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古代敲擊樂器方響

本文已影響 2.12W人 

畫中的方響

古代敲擊樂器方響

“方響”是我國古代很有藝術特色拜具有固定音高的敲擊樂器。它出自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的北周,後爲隋、唐燕樂中常用的樂器。它通常由十六塊晉板根據膏高順序排列而成,用小鐵褪或木褪敲擊發音。

方響約始於南北朝的樑代(502~557)。《舊唐書·音樂志》載:“樑有銅磬,蓋今方響之類。方響,以鐵爲之,修八寸,廣二寸,圓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設業(業指架子橫木上的`大版)。倚於架上,以代鐘磬。”又據唐方幹《新安殷明府家樂方響》:“葛溪鐵片梨園調,耳底丁東十六聲”;唐牛殳《方響歌》:“長短參差十六片,敲擊宮商無不遍”。可知唐代方響由“圓上方下”、大小不一的十六塊鐵片組成,用於宮廷燕樂。

宋陳《樂書》繪有方響圖像,系由16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銅板(或鐵板)組成,分上下兩排以繩懸垂於特製木架上,以小鐵錘敲擊。其音律編次爲:下排自左至右爲黃鐘、太簇、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無射;上排自右至左爲應鐘、黃鐘之清、太簇之清、姑洗之清、仲呂之清、大呂、夷則、夾鍾,十二律俱備,並附四清聲(四個高八度音)。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方響曾有獨奏樂曲《惜春》、《玉京春慢》和與箏、琵琶合奏的《令神曲》等。唐宋詩文中多有關於方響及其演奏技藝的描述,說明方響在唐宋時期曾盛行一時。宋以後使用漸少。明清時期仍用於宮廷雅樂中,在民間已失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