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糰子糰子團團圓圓優秀日誌

本文已影響 7.99K人 

小時候,最喜歡吃母親做的“糰子”。

糰子糰子團團圓圓優秀日誌

一到端午節前,中秋節前,母親就會做糰子。爲了能做糰子,打餈粑,幾乎農村每家每戶都種了幾分田甚至跟多的糯谷。爲的是怕別人家打餈粑,做糰子湯圓等,別人家有吃的,自家沒有。小孩子饞,到別人家想食,這是很傷大人的自尊心的。糯谷都不種太多,因爲產量低,價格又高不了多少,插秧又很麻煩,不像別的秧苗插的很快,農家一般主要是自給自足,滿足小孩子的口福。

爹將糯谷曬乾,儲藏起來,到要準備用的時候,就挑到離家有一里多路的慶樹家去打米。打出的糯米晶瑩透明,像寶玉,使人愛不釋手。糯米再曬乾,幹到拿在嘴裏像嗑瓜子樣用門牙一咬,嘣的一聲脆響,糯米成爲兩截。磨成漿,磨成的糯米漿裝在大缸裏,鋪上一層紗布,紗布上倒上草木灰,將糯米漿裏的水吸乾,如此兩三次,水就吸乾了,這時就可以做糰子了。

做糰子的前一天,母親就開始準備裏料,或是胡蘿蔔,或是蓮藕,或是豆腐乾之類,大多數是以上幾種的混合料。將這些裏料切碎,裝在盆子裏,捏一團糯米漿成雞蛋大小,應該比雞蛋還大些吧。摶成團,捏一個窩窩,用勺子挖一勺裏料放在窩窩裏,合起來,兩指捏上接口。再整理形態,越圓越好,有時甚至不圓的糰子先放在一邊,最後再蒸。我有時看母親做糰子,做的糰子一樣大小,圓圓的,非常的好看。總是問糰子爲什麼要做成圓圓的呢?那一個放在一邊的糰子不也是很好嘛?太麻煩了,粗糙一點做不行?母親只是微笑:“你不懂得,”糰子就做成了,幾塊圓圓的竹蒲團,鋪上溼紗布,將糰子放在上面。母親總是將糰子先擺在竹蒲團的.四周,圍成一個圓圓的圈,讓後再往裏擺一個圈,直到中心一個點。我總是問母親爲什麼要這麼擺放呢?母親總是微笑愛憐的看着我說:“糰子糰子,團團圓圓。”我當時不懂母親的話,以爲她是應付我。

第一塊竹蒲團下鍋後,母親就開始做糰子放在第二塊竹蒲團上。隔壁的梅紅嬸子幫忙燒火,這時火要大,將鍋裏的水燒開。水燒的滾滾後,水氣瀰漫,這時火力減小,保持平均火力。爲了防止漏氣,母親拿幾塊溼紗布將鍋蓋邊全圍上,但水汽滲出紗布,滿屋都是。大約半個小時後,揭開鍋蓋,白茫茫的水汽一擁而上,使人睜不開眼。母親吹吹氣,將水汽吹開,用筷子在邊上糰子上插兩下,來判斷糰子是否熟了。如插上去還不柔軟,就還要蒸一會兒。

剛出鍋的糰子白白嫩嫩,像嬰兒的肉體,香氣四溢。我們在糰子快要熟時,早早地等在鍋邊,當糰子出鍋時,母親總是讓我們走開,不要這樣饞,現在想來,是怕我們被燙着。第二塊蒲團又下鍋了,母親纔將出鍋的糰子夾給我們吃。我們往往迫不及待,被燙的嗷嗷叫,吃到嘴裏又吐出來又吃進去,還是不停地吃。那美味呀,再也不可能品味了。

最後一蒲團就是蒸做的不圓的糰子,蒸熟後母親和嬸子就吃這些糰子。最後竹蒲團下鍋,母親就將糰子三五個裝一碗,送給隔壁左右吃。這是鄉里的風俗習慣,一是隔壁左右做了糰子後也送給了自家,禮尚往來,二是別人家的小孩都被關在家裏,免得跑過來想吃,傷了大人的自尊。母親送一碗去,既還了禮,又照顧了別人家的自尊,解了小孩子的饞。現在想來,鄉親們是多麼的淳樸善良呀。

爲了方便,糯米漿一般不一次性的用完,捏成一小團一小團,很不規則,形狀各異,放在一塊大竹蒲團上曬乾,然後用布袋子裝起來保存,這種曬乾的糯米漿叫陳漿。再要做糰子做湯圓時,就不需要在推磨做糯米漿了。將曬乾的陳漿拿出來,放在盆子裏,倒上適量的水,反覆的搓揉拌勻,就又變成溼糯米漿,可以做糰子做湯圓。陳漿要經常拿出來曬一曬,防止回潮和上蟲子。

除了過年過節做糰子外,其他時間母親一般不做糰子的。在農村一般只有女兒女婿回來,在外的兒子媳婦回來住個三五天,家裏纔開始做糰子。當子女走的時候,帶走的最常見的就是一包糰子或者是陳漿。經常看到路邊年輕的夫婦上車,後面家長總是提着糰子陳漿送別,依依不捨。我在外求學回來,寒假暑假,母親總是在我回來的第二天就開始準備做糰子了。母親做糰子時,我就替母親燒火,一言不發的看着母親將一個個糰子做的圓圓的。糰子熟了後,母親總是先夾兩個給我吃,吃完了又要夾給我。如我說不要了,母親總是一幅失望的神色,總擔心做的糰子是不是沒做好吃,我反覆說好吃母親才高興。

後來,母親走了,到了另外的世界。街上也到處有糰子買了,我雖說喜歡吃,但總覺得只有母親做的糰子做好吃。

我現在才明白母親的話:“糰子糰子,團團圓圓,”“子”就是子女,糰子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後記:冬月十三是母親的生日,以此文還念母親。想起母親的音容笑貌,淚如雨下,不能寫下去了。母親呀,我想念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