的雜文,但細細品味,便覺其中奧妙——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當時社會的動盪、人性的變詐,可謂套用郭沫若的一句話“寫人寫事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他,就是魯迅。

提及魯迅,即可想到他開創中國白話文新篇章之作——《狂人日記》。它主要記敘了在黑暗的封建社會,“我”站在一個狂人的角度,憑空覺得周邊的人都要吃自己,而自己則是這個“吃人集團”爪下的一頭“獵物”。而這個“吃人集團”的老大就是自己的哥哥,自己就算哪一天要被吃了,也得揹負着“吃人的人的弟弟”罪名。後來,“我”還發現連小孩子和想吃人,也吃過人。

從這篇小說的表面來看,“我”絕對是一名狂人,一位名副其實的狂人。但,只要稍經思考、體會,就會發現:這篇小說蘊含着深深的諷刺意味。所謂“吃人的人”,實指當時的貪官污吏、腐敗的政治條款;“狂人”,當時受其壓迫的平民百姓;“吃人”,可想而知,指當時統治者倚仗權利剝削百姓、魚肉百姓,令老百姓生不如死。在這暗無天日、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霸道的舊社會裏,用“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懦弱、狐狸似的狡猾”這句話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

小說的結尾,是意味深長四個字,發人深省:“救救孩子……”僅僅四個字,便道出了魯迅先生的心聲:對祖國的未來,對未經玷污、不知世風污濁的孩子的深深擔憂。由此可見,魯迅先生不僅是一位救國英雄,還是一個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未來的偉人。

他自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寫照。魯迅先生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5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5月15日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誌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

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爲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但是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着,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最後他最後鼓足勇氣,發出:“你們能夠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透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個性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帶給的一副清醒劑。?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

魯迅,人們一聽到這個名字便會爭先恐後地說,我知道,我知道。對啊,如果圍繞魯迅的話題講地話,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因爲魯迅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博大。

單單就以他的文學作品而論,也要說上老半天。我看過他的狂人日記。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學殿堂爲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描繪着屬於他自己的藍天,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而他爲了可以飛的更高更遠,就拼命地讓自己的翅膀變得更加完美,更加無懈可摧。也正是因爲這樣,才讓世人可以大飽眼福,欣賞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就是魯迅最出名的小說了。這片短短的小說在今天被定爲向舊社會、舊禮教挑戰的“戰書”。與此同時,也成爲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必修課、必讀物。《狂人日記》“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後邊屢屢出現,構成這篇文章的主題。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孃也都吃人。最後,連“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整篇文章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一片更加寬廣的天空。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7

看中國歷史,在翻來覆去地翻漲,可結果是在字裏行間看到的就是“吃人”二字。歷史,簡單地來翻譯是什麼-“仁義道德”,可所謂的仁義道德背後掩藏是什麼?吃人!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是啊,吃我們的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至親。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雖然被吃掉了,但我們之間的至親關係還在,無法改變!

縱觀歷史,我們整個一套仁義道德的理念,在敘述着它對人的肉體、精神以及思想的吞噬。有了這樣的吞噬,一代一代傳下來,一代一代地被毀滅,一代一代被吃掉。

在“吃人”的大背景下,我們自己也想去“吃人”,想去影響別人,想去壓制別人。但是回過頭來,又怕被別人吃了:而每個人都有點這種想保護自己的心思。於是,在狂人的眼中,中國人有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懦和狐狸式的狡猾:獅子有野心吃掉他地盤上的獵物;兔子只能可憐巴巴地等待被吃掉;而狐狸在疑心疑慮地觀望着...

在狂人的眼中,如果人與人把去欺負,壓迫與改變別人的這層心思放掉,安心地去吃飯睡覺,那將會很美好。可整個歷史都在吃人,方明白“我”早已在其中混跡多年!狂人狂嗎?狂人其實不狂,他看懂了中國的歷史,中國的任意社會之間的關係,因爲他懂得太多了,所以他被排除在外!

後來狂人變正常了,正常了之後就去當官了。當官之後後幹什麼呢?吃人!也就是用他學到的一套仁義道德理論-包括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懦和狐狸的狡猾,去影響更多的人。於是,當狂人變成了正常人之後,也就變成了吃人的人!在這種辯證關係中,魯迅先生髮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吶喊-“救救孩子!”

我們不要吃人,我們也不要被吃!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8

雖然,“魯迅”這兩個字早已如雷貫耳,可是魯迅的文章我拜讀過的卻不多。今日讀《狂人日記》後,令我頗有感觸。《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總是想着自己會被別人吃,自己周圍的人隨時都會吃了他。魯迅先生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一個好好的人爲什麼會想到人吃人呢?如果沒有舊社會封建禮教那樣的現實,或許他在有這個想法前就已經“瘋”了。說他瘋了,也不對。狂人的心理描寫,他一些出乎意料的舉動卻又合乎情理,應該是一個正常人的行動。但看起來更像“瘋子”。他的心理又是被社會毒害的,這樣就使得當時人們聯想到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覺有點感悟與驚醒。懼怕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吃掉,沾過血腥的大多已昏了頭,就像下棋的人——當局者迷。他們反而自得其樂認爲“吃人”是一種合法的運動。雖然是當時流行的他們也可以罔稱是先祖傳下來的風俗。可怕,於是就躲在家裏不敢出來。或者混在那些吃人的人裏面。狂人就是既躲閃又混充這兩種的綜合。魯迅先生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想借助狂人的胡思亂想,來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呼籲大家“救救孩子……”。

這似乎是魯迅心靈在吶喊。我想這就是他爲什麼要把這本書叫做“吶喊”的原因了……昨日魯迅先生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今日我們也可以提筆呼籲:拯救地球,拯救人類唯一的家園;也可以提筆歡呼讚美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魯迅的筆是武器,多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用這樣的筆去作詩作文作畫,照亮世人的靈魂。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9

滿篇盡是“吃人”,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因爲對於一本小說來說,恐怕故事xing的東西會更加地吸引人,在貼近現實的話語中描述。而偏偏這本小說中會出現“吃人”的字眼,不但如此,很多讀者也會一樣地把“吃人”和小說名字中的“狂人”二字聯繫在一起,到底是不是這個“狂人”在“吃人”呢?

在小說中,採用“我”這個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對於情節的描述更加生動,更加引人入勝。通過描寫“我”和“我”周圍的人或事物之間的關係,人人畏懼他人“吃”自己,而實際上人人卻都在“吃人”。小說中“狂人”的形象是一個充滿着恐懼,但是卻又有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人,他不希望別人“吃人”,但是也正是因爲,只有他“不吃人”,反而顯得他成爲了個體,成爲了爲衆人所排擠,所孤立的存在。

從小說創作背景不難看出,正值十月革命後的中國,第一批有着新思想的人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希望改變當時的社會。“新文化運動”的爆發,也正是這批有着新思想的人有力的抗爭。然而,有着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中國,不光是制度,其實連老百姓也一樣,在幾千年的思維慣性下,想要扭轉過來是非常困難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封建社會統治下的時代,儼然成爲了魯迅筆下“四千年吃人的時代”,“狂人”之所以叫“狂人”,是因爲他和別人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是瘋狂的,是不爲周圍人所認同的,但是確實新思想萌芽的一個真實縮影。

小說最後發出的呼喊,也正是新思想的人羣對舊中國發出的呼喊,向傳統保守文化發起衝擊,“吃人”的人終將不被接受,“吃人”的時代也終將結束。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0

認識魯迅便是從這本書開始。《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這本書以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角度來看這個社會。文章的主人公思緒不清,疑神疑鬼,整天臆想每個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旦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又迴歸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文章中有大量的醫學成分,也充分顯示了魯迅的醫學方面的才華。

從文章中不難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出魯迅諷刺中國封建傳統的觀點。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所以將此觀點作爲文章的中心,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中通過狂人的角度闡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例如: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上面只有四個字:仁義道德。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中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其實文章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封建禮教的可惡,還告訴了我們在那個年代裏,人與人之間只存在着猜疑,每個人每天都在想着吃人,卻又怕被別人吃了,於是每天便在這樣的猜疑之中度過。如果讓現在的我們來說,那就是:時間就是金錢,我們不能用疑神疑鬼去消耗……可說是在那個信任感缺失的時代,沒有人注意這些東西,人們都在想着如何在保住生命的前提下“吃”別人。人們都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對方,面面相覷。於是,狂人開始呼籲讓人們和睦相處,放寬心做事。其實這只是一個關頭,只要邁出了一步,那麼什麼事都解決了。可是人們都沒有這麼做,拼了命的也不跨這一步,到了最後,狂人只能發出最微弱卻最真實的呼聲:救救孩子……

狂人並不狂,相反他是唯一一個清醒的人。可是他生活在一個狂世之中,但可貴的是,他並沒有被這個世界吞噬,他仍然保存着那份僅存的清醒和執着。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1

前兩天,老師要我們看魯迅的書,媽媽便給我找了一本短篇小說集《吶喊》。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是《狂人日記》,描寫的是一個有所謂“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狂人”認定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制度。他半夜查看歷史,見整本書都寫着“吃人”二字。他最終還是相信未來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並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

這個故事我看了三、四遍還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瞭解封建社會的可怕與可惡,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還小,不能完全讀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人吃人這種可怕的現象真的存在。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人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救救孩子……。”,最後四個字在我腦中浮現。這四個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麼簡單吧?應該不只是肉體上的拯救吧?還有什麼呢?心靈上的拯救?或許還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學集《故事新編》等組成。

我對《吶喊》中一篇《狂人日記》影響非常深刻,它是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地位。魯迅先生用諷刺手法對封建社會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強欺弱。書中描繪”狂人”是一位”瘋人”他看到封建社會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他時時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擔心他吃了別人的肉,過着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生活。從瘋人的跳躍的思維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會,老百姓永遠受上層社會的人欺壓,過着痛苦的生活。想到我們現在過着多麼幸福,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是多麼幸運,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爲了推翻封建社會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並且要學習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爲崇高理想努力奮鬥精神。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2

《狂人日記》熔鑄了魯迅幾十年研究中國病態社會的心得,其內容是博大精深的,又是高度濃縮的。它第一次提出了封建“仁義道德吃人”的一段獨白:“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紙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小說通過狂人的幻覺刻畫了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到處可見“白厲厲的牙齒”,刻畫了吃人社會的特徵:那些“脣邊抹着人油”的食人者,幾千年來以“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排着“大小無數次的人肉筵宴”,並巧立名目,編造着吃人的道理,以“仁義道德”掩蓋着幾千年的吃

人史。這段獨白,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濃郁的政論色彩,它是理解《狂人日記》及其後許多小說的思想鑰匙。這正是研究中國歷史所得出的一針見血的結論。魯迅認爲:中國正史“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正如通過密葉投射在黴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見點點的碎影。

但如看野史和雜記,可更容易瞭然了……”(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之四》)他清醒的認識到了用“仁義道德”遮掩起來的中國歷史的真面目,加深了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憎恨。把中國幾千年剝削社會的歷史,深刻地歸結爲“吃人”的歷史,這個論斷在五四時期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在“仁義道德吃人”這一主調下,《狂人日記》重點揭露了封建家族觀吃人的罪惡。其後的小說,則在“仁義道德吃人”這一思想的各個層面深入開掘和具象化。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3

《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爲“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衆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爲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4

一向以來就很佩服魯迅先生,但對於他的文章沒有怎樣多的接觸過,除了在以前課文中學到的。這周開始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開篇的《狂人日記》就給自我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十分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述,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很容易解讀出來。因爲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而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於魯迅以往學習過醫學,並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所以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大多數人都能夠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遐想,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我們也就開始瞭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在不一樣的時代中,不一樣的讀者將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出現。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在那樣的時代,這不得不讓我們敬佩。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5

狂人,何以狂?他每日惶惶不可終日,似乎人人都想害他,疑人疑鬼,就連狗看他幾眼,他也是“怕得有理”。逐漸崩潰的他,每一樣東西在他眼裏都已變樣。在他眼裏,吃人的人慢慢都露出了吃人的嘴臉。他從“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記述聯想開去,他在歷史上看到的,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這個發現又把歷史和現實中具體的肉體上的吃人,上升到仁義道德等綱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層次。作者通過狂人的逐步變狂來批判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對人心的迫害。文字間表面描寫的是主人公的內心思想,實際上把矛頭指向封建制度,對毒害了幾千年的知識分子的封建禮教發起了血淚控訴。他的狂,是對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本質的暴露。

《狂人日記》採用了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實寫狂人的瘋話,一語雙關地使他具有了象徵意義,通過象徵主義實現了從反對肉體的“吃人”提升到揭露禮教“吃人”。實寫人物,用的都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徵主義。

狂人發出的“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質問,表達了時代的反思和叛逆之聲。“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我”不僅是狂人本身,也代指處於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之下的中國人,封建綱常名教毒害了所有的中國人,作品由此表達了封建禮教“吃人”本質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在傳統勢力支配下的社會,那些首先說出歷史真理的先驅者,常常被誣爲狂人或瘋子。狂人的言行導引着讀者看到中國幾千年的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的真相,讓讀者反思這一制度對“人”的毒害,對人性的壓榨和逼迫。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是對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狂人日記》表現了現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反封建的總體傾向,向封建綱常禮教發出了質問,抗爭,呼喊那些被矇蔽的心靈找回自我,是對封建禮教發出的利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