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1.85W人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通用11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1

這篇文章我以前從未看過,剛開始讀完第一遍的時候,如果把這篇文章看作是一杯香茗的話,我只是覺得淡淡的,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一個辦公室裏的同事也有同感。這篇文章本身是一篇遊記,而竟然激不起我們的遊興來。我們爲師尚且如此,那我們的學生呢?

於是,我們又細細的品讀起來。嘿,隨着多次的閱讀,那種蘊藏在文字背後的幽香便瀰漫開來。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有的只是樸實的語言、真切的體驗,還有躲在文字間的精彩,而這往往要靠我們去品纔會去獲得。

這篇的寫作很有特色:一是線索清楚,條理分明。本文采用了兩條線索。線索之一是作者的遊蹤,學生很容易找到,這根線索是粗線條,很具陽剛之美;另一線索是泉水,只有很細心的孩子在老師的提醒下,方可找到。這條線索是細線條,很有一種柔美之感。剛柔相濟相伴遊客於整個遊程,這不得不驚歎於作者的獨具慧心了。

二是描寫細緻,感受真切。有些遊記文字炫炫目目的,一路熱鬧。讀到最後竟說不出它的味道來。而這篇遊記散文,能真切的敘寫所見、所聞、所感,感受至深,這不得不佩服作者賦予文章的生命力了。

三是文章的留白很有價值。比如說內洞的景觀,作者並沒有娓娓道來,因爲每一處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文中的留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這就很是吊人的胃口,我想這便是作者的'獨到。我們同軌的一位教導,很費苦心地從網上搜索金華內洞的景觀,我們都共享了。當學生品讀文字的同時,欣賞到如此美妙的景觀眼睛都發光了。嘖嘖聲此起彼伏。

《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真不愧是文質兼美的散文,這還真的感謝葉聖陶先生了。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2

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着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

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裏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

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

對學生的評價要注意賞識,一個專注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擊掌,都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旅遊結束的“致全體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稱讚他們在這次奪標旅遊活動中表現突出,學會了合作學習,繪製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遊線路圖及地形圖,他們已經成爲小旅遊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了。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結束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3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由於學生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的感性認識。

課文按遊覽的是順序,依次寫了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大,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矮、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因爲沒有多媒體的運用,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爲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

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爲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通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4

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爲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信息資源平臺。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選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誦讀法,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因此我在教這課時,創設了一個快樂夏令營,讓同學們以夏令營隊員的身份,去欣賞課文,並且以這條遊覽的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我還通過自己設計的過渡語,始終讓學生沉浸於參加夏令營去遊覽雙龍洞的情境中。這樣不僅把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趣的遊覽,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使他們感覺在身臨其境的遊覽西沙羣島。

二、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

語文教學的特色任務是語言訓練。讀有所思、讀有所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從數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讀四次,集體朗讀五次,個別朗讀的次數更是充分。從質量上分析,我給了每個學生較爲充分的時間接觸文本,從而有助於他們整體感知文本,併產生對文本的獨特認知。

在各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學生朗讀的增量體現較爲明顯。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教學中,我將從賞句入手,抓住體驗,通過課件、誦讀、動作、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從而讀懂每句話。嘗試閱讀用欣賞的方式進行,學生對喜歡句子可以多讀幾遍,有朗讀的'自主權,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要的教學環節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自己通過學習、討論來理解課文。學習課文時,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景點,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學習途徑也可以自主選擇,或朗讀或表演或介紹等,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不足之處: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5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後寫的一篇遊記。教學的思路是這樣的。先了解遊覽的順序: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再去細讀文字,感受文字,看看景點各有什麼特點。很清晰的思路,按照這樣的設計,我帶着學生主要了解了內洞、孔隙、內洞的特點。概括出外洞的寬、大,孔隙的.窄、矮、險,內洞的黑、奇、大的特點。學生理解得比較透徹,也能夠感覺到雙龍洞的吸引人之處。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幾點不足。首先,我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找描寫雙龍的句子不太合適,顯得突兀,應該改爲教學這一段時自然指出,一帶而過。其次,我力求把學生帶進文字中,我也做到了,但是在學習描寫孔隙的部分時,領悟得還不夠,因爲,第五自然段是文章重點部分,雖然是個小孔隙,但是葉聖陶卻用了大篇幅介紹,說明孔隙留給他的印象很深刻。關鍵在於孔隙的特點,怎樣的窄,人怎樣仰臥在小船中,作者心情怎樣,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層層深入,一步步深入進去。而不是把問題問得過碎。然後問題出在,出示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放映太快,學生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內洞的奇特。所以感官上的理解還是要多看看才行,這樣與文字結合纔會更好。

我還要注意問題不能太碎,對於高年級學生還是要多注重感悟,練筆,這節課練筆的時間給的還不夠長。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這些問題的,同時我更需要做的就是花時間研讀教材,根據學情設計適合的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保證高效的教學,學生纔會受益更多。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6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爲主轉變爲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爲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7

如何讓情境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整節課都活躍在老師悉心創造的氛圍。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環節莫過於教學設計了。在設計整堂課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礎上老師發揮自己的創作靈感,就如同導演設計一個好的劇本一樣,讓學生像演員一樣在你創造好的劇本中積極主動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又有自己靈活發揮和再度創造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我課堂中重視體現了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努力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如果能用較多的時間慢慢地帶着學生細細體會,感悟文章本身語言文字的優美,對於豐富他們的情感,以至學習寫作都會有更大的幫助。下一步,我會更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朗讀與感悟上。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8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它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路上、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

可根據課前的瞭解,學生對雙龍洞比較陌生,都沒有去過。我就從石鐘乳、石筍圖片入手,引入本課的學習。

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朗讀,再讓學生默讀課文,反覆研讀文本,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遊覽線路,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各個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並用最簡練的語言總結概括出各部分的特點。如外洞:寬敞。孔隙:窄小。內洞:暗、大、奇等特點。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我又出示了幾幅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見過的溶洞景象,並展開聯想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想象像什麼?這樣就調動了孩子們的想象興趣,學習情緒立即高漲。

不足的是,一是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朗讀不夠,沒有給足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二是學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條遊覽路線,但較難發現溪流這條遊覽暗線,後又經過老師的及時點撥學生找到了這條遊覽暗線。進一步啓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9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

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10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成功之處:

一、對於這篇文章的講解,大膽嘗試、創新。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頻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頻。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後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爲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這是一篇遊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這也爲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遊覽路線是什麼?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後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遊覽路線。緊接着,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遊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通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不足之處: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覆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裏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裏享受體驗的樂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後反思 1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全文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旅遊”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繫生活實際,或聯繫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於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