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人生感悟

人生成功的幾何模型感悟

本文已影響 2.61W人 

談到人一生的成就與成功,都認爲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事情,與數學風馬牛不相及。因爲是學理工科出身,思維總帶着不可磨滅的數理痕跡,隨着年齡的增大,慢慢地又愛想一些有哲理的問題,於是就把兩者扯到了一起。

人生成功的幾何模型感悟

以前,通常認爲聰明的人會成功,故有“智商”的概念。後來發現不完全是這麼回事,於是對比着“智商”,提出了“情商”的概念。以後發現“情商”也有侷限性,又提出另外一些這個商、那個商。結果還是說不太清楚:爲什麼小時候被看好的某個人,長大後卻表現平平呢?又爲什麼有大成就的人,卻原來一點也不出衆呢?

現在的流行做法是,誰成功了,再從他以前的經歷中找根據,說明他應該成功。但是我們都知道,馬化騰長得帥,馬雲卻不那麼英俊;劉強東畢業於名牌大學,黃光裕卻好像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究竟哪種人能成功?長得好的還是長得差的?學歷高的還是學歷低的?

我們過去常說大學生是國家棟梁;華爲的任正非卻說大學生還不是人,要先做人,才能做人才。那麼,大學生究竟是天鵝還是癩蛤蟆?

人們一面說學歷不代表能力,另一面又總會優先錄用那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究竟還要不要上好的大學?大學畢業之後還要不要讀研究生,還是早一點出來工作?

近幾年,因爲周圍的一些孩子逐漸地進入到需要考慮未來發展方向的階段,故經常跟年輕一代討論與這些有關的話題,討論討論着,就碰撞出很多的思想火花,於是萌發一個想法,用我的視角來試圖解釋人生成功的原因。因爲我的看法帶有濃厚的幾何學色彩,我就把它叫做:人生成功的幾何模型。

這個想法出來之後,卻一直沒有動筆。有時候覺得很沮喪,在我的模型中是沒有結論的,我不知道這事有什麼實際指導意義,又早已過了立說成名的年齡,連吸引眼球的事情都懶得去做了。直到在最近的一次閒話中,我比較完整地闡述了“我的說法”,被鼓勵把這些說法寫成文字,不管有沒有用,也不管有沒有人看,甚至不管別人看了之後是貶還是褒。

首先,作爲準備工作,我們要把“成功”這個概念進行模型處理,也就是抽象化。我們當然知道所謂“成功”,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在這裏,我們不管“成功”的含義是什麼,它只是一個概念,我們假設大家是在同樣的含義之下去看問題。

其次,我們要把“成功”這個概念用一個幾何指標來表示。我們認爲:人生是在一個三維空間中運動,在三維座標系中,我們用一個座標(例如,xyz中的z座標,通俗說就是“高度”)用來代表“成功”的程度。某人所處的z座標(高度)數值越大,代表他越成功。

我的說法(不敢叫理論)是:在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態下,每個人都是三維空間中運動的一個質點,並且,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希望運動到儘可能高的地方,即獲得成功。但是,人的運動軌跡總是受到客觀條件約束的。例如,不能隨意地從A點運動到B點,只有當A點與B點之間存在着可以行走的道路L時,人必須沿着道路L才能從A點運動到B點。如果L是彎曲的,人沿着L運動的實際路程要多於(甚至是遠遠多於)從A點到B點的直線距離。

人生的每個階段,受到的約束條件以及約束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中國,高中畢業之前,學生們被約束在數軸z之上,只能沿着z軸運動。衡量一個學生的好與壞,只看一個指標就是成績,成績好的學生z值高,成績差的.學生z值低。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另兩個座標x和y是不同的,但在中小學階段,座標x和y通常被視而不見。

這是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們叫它“一維運動”。既然都是沿着同一個方向(z軸的正方向)前進,那麼速度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從同一起點,經過一段時間,誰的的速度快,誰的z值就高,誰就成功。

速度就是智商。在第一階段,人們重視智商這個指標是有道理的。智商高的孩子,意味着他在數軸上奔跑的速度快,肯定會比智商低的孩子成績好。但是,如果把第一階段的結論推廣到整個人生,卻可能謬之千里。

人們常常評論說,速度不夠快的某個成年人比速度快的另一個成年人爬得高,是因爲這樣那樣的額外因素,假如讓兩人站在同一起點同時起跑,那麼後者一定會勝過前者。

假如?在真實的世界裏,沒有假如!

跨過人生第一階段之後,兩個速度不同的成年人不再“必須”站在同一起點,也不再“必須”跑向同一方向。起點不同、方向也不同的人,有什麼可比性呢?

孩子們經常抱怨,課業太重,考試太多,壓力太大。我常對孩子們說,享受人生的第一階段吧!奔跑雖然很累,但至少不用看方向,你努力的方向都已經由學校和家長指明,你每一步的學習內容、你的目標(高考)都是清清楚楚地擺在那兒,時刻看得見的。有朝一日,你需要經常想着有沒有跑錯方向的時候,會懷念那些埋頭奔跑的日子的。

上了大學之後,進入人生第二階段。孩子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多了,可選擇的餘地也大了。這相當於在幾何模型之中,質點運動的約束條件放鬆了,但又沒有徹底放鬆。我們可以粗略地看成:從一維運動逐漸地轉變爲二維空間運動。例如,我們可以想象一些質點在一個斜面M上運動。斜面的一端高一端低,人人都想從較低的一端跑到較高的一端。

與中小學階段的“一維運動”相比,大學及大學畢業後一段時間的“二維運動”開始具有如下兩個不同的特點:

(一)成功不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在斜面上等高的一條線上每個點都代表相同的成功程度。比如,對大學生來說,考取本校研究生是階段性成功,出國留學也是階段性成功,找個好的工作單位也是階段性成功,甚至於談一場浪漫的戀愛、找到理想的愛人也是階段性成功。

(二)奔向成功的路線不再是唯一的。在二維的斜面上,想到達一個成功點,既可以沿着直線走,也可以沿着曲線走,還可以沿着折線走。沿着直線走,雖然距離較短,但可能路上尖銳的石頭多,會紮腳,走不快。沿着曲線走,初看起來路程遠了,但可能好走,反而先到達。

到了第二階段,孩子們通常都會面臨“選擇的痛苦”:在二維的斜面上,不僅要選擇奔向哪一個成功點,還要選擇沿着哪條路線奔向那個成功點。

在我們讀書的那個時代,雖然也有選擇的痛苦,但不如現在的孩子痛苦程度高,因爲當時大學生是包分配的,職業出路是固定的,不能自己設計自己,選擇餘地小,沒什麼太多好想的。

現在,隨着家庭經濟條件的提升以及教育理念的變化,在某些城市,“選擇的痛苦”提前出現了。比如,我所在的城市,中學的孩子們就常常糾結於出國讀大學還是參加國內的高考。

總之,“選擇的痛苦”是伴隨着約束條件的放鬆而產生的。

在人生的第二階段,相比人生以後的階段,有一點還是比較簡單的,就是至少你還分辨得出哪些點是成功點,你的目標雖然多了,但至少你還看得見它們。或者,即使你看走了眼,在跑的過程中發現看錯了成功點,你還比較容易改變一下奔跑的路徑,跑向另一個臨近的成功點。或者,就算是換一個比較遠的成功點,你多半也還來得及。

不過,在這個階段,速度(也就是智商)雖然仍然重要,但已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了。方向感越來越重要,方向錯了,事倍功半;方向對了,速度慢的人也可能比速度快的人更早取得階段性成功。

方向感是個很複雜的東西,不完全是通常說的情商,但情商顯然是方向感的一部分。

然後,當人逐漸成長,進入到人生的深水區,我們叫做“三維運動”,原來的約束條件基本上被消除了。再沒有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也沒有什麼人限制你怎麼做,只要你做得到,只要不違反法律,不違反公序良俗,就是合理的。

這個階段就好比進入了丘陵地帶,你的周圍高高低低,有許許多多的山,山頂代表不同的成功,山的高度代表成功的程度,同時,山與山之間既有代表普通平庸的平地,也有代表失敗的深谷溝壑,甚至還有一些表面看不出來的陷阱,一不小心掉進去就出不來了。那些山,不僅高度各有不同,爬山的道路也不同,有些平坦,有些崎嶇。有些山頂只是一小塊岩石,僅能站一兩個人;有些山頂是一個很大的平臺,能站幾百數千人。

每個人都希望爬到一個高山上,爬得越高越成功。有些山就在你身邊,馬上就可以開始攀登。有些山在遙遠的地方,需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山腳下。每個人都要做出選擇:究竟爬哪座山?你的人生有限,不可能爬遍所有的山。你也不能指望或者強迫你的人生競爭對手跟你爬同樣的山。所有的人生都是個性化的。

身邊的山,可能高度有限,人生花個十年就爬到山頂了,此時空有一身本事和力氣卻再也無法上升一釐米。遠處的山,雖然可能高度合適,但在前往山腳的路上可能踩到陷阱,或者在你走向山腳的過程中,你的同齡人選擇就近爬山,已經比你高出很多了,你心裏能平衡嗎?還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嗎?

在這階段,個人的爬山速度究竟還是不是重要因素?

你和別人一起爬同一座山。他速度快,先爬到山頂,但此後就無法再上升。你速度比他慢,但堅持不懈,最終也爬到山頂。你和他一樣成功。

兩個人分別爬兩座山。速度快的那人選了一座高度較低的山,雖然在到達山頂前他總是比另一人高,但當他到達山頂之後再不能上升。而速度慢的那個人選擇爬更高的山,他可以一直不斷地上升。有那麼一天,他的高度會超過速度快的那個人,成爲最終的勝利者。

還有,雖然你的體力足夠爬到山頂,但是有很多人在爬這座山。山頂卻很小,先爬的人已經把山頂佔滿了,沒有多餘的位置留給你。雖然你有成功的能力,卻沒有成功的機會。

也許,你在爬山時看到前面有五百人。這些人的體力都比你強,你覺得山頂容不下這麼些人,於是你放棄了。但實際上這個山頂很大,足可以容納六百人,中途放棄也使你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當然,有些人永遠也爬不到山頂。這種情況下,個人的爬山速度還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好了,如果人生的變數僅僅是這些,那麼還是能夠通過事先的規劃達到最好的效果。比如,我們首先看一看哪些山高、哪些山低,再看看自己的能力,可以爬哪些山,然後選擇一座正好可以在人生精力達到極點的時候能夠登頂的山,豈不是最好!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你事先根本不知道哪些山高、哪些山低。因爲可能有云繞在半山腰,看不見山頂在哪。你以爲這山只有這麼高,實際上被雲彩遮住的部分還有兩三倍。可能當時天色已黑或者光線很暗,根本看不到遠處的山。也許,是因爲你站在深谷中,視角受限,只看見周圍幾座山,不知道遠處還有更高的山(正所謂“井蛙之見”也)。甚至於,一片樹葉也可能擋住了你的視野。

總之,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一時看不清狀況這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差不多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種時候,關鍵是怎麼對待,如何處理。比如有云彩遮住山頂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處理辦法。

有的人願意耐心等待雲開霧散的時候再做決策。如果只等了幾天,我們可以說這是正確的選擇。但如果等了幾年甚至十幾年雲都不散開,我們只能說他迂腐。

有的人願意向別人請教,比如請教那些剛從山上下來的人。有時候問對了人,我們說這是正確的選擇。但問人也有侷限性。比如,張三登過甲山,他說甲山好;李四登過乙山,卻說乙山好,究竟張三對還是李四對?

還有的人,既不等也不問,逮住哪個算哪個,反正都是碰運氣,閉着眼睛挑出來的不一定比睜着眼睛挑的差。

小時候聽人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錯了呢?選了一座山,爬着爬着發現這山其實很矮,或者原來聚集的烏雲此刻已散,發現旁邊那座更高。人們的選擇就千奇百樣了。有些人會這樣想:認了吧,自己的選擇,不再變了。另一些人會趕緊退下去,到另一座山前重新攀登。有時候,幾個人都在爬一座山,速度慢的那人想:反正我爬不過他們,另選一座山吧。結果反而搶佔了先機,取得了成功。而爬得快的人因爲有心理包袱(或者說有既得利益)放不下,糾結着是繼續向上爬還是退下去另擇良山,結果錯失機會。

放棄已經爬到一半的山頭換到另一個山頭,需要極大的勇氣,我對此深有體會。因爲一般來說,這個轉換過程意味着要先走一段下坡路,即V字形,這就要求極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可以避開V字形,他們有錢或者有權,可以派直升飛機直接從一座山上接到另一座山上。不要不服氣,人人生而不平等。但是,有時候卻會弄巧成拙,直升飛機墜毀了,還不如老老實實地走V字形。

有些人無錢也無權,偶爾也有機會乘直升飛機,那就是碰上貴人了。

在三維空間裏,人的成功與否,只有很小的部分取決於速度所代表的智商,大部分取決於心理特點、判斷力、運氣、機遇等等,甚至取決於直升飛機所代表的權勢或者貴人。

對於某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如果他足夠優秀,我們雖然可以判斷,在正常情況下他會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無法事先判斷他究竟會取得怎樣的成功。對於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來說,我們根本無法事先判斷他們當中誰比誰的成功程度更高一些。

所以,我的這些說法,其實什麼問題也沒有回答。但是,讀讀這些文字,無論對年輕人來說還是對我們這些正在退出舞臺的人來說,心境可以平和一些。我想,這就夠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