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尼山書院與夫子洞日誌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尼山書院與夫子洞日誌

曲阜師範大學的文化底蘊很深,兒子考上了這所大學,我挺高興的,可我知道妻子心裏不滿意,兒子心裏不痛快。

爲了讓兒子能夠多瞭解一些孔子的偉大,以便以後能夠精闢的解讀孔子思想,做一個大寫的人,上個星期天,我帶着妻子和兒子游覽了孔府、孔廟和孔林。

誰知道,這母子倆竟然對“三孔”不感興趣,兩人就像逛公園似的走馬觀花地玩了一天。

我看着母子倆連一點點人生感悟都沒有,心裏挺不是味的。

回家後,那幾天我就尋思着,妻子對儒家學說不感興趣,還可以理解,因爲這些年來,妻子的心裏只有我和孩子,只有家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可兒子生長在孔孟之鄉,現在都已經高中畢業了,竟然對孔孟學說還如此陌生,這可怎麼得了!不行,趁着兒子還沒有到曲阜師範大學報到之前,再帶母子倆到尼山書院和夫子洞去遊覽一番,繼續實地啓發兒子對孔子這個偉大歷史人物的感性認識。

孔子一生宣傳他的仁政德治的思想,其“仁者,愛人”的思想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一直都折射着人文主義的光芒,哺育、教育了無數個仁人志士和平民百姓。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和實踐,使教育平民化,使官學轉化爲私學,在歷代封建社會裏讓平民教育成爲了可能,真的是很了不起。

孔子禮樂御射書數的六藝教育,從古自今培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他這面大旗至今仍然還是光芒萬丈,照耀着人類,影響極大,史無前例。就連美國人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辭典》、《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英國人編撰的《人民年鑑手冊》一書當中,都把孔子排在了世界第一位。

尼山,位於曲阜城區東南三十公里處,原名尼丘山。

尼山不算高,但周圍五峯連峙,巒嶂相迭,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景色。

尼山的東面,有常年不竭的智源溪,終年流水潺潺,即便是最寒冷的冬季,這一片的蒼松翠柏也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尼山書院,坐落在尼山腳下。

尼山書院與洙泗書院、石門書院、春秋書院並稱爲曲阜四大書院。

中國的書院講學之風,主要是從宋代開始的。

公元1035年,蘇州知府范仲淹將州學和孔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廟學合一”。

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對尼山孔廟進行擴建。

元朝初期,書院列入了全國官辦系統。

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創建書院,並保舉彭璠爲山長,創建了尼山書院。

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

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

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再次修建。

如今保存的尼山書院建築,是清朝道光年間所修建的廟宇。

以前那所獨立的尼山書院,建在尼山孔廟東北的百餘米處,獨爲一院。書院內有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系當年講學授業和紀念孔子的地方。

1925年,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再度重修,除修復了尼山孔廟之外,又修復了尼山書院及顏母祠。

尼山書院,是中國古代衆多書院中的組成部分,影響面並不算是多麼大,但因爲它地處聖人故鄉,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關係,因此也就具有了一些獨特之處。

尼山孔廟,因孔子誕生於尼山而建。尼山書院又依尼山孔廟而建,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書院建於聖人的誕生之地。

今天的尼山書院,即尼山孔廟。

尼山書院周圍有一千多棵檜柏,棵棵鬱鬱蔥蔥,樹幹筆直,樹冠不大,形似毛筆,被人們稱爲文柏、筆柏。古樸的青磚灰瓦隱藏在尼山書院蒼翠的樹木中。

尼山書院共有院落五進,殿堂五十多間,正門名櫺星門,櫺星門前,立有“大明尼山書院”的石碑。二門名爲大成門。寺廟主體建築爲大成殿,殿前有兩廡各五間,殿的'東、西各有掖門。殿後有寢殿三間,兩廡各三間。東、西兩側門連接兩旁跨院。東院前爲講堂,後爲土地祠,西院東側連接毓聖侯祠,單成一院。西側爲啓聖王殿和寢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寺廟內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石碑十餘幢,是瞭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築羣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尼山書院紅牆金瓦,院內蒼松林立,古木參天,綠苔滿地,班駁的紅漆木門掩住了一院的幽深,這裏的確是一處修心養性,讀書學習的好地方。

尼山書院東南不遠處有一座四角飛檐的涼亭,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經站在這裏往東瞭望沂水河,觸景生情,突感時光流逝,人生易老,不由自主地就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後人在此地建亭紀念,故名觀川亭。

夫子洞,是天然石室,又名坤靈洞,位於尼山孔廟東南崖下。洞裏有一張天然石牀,洞前立着一塊刻有夫子洞三個大字的石碑。

夫子洞很小,也很普通,但傳說頗多。

傳說之一:孔子的母親身懷六甲,在田地裏幹活的時候,突然間肚子疼痛難忍,來不及趕回家了,就在這個野外的夫子洞裏生下了孔丘。孔子的父親看着這個嬰兒十分醜陋,以爲是個怪物,便將這個嬰兒放在了洞中,拽着妻子回了家。

初生的嬰兒嗷嗷待哺,山上的一隻母老虎聽見了,便跑進洞裏來哺乳這個新出生的嬰兒。當時正是秋高時節,洞裏悶熱,嬰兒熱得難受,哇哇大哭,就在老虎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一隻在天空飛翔的老鷹飛聞聲進洞裏,站在地上用翅膀爲這個嬰兒扇風降溫。

當時在田地裏幹活的一些老百姓,看到這種奇特的情景,以爲洞裏的嬰兒是鳳凰之子,於是民間就有了鳳生、虎養、鷹扇風的優美故事。

那天上午,我和妻子站在夫子洞前照合影的時候,我的腦子裏就琢磨着,春秋戰國時期這樣一個一出生就歷盡艱險的嬰兒,爲什麼能成爲一個歷史的巨人?那個階段中國的思想界,爲什麼大師如雲?人類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正比的關係嗎?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首先進行文化的復興,是不是一個最佳的切入點?現今這個經濟社會,還需要不需要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來滋養人們的靈魂?

那天,尼山書院和夫子洞景點上的遊人很少,比起曲阜城裏孔廟的那種一天到晚車水馬龍的情景簡直是天壤之別。偌大的尼山,古老的尼山書院,僅有我們一家三口人和司機小鄒在閒逛。

那天,更加令我失望的是,臨要回家的時候,兒子就好像是從荒郊野外轉了一大圈,累的沒點精神,連句話也不想說,無精打采地一頭鑽進車裏,閉着雙眼靠在車座背上打起盹來。

我坐在副駕駛座位上,回頭看了兒子幾眼,心裏尋思着,這個孩子生長在人們不計後果發展經濟,全民經商的年代,雖然弄不清楚社會上老虎成羣,蒼蠅成堆的根本原因,但耳聞目睹過一些老師理直氣壯地讓學生家長辦些私事,事後給學生調調座位;逢年過節笑眯眯地收下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家長們給的紅包,在這種校風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幼小的心靈難免不滋長金錢主義至上的毒菌。

唉!但願兒子將來可別是一個沒有生活念想,沒有人生信仰,沒有靈魂的人。

我這麼尋思着時候,腦子裏突然涌出了幾句莫名其妙的詩句,便不由自主地信口吟哦起來。

回頭看到地上的影子,

忽長忽短扭曲着心魔。

思緒在尼山書院漂游,

圍繞聖人不知做什麼。

攜妻帶子步入夫子洞,

鷹扇風的傳說在眼前

漫山遍野到處是故事,

千年松柏寂靜的語言。

觀川亭裏瞭望沂水河,

心裏漸漸燃起一團火。

野草頂出冰冷的土地,

迎着西南風活出自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