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人生感悟

論語人生之道感悟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論語》教給我們的就是爲人處事的道理。在講到處事之道時,孔子強調了“過猶不及”意思是做事情過了頭,和沒做到位是同樣的效果。所以“處事之道”主要講的是爲人處事的分寸。以下內容是小編爲您精心整理的論語人生之道感悟,歡迎參考!

論語人生之道感悟

  論語人生之道感悟一

現在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人爲光陰而嘆。就像劉禹錫所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也就是說蒼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卻有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就像《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出見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見,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當對人生做一個規劃。可是,我們該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爲幾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的座標,人生的規劃。在這個人生座標上有幾個事情被孔子特別的強調了出來。

“十五而志於學。”這是說十五歲應該立志學習了。這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但今天看來,十五歲纔開始學,實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們五,六歲時,就已經進入學校了。但是我們學得怎樣呢?孔子給自己,也給他的學生一個要求:“學以致用。”這個標準我看後非常慚愧。因爲我已經過了十五歲,而且已經學了十一年了。但學到的可以至用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這似乎與現在的教育制度有那麼一點點的關係。我並不知道現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麼樣了,但我知道我離“向學能爲己之學,學以致用。”還差得很遠很遠。“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提出“正,反,和”的觀點。他認爲我們在童年時,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時,我們會出現逆反心理,覺得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邪惡和黑暗,一切事物都是醜陋的。而到了三十歲時,我們就應該到了“和”的階段。我們應該建立心靈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對多種選擇時,應該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對太多的選擇時能敢於捨棄,使心靈變得淡定而從容。孔子對“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釋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學習上達,讓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說當我們到了五十歲時,內心要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六十而耳順。”之中“耳順”的意思是聽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道理。這並不是意志不堅定的表現,而是因爲內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個年齡段的人說出的話。這樣即是給了別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說:“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而人到了七十歲,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孔子的人生座標了。也就是孔子教導大家的人生座標。于丹教授認爲,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是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是的,隨着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能方便的得到大量信息,這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生命的效率。而且,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都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讓我們做一個有君子仁愛情懷,能符合社會道義標準的.人。讓我們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社會的崗位,都能作出一種無愧的交待。讓我們提前實現人生的最高境界。這也就是《論語》的精華,即是人生之道了。

  論語人生之道感悟二

《論語》教給我們的就是爲人處事的道理。在講到處事之道時,孔子強調了“過猶不及”意思是做事情過了頭,和沒做到位是同樣的效果。所以“處事之道”主要講的是爲人處事的分寸。

《論語》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這就是所謂的“尺度”了。在《論語》中孔子強調事事有尺度,以避免人生的浪費。孔子不提倡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報怨。我認爲在當今社會中,仍有很多人在“以德報怨”。對傷害自己的人,或是領導,或是戀人,仍然一味地恭敬,不敢以正直,公正的心態去面對他們。我認爲這是非常愚蠢的,非常不理智的。首師大的于丹教授認爲:“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避免資源浪費。”是的,“人的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所以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難道你願意把自己寶貴的情感給一個有怨與你的人麼?我們應該把這寶貴的情感贈予一個有德的人。所以孔子云:“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君子也許不可能避免很多傷害,它可以被人欺騙,但他內心不能迷惘。簡單的說,就是,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做出無效率的傻事。

在行爲方面,孔子也強調了“分寸”孔子認爲,人的行爲一定要有“分寸”,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就是要保持距離。于丹教授認爲:“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我認爲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爲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爲了不影響別人,每個人之間都應該有一定的距離。只是距離有大有小。《論語》中也認爲無論對領導還是朋友,都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分寸。子貢曾問孔子怎樣纔是好朋友。孔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意思是: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告訴他,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在說下去只能自取其辱。所以,朋友間要有度,對最親近的人也是一樣。于丹教授認爲: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論語》中提到的仁愛之心,是這樣說的:一開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我身邊的同學就有這樣的煩惱:他知道他的父母很愛他,可謂是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認爲這樣卻失去了自由,透不過氣了。而我的父母給我有足夠的空間,他們希望我能早日獨立。所以,我覺得這個家庭很舒適,很快樂了。這正驗證了一句諺語:花未全開,月未全圓,即是最好的境界了。

對於工作呢,孔子認爲也應有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做好本份。我認爲這並不全對。做好自己的本份固然重要,但當別人有困難請求你的幫助時,應該出手相助。所以,孔子在此補充了一句:“君子之於天下也,義之與此。”君子臨天下,做任何一件事,用義作爲參照,作爲法則。

孔子云:“慎於言。”告訴我們說話也應有度。在當今社會中,這一點甚爲重要。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應如此。我的學校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一名同學因爲在公共場合中說了有損於學校形象的話而被處以嚴厲的處分。此所謂“禍從口出”了。所以,于丹教授認爲:“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

最後一條是“禮”。孔子云:“鄉人飲酒,仗者出,斯出矣。”意思是:大家在一起喝酒,孔子能做到等老人都出去後,他纔出去。絕不與老人搶行。所謂聖人之聖,從日常點滴中即可看出。

對人,做事,講話掌握分寸,懂禮儀,即是《論語》教給我們的處事之道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