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一舉成名天下知典故

本文已影響 2.83W人 

舉:舉動、行動;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後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天下皆知。以下是一舉成名天下知典故,歡迎閱讀。

一舉成名天下知典故

出處

1).《戰國策·秦策一》:“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2).元末詩人高明.《琵琶記》: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故事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着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十八歲的蘇轍,前往京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去,父子三人從此名動天下。

按照北宋的科舉制度,士人應試要先參加州府解試,取得被舉資格,此後再參加禮部的省試,最後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全部過關後,就是進士及第了。

三蘇到了開封后,兄弟倆因沒有參加眉州的州試,所以在開封府參加舉人考試,輕鬆過關,就等着次年的省試了。他們一邊溫習功課準備省試,一邊跟着父親拜訪京都名士。

蘇洵帶着張方平的推薦信和自己的著作,來到了歐陽修的府邸,受到了歐陽修的熱情接待。歐陽修作爲當時的文壇泰斗和翰林學士,擔負着爲國家挑選人才的重任。

  歐陽修

當時,雖然范仲淹已經去世,但“慶曆新政”的擁護者都在朝中掌握重權:歐陽修爲翰林學士代理三司使,韓琦入主樞密院,諫院的長官是來自四川的範鎮,司馬光、王安石等人也已經漸露頭角。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提倡“以通經學古爲高,以救時行道爲賢,以犯顏納說爲忠”的新風尚,蘇洵的學識、文章、性格正符合了這種新風尚,而受到歐陽修的讚賞和推薦。

嘉祐二年正月,蘇軾、蘇轍走進了考場,參加禮部主辦的省試,主考官爲歐陽修,副考官爲梅饒臣等人,考試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這是論述爲政寬與簡的命題,蘇軾當場一揮而就,作了一篇短文,語言明白曉暢,文意通達,見解獨到深刻。閱卷的梅饒臣,最能鑑賞這樣真正優秀的古文,一看此卷,大加讚賞,立即推薦給歐陽修,要求錄爲第一。歐陽修看了也很驚歎,但因爲考卷已經糊了名,看不出爲誰所作,歐陽修擔心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如果錄爲第一,難免惹人非議,所以他忍痛割愛,評爲第二。 直到放榜之日,大家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竟然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所作。恐怕,天下只有蘇軾一人,因爲文章太好而屈居第二名。

不過,誰都沒有想到,這個才氣橫溢的青年竟敢在這樣的考卷上開玩笑!他在《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堯帝的時候,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個罪犯死刑,堯帝卻三次都赦免了他。所以天下人都懼怕皋陶執法之嚴厲,而樂見堯帝用刑之寬仁。

當時的主考官都是學富五車之人,對於堯、舜、禹、湯更是十分熟悉,但這段“史實”卻令梅堯臣與歐陽修都迷惑不解,實在想不起來這個典故出自何處。不過,作爲前輩宿儒,連考生引用的史實典故都沒讀過,多少有點沒面子;再說,就算他們肯不恥下問,在糊着名字的情況下,也不知道該問誰。幸好,他們都不是心胸狹隘之人,都沒有去追究這個問題

  蘇軾

後來,他們曾就此事問過蘇軾,沒想到蘇軾老老實實地承認了:這是我杜撰的,像堯帝那樣聖賢的人,做這樣的事是意料之中的!

考官聽到如此坦誠的回答,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大加讚賞,誇獎蘇軾活學活用,是真正的人才!歐陽修寫文章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成語“出人頭地”的來源。歐陽修還對自己的兒子說:“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他將蘇軾看做是下一代的文壇宗主!

他的預言果然很準,在蘇軾去世後的十年中,果然無人談論歐陽修,大家都在說蘇東坡。即使在蘇軾的著作遭到朝廷查禁時,人們還是在暗中傳抄閱讀!以歐陽修的政治地位和文壇領袖的身份,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後生晚輩如此推崇,蘇軾又怎麼能不名滿天下呢?同時,我們也爲歐陽修寬廣的胸懷和識人之才感到欽佩!看看他在這次科舉考試中爲大宋選出了多少得意之才吧!

——經過殿試之後,蘇軾以《春秋對義》一舉奪魁,賜進士及第。弟弟蘇轍也順利通過,賜同進士及第。

和他們同時高中的還有:曾鞏、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王彥博、王彥章,一共六人,以及後來的理學名士程顥、張載,呂惠卿,蔣之奇,影響了北宋政治、文學和哲學的發展。這都是通過一次科舉,從而“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典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